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lzheimer 氏病是发生于老年人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发病率较高。是当今生物医学热点研究之一。本文概述了Alzheimer 氏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概况,对其发病机理的可能的三种学说以及Alzheimer 氏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美发现帕金森氏病基因继1996年《Science》报道美国的MichaelH.Polymeropoulos等人发现了帕金森氏病(PD)相关基因后(《生理科学进展》,1997,28(3)∶封三),他们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1个意大利及3个希腊PD...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氏病相关基因已被定位美国NIH的MihaelH.Polymeropoulos等多位科学家发现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PD)相关基因与位于染色体4q21~q23上的遗传标记紧密连锁,定位于D4S2361与D4S421两个...  相似文献   

4.
Alzheimer氏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目前已经确认的Alzheimer’sDisease(AD)的四个致病基因或相关基因,其中与早老性AD相关的有三个,分别是位于第21号染色体的app基因、第14号染色体的prisenilinⅠ基因和第1号染色体的prisenilinⅡ基因;与迟老性AD病相关的是位于第19号染色体的apoe基因。在早老性AD家族中发现了:(1)app基因的五个突变体;(2)编码跨膜蛋白的presenilinⅠ基因与线虫编码相同蛋白的sel-12基因有高度的同源性。apoe基因与AD发病有“剂量效应”。早老性AD中一种高效转基因鼠模型已被成功地建立。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鉴定了与晚年发作Alzheimer氏病有关的基因Duke大学(Durham,NC)的研究人员查明了一种基因,该基因的存在增高了晚年发作Alzheimer氏病(AD)的危险率。该基因叫作APOE-4,是在19号染色体上找到,为apoE-4蛋白编码...  相似文献   

6.
《生命世界》2008,(8):6-6
毛色雪白的马常被赋予纯洁、神圣的内涵,然而,科学家研究称白马实为变异马种,它们的毛色是由于体内携带一种变异基因促使马衰老,以至华发早生。约每10匹马中有1匹马携带变异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马出生时,毛色是棕色、褐色或黑色,随着年龄增长,毛色在6年之内渐渐变为白色。  相似文献   

7.
Alzheimer病的治疗新尝试景沛(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200031)关键词Alzhimer病本刊在13卷第4期曾介绍过Alzheimer病(An)病因学的遗传因素和治疗的3种可能途径。最近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1993年6月18日...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Alzheimer氏病的诊断及治疗而进行的努力现在可能正要采取一种新的观点: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拥有资料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Alzheimer氏病(AD)可能有一个感染源。由Elias Manuelidis领导的研究组似乎已经成功地将一种血传病毒(bloodborne virus)由人体转移到实验动物体内。这种感染因子导致大脑病变,  相似文献   

9.
Alzheimer氏病淀粉样前体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Alzheimer氏病(AD)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群的原发性退行性脑病,其特征性病变为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绕(NFT)及细胞外老年斑(SP).构成SP的主要成分β淀粉样多肽(βA)为一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剪切而来的分子质量约为4 ku的多肽,其神经毒性可能由其氧化作用和在脂质双层中形成的Ca2+通道所致.APP的功能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可能具有促进细胞粘附、维护突触膜稳定性等功能.APP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加工修饰:一为分泌途径,由一些假定的分泌酶催化;另一为胞内体-溶酶体途径.在形成SP的βA中,较长者比短者更易聚集,因此一些APP突变由于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较长的βA或者使较短的βA生成量增加而致发家族性AD.一些可能在APP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如早衰蛋白的突变,也可通过增加βA的生成量而致发AD.  相似文献   

10.
治疗巴金森氏病的新希望──促多巴胺神经元生长因子被发现位于中脑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是导致巴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的重要原因,目前用药物治疗巴金森氏病,旨在补充脑中的多巴胺,却不能防止神经元的继续变性。促神经生长因子可...  相似文献   

11.
Alzheimer病     
景沛 《生命的化学》1993,13(4):32-33
  相似文献   

12.
Alzheimer病脑内发现第三种病理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zheimer病脑内发现第三种病理损害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从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着手寻找AD治疗的新线索。最近在AD脑内发现了一种新的病理损害“AMY斑块”,其在AD脑内的分布与β淀粉样蛋白斑块和tau蛋白缠结一样广泛,表明AMY斑块可能...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通报》2006,41(4):12-12
据最新出版的《水稻基因通讯》报道,中国水稻研究所博士李西明等科研人员,从云南地方品种鬼衣谷等材料中研究发现的1个名为抗白背飞虱的新基因Wbph6(t),已经被国际水稻基因命名组织正式命名为Wbph6,这是中国在水稻抗白背飞虱研究领域中注册的第1个抗性基因。国际水稻基因命名组织称,此前国际上关于水稻白背飞虱抗性基因命名的抗性基因有5个,它们分别是Wbph1、 Wbph2、Wbph3、Wbph4和Wbph5。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这一发现使白背飞虱的抗性标准基因上升到6个。  相似文献   

14.
Alzheimer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lzheimer病(AD)是一种渐进性大脑退行性变性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65~80岁人群约为5%,80岁以上者可达20%。对AD的研究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倍受重视,并取得重要成果。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近1.3亿,AD即将成为医学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克罗恩氏病是一种全肠道节段性全壁层炎症性病变,累及范围从口腔到肛门,主要发生于末端回肠及临近结肠。主要病理改变为:肠壁增厚、粘膜表面不止形成非干酪样肉芽肿结节,还会有深浅不一的溃疡。临床上较常见的为反复腹泻合并肛周皮肤感染。克罗恩氏病在欧洲和北美较常见,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克罗恩氏病的发病原因不明,至今仍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虽然具体发病原因未知,但家族性和双生子研究证明,遗传因素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基因水平上探究其易感基因,为克罗恩氏病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历时三年,对来自南部非洲的375名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的研究发现.个体对HIV感染的反应主要取决于编码Ⅰ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HLA-B,该等位基因在人体与病毒之间的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细胞感染了病毒时,HLA抓住病毒制造的蛋白片断,并将这种蛋白质片断放在它们的表面上,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们在爱滋病毒的基因组中发现第七个基因。这个发现有助于阐明爱滋病毒的复杂生命史及其与人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这种致命性传染病的治疗药物的另一个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18.
Tau蛋白——Alzheimer病研究的新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u蛋白——Alzheimer病研究的新热点顾琪贺林(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0031)关键词Tau蛋白Alzheimer病Tau蛋白是一种神经原微管相关蛋白。处于异常磷酸化状态的Tau蛋白集合成双股螺旋纤丝(pairedhelicalfil...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通报》2011,(3):48-48
利用大规模“外显予组”测序,Andrew Futreal及其同事在“透明肾细胞癌”(最常见的肾癌类型)中发现了第2个经常发生突变的基因(第1个为VHL)。PBRM1(转录调控中所涉及的SWI/SNF复合物的一个成员)在约40%的病例中发生突变,被发现发挥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通报》2007,42(4):32-32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一项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中.又发现了约120种基因的变异与癌症有关。这一发现使已知的与癌症相关的基因从350种增加到约470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