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1975,(1)
据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报道,在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城附近,发现了一块动物化石。该化石是印度象(Elephas maximus)的上臼齿的一部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石化,时代可能是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至今)。印度象现在主要生活  相似文献   

2.
1984年5月底,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到一枚印度象臼齿化石(见照片)。这是泉州市玉犀巷内的泉州民主党派总部于1983年基建时挖出的。象齿化石已脱掉几块齿板,剩10个齿板,残长16.5厘米,高10厘米,最宽处7.5厘米,齿顶端的白釉质、珐琅质完好。象齿在泉州地区,并非第一次发现,1958年,惠安县亦发现过一枚印度象臼齿,说明古代泉州有象。据元朝高僧释大奎的《紫云开士传》记载:泉州邻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海安县双楼乡农民在疏浚河道时发现了三千年前左右的古代印度象(亦称亚洲象)亚化石,为研究古代气候、地理以及江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4.
(1)DNP对于琥珀酸氧化的影响随浓度不同而异,低浓度时,呼吸受激活,其程度随浓度升高而增強,不出現抑制現象。高浓度(30μM以上)DNP只引起短时間氧化激活,随即引起抑制,随浓度升高,抑制出現愈早,氧化激活愈小,預先加入Amytal足以防止上述抑制現象,在抑制出現后加入Amytal亦能使琥珀酸氧化部分恢复。(2)砷酸盐激活的琥珀酸氧化仅在有Amytal的条件下,才出現抑制現象。(3)ATP对上述两种情况引起的琥珀酸氧化抑制都具有一定的解除作用。(4)就实驗結果所做分析支持琥珀酸氧化需要能量激活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1938年,楊锺健、卞美年在祿丰上三迭系中发現了卞氏兽(Bienotherium)的化石。这是在近廿年来世界古生物学上最重要的发現之一。这个发現的重要性在于:卞氏兽及其他几种与牠相近的属于三列齿科(Tritylodontidae)的动物,是作为从爬行类到哺乳类的过渡类型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中最接近于哺乳类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山西、云南早第三纪几种石炭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炭兽科(Anthractheriidae)属于猪形亚目(Suiformes),是一类有悠久研究历史的絕灭了的偶蹄类。这一科中包括的种类較多,地理分布也較广,在北美、欧洲、非洲、亚洲各大陆均有其代表。在地史分布上,始新世时即有其祖先类型出現,如中国的Gobiohyus及北美的(Helohyus,Lophiohyus)等。漸新世以后,这一类动物普遍出現在北美,非洲及欧亚大陆,其形态已十分特化,个体一般也較大。更新世初期以后即全部絕灭。  相似文献   

7.
(一) 引言自1958年在内蒙中南部黃河两岸发現有許多旧石器地点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它們的情况和石器的性貭,于1959年8—9月間又进行了一次調查,共发現了68处旧石器地点,其中有10个地点发現于沙砾层中,41个地点发現于山頂的地表上,17个混有极少量的細石器的地点,发現于黄河两岸近处的地表上。另外,还发現有32个新石器地点。  相似文献   

8.
粵北“紅层”中发現了巨型龟类和恐龙蛋化石 1962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根据广东省地貭局提供的线索,派出工作队到南雄盆地进行了两个半月的脊椎动物化石調查与采集工作。他們在南雄盆地发現了巨型龟(可能是海龟)、小型恐龙、大小不等的恐龙蛋和鱷类及原始哺乳动物等化石。巨型龟类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現。恐龙蛋化石在我国华南也是首次发現。  相似文献   

9.
旧大陆鸵鸟化石研究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献概述、图書目录、鴕鳥化石研究史根据发現的鸵鳥化石(骨骼、蛋、蛋壳)数量来說,中国和苏联占第一位。在苏联烏克兰南部,鴕鳥骨化石的发現特別多,可是在北高加索,罗斯托夫地区及北哈薩克斯坦,只有个别的骨化石发現。鴕鳥蛋壳化石,除了在烏克兰南部的发現很丰富外,在阿塞拜疆、南哈薩克斯坦和謝連金-达呼尔(外貝加尔区)也有所聞。在苏联所  相似文献   

10.
(一)在慢性實驗中用備有小胃的狗,我們证明組織胺引起的胃分泌能反射地为皮膚電刺激及一些其他外界刺激所抑制。 (二)這抑制現象在除去胃的迷走神經支配相交或神經支配,並隔離腎上腺的神經聯系時,仍能出現。它似有某種可以反射地形成的抑制性體液變化為基礎。 (三)但在急性實驗中我們又證明大內臟神經和注射腎上腺素均能抑制組織胺引起的胃分泌,這指示在正常動物胃分泌的反射抑制仍可能通過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而得實現。 (四)本文所述的胃分泌的反射抑制現象顯然包含複雜的神經-體液機制,並且是在高級神經中樞參加下產生的。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1.发現簡史及其在代謝中的重要性在核甙酸輔酶类中,最早发現的同时也是极重要的典范如NAD(卽DPN)和ATP等在它們的組成中都只含核甙酸类。1945年Lipmann等所发現的輔酶A是除核甙酸外还結合有其他成分的第一个例子。在这一点上核甙酸糖化物与輔酶A类似,在它的組成中  相似文献   

12.
甘肃秦安中新世哺乳类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篇报告是記述甘肃秦安蓮花鎮发現的板齿象(Platybelodon)和无角犀(Aceratherium)的零星材料。这些化石是秦岭地貭队104队1958年发現后寄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产这些化石的詳細地点及层位皆不知,随化石所附野外标籤的記录,說明这些化石是产在一种“紅色粘土夹砾石結核层”中。  相似文献   

13.
緒言酵母中發現磷酸酯酶,遠在四十餘年以前,但是關於這種酶的較有系統的探討,直到1930年以後方才開始出現,通過了許多作者的工作,我們現在對於酵母的磷酸酯酶有了初步的瞭解。我們現在知道酵母有三種作用於一般磷酸酯的酶:(1)“酸活性”磷酸酯酶,  相似文献   

14.
福建境内第四纪哺乳类动物化石发现很少,只胡步伍(1935)记述过宁化的一枚剑齿象牙、宋泰恒(1943)记述过龙岩麒麟山貘、鬣狗和鹿的几块零星标本以及徐余瑄(1959)报道过惠安的一枚印度象臼齿化石。这里记述的一批标本采自永安坑边寨岩山一石灰岩洞穴中,是永安水泥厂工人同志们在爆破时发现的。其中一部分是1965年福建省文管会采集的,也有一部分是197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采集的。化石数量不多,保存也较差,但作为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和化石地点的报道,在福建来说还是第一次。此外,在连城、晋  相似文献   

15.
过去在我国曾发現过一些哺乳类动物化石或現代骨骼上病态或畸形生长的标本,但經过仔細研究和正式报导的则很少。关于我国发現的象类臼齿病态的标本,不久前周明鎮、张玉萍(1959)曾記載吉林榆树松花江猛犸象(Mammutkus sunguri)的两个臼齿的齲齿(odontoma)。  相似文献   

16.
从两幅画谈起这两幅画(图1左、右)无论谁看了都会说是“大象”,因为它们有很长的鼻子,还有粗大的象牙。可是它们并非一般常见的大象,而是被称为“猛犸”的现已绝灭的象类。由于它们的身上披有长毛,一般叫“长毛猛犸”。左边一幅画发现在西班牙北部品达尔的洞穴里,是距今大约3万年前的作品;右边一幅发现在法国道尔多涅的洞壁上,是一幅1万多年前的雕刻品。画面上的象和我们在动物园里所看到的象有什么不同呢?现在生活着的象,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了。它基本上分为两种:亚洲象(或印度象)和非洲象。请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上的植物学名都是以拉丁語命名的。目前对于这个已經失去口語作用的古典語言,在发音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分岐。有不少人把它按照英語的讀音来讀,也有不少人是根据德語或法語的讀音規則来发音。无形中在拉丁語的讀音上产生了不少混乱現象。虽然拉丁语的发音和上述几种外語,是有它相似之处,在  相似文献   

18.
在感染了病原物的植物组織的代謝研究中曾注意到呼吸強度和葡萄糖异化途径的改变。現在已明确地肯定了在受感染的寄主組織中,特別是在銹菌感染的情况下(Allen1959;Daly和Sayre 1957;Samborski和Shaw 1956;Farkas和Kiraly 1955)呼吸強度是增加的。感染病毒的植物在这方面的一些結果則还未能肯定(Bawden 1959;Millerd和Scott 1962)。更有兴趣的是在锈菌感染的研究中发現葡萄糖异化途径由酵解(EMP)轉向戊糖磷酸(HMP)途径(Daly等1962;Shaw和Samborski 1958),根据回收的CO_2中同位素碳的比例(Bloom和Stetten 1953)来确定的这一現象还未在真菌以外的其他寄生物——  相似文献   

19.
1.赤霉素花后处理幼穗能使有核品种玫瑰香葡萄形成大量的无核果粒,提前浆果成熟期半月至三周。处理果穗的浆果一般略小于对照。由于着果率提高,平均穗重并不低于对照,甚至略高于它。 2.赤毒素的效应随濃度增高而增强,以1000ppm的效果較好,500ppm其次,200ppm的效果較差。各处理濃度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大小粒現象和果粒成熟不一致的現象。 3.加用2,4-D(10 ppm)对赤霉素的良好效应有抑制作用。在浆果失核和提前成熟的效果及平均穗重等方面,混合处理皆不如单独赤霉素处理。单独2,4-D处理有抑制浆果生长、延迟浆果成熟的不良效应,并表現严重的大小粒現象,产量降低很显著。在单独处理及混合处理中,2,4-D有显著促进着果和增强果穗抗病力的初步效应。  相似文献   

20.
現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已帮助我們战胜了不少我們祖先所无法对付的疾病。但是,还有一些疾病——遺传性疾病,是医学家至今还很少方法或缺乏根本方法的。这些病的发病机制很奥妙,所采取的对付方法也迥然不同。随着传染性疾病的被控制,这类疾病已逐步被重視起来。本文就对这类疾病的最近生物化学和遺传学的研究情况举例介紹一下。人类对疾病的认識,随着科学的发展,已愈来愈深入了。魏尔嘯(Virchow)曾建立了細胞病理学的概念,企图在細胞及組織水平上回答病态破坏的本貭。这当然比原来人們对疾病的各种糊涂、玄妙的概念或甚至神秘莫測是进了一步。然而,由于現代生物化学及遺传学的发展,它的影响已不断渗入医学,以至我們現在所可能談論的,已經不只是細胞病理学,而有分子病理学了。“分子病”这是由鲍林(Pauling)所首先提出的一个专門名詞,其所指的是生物体中某种物貭(主要指高分子物貭)的分子結构(成分或空間构形)的某种异常而引起的疾病。現在,遺传学家和生物化学家所能认識的这类疾病,已經不是几种,而是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了。究竟分子病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必須从生物体內的有活性的生物高分子物貭的形成及其作用談起。在各种生物体內,与生命活动最有关系的物质有二类:卽核酸与蛋白貭。其中核酸主要是携带和传递遺传密碼;而蛋白貭在生物体中除去部分結构蛋白外,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代謝反应的各个阶段上起催化作用(或許也可能所有細胞內的結构蛋白都与催化有关)。核酸的生成及其在遺传过程中作用的发揮,必須靠蛋白貭的帮助才能实現;而蛋白质的生成則又决定于核酸所規定的方式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