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褐菖You精细胞晚期的变化及精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研究卵胎生硬骨鱼褐菖You(Sebastiscus marmoratus)精细胞的成熟变化和精子结构。褐菖You精细胞发育晚期已具有硬骨鱼类精子的结构雏形:细胞核的背面较平坦,腹面稍外鼓,呈弧面;染色质浓缩和块状,核的腹侧和后端的染色质较致密;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基体组成,近端中心粒和基体排成“L”形;近端中心粒向细胞核的背侧伸出中心粒附属物,中心粒附属物由9条微管组成,9条微管围成一筒  相似文献   

2.
川百合与朱顶红花粉管中的生殖细胞分裂行为非常不同。诸如:染色体行为微管的组织形式和分布包括着丝点微管形成的时间,纺锤体的形状及间期周质微管网络在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消失与否等,但这两种细胞具有共性,包括在有丝分裂前期缺乏早前期带微管(PPB),未其形成细胞板等,这两种植物精细胞的结构应有较大差异,我们曾报道了朱顶红精细胞的超微结构,本文详细从超微结构方面描述了川百合精细胞的特征。川百合花粉管的萌发采用半离体-活体培养方式,11-18小时后,DNA荧光染料Hoechst33258和醋酸地衣红染色检查花分管中生殖细胞和精细胞发育时期。切取含有分裂的生细胞和精细细胞的花柱部分,按曾报道的方法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及观察。在所有检查的花粉管中,两精子均前后排列(Fig.1-3),营养核前导并靠近花粉管顶端(Fig.,3)。H33258染色可见两精核间以DNA联系(Fig.3)。两个新形成的精核彼此分离(Fig.1),后来又相互造近,并维持一定距离(Fig.3)偶尔一对精子与营养核靠近(Fig.2)。两精细胞被一共同的细胞壁连接,他们不仅被自己的质膜也被营养细胞的质膜包围构成周质。周质平坦光滑。共同壁横向、弯曲、网状具胞质通道(Fig.4),厚度明显大于周质。色质凝集的程度更大些(Fig.5),可能意味着一个精子发育的早些。精细胞质中具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脂体和大量核糖体。无质体。线粒体具有发育完好的精细胞中,微管呈纵向束排列于随精细胞的继续发育,共同壁消失了。与朱顶红等植物的染色体行为遵循典型有丝分裂方式不同,川百合生殖细胞与紫露草相同,它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沿细胞长轴分布,胞质分裂时没有细胞板出现。可以认为:川百合象烟草一样是介于朱顶红和紫露草之间的中间类型。雄性生殖单位(MGU)在三细胞和二细胞花粉中普遍存在。尽管本工作观察到营养核与精细胞紧密联系,以及两精子与DNA联系的例子,但MGU在超薄切片中并未见到,有可能MGU是一个动态的和时间上的暂时结构。另一方面,MGU的建立是以性细胞(生殖细胞或精细胞)的突起和营养核的裂瓣相互环绕为基础的,而性细胞中的细胞骨架(即:微管)可能对维持其与营养核的附着起重要作用。缺乏微管,可能是川百合精细胞不存在MGU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Nilaparvata tugens Stal)是水稻上主要的害虫之一,探索诱变染色体技术来控制褐飞虱的繁殖和为害,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蓝猪耳精细胞的分离及两个精细胞群体的收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蓝猪耳是二细胞型花粉,生殖细胞在花粉管中分裂形成两个精细胞。用体内-体外技术培养出花粉管后,将其置于爆破液中即可释放出花粉管内含物,其中包括两个精细胞和营养细胞。在显微镜下两个精细胞具二型性:体积较大的精细胞与花粉管的营养核相连,体积较小的精细胞只与大精细胞连接。两个精细胞之间的连接比较结实,需用微量酶液将两个精细胞分开。用显微操作仪就可分别挑选出两个精细胞群体,分别有上百个细胞。蓝猪耳精细胞的成功分离为利用蓝猪耳开展离体受精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单一纯化的精细胞群体的获得为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区分两个精细胞的特异基因和蛋白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迎红杜鹃(RhododendronmucronulatunTurca.)的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精细胞在花粉管中形成。花粉管中的两个精细胞及与营养核之间相联结,形成在雄性殖单位。两个精细胞的细胞质中均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包括质体,线粒体,小泡及微管,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稀少。  相似文献   

6.
以兔抗牛精子 Ig G为一抗 ,对植物精细胞蛋白进行 Western blot分析 ,发现兰州百合 (Liliumdavidii Duch.)精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各有一分子量为 64k D的蛋白显示阳性反应 ;在玉米 (Zea mays)精细胞蛋白中也发现了阳性反应条带 ,其分子量为 65 k D和 2 2 k D;而兰州百合花丝、花药壁和玉米黄化苗的蛋白中均没有阳性条带。用兔抗牛精子 Ig G对兰州百合精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 ,结果表明在兰州百合精细胞表面 ,有兔抗牛精子 Ig G的识别位点。根据以上结果 ,作者认为植物精细胞中有与动物精子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它 (们 )主要分布于精细胞表膜上 ,并为精细胞所特有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取10只Wistar大鼠的睾丸和附睾,睾丸石蜡切片,附睾精子涂片后用苯胺蓝染色显示赖氨酸含量。结果是睾丸生精小管中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染色较深即赖氨酸含量较高,精子细胞和精子染色渐淡即赖氨酸含量降低,而附睾精子显示,在附睾头部的精子染色较深,附睾尾部的精子几乎不着色,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附睾精子,计算出头部的精子赖氨酸含量在1左右,尾部的精子赖氨酸含量接近于零。本实验还检测了10例正常人及10例不育者精子的赖氨酸,结果为正常人精子的赖氨酸含量较低,不育者精子赖氨酸含量高且畸形率也高。提示精子赖氨酸含量高是核蛋白转型异常的征象,可能是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蟋蟀精子顶体复合体形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顶体复合体是昆虫精子进行穿卵受精的重要细胞器,它位于精子的最前端.1997年我们对蟋蟀科一种类昆虫北京油葫芦(Gryllus mitratusburmeister)精子顶体复合体形成过程进行了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与前人描述的蟋蟀科精子顶体复合体超微结构特征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从而为准确认识和掌握该结构的特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褐菖鲉的听觉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听觉诱发电位记录技术研究了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的听觉阈值。通过采用听觉生理系统记录和分析了8尾褐菖鲉对频率范围在100—1000 Hz的7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的诱发电位反应。结果表明, 褐菖鲉的听觉阈值在整体上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 对100—300 Hz的低频声音信号敏感, 最敏感频率为150 Hz, 对应的听觉阈值为70 dB re 1 μPa。褐菖鲉的听觉敏感区间与其发声频率具有较高的匹配性, 表明其声讯交流的重要性。同时, 人为低频噪声可能对其声讯交流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镉暴露对小鼠附睾精子和睾丸生精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镉对生精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2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以0.183、0.915、1.83mg/kg氯化镉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5次,设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于第6天透射电镜观察附睾精子超微结构、睾丸生精细胞核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生精细胞Bcl-2、Bax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显示,0.183mg/kg组精子超微结构无显著性变化,0.915mg/kg组精子头部两侧膜与头部胞质间隙轻微扩大,线粒体嵴间腔扩大且轻度空泡化,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1.83mg/kg组头部两侧膜与胞质间隙扩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尾部线粒体嵴间腔扩大且轻度空泡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种剂量处理组睾丸生精细胞核超微结构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异常发生率升高;1.83mg/kg组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剂量实验组生精细胞Bcl-2表达水平(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915mg/kg组Bax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183、1.83mg/kg组(P<0.01)。3种剂量实验组Bcl-2/Bax吸光度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915mg/kg组Bcl-2/Bax比值显著低于1.83mg/kg组(P<0.01)。上述结果提示:高浓度镉诱导附睾精子超微结构改变,高中低浓度镉致睾丸生精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生精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凋亡现象。镉对Bcl-2、Bax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是生精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卵胎生硬骨鱼褐菖(鱼良)鲉精巢的周期发育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卵胎生硬骨鱼褐菖(鱼良)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的精巢结构和生殖周期.褐菖(鱼良)鲉精巢属于小叶型.每年8~9月,精巢处于精原细胞增殖期.初级精原细胞分裂增殖,产生次级精原细胞.后者和支持细胞组成精小囊.10月~翌年1月进入精子发生期.精小囊中的生殖细胞进一步发育,逐渐形成精子.2~7月是精子退化吸收期,精巢中仅有初级精原细胞和残余的精子.在生殖季节,精子经由输出管和输精管运至尿殖突,通过体内受精方式送入雌鱼生殖道.  相似文献   

12.
卵胎生硬骨鱼褐菖()卵巢的周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丹军  尤永隆 《动物学研究》2000,21(4):269-274,插页1-3
经组织学观察表明,褐菖()(Sebastiscus marmoratus)的卵巢由卵巢壁、卵巢绒毛和卵巢腔构成.卵巢壁的肌层较厚,卵巢上皮具分泌功能.卵巢绒毛位于卵巢腔中,呈树枝状.在卵巢绒毛上分布着滤泡.滤泡由卵母细胞和滤泡膜构成.滤泡膜包括内层的颗粒层和外层的鞘膜层.鞘膜层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滤泡靠滤泡柄悬挂在卵巢绒毛上.卵巢发育分7个时期.成熟卵排放在卵巢腔中受精.胚胎浸置在卵巢液中发育.卵巢发育、卵巢成熟系数和卵巢壁厚度随季节呈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卵胎生硬骨鱼褐菖鲉卵巢的周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组织学观察表明 ,褐菖鲉 (Sebastiscusmarmoratus)的卵巢由卵巢壁、卵巢绒毛和卵巢腔构成。卵巢壁的肌层较厚 ,卵巢上皮具分泌功能。卵巢绒毛位于卵巢腔中 ,呈树枝状。在卵巢绒毛上分布着滤泡。滤泡由卵母细胞和滤泡膜构成。滤泡膜包括内层的颗粒层和外层的鞘膜层。鞘膜层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滤泡靠滤泡柄悬挂在卵巢绒毛上。卵巢发育分 7个时期。成熟卵排放在卵巢腔中受精。胚胎浸置在卵巢液中发育。卵巢发育、卵巢成熟系数和卵巢壁厚度随季节呈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4.
大黄鱼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尤永隆  林丹军 《动物学报》1997,43(2):119-126
大黄鱼的精子由头产和尾部两部分组成。头部结构较为独特,其腹侧有一较大的细胞核,背部有中心粒复合体。头部的后端是袖套。细胞核的腹面稍向外突出背面则稍向内凹。细胞核中的染以质浓缩成致密的团块状。团块状的染色质之间分布着松散的纤维状染色质。植入窝位于细胞核的背部表面,由细胞核背面向内凹陷而成,呈一沟状,其走向与精子的长轴平行。  相似文献   

15.
长吻鮠精巢及精子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吻鮠精巢高度分支呈指状。后1/3紫红色,由上皮细胞组成,既不产生精子,也不贮存精子。精巢的内部结构为叶型,由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构成,小叶的基本单位是小囊。精子头短而圆,主要为核占据,无顶体,核凹窝十分发达,有中心粒帽;尾极长,具侧鳍,轴丝基部有发达的囊泡状结构和线粒体。  相似文献   

16.
大型哺乳动物真猛犸象在晚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北半球辽阔的地区。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它曾覆盖了从北纬55°到北纬35°的广大区域。已发现的众多猛犸象化石地点中,有不少已作过详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从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角度,纵观真猛犸象从极地侵入我国境内及其繁盛衰亡的演变史,不难看出真猛犸象在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晚期曾有过两次比较集中的活动高潮,并每次都伴随有明显的向南迁徙。它的第一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3.4-2.6万年前(或可能略早),策二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2.3-1.2万年前。真猛犸象的这两次南迁活动与本次冰期两次较明显的冷暖交替的小气候波动在时间上大体吻合。  相似文献   

17.
鲤鱼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鲤鱼精子由头部,中片和尾部组成,头部的细胞核卵形,染色质致密。核中有些小空隙,空中的电子致密物质存在。中片紧连在核的后端。中片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核后植入窝中,袖套一侧肥厚,一侧狭窄,袖套中有线粒体和囊泡。囊泡有二类,一类含有电子致密物质;另一类无电子致密物质。近袖套内膜处的细胞质中还存在着与内膜平行的膜,精子尾部从袖套腔中伸出。尾部的轴丝与基体相接。尾部的近核端多有许多囊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圆田螺典型精子及其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光镜和电镜以及细胞化学方法 ,对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典型精子及其发生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染色质和细胞形态的变化 ,可将其典型精子发生分为五个时期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精子发生过程中 ,线粒体逐渐增大 ,并随着轴的增生而不断发展为螺旋化线粒体系 ;染色质逐渐凝聚 ,经过颗粒化和纤维化而终呈均质 ;随着染色质的变化 ,细胞核先变小再拉长并螺旋化。精细胞期细胞核基部发生内陷 ,伴随有中心粒的移入 ,并向后方形成“9 2”式的轴。成熟典型精子单鞭毛 ,全长约 40 μm ,包括头、中、尾三段 :头段螺旋状 ,主要由细胞核构成 ,旋束单股 ;中段螺旋状 ,主要由线粒体和轴丝构成 ,旋束四股 ;尾段非螺旋状 ,主要由糖原颗粒和轴丝构成  相似文献   

19.
晚古生代的科达科——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达科Cordaitaceae植物广泛分布于晚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目前包括3个自然属:Mesoxylon、Pennsylvanioxylon和Shanxioxylon。根据目前资料,欧美植物区只见有前两个属,而在华夏植物区这3个属则都有分布。本文详细讨论了这3个属的茎的初生构造、雄性球果穗及胚珠,认为在这3个属中Mesoxylon最原始,Pennsylvanioxylon较进化,Shanxioxylon的茎的初生构造虽具一定的原始性(如具中始式叶迹),但其生殖器官却相当进化。因此,本文提出Shanxioxylon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科达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有可能演化为新的植物类群,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Pennsylvanioxylon则是一种较为特化的植物,其结局是走向绝灭。结合地层中科达科化石的分布情况,本文认为最早出现的科达植物应是Mesoxylon,它可能是由某种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再由其演化至Shanxioxylon和Pennsylvanioxylon。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各自沿着不同的路线进行演化。其中,欧美植物区科达科的演化路线可能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M.multirame,Mitrospermum bulbosum)→Mesoxylon的较进化的类型(如M.thompsonii)→Pennsylvanioxylon的较原始类型(如P.iowense)→Pennsylvanioxylon的较进化类型(如P.nauertianum,P.birame)→绝灭。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可能的演化路线则为: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Pennsylvanioxylon→绝灭,或某种前裸子植物→Mesoxylon→Shanxioxylon→绝灭或演化为某种新的植物,如某种早期的松杉类。  相似文献   

20.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堆积中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犀科化石,特别是大唇犀最为丰富。通过对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的分析,初步了解到化石群各年龄段个体的百分比和种群动态。大唇犀化石中成年个体的数量占优势,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与正常生活群中的年龄结构吻合,由此可初步断定是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犀牛种群的灾害性死亡。再进一步对化石的风化、磨蚀、聚集状态及所受的水动力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骨骼受到了弱水流的短距离搬运,说明化石埋藏地离动物死亡地不远。以上分析结果与沉积学特征相结合,说明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集群死亡可能与严重的干旱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