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松林野生食用菌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年来,随着野生食用菌的商业化采收规模急剧扩大,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下野生食用菌尤其是野生贸易真菌的种类和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作者于2000-2004年夏,对滇中及其邻近地区云南松林下野生食用菌的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作者共采集、鉴定标本457号,并对他人采自云南松林下的152号馆藏标本也进行了重新鉴定,共统计野生食用菌27科39属147种(含变种、变型);同时对市场上出售的采自云南松林下的野生食用菌类群也进行了调查统计,共收集、鉴定标本167号,计21科33属97种(含变种、变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记录云南松林产野生食用菌共计27科43属211种(含变种、变型),野生贸易真菌有23科35属111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的种数最多,包括红菇属(Russula)32种,乳菇属(Lactarius)1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5.17%和8.06%;牛肝菌科(Boletaceae)占第二位,有41种,占总种数的19.43%。其次是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17种,占总种数的8.06%。丛枝瑚菌科(Ramariaceae)有11种,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11种,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9种,三者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21%、5.21%和4.27%。在这些类群当中,红菇属、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乳牛肝菌属(Suillus)、枝瑚菌属(Ramaria)、口蘑属(Tricholoma)、鸡油菌属(Cantharellus)和革菌属(Thelephora)的30余种真菌为云南市场上最为常见的野生贸易类群,约占云南优势野生贸易真菌种数的47.50%。作者呼吁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并加强研究,以期达到持续利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野生食用真菌种类及生态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野生食用真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已知657种,132属,41科。其中担子菌620种,占总数的94.4%,子囊菌37种,占5.6%。有过栽培记载和试验或利用菌丝体发酵培养的约80种,32属,18科。目前大量人工栽培的约22种。上述食用真菌按其种数多少主要包括在白蘑科Tricholomataceac,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侧耳科Pleurotaceae,珊瑚菌科Clavari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喇叭菌科Cantharellaceae,齿菌科Hydn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依繁殖生长的基物为主,将我国野生食用真菌的生态习性划分为五类。木生菌138种,粪生菌9种,土生菌128种,虫生菌12种,菌根真菌352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白族食用香料植物资源状况,挖掘白族特色饮食文化中食用香料植物的利用。方法: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集贸市场为研究区域,应用民族植物学调查法对该区域食用香料植物种类、利用部位、烹饪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食用香料植物128种,隶属于41科101属。其中唇形科(Lamiaceae)植物最多,共记录到18种;食用部位主要以果实(32.81%)和茎(28.13%)为主;食用方法以炖煮、炒食和凉拌为主;该区域饮食主要以鲜、辣、酸口味最为突出,其中酸木瓜(Pseudocydonia sinensis)、长梗梅(Prunus mume var. cernua)等味酸性植物被广泛运用于白族特色菜肴中。结论:大理白族具有丰富的食用香料植物资源,食用香料植物种类、食用部分、食用方法等具有多样性,形成了白族特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挖掘大理白族香料植物利用价值,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2—2009年夏,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东县及其周边地区野生食用菌的物种多样性、用途或特性以及濒危等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鉴定标本593份,并对采于该区的214份馆藏标本进行了统计,野生食用菌共计35科61属134种(含变种、变型)。同时对该区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贸易类群也进行了调查统计,有28科39属95种(含变种、变型)。迄今普洱共计有野生食用菌38科67属155种(含变种、变型),其中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所含种数最多,有17种,占总种数的10.97%;红菇科(Russulaceae)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皆为16种,共占总种数的20.65%,灵芝菌科(Ganodermataceae)有11种,占总种数7.1%。在这些类群当中,木耳属(Auricularia)、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Lactarius)、枝瑚菌属(Ramaria)、红菇属(Russula)、蚁巢菌属(Termitomyces)和革菌属(Thelephora)等属的42种真菌为普洱市场上最常见的野生贸易类群,约占云南优势野生贸易真菌总种数的52.5%。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野生食用菌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其商业化采收规模急剧扩大,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丧失,从而使普洱野生食用菌,尤其是野生贸易类群的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以期达到持续利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菌根食用菌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杰  高巍  黄晨阳 《菌物学报》2021,40(8):1938-1957
菌根食用菌是一个未被合理利用的非木质林产品类群。通过文献和数据调研,本名录共收录532个中国菌根食用菌分类单元,它们隶属于28科62属,包括子囊菌门的39个分类单元以及担子菌门的493个分类单元。其中红菇科和牛肝菌科种类最丰富,红菇属、乳菇属、枝瑚菌属、蜡伞属、乳牛肝菌属、口蘑属、块菌属、牛肝菌属、鹅膏菌属和丝膜菌属是我国菌根食用菌的代表属。本研究揭示了我国菌根食用菌的多样性,并对我国菌根食用菌持续发展给予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6.
安徽黄山属于黄山-怀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解该区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2018-2020年对该区的大型真菌展开了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子实体形态特征检索比较对获得的标本进行鉴定,并对该区的物种组成、属级地理区系成分、经济真菌和特有成分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该地区共发现大型真菌421种,隶属于9纲19目72科200属,其中包含食用菌68种,药用菌31种,毒菌39种,特有种66种。优势科有牛肝菌科Bolet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光茸菌科Omphalo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和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10科,优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乳菇属Lactarius、蘑菇属Agaricus、金牛肝菌属Aureoboletus、红菇属Russula、粉褶菌属Entoloma、小皮伞属Marasmius、小菇属Mycena、裸脚伞属Gymnopus、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栓孔菌属Trametes、丝膜菌属Cortinarius、灵芝属Ganoderma和多汁乳菇属Lactifluus 14属。对黄山大型真菌属级地理成分分析发现该区大型真菌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9类,主要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66.5%),其次是北温带成分(15.5%)和泛热带成分(10.5%)。本研究表明黄山的大型真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其中食用菌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为世界广布成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云南野生贸易真菌资源调查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野生贸易真菌即市场上出售的野生真菌,云南的野生贸易真菌资源十分丰富且长期以来受到关注。但以往对于这一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研究较为缺乏。本项目通过市场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自1997-2001年连续4年对云南野生贸易真菌从种类、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基于贸易量的优势度评价和经济价值5方面进行研究。云南野生贸易真菌已知共64属207种(含变种、变型),以担子菌中的牛肝菌属(Boletus)、口蘑属(Tricholoma)、鸡Chong菌属(Termitomyces)、革菌属(Thelephora)、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丛枝瑚属(Ramaria)为主,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较强的地区特有性。尽管具有人为选择的因素,但云南野生贸易真菌仍表现出较强的地理分布特异性:滇南地区包含较多的热带种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而滇西北则具有较强的温带高山、亚高山性质,滇中、滇西南等地表现出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特征。以上各地区既有各自的代表种类,又通过某些过渡类群存在一定的联系。根据各个种贸易量的相对大小即优势度将贸易真菌分为4个等级,其中的优势Ⅰ级和优势Ⅱ级为主导种类。云南贸易真菌中约近90%的种类为食用菌,5%为药用菌,另有约7%为有毒种类。对每一种贸易真菌的经济价值给予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担子菌类补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甘肃、四川、云南的担子菌类时发现如下4新种:云南地红菇(MacowanitesyunnanensisZang),属红菇科(Rusulaceae),地红菇属(MacowanitesKalchbr.)系我国新记录;松针锈耳(CrepidotuspinicolaZang)绣耳科(Crepidotaceae);蛇盖条孢牛肝菌(BoletelusserpentipileusZangetYuan),属松塔牛肝菌[疣孢牛肝菌科](Strobilomycotaceae);喜杉绒盖牛肝菌(XerocomuspiceicolaZangetYuan),属牛肝菌科(Boletaceae);长柄灰包(LycoperdonlongistipumZangetYuan),属灰包科(Lycoperdaceae)。  相似文献   

9.
对云南化佛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共有233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大型真菌,隶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16目48科94属,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小菇科(Mycen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陀螺菌科(Gomphaceae)和鹅膏科(Amanitaceae)7个优势科的种数较多,分别含37、22、18、17、16、11和10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中包括药用菌59种、食用菌97种和毒菌35种;根据生态类型划分,有虫生菌1种、木生菌52种、土生菌39种、外生菌根菌141种.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分布与温湿度、林下光照及林龄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具体表现在不同月份、郁闭度和林型条件下,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和数量、优势类群都出现不同的分布特点.6月份木生菌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多,8月份和9月份外生菌根菌的种数和个体数最多.在郁闭度60%~70%条件下,以多孔菌科和小菇科种类为主;在郁闭度70%~80%的条件下,以红菇科、丝膜菌科和多孔菌科种类为主;在郁闭度80%~90%条件下,以红菇科、丝膜菌科和牛肝菌科种类为主.在中龄林中大型真菌的种数多于幼龄林,其中,红菇科、丝膜菌科、牛肝菌科和陀螺菌科种类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均有分布;鹅膏科种类只分布在中龄林中.根据调查结果,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型真菌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 为该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评估, 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132份。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证据进行了鉴定, 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36种大型真菌, 隶属于2门6纲18目56科107属, 其中15种属于子囊菌门, 221种属于担子菌门。为方便统计, 将大于等于10个种的科定为优势科, 大于等于5个种的属定为优势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蘑菇科、多孔菌科和丝膜菌科, 每个科所包含的种数分别占总种数的8.90%、7.20%、5.93%和4.24%, 共计62种。优势属有红菇属(Russula)、蘑菇属(Agaricus)、鹅膏菌属(Amanita)、丝膜菌属(Cortinarius)、马勃属(Lycoperdon)、小皮伞属(Marasmius)等11个属, 共包含79个种, 占总种数的33.48%。对大型真菌的资源价值评价的结果显示, 保护区内共有食用菌66种、药用菌35种、有毒菌36种和食药兼用菌26种。研究结果表明,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 优势科和优势属中最为丰富的分别是红菇科和红菇属(Russula), 具有经济价值的菌达127种, 为食用菌的引种驯化、药用菌开发利用亦或有毒菌鉴别提供了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1.
秦岭药用真菌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积累秦岭山区药用真菌资源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该地区野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前提。此次研究采用野外踏查、室内查对标本和校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秦岭山区药用真菌种质资源及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秦岭共有药用真菌196种,其中隶属于39科90属,含10种以上的科有4科,共107种,占全部种数的54.59%,分别为多孔菌科、红菇科、口蘑科和马勃科;含5种及5以上的属有8属,共5 9种,占总种数的30.09%,依次为红菇属、乳菇属、栓菌属、木层孔菌属、鬼伞属、马勃属、粘盖牛肝菌属、秃马勃属;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划分为广布成分(67.78%)、泛热带成分(4.44%)、热带亚洲-热带非洲成分(1.59%)和北温带成分(26.67%)4个分布型,其中以广布成分为主,表现典型温带区系特征。从其药理作用上分析,主要有抗癌、抗菌消炎、舒筋活络、止血、调节免疫力、养胃、补益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臧穆 《菌物系统》1997,16(4):264-269
中国牛肝菌目包括疣孢牛肝菌科和牛肝菌科,已知231种,本文报道了中国疣孢牛肝菌科四属,即:南牛肝菌属Austroboletus,(7种);条也牛肝菌属Boletellus,(20种),原孢年肝菌属Heimiella(3种)和疣孢牛肝菌属Strbilomyces(17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牛肝菌目包括疣孢牛肝菌科和牛肝菌科,已知231种,本文报道了中国疣孢牛肝菌科四属,即:南牛肝菌属Austroboletus,(7种);条孢牛肝菌属Boletellus,(20种),原花孢年肝菌属Heimiella,(3种)和疣孢牛肝菌属Strobilomyces,(17种)。本文讨论了该科的地理分布和菌根组合。  相似文献   

14.
贵州毕节野生大型经济真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毕节地区野外调查,采集并鉴定标本437份,共计发现野生大型经济真菌31科52属100种(含变种、变型),加上文献记载的该地区的大型真菌共有44科86属187种.种类最多的为红菇科(Russulaceae)真菌,共34种,占全部种数的18.2%;第二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有17种,占全部种数的9.1%.蘑菇科(Agaricaceae)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并列第三,分别有14种,各占全部种数的7.5%.在所有野生大型经济真菌中,食用菌141种,药用菌46种;木本植物外生菌根真菌96种,占总数的51.3%;88种为腐生菌,2种为寄生真菌,1种为虫生真菌.外生菌根真菌在毕节大型真菌种类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以上,对维持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分析了真菌在不同海拔、林型和季节的分布规律:野生大型经济真菌的种类随海拔不断增高而逐渐减少,但是当海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真菌的数目又趋于稳定;7-8月和9-10月是菌类生长的主要时期;不同林型真菌种数排序为华山松与茅栗的混交林>山茶、水杉和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百里杜鹃天然林.农贸市场出售的种类仅16种,占8.6%,表明当地真菌的开发应用潜力尚待挖掘.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大型真菌物种濒危程度与优先保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型真菌多样性及保育的研究报道。山东省为经济真菌资源大省,但是对于大型真菌濒危物种评价与保育研究的研究未见报道。通过野外调查、市场调查、民间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山东省共发现大型真菌64科166属435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野生食药用真菌182种,隶属于39科,80属,其中食用菌123种,占总种数的28.28%,药用菌90种,占总种数的20.69%,其中野生贸易真菌有60种,占总种数的13.79%,占食用菌总数的48.78%,如:白林地蘑菇Agaricus silvicola、林地蘑菇Agaricus silvaticus、灵芝Ganoderma lingzhi、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亚绒白乳菇Lactarius subvellereus、多脂鳞伞Pholiota adiposa、白蜡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fraxinea、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黏盖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红绒盖牛肝菌Xerocomellus chrysenteron、长根干蘑Xerula radicata等。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大型真菌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建立了山东省大型真菌物种濒危评价和优先保育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个评价层次的目标权重。对分布在该地区的175种物种的濒危程度和优先保育物种进行了评价,最终获得了山东省大型真菌珍稀物种的濒危等级(V1≥0.650,濒危种;0.650≥V1≥0.550,为脆危种;0.550≥V1≥0.440,敏感种;0.440≥V1,安全种)和优先保护级别评价标准(V1≥1.900,一级保护;1.900≥V1≥1.700,二级保护;1.700≥V1≥1.600,三级保护;1.600≥V1暂缓保护),结果发现该地有濒危种4种,占该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0.92%,灵芝Ganoderma lingzhi、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橙黄红菇Russula aurea、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脆危种34种,占该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7.82%;敏感种74种,种该区大型真菌总数的17.01%;安全种63种,占该区大型真菌总数的14.48%。一级保护物种有7种,占该区总种数的1.61%,其中灵芝Ganoderma lingzhi、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橙黄红菇Russula aurea等4个种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药用菌,其中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橙黄红菇Russula aurea、是外生菌根菌,尚不能够人工栽培;淡玫瑰红鹅膏Amanita pallidorosea、淡紫鸡油菌Cantharellus amethysteu、中国十字孢Crucispora sinensis、山东粉褶菌Entoloma shandongense是中国特有种和该地区特有种;二级保护物种有25种,占该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5.75%;三级保护物种有33种,占该区大型真菌物种总种数的7.59%;暂缓保护物种有110种,占该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25.29%。通过此项研究了解了该地区大型真菌物种的生存状态,对大型真菌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状况,以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馆藏的京区标本和本研究组采自该地区的标本为材料,结合已报道的文献资料,经过对定名标本的物种名称进行系统整理,得到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记录867种,隶属于2门20目72科281属,其中食用菌294种,药用菌169种(包含食用兼药用菌69种),毒菌56种。在全部大型真菌中,蘑菇科Agaric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和红菇科Russulaceae等24科拥有的物种占总物种数量的77.28%,这些科在该地区占有主导地位;红菇属Russula、蘑菇属Agaricus和丝盖伞属Inocybe等50个属的物种占总物种数量的60.21%,具有相对优势。大型真菌区系分布分析的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已发现的大型真菌主要为世界广泛分布的属。物种丰富度分析表明采自门头沟区的大型真菌的标本数和物种丰度最高,最能代表北京地区大型真菌物种的多样性;其他地区采集的标本数量显著减少,而且物种数和物种丰度均明显降低;特别是城区和近郊地区,由于适宜栖息地的丧失,大型真菌更是少见。  相似文献   

17.
辽东栎幼苗的外生菌根合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温室花盆中播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种子获得辽东栎幼苗,并对幼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菌根合成试验。所用的外生菌根真菌有:铆钉菇(Gomphidius viscidus)、臭红菇(Russula foetens)、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褐环乳牛肝菌(S. lute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赭丝膜菌(Cortinarius russus)、土生空团菌(Cenococ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成分,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下的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分析其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679份,经鉴定隶属于2门11纲16目40科83属230种,其中子囊菌门4纲6目8科10属21种,担子菌门7纲10目32科73属209种。优势科有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伞菌科Agaric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和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占物种总数的55.65%;优势属有18属,分别为小菇属Mycena、丝盖伞属Inocybe、马鞍菌属Helvella、乳菇属Lactarius、香蘑属Lepista和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等,占物种总数的51.30%。对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进行评估,保护区内共有食用菌42种、药用菌4种、食药兼用菌11种、毒菌17种,其中部...  相似文献   

19.
王向华 《菌物学报》2020,39(9):1617-1639
红菇科Russulaceae包含大量全球广泛采食的野生食用菌,同时也有一定数目的毒菌。该科特别是红菇属的分类是大型真菌分类的难点。近年来DNA数据大量应用于红菇科的分类,更新了属的界定和概念,发现了大量新物种,为食用菌和毒菌的识别和鉴定带来了可用的名称。然而,DNA证据并不总是与形态证据吻合,这又为食用菌和毒菌的识别和名称的使用带来了困扰和不便。本文针对乳菇属、多汁乳菇属和红菇属中的重要食用菌类群,回顾了近年来的分类研究进展,分析了研究背后的数据实情和存在的分类问题。认为:在食用菌和毒菌的确定上,依靠物种复合群共有的形态特征更具有可操作性;依据DNA序列进行的劈分式分类和依靠少数样品的特征及DNA序列上的少量差异发表新种的做法可能产生不便于使用的后果;在乳菇属和红菇属中,“BLAST相似度低的即为新种”的分类实践存在错误风险;充分结合历史资料和各个类群的特点,确定物种划分的阈值,才能有望解决红菇科真菌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艳成  张强  牟光福  刘演  赵博 《广西植物》2023,43(12):2171-2181
姑婆山紧邻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解该区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该文采用随机踏查法对广西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采集,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1)共发现348种大型真菌,隶属于2门6纲17目69科175属,其中包含食用菌40种、药用菌42种、毒菌7种。(2)对该区的物种组成分析表明,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粉褶蕈科(Entolomataceae)和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等9科;优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靴耳属(Crepidotus)、毛皮伞属(Crinipellis)和粉褶蕈属(Entoloma)等11属。(3)共发现2个中国特有属,即脆孔菌属(Fragiliporia)和臧氏牛肝菌属(Zangia);11个中国特有种,即厚集毛菌(Coltricia crassa)、魏氏集毛菌(C.weii)、丛生粉褶蕈(Entoloma caespitosum)、极细粉褶蕈(E.praegracile)、近薄囊粉褶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