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地次生林冬季鸟类集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玮  冯贺林 《动物学报》1993,39(4):385-391
通过山地次生林两冬季鸟类集群的研究表明,集群的鸟类主要是由大山雀、沼泽山雀和普通Shi组成;每群个体数为7.41-10.63只;据群的行为(单种群、多种集群和单独个体)分析,大多数种类是单独个体活动,冬季鸟类集群大小和组成有空间的变化。气候因子影响群的形成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黑冠山雀(Parus rubidiventris)和煤山雀(P.ater)在瓦屋山同域分布,生态位相似,是潜在的竞争者。在垂直分布上,煤山雀的生态位宽度为5.237,显著高于黑冠山雀的2.792,而在水平分布和活动基质2个维度上,二者的生态位宽度值相当。尽管3个维度上2种山雀生态位重叠值均大于0.7,但是它们对3个维度上的资源利用分别存在不同的偏好和侧重。2种山雀的身体量度除了喙宽外均有极显著差异,这应该是2种山雀对环境适应的结果。这2种山雀在巢址选择上各项参数差异均不显著,表明适宜的洞巢可能是它们种间竞争的主要对象。2种山雀的种群数量可能与居留类型有关。空间生态位或食物生态位的分离及适宜的种群数量和比例是它们得以共存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沼泽山雀生态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helmayri)俗称黑头山雀,为山东省常见的农林益鸟。我们于1995年10月—1997年5月在本省徂徕山区对其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生境与分布徂徕山位于泰安市东南,属泰沂山区,境内山地、平原相...  相似文献   

4.
次生阔叶林中大山雀和沼泽山雀取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学家对形态相似而又分布相同地理区域的种类的研究十分感兴趣。而这种“和平共处”的情况是动物界中普遍存在的。因为这种现象提供了研究种间竞争及其形成机制的机会。研究证明,物种在与其相近种类竞争中,以数量化行为和生态适应而呈现出选择优势。大山雀(Parusmajor)和沼泽山雀(P.Palustris)形态和生态习性相似(留鸟、树洞巢、食虫鸟等),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潜在竞争者。本文目的是通过两种鸟取食行为的不同及其季节变化,阐述两种山雀之所以共存的原理。关于山雀类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因其分布广,数量多,又…  相似文献   

5.
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nai发  李岩 《动物学研究》1989,10(4):277-284
在地理分布重叠地区的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arus montanus栖息地海拔高度不同。大山雀栖于海拔2,370米以下,集中于次生杨桦林和老年人工杨树林;褐头山雀栖于海拔2,300米以上,集中于混交林和山杨栎林。它们的栖息地有一定重叠,但重叠值较低。重叠地带觅食生态位的四维中,树种选择一维有所不同,其余三维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两个种营养生态位有一定重叠,食物大小的重叠值更大。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两种山雀间完全的生态分离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6.
黄腹山雀的鸣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5月及2007年6月,在北京小龙门林区录制了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的鸣唱,利用Avisoft-SASLab Pro鸟声声谱分析软件(德国)测量鸣唱特征参数后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的黄腹山雀种群鸣唱句法简单,鸣唱句子均为相同音节的不断重复。所采集的音节曲目中包含了56种音节型,音节类型数与采样个体数(r=0.973,P=0.000<0.05)呈显著正相关,不同个体的领域性鸣唱存在显著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大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沼泽山雀相比较,黄腹山雀的鸣唱句子最短(Dv=0.83±0.48),频率较高(Fmax=7.64±1.01,Fmin=3.27±1.13),句子中音节的重复次数最少(Ns.v=2.0±0.2)。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植被分区上,山西恒山是温带草原地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交错区。本文采用Shannon-Wiener 生态位宽度指数将南北坡群落的建群种群分别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南坡的山蒿、小红菊、披针叶苔草、地榆,北坡的披针叶苔草、山菊、硬质早熟禾、麦瓶草、地榆占据较宽的生态位,生态位泛化比较明显。而南坡的鹅绒委陵菜、三裂叶绣线菊、虎楱子、沙棘,北坡的长芒草、碱茅、山蒿、珠芽蓼、铃铃香、三裂叶绣线菊、沙棘、青杨占据较窄的生态位,这与种群所处的具体生境密切相关。南坡16个建群种群构成的240个种对中有100个种对表现出生态位重叠,占整个种对的41.9%,表明恒山南坡16个种群间具有比较显著的生态位重叠。北坡21个建群种构成的420个种对中69个种对有生态位重叠,占整个种对的16.4%,说明这21个种群并不表现出显著的生态位重叠,各种群间生态位明显分离,说明不同种群利用资源的差异性比较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恒山南坡山势平缓,而北坡陡峭,南坡植被呈连续性分布,而北坡植被由于海拔高差大,植被垂直带谱中经常有断带现象,所以,生态位重叠现象比较少见。通过对南北坡建群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整体比较,可以比较客观的确立恒山作为温带草原地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分界。  相似文献   

8.
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中繁殖的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沼泽山雀(P.palustris)、大山雀(P.major)和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四种鸟类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共记录到238个繁殖巢(杂色山雀74巢、沼泽山雀21巢、大山雀118巢、白眉姬鹟25巢),其中35巢被捕食,捕食率为14.7%,雏鸟期被捕食占91.4%。巢捕食率在4种鸟类之间无差异(x~2=0.429,df=3,P=0.934)。以锦蛇(Elaphe spp.)为代表的蛇类是该地区小型森林洞巣鸟类繁殖期主要捕食者,占总捕食率的94.3%。对影响巢捕食的22个相关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坡度、地面裸露率、草本盖度对巢捕食具有显著性影响;出雏时间、坡位、距碎石块距离对巢捕食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而巢高、树粗、巢箱年龄、窝卵数、距路距离等对巢捕食无显著影响。因此,处于坡度较陡,坡位较高,草本覆盖率较高,地面裸露率较低,距碎石块距离较近,且出雏时间较晚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研究》2016,(5):407-412
食物是多维生态位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维,食物生态位的分离对群落中物种的稳定共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7种雀形目鸟类的食性调查表明,它们主要以草籽、昆虫和燕麦等为食,且不同物种对不同食物的取食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物种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变化较大(0.120~0.752),除黄嘴朱顶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和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的食物生态位重叠较小(0.059)外,其他物种间的重叠都较大(0.334~0.904)。不同物种的肝重、胃重和小肠长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以草籽为食的黄嘴朱顶雀,其肝重和胃重较小,小肠长度最大;以昆虫为食的地山雀,其胃重和小肠长度最小,肝重较大。随着各物种食性由草籽到昆虫的变化,小肠长度逐渐变小,杂食性物种的相关变化不明显。栖息于相似生境中的雀形目鸟类具有不同的食物资源利用模式,而同域共存物种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差异是对食物资源利用种间权衡的功能响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五种鸟的巢位特征及繁殖成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海涛  高玮  万冬梅  刘多  邓文洪 《生态学报》2003,23(7):1377-1385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中的大山雀 ( Parusmajor)、沼泽山雀 ( Paruspalustris)、普通跓( Sitta europacea)、白眉姬? ( Ficedula zanthopygia)和灰椋鸟 ( Sturnus cineraceus) 5种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次级洞巢鸟进行了巢位选择和繁殖成功率研究。本研究中共发现 1 41巢。五种鸟对树洞类型的选择存在种间差异 ,普通跓不利用裂洞 ,沼泽山雀不利用啄洞 ,其它 3种鸟对 3种洞均有利用 ,但有一定的倾向性。对 5种鸟 9个巢位变量的比较中 ,只有洞口方向差异不显著 ( p >0 .0 5 ) ,其它 8个变量均差异显著 ( p<0 .0 5 ) ,该结果说明 5种次级洞巢鸟对巢位的选择具有其各自的需求。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处树直径、洞内径、巢距地高是巢位选择重要变量 ,它们决定不同种类对树洞的利用。巢损失多数出现在产卵之前和孵化阶段 ,44个繁殖失败的巢中有 35个在这两个阶段损失。大山雀的巢成功率最低 ,灰椋鸟的巢成功率最高。 5种鸟的孵化率都超过 90 %。人为破坏和动物捕食是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 ,占总数的 61 .4%。洞巢鸟巢位选择中的重要变量影响繁殖成功。普通跓繁殖是否成功受洞口横径和巢高影响 ,沼泽山雀受洞口纵径、树胸径和洞内径影响 ,大山雀受洞口横径、巢高和洞内径影响 ,灰椋鸟受洞内径和洞深影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山西组4,5号煤层底板的野外工作,系统采集、鉴定植物化石18属26种,其中以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属种或常见分子占绝对优势。沉积环境及植物古生态学分析表明,5号煤底板植物群主要由Lepidodendron posthumii Jongm. and Goth.和Cathaysiodendron cf.incertum(Sze and Lee) Lee等组成,代表了三角洲平原上碎屑沼泽植被景观。4号煤底板植物群主要由成煤沼泽植物和碎屑沼泽植物混合而成,原位埋藏的Stigmaria ficoides(Sternb.) Brongn.为成煤沼泽植被类群,代表了上覆4号煤的成煤植物;由Tingia carbonica(Schenk) Halle和Pecopteris arborescens(Schloth.) Sternb.等组成的碎屑沼泽植被类群,代表了三角洲平原上的碎屑沼泽植被景观。综合相关研究资料和当前植物化石分析表明,煤层底板植物群主要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湿地植被,按照其与形成上覆煤层植物之间的关系可主要分为:上覆煤层形成初期的泥炭沼泽植物群、与成煤作用无关的碎屑沼泽植物群和两者的混合类型。底板植物群的深入研究必须要结合沉积岩石学、地层学以及埋藏学的分析。当前研究显示乌达地区早二叠世沉积时期,湿地植被组成较为稳定,其中石松类植物一直都是重要的成煤泥炭沼泽植被类型;碎屑沼泽植被与成煤沼泽植被多数情况下成分类似,仅存在种一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种间竞争会导致鸟类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多方面调整,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2011年的3-7月,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以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major),通过比较这两种鸟类在繁殖时间、繁殖参数和巢址选择上的差异,分析其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繁殖对策,探讨这两种鸟类同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生态位的部分分离是大山雀和杂色山雀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两者都是在繁殖期到来立即开始繁殖,均出现两次繁殖高峰,采用消减窝卵数的对策来适应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繁殖参数的分析表明,两种鸟类的繁殖对策都为k-选择,但大山雀略偏向r端,大山雀倾向高窝卵数、低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杂色山雀倾向低窝卵数、高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两种鸟类都选择在林龄较长的森林中筑巢,但是大山雀较注重巢址的安全性能,巢距地面较高,周围乔木密集;杂色山雀较为注重植被类型的选择,巢址多选择在植被多样、灌木生长茂盛的针阔混交林中,推测可能与杂色山雀的食物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崇明东滩冬季水鸟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依据2003年冬季对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生境类型分布的最新调查数据,以及上海农林局10年来积累的越冬水鸟食性与形态的数据,采取聚类分析方法对崇明东滩冬季鸟类的群落生态进行研究,从鸟类的取食空间生态位、食性生态位以及形态生态位三个维度确认其生态资源分配状况,并由此确认了占据优势种群地位的鸟类在不同生态位维度上的分离是群落结构处于稳定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沼泽山雀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沼泽山雀 Parus palustris Linné的繁殖习性,国内仅有郑作新、钱燕文(1958)在河北昌黎果区对Parus palustris hellmayri Bianchi作过部分观察工作,La Touche(1930)、Wilder and Hubbard(1938)、清栖辛保(1954)、郑光美(1963)等对沼泽山雀的营巢场所、巢卵特点等有所记述,但系统的繁殖习性观察工作尚未见有报导。 1963—1964两年的3—6月间,我们在辽宁草河口林区对Parus palustris brevirostris(Taczanovski)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所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湘西北蜡梅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根据样地调查所获得的基本数据,运用evin公式和百分率相似公式分别计测了湘西北蜡梅群落中9个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它们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蜡梅、香叶树、八角枫、黄连木、崖花海桐、鸡仔木、利用润楠、珊瑚朴和樱桃。蜡梅与其他各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不同,生态位重叠值较低经与中群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并不十分激烈,因而能够成为湘西北蜡梅群落中利用资源能力和生态  相似文献   

16.
滇西北高原碧塔湖滨沼泽植物群落分布与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大勇  杨永兴  杨杨 《生态学报》2013,33(7):2236-2247
滇西北高原碧塔海湖滨带狭长型沟谷和宽广型沟谷设置了两条沼泽研究样带,研究了沼泽群落种类组成特征、群落分布与演替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两条样带总计调查到43种植物,隶属21科35属;群落中均以稀有种占多数,但总体上狭长型沟谷沼泽群落的均匀程度高于宽广型沟谷;α多样性各指数与沼泽水位均呈显著正相关,但β多样性与沼泽水位无相关性;沿水分梯度,沼泽群落呈现出挺水植物群落→沼泽植物群落→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的生态序列分布,但是也在局部微地形作用下形成群落复合体;生态序列分布与湖岸特点和沟谷类型有关:狭长型沟谷具有陡坡湖岸,沼泽群落倾向于间断分布,宽广型沟谷具有缓坡湖岸,沼泽群落倾向于连续分布.以水分因子为主、以地形等因子为辅的综合环境因素是决定碧塔海湖滨沼泽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序列分布格局的驱动因素,相应地植物群落演替特点为渐变式演替和跳跃式演替两种模式并存,但演替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6—2007年北部湾北部海域4个航次调查资料,采用K-优势度曲线法对浮游动物种(类)群进行排序分析,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分析了主要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通过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研究生态位分化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按生态位宽度值可划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三大类型。其中,广生态位的种(类)群如肥胖软箭虫、亚强次真哲水蚤、长尾类幼体等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生活范围较广;窄生态位的种(类)群,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对海流和水团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生态位宽度能够反映种(类)群丰度季节变化,但不能反映具体丰度大小。北部湾北部全年主要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值介于0.08—0.77之间,并且各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大,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02—0.89之间,平均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45,种(类)群之间利用资源环境的互补性较强,这与海域内生境多样化并且各优势种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存在一定联系。DCCA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深、温度和盐度,其次是叶绿素a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18.
陕北典型退耕还林区林下草本物种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样方法进行不同资源位的群落调查,并用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析了安塞县典型退耕区16种不同退耕模式及年限群落林下草本物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乔木林下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于灌木林。生态位宽度以达乌里胡枝子和阿尔泰狗娃花最大,它们的Shannon-Wiener(Bs-w,i)和Levins(Bl,i)指数分别为0.89、0.83和0.64、0.58。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大,如阿尔泰狗娃花、铁杆蒿、长芒草等。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相似比例值并不一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小于0.5的种对有174对,约占种群总对数的91.6%,说明种群对环境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各种群能较好地共生于群落中。  相似文献   

19.
奚长海  李东来  张雷  蔡玥  万冬梅 《生态学报》2015,35(15):5026-5031
鸟类的贮食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食物和季节是两个十分关键的因子。采用人工投食的方式研究杂色山雀冬、春季节对松子和葵花籽两种食物的贮食选择,以及食物和季节因素对贮食位点的空间分布和微生境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杂色山雀优先贮食松子,仅在春季贮食少量葵花籽;主要选择树皮裂缝、灌木根部、草丛、石缝和苔藓下面五种生境进行贮食;其贮食位点的空间分布呈分散状态,集中于投食点100m范围内,密度分布随食物搬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贮食模式和贮食位点的微生境选择均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其中,贮食模式的季节变化可能是受生境中松子这种重要食物可获得性的下降所致,而杂色山雀冬季对树皮裂缝的利用率明显高于春季,可能是与冬季的积雪覆盖限制了其对地面贮食点的利用有关。杂色山雀的就近贮食模式可能是为了增加贮食效率,关于不同个体之间贮食位点的差异,以及季节变化对贮食位点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柞蚕害鸟对柞蚕危害很重,其危害损失率一般达30%以上,因此,防除害鸟在柞蚕生产中是很重要的。 我所从1977年开始对柞蚕害鸟的种类及防除方法进行了研究。危害较重的有: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us)、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大山雀(Parus major)和沼泽山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