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讨了世界红树林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及其特点.确认全世界共有红树植物16科24属84种(含12变种), 其中真红树为11科16属70种(含12变种), 半红树为5科8属14种.东方类群有14科18属74种(含12变种), 以 Aegiceras, Osbornia, Aegialitis, Bruguiera, Ceriops, Kandelia, Scyphiphora 和 Nypa等属为特征;西方类群有5科6属10种, 具有单种特有科皮利西科Pelliceraceae以及Laguncularia属.中国红树植物区系有12科15属26种(含1变种), 其中特有种4种.海南的红树植物种类最为丰富, 占全国的96.2%; 广东次之, 占42.3%.台湾记载的红茄(Rhizophora mucronata)其实为红树榄R. stylose之误.  相似文献   

2.
关于紊蒿属与百花蒿属异同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林有润   《广西植物》1992,12(2):104-104
<正> 本种近似于湘赣艾 A. gilvescens Miq., 区别:本种叶面光滑,无白色腺点与凹点,本种也近似于魁蒿 A. princeps Pamp., 区别在于本种茎中部叶大型,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常无小裂齿。 原记载产日本及苏联远东地区。我国江苏、江西及安徽有分布。 2.尾尖奇蒿(新变种)  相似文献   

4.
旧大陆的蒿属植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2,12(1):1-108
本文报导了亚、欧、非三洲的蒿属(Artemisia Linn.)植物的系统分类、分布及区系地理等。在系统分类与分布项中,作者介绍了各学者研究该属的观点;分亚属、组的特点,亲缘关系及经订正与考证的该属298种、63变种及补遗5种、2变种的正名、异名及其分布地区。在区系地理项中,作者结合古植物孢粉证据,论述了该属的起源中心、冰期前后该属植物在地球上的迁移路线、现代分布中心、分布区密集中心及次生的起源、分化与分布中心等,同时对亚、欧、非三洲蒿属区系分10亚区、28地区成分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0,10(1):17-22
本文补充了中国蒿属植物新资料,即太白山蒿A. taibaishanensis Y. R. Ling & C. J. Humohries, sp. nov.;吉隆蒿A. jilongensis Y. R. Ling & C. J. Humphries, sp. nov.;昌都蒿A. orientali-xizangensis Y. R. Ling & C. J. Humphries, sp. nov.;贡山蒿A. gongshanensis Y. R. Ling & C. J. Humphries, sp. nov.。  相似文献   

6.
杨汉碧 《植物研究》1990,10(1):29-30
本文发表了马先蒿属一新种,即稻城马先蒿Pedicularis daochengensis H. P. Yang。  相似文献   

7.
陕北黄土高原蒿属植物的分类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土高原有蒿属植物30种1变种,居该地产种子植物属中所含种数的首位。所产蒿属植物在不同的植被带中梯度变化明显,替代现象显著。在生态类型上,旱生类型从南向北递增,中生类型从南向北递减。在区系组成上可分为6种分布区类型,即:我国特有分布,3种;温带亚洲分布,14种1变种;北温带及中亚分布各4种;旧世界温带分布,3种;东亚分布的2种。可见陕北黄土高原蒿属植物种类丰富,梯度变化明显,旱化现象显著,地理成分复杂,但以温带亚洲分布类型为主,兼有其它成分,属典型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8.
旧大陆的绢蒿属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1,11(4):1-40
本文报导了亚、欧、非三洲的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植物的系统分类、分布及区系地理等。在系统分类与分布项中,作者结合现代孢粉的研究,比较了该属与邻近属,如蒿属[Artemisia Linn.)、紊蒿属(Elacanthemum Y.Ling & Y.R.Ling)及百花蒿属(Stilpnole-pis Krasch.)的异同,该属分组特点及经订正与考证过的该属107种、27变种及补遗10种的正名、异名及其分布地区等;在区系地理项中作者讨论了该属起源中心、现代分布中心,同时将亚、欧、非三洲绢蒿属区系分5亚区、8地区成分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马松蒿属(玄参科)的名实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发现马松蒿Xizangia serrata Hong与齿叶翅茎草Pterygiella serrata Hand.—Mazz.属于同一种,因此马松蒿及其代表的单型属——马松蒿属Xizangia Hong均应处理为异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发表了绿绒蒿属一新变种,即光果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 var.glabra M.C.Wang et P.H.Yang。  相似文献   

11.
广西黄花蒿类型调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李锋  韦霄  许成琼  傅秀红  黄正福   《广西植物》1997,17(3):231-234
本文报道广西黄花蒿类型调查结果。1)生长在石山上的黄花蒿类型植株长势比生长在平地、路边、土坡、房前屋后的类型差,且产量也较低。2)同一分布区内,生长在石山的黄花蒿类型,有效成分(青蒿素)含量明显高于生长在平地、路边的类型,前者比后者含量提高003%~028%。  相似文献   

12.
黄花蒿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韦霄  李锋  许成琼  傅秀红  黄正福   《广西植物》1997,17(2):166-168
本文报道在广西桂北地区人工裁培的黄花蒿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物候期、生长特性、开花结果习性、抗逆性等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3.
湖北产黄花蒿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湖北产黄花蒿鲜花香气强烈、独特。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气相色谱KOVATS保留指数以及标样叠加等方法从其精油中鉴定了47个化合物,占精油总量的99.08%,其中蒿酮、1,8-桉叶油素,樟脑,烯、β-蒎烯、丁香烯、后2甲-基-6-甲撑-3-辛二烯-2-醇、香桧烯、异龙脑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4.
江西热带性植物的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江西热带性植物区系成分各个分布类型的统计分析,阐述了本省热带性植物具有地理成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以泛热带和热带亚州分布型成分占优势;间断分布多样,残遗植物丰富;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交汇过渡,成为许多热带区系成分分布的北界。并初步探讨了江西植物区系地理的分界问题,笔者认为在江西境内,华东区系与华南区系的分界大致位于北纬25°(西)—25°20′(东)一线;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区系分界约为北纬29°(西)—29°40′(东)一线;中亚热带两个亚热带的区系分界应在北纬27°(西)—27°40′(东)一线。此3条植物区系地理分界线由西向东有向北逐渐斜升的趋势,这是由于受太平洋湿热季风气候的影响所致。同时亦表明,某一地区植物区系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受其所处纬度(或海拔高度)的地带性气候因素长期孕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菊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3,13(2):151-201
本文论述了菊科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特点。作者将菊科区分为二亚科、5超族、12族,同时将菊科世界区系分4大区、27亚区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赣北云居山植物区系地理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探讨了云居山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对种子植物科、属、种的各个分布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其它地区植物区系作了对比研究。该区系具有热带亲缘、温带衍生的性质;区系相当古老,残遗植物众多;地理成分复杂,特有类群丰富;区系联系广泛,间断分布多样;华东特征明显,南北区系过渡。该区系尤以华东成分最多,是华东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中区系联系密切,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主要由疟原虫经蚊虫叮咬引起。目前,在临床上疟原虫对治疗疟疾的药物(如氯奎等)有较强的耐药性,并表现出明显的交叉耐药性。来自黄花蒿的青蒿素具有极其明显的抗疟活性,成为临床首选的药物,因此青蒿素的获取成为关键。本研究采用无载体固定化法培养黄花蒿生产青蒿素,初步研究了无载体固定化细胞的生长特性。检测发现,利用该方法生产的青蒿素是常规细胞培养法的9倍,因此该方法有望成为青蒿素生产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171个中国蒿属植物样品的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305个化合物。这些样品代表64个种,其中蒿亚属47种,龙蒿亚属17种。 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两亚属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蒿亚属精油中主要含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而在龙蒿亚屑精油中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这种分布与中国蒿属植物从较原始到进化划分为7个组的系统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蒿亚属:莳萝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组(单萜类化合物)→腺毛蒿组(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白苞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龙蒿亚属:龙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牡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藜蒿提取物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采用榨汁、水提、醇提等 3种不同的方法 ,提取藜蒿中的抗菌有效成分。测定了各种提取物对 14种食品腐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 MIC) ,结果表明 :1.藜蒿汁的 MIC:痢疾杆菌为 2 5% ,大肠杆菌为 2 5% ,巨大芽孢杆菌为 50 % ,面包酵母为 5% ;2 .藜蒿水提物的 MIC:痢疾杆菌为 2 .5% ,大肠杆菌为 5% ,巨大芽孢杆菌为 5% ,面包酵母为 10 % ;3.黎蒿醇提物的 MIC:痢疾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均为 5% ,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面包酵母、黄曲霉均为 10 % ,产朊酵母、裂殖酵母、异常汉逊酵母、白地霉、桔青霉、镰刀霉均为 2 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