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79年8—9月,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西南部查布地区进行第四纪地质调查时,在该区出露的白垩系岩层面上发现了一批足印化石。该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基底岩层为中生代白垩纪灰绿色,紫红色砂页岩,上覆第三纪灰绿色、紫红色粘土岩,第四纪湖积,冲积,风积物零星出露于沟谷地区。流水侵蚀与风蚀作用常使白垩纪灰绿色砂页岩直接出露地表。该岩层面上多处发现同类足印化石,其中一处足印化石保存良好,数量丰富,简略介绍如下: 于该点约70平方米面积上共见28个足印,明显分为大小不同,排列方向不同的四组。其中两组分别为正北与北东走向,另外两组为西与南西走向。全部足印均为负型,三趾,中趾长于两侧趾,左侧趾略短于右侧趾(照片1)。朝北行走的一组,有足印八个,足印长约49公分,宽约36公分,两足印间距(跨步)约140公分;朝北东走的一组有足印八个,为四组中足印最小的一组,足印长约20公分,宽约15公分,两足印间距约72公分;  相似文献   

2.
记黑龙江畔一鸭嘴龙足印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9月,来自七个国家的地层古生物学者,在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举行了“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之后学者们对黑龙江沿岸中新生界地层进行了实地踏勘,在踏勘的过程中在嘉荫县永安村之东南1.2km的黑龙江岸边发现了一滚石板,其上保存一较完整的大型恐龙足印。足印印迹在厚层钙质胶结的粗砂岩上,经查对化石产出岩层为嘉荫群永安村组(Sun et a1.,2003)。化石是一大型的三趾的足印(tridactyl),三趾短粗,中趾呈U型,趾间有蹼的痕迹,造印者应是一只鸭嘴龙(Thulbom,1990)。黑龙江省嘉荫县是我国第一只命名的恐龙——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化石的产出地,化石产自嘉荫群渔亮子组(Riabinin,1925,1930;Dong,1992)。本文记述的标本是嘉荫群中发现的第一件足印化石,也是我国鸭嘴龙类足印化石的首次记录(甄朔南等,1996)。  相似文献   

3.
从1979年12月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在四川省石油局川西南汽矿综合队的协助下,在自贡市郊大山铺发掘了一处恐龙化石埋藏层。化石埋藏于一大的砂岩透镜体中,透镜体暴露的长度近40米,宽约12米,厚度最大处达4米。含化石层可分4层,化石密集,保存较完好,这是一个罕见的恐龙化石埋藏体。1972年,该化石产地即由国家地质总局第七普查大队发现,并报告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77年进行了试掘,采获一条大型的原始蜥脚类恐龙,该恐龙化石被命名为蜀龙(Shunosaurus),  相似文献   

4.
中国恐龙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的十年,中国恐龙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中国已记述的恐龙属种160多种,约占全世界的六分之一。中国恐龙蛋化石,在发现的数量、保存的质量上,都是世界第一,已记述了17个属的44种(金辛生2007)。中国的恐龙足印己记述了三十五个属,三十九个种,产出层位从上三叠统到上白垩统。  相似文献   

5.
辽西阜新发现足印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报道的足印化石,是笔者一九八三年在辽宁阜新盆地海州露天煤矿东北侧海州组太平段采集的.产地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1°40′,北纬42°.在发现化石的岩层层面上保存着大量的植物化石.足印化石印在一大块细砂岩层面上,是一保存完整的足印印痕(照片1),有三个脚趾,粗大,无第一趾存在的印迹,整个足  相似文献   

6.
1972年,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叶俊林教授回自贡探亲期间,在自贡市贡井区河街东岳庙后面山崖边由山崖壁上塌落下来的几块巨石上发现许多小型的恐龙足迹化石,但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未予报道。最近,叶俊林教授把他的发现告诉我馆。我馆立即派人前往现场调查确认,并对足迹化石进行了采掘。化石点位于自流井背斜西南端的西北翼。化石保存在下佛罗统自流井组马鞍山段中部砂岩层(过去叫郭家拗砂岩)顶部一黄绿色、灰黄色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层面上。在我们所采掘的总计约7平方米面积的岩石层面上,保存有近300个恐龙足迹化石。据调查,…  相似文献   

7.
1989年10月30日,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文博馆员欧阳辉,在指导本馆技工陈科金对1985年4月发掘于自贡市郊的一具较完整剑龙进行修理时,发现了珍贵的恐龙皮肤化石。成为轰动“恐龙之乡”的一大珍闻,倍受关注。化石皮肤保存在灰绿色砂岩的紫红色泥岩夹层中,与这具被修理的距今约1.4亿年的晚侏罗纪、剑龙的肩区骨板联系在一起。皮肤及印模的表面纹饰说明,其表层由网状分布或略呈覆瓦状排列的六角形角质鳞构成,与现生蛇、蜥蜴等爬行动物的皮肤近似。目前,修露出的皮肤面积约400平方厘米,每平方厘米含有三枚大小相似,形态一致的角质鳞片。  相似文献   

8.
1970、1975年在浙江衢州樟潭公社高塘石大队的红色砂岩中,先后发现两窝恐龙蛋化石。一窝呈椭圆形,一窝呈扁圆形。后一种个体较大,直径达200毫米,蛋壳厚1.5毫米左右,呈灰黑色,有破裂痕。这在我省是首次发现,那硕大的个体在我国已发现的恐龙蛋中也是罕见的。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初步签定,该蛋化石属于蜂窝型蛋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较原始的另一类恐龙的蛋。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对于我国红色砂岩的地层年代划分、对比,探讨蛋壳演变及找矿等均有一  相似文献   

9.
辽宁早白垩世义县组一原始鸟脚类恐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初步记述了采自辽西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新的原始鸟脚类恐龙化石材料,并依此建立一新属新种上园热河龙(Jeholosaurus shangyuanensis gen. et sp. nov.)。化石产于北票市上园镇陆家屯义县组下部第一段灰白色凝灰质砂岩中,同一层位产出过大量鹦鹉嘴龙化石。上园热河龙的主要鉴定特征包括6个前上颌齿,鼻骨背面发育小孔,前齿骨约为前上颌骨主体长度的1.5倍、未发育股骨前髁间沟、骨不在一平面上,第三趾趾节中第四节最长。上园热河龙具有一些真鸟脚类恐龙的近裔性状,比如眶前孔小,方骨孔大,位于方颧骨侧面,外下颌孔缺失。另外,上园热河龙的股骨近端形态非常接近进步的鸟脚类恐龙。但是上园热河龙发育有6个前上颌齿,上下颌关节处与齿列位于同一水平线,前上颌齿列与上颌齿列位于同一水平线,这些原始特征未见于已知鸟脚类恐龙。上园热河龙确切系统分类位置需要进一步确定。 上园热河龙是义县组中发现的第二种鸟臀类恐龙,增加了这类恐龙在热河生物群中的分异度。  相似文献   

10.
《化石》2015,(3)
<正>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George D.Louderback)在自贡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侏罗纪恐龙之乡的大门由此打开。100年来,自贡地区已发现恐龙化石点140余处,鉴定出的恐龙种类达21属26种,占四川盆地恐龙种类的一半以上,约为中国恐龙属种的七分之一。100年来,人们对自贡恐龙化石的研究、保护与利用从未停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更是在人类  相似文献   

11.
中国苏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铁家族溯源 苏铁又名铁树,这里讲的苏铁不只限于狭义的苏铁一个物种,而是指广义的苏铁类植物(CYCADS)。苏铁类是现存地球上最原始的一类种子植物。据化石记录,它最早出现在地球上是在古生代二迭纪约2.5亿年前,到侏罗纪约1.5—1.9亿年时期,苏铁类植物发展达到顶峰,多种多样的古苏铁植物类群遍布于世界各大陆,与当时动物界的兽王——恐龙并驾称霸地球。至今发现的苏铁类化石至少有30属,  相似文献   

12.
彭安保 《化石》2011,(2):23-26
2002年8月以来,江西省萍乡市博物馆考古专业人员在萍乡市开发区、白源镇、芦溪镇和安源镇等多处建设工地的上白垩统紫红色粉砂岩中,发现258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恐龙蛋化石;2008年5月底又在开发区发现和收集到一些残破恐龙骨骼化石。萍乡发现的这些恐龙蛋化石基本上是成窝或部分呈窝状保存,说明在晚白垩世时期,有多种恐龙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13.
恐龙(Dinosaur)是一类灭绝了的古爬行动物 ,生活在中生代(距今2 2亿年到6500万年) ,在地球上大约生存了1 5亿年。恐龙的研究 ,主要对象是它们遗留在岩层中的遗骸(遗体)、遗迹(足印)、遗弃物(蛋和粪)化石。恐龙的化石 ,在世界各大洲(包括南极大陆和北极之某些岛屿) ,都有发现。恐龙是研究生物大进化的最好例证。恐龙化石可作为洲际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 ,它们的分布可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 ,它们神秘地、突然地在地球上消失 ,成为科学界一个难解之谜。近年 ,恐龙成了科幻小说、影视大片中的主角 ,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  相似文献   

14.
剑龙,是庞大的恐龙种群中最为奇特的一类,生活在约一亿多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剑龙是整个恐龙类最早绝灭的一支,其化石虽在世界不少地方都有发现,但大多保存欠佳,时代偏晚。在亚洲,剑龙化石的发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四川和新疆两地,尤以四川发现最丰富,而素有“恐龙窝”之称的四川自贡,更是得天独厚。据初步统计,在自贡地区迄今已发现有至少两个层位以上,10余个个体及保存有5至6个完整程度不同的头骨的各类剑龙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对于鸟类到底是否源于恐龙,古生物学家们争论不休。这里提供一个鸟类不是源于恐龙的新说。在进化过程中,鸟类和兽脚类(Theropods)(鸟类源于恐龙论者认为这类恐龙是鸟类的祖先)的两个足趾都已丧失,或几乎丧失。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安恩·布尔克和阿兰·费达克齐亚现提出,鸟类和兽脚类所丢失的两个足趾是不同的。通过对胚胎的观测,他们发现,在相去甚远的三种鸟类鸡、鸵鸟和鸬鹚中,保留了中间三趾,第一和第五趾消失了。而根据兽脚类化石,则第四和第五趾大为缩小,甚至一起消失。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兽脚类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阿根廷发现酷似翼前肢的恐龙化石高人彦来自华盛顿的消息称,一位阿根廷研究人员最近在新闻会上宣布,他于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的一个偏远地区,在河相砂岩沉积物中发现了最象鸟类的恐龙骨骼化石。这种生物是四处奔跑的肉食者,有驼鸟般大小,具似扑翼的前肢。其臀部高近...  相似文献   

17.
在批林批孔运动高潮中,根据自贡市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职工在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时发现的化石线索,重庆市博物馆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从1974年3月开始,进行了三个月的发掘工作,共获得106箱化石。此批化石系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兼有兽脚类和剑龙的部分化石。蜥脚类有二具长约15米左右较完整的个体。剑龙有部分牙和牙床、椎骨、肢骨、骨板和尾刺等,此外还发现少见的肉食性恐龙的幼体,在这批化石中还有上述几类恐龙的牙齿300多颗,材料比较丰富。为了及时修复、整理、研究这批重要化石材料,重庆市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  相似文献   

18.
《化石》1997,(3)
西班牙发现一亿多年前骨骼完整的鸟类化石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七名古生物学家在西班牙的一个石灰矿岩石缝中发现了一块、骨骼、羽毛完整象金丝鸟大小的化石。科学家们通过测定,发现该鸟生活在约1.15亿年前,比恐龙灭绝的时间要早5000万年。早在1.15亿年前...  相似文献   

19.
恐龙是地球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类爬行动物 ,它的起源、演化和绝灭一直是古生物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我国恐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恐龙化石的产出情况来看 ,中国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恐龙大国 :恐龙化石分布地理范围广泛 ,西起新疆 ,东到辽宁 ,南起广东 ,北到内蒙 ;恐龙化石分布层位齐全 ,从恐龙开始初步繁盛的早侏罗世地层 ,到世界上恐龙化石非常贫乏的中侏罗世地层 ,从恐龙第一次大繁盛的晚侏罗世地层到恐龙走向绝灭的晚白垩世地层 ,恐龙属种都非常丰富 ,从原蜥脚类恐龙到体形巨大的蜥脚类恐龙 ,从凶猛的兽脚类恐龙到植…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已发现了两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其大小分别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相仿。其中与实雷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足迹包括了两个连续的后足迹,并构成行迹的一部分,已被命名为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 cifengensis)。与粗壮的实雷龙足迹相比,彭县足迹有着较细长的脚趾、保存尚清晰的趾垫、较宽的趾间角,这些特征都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相似。目前尚不能证明彭县足迹和卡岩塔足迹属于同物异名,彭县足迹仍然被保留。两个足迹的部分区域都保存有皮肤纹理和多边形的鳞片印痕,其中最清晰的是第二个彭县足迹第四趾的跖趾垫处。与跷脚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较小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也组成不甚完整的行迹。它们表现出的较宽趾间角与卡岩塔足迹和彭县足迹相似,这里暂将其归入兽脚类足迹属种未定。彭县足迹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岩板表面还有着小的前/后足迹,可归入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其形态类似于北美和南非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产出的同类足迹。这是亚洲东南部似哺乳类足迹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