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蔡雪 《发育与生殖生物学报》1998,7(2):63-67
川百合与朱顶红花粉管中的生殖细胞分裂行为非常不同。诸如:染色体行为微管的组织形式和分布包括着丝点微管形成的时间,纺锤体的形状及间期周质微管网络在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消失与否等,但这两种细胞具有共性,包括在有丝分裂前期缺乏早前期带微管(PPB),未其形成细胞板等,这两种植物精细胞的结构应有较大差异,我们曾报道了朱顶红精细胞的超微结构,本文详细从超微结构方面描述了川百合精细胞的特征。川百合花粉管的萌发采用半离体-活体培养方式,11-18小时后,DNA荧光染料Hoechst33258和醋酸地衣红染色检查花分管中生殖细胞和精细胞发育时期。切取含有分裂的生细胞和精细细胞的花柱部分,按曾报道的方法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及观察。在所有检查的花粉管中,两精子均前后排列(Fig.1-3),营养核前导并靠近花粉管顶端(Fig.,3)。H33258染色可见两精核间以DNA联系(Fig.3)。两个新形成的精核彼此分离(Fig.1),后来又相互造近,并维持一定距离(Fig.3)偶尔一对精子与营养核靠近(Fig.2)。两精细胞被一共同的细胞壁连接,他们不仅被自己的质膜也被营养细胞的质膜包围构成周质。周质平坦光滑。共同壁横向、弯曲、网状具胞质通道(Fig.4),厚度明显大于周质。色质凝集的程度更大些(Fig.5),可能意味着一个精子发育的早些。精细胞质中具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脂体和大量核糖体。无质体。线粒体具有发育完好的精细胞中,微管呈纵向束排列于随精细胞的继续发育,共同壁消失了。与朱顶红等植物的染色体行为遵循典型有丝分裂方式不同,川百合生殖细胞与紫露草相同,它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沿细胞长轴分布,胞质分裂时没有细胞板出现。可以认为:川百合象烟草一样是介于朱顶红和紫露草之间的中间类型。雄性生殖单位(MGU)在三细胞和二细胞花粉中普遍存在。尽管本工作观察到营养核与精细胞紧密联系,以及两精子与DNA联系的例子,但MGU在超薄切片中并未见到,有可能MGU是一个动态的和时间上的暂时结构。另一方面,MGU的建立是以性细胞(生殖细胞或精细胞)的突起和营养核的裂瓣相互环绕为基础的,而性细胞中的细胞骨架(即:微管)可能对维持其与营养核的附着起重要作用。缺乏微管,可能是川百合精细胞不存在MGU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Nilaparvata tugens Stal)是水稻上主要的害虫之一,探索诱变染色体技术来控制褐飞虱的繁殖和为害,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蓝猪耳是二细胞型花粉,生殖细胞在花粉管中分裂形成两个精细胞。用体内-体外技术培养出花粉管后,将其置于爆破液中即可释放出花粉管内含物,其中包括两个精细胞和营养细胞。在显微镜下两个精细胞具二型性:体积较大的精细胞与花粉管的营养核相连,体积较小的精细胞只与大精细胞连接。两个精细胞之间的连接比较结实,需用微量酶液将两个精细胞分开。用显微操作仪就可分别挑选出两个精细胞群体,分别有上百个细胞。蓝猪耳精细胞的成功分离为利用蓝猪耳开展离体受精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单一纯化的精细胞群体的获得为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区分两个精细胞的特异基因和蛋白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迎红杜鹃(RhododendronmucronulatunTurca.)的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精细胞在花粉管中形成。花粉管中的两个精细胞及与营养核之间相联结,形成在雄性殖单位。两个精细胞的细胞质中均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包括质体,线粒体,小泡及微管,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稀少。 相似文献
6.
膜翅目精子结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观察,膜翅目昆虫精子由顶体,精核,中部,尾部四个主要部分构成。顶体具顶体丝,中部具轴丝,中部与精核间具线粒体衍生物。本文同时对膜翅目,分别隶属12个科,10个总科中的2个亚目昆虫精子的顶体、精核、线粒体衍生物、轴丝等结构的研究状况进行概括,并应用精子结构特征对上述类群的系统发育状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兰州百合精细胞表膜上存在被牛精子抗体识别的抗原决定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兔抗牛精子 Ig G为一抗 ,对植物精细胞蛋白进行 Western blot分析 ,发现兰州百合 (Liliumdavidii Duch.)精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各有一分子量为 64k D的蛋白显示阳性反应 ;在玉米 (Zea mays)精细胞蛋白中也发现了阳性反应条带 ,其分子量为 65 k D和 2 2 k D;而兰州百合花丝、花药壁和玉米黄化苗的蛋白中均没有阳性条带。用兔抗牛精子 Ig G对兰州百合精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 ,结果表明在兰州百合精细胞表面 ,有兔抗牛精子 Ig G的识别位点。根据以上结果 ,作者认为植物精细胞中有与动物精子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它 (们 )主要分布于精细胞表膜上 ,并为精细胞所特有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取10只Wistar大鼠的睾丸和附睾,睾丸石蜡切片,附睾精子涂片后用苯胺蓝染色显示赖氨酸含量。结果是睾丸生精小管中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染色较深即赖氨酸含量较高,精子细胞和精子染色渐淡即赖氨酸含量降低,而附睾精子显示,在附睾头部的精子染色较深,附睾尾部的精子几乎不着色,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附睾精子,计算出头部的精子赖氨酸含量在1左右,尾部的精子赖氨酸含量接近于零。本实验还检测了10例正常人及10例不育者精子的赖氨酸,结果为正常人精子的赖氨酸含量较低,不育者精子赖氨酸含量高且畸形率也高。提示精子赖氨酸含量高是核蛋白转型异常的征象,可能是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11.
卵胎生硬骨鱼褐菖(鱼良)鲉精巢的周期发育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卵胎生硬骨鱼褐菖(鱼良)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的精巢结构和生殖周期.褐菖(鱼良)鲉精巢属于小叶型.每年8~9月,精巢处于精原细胞增殖期.初级精原细胞分裂增殖,产生次级精原细胞.后者和支持细胞组成精小囊.10月~翌年1月进入精子发生期.精小囊中的生殖细胞进一步发育,逐渐形成精子.2~7月是精子退化吸收期,精巢中仅有初级精原细胞和残余的精子.在生殖季节,精子经由输出管和输精管运至尿殖突,通过体内受精方式送入雌鱼生殖道.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视觉器官发育与生态习性及摄食行为之间的关系,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培育条件下的褐菖鲉仔、稚鱼的视觉器官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褐菖鲉为卵胎生鱼类,其视觉器官的分化速度较一般鱼类快,从母体产出时,仔鱼视网膜神经细胞层和原始晶状体已形成;1日龄仔鱼的视网膜分化为6层,晶状体出现纤维化,直径约72 μm,仔鱼开始具有一定趋光性;2日龄仔鱼视网膜分化完成,可见10层结构,巩膜出现,与仔鱼开口摄食相适应,游泳能力增强;5 ~ 7日龄晶状体直径达99 μm,晶状囊形成;17日龄,仔鱼角膜结构分化完成,脉络膜趋于完善;37日龄稚鱼的视觉器官各部分已经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13.
大黄鱼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大黄鱼的精子由头产和尾部两部分组成。头部结构较为独特,其腹侧有一较大的细胞核,背部有中心粒复合体。头部的后端是袖套。细胞核的腹面稍向外突出背面则稍向内凹。细胞核中的染以质浓缩成致密的团块状。团块状的染色质之间分布着松散的纤维状染色质。植入窝位于细胞核的背部表面,由细胞核背面向内凹陷而成,呈一沟状,其走向与精子的长轴平行。 相似文献
14.
卵胎生硬骨鱼褐菖鲉卵巢的周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组织学观察表明 ,褐菖鲉 (Sebastiscusmarmoratus)的卵巢由卵巢壁、卵巢绒毛和卵巢腔构成。卵巢壁的肌层较厚 ,卵巢上皮具分泌功能。卵巢绒毛位于卵巢腔中 ,呈树枝状。在卵巢绒毛上分布着滤泡。滤泡由卵母细胞和滤泡膜构成。滤泡膜包括内层的颗粒层和外层的鞘膜层。鞘膜层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滤泡靠滤泡柄悬挂在卵巢绒毛上。卵巢发育分 7个时期。成熟卵排放在卵巢腔中受精。胚胎浸置在卵巢液中发育。卵巢发育、卵巢成熟系数和卵巢壁厚度随季节呈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5.
卵胎生硬骨鱼褐菖()卵巢的周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组织学观察表明,褐菖()(Sebastiscus marmoratus)的卵巢由卵巢壁、卵巢绒毛和卵巢腔构成.卵巢壁的肌层较厚,卵巢上皮具分泌功能.卵巢绒毛位于卵巢腔中,呈树枝状.在卵巢绒毛上分布着滤泡.滤泡由卵母细胞和滤泡膜构成.滤泡膜包括内层的颗粒层和外层的鞘膜层.鞘膜层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滤泡靠滤泡柄悬挂在卵巢绒毛上.卵巢发育分7个时期.成熟卵排放在卵巢腔中受精.胚胎浸置在卵巢液中发育.卵巢发育、卵巢成熟系数和卵巢壁厚度随季节呈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acrosomal vesicle of Sabella penicillum spermatids consists of an electrondense core and a more transparent surrounding zone. During subsequent differentiation the vesicle membrane forms several invaginations in the juxtanuclear area. These invaginations later establish contact with the core. In the mature spermatozoon the spaces between the invaginations appear as electron-dense tubules; this is probably due to a shift of material from core to periphery.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centriolar complex is described in detail.Work supported by the Norwegian Research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Humanities (NAVF; Grant Nr. D 61.44) and The Austrian Fonds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lichen Forschung Projekt 2183 and N 39. 相似文献
17.
18.
19.
海洋牧场是近岸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的有效途径,为评估海洋牧场建设对岩礁性鱼类的影响,本文基于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建设前后资源调查数据,利用胃含物分析和稳定同位素测试,研究了褐菖鲉的摄食习性.结果表明:海洋牧场建设前褐菖鲉主要摄食端足类、蟹类和头足类,优势饵料生物种类为麦秆虫、日本枪乌贼、日本蟳、日本岩瓷蟹和滩栖阳遂足等.随体长的增大,蟹类的比例增加,而端足类的比例减少.洋牧场建设后褐菖鲉主要摄食蟹类、端足类和鱼类,优势饵料生物种类为双斑蟳、日本蟳、麦秆虫和赤鼻棱鳀等.随体长的增大,鱼类和蟹类的比例增加,而端足类的比例先增加后减少.根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海洋牧场区褐菖鲉可以划分为体长<10.0 cm、10.0~13.9.0 cm和≥14.0 cm 3个摄食群体,平均营养级为3.40级. 相似文献
20.
Dr. H. J. Grier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1975,165(1):89-102
Summary During nuclear elongation in spermatids of Gambusia affinis, a deep fossa is formed at the base of the nucleus in which the centriolar complex and proximal portion of the flagellum reside. To stabilize the pos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cleus and centriolar complex, while nuclear morphogenesis is taking place, a series of microtubules develop which emanate from the centriolar complex and extend to the nuclear envelope lining the fossa. Buttressing microtubules also develop within the nuclear fossa which both originate and insert along the nuclear envelope. These appear to stabilize nuclear shape prior to the time when chromatin condensation has proceeded to the stage where it could lend structural stability to nuclear form. Microtubules develop only after specific nuclear morphogenic events have taken place. It i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the spermatid nucleus is capable of self-assembly involving microtubules in a supportive role in addition to stabilizing the nuclear-flagellar relationship in G. affinis.The pattern of nuclear fossa-associated microtubules in G. affini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bserved in other poeciliid teleosts indicating a degree of species specificity with regard to both the timing of appearance and total number of microtubul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