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拟从阴道菌群的微生态特征入手,旨在探讨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发病的潜在联系。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126名处于VVC急性发作且以往有RVVC史的非孕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另有120名正常育龄期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测定阴道p H值,并采集阴道分泌物行革兰染色镜检,行Nugent评分。同时,通过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等指标对阴道微生态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组的阴道p H值(4.51±0.3 Vs 4.11±0.2,P0.05)和Nugent评分(4.21±0.81 Vs 1.31±1.19,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乳酸杆菌密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阴道加特纳菌/普雷沃菌、革兰阳性球菌和其他细菌的密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组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正常组;且患者组乳酸杆菌优势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55.56%Vs 95.00%,P0.05),而阴道加特纳菌/普雷沃菌(23.02%Vs 1.67%,P0.05)和革兰阳性球菌优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7.46%Vs 1.67%,P0.05)。结论RVVC患者阴道微生态特征与正常育龄妇女存在显著差异,生物屏障的削弱可能是VVC反复发作的风险因素。新型阴道乳酸菌制剂的研发和应用可能在重建阴道微生态,预防VVC复发方面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妊娠期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失衡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产检的102例HPV阳性妊娠妇女(HPV阳性组)以及同期产检的78例HPV阴性妊娠妇女(HPV阴性组)为研究对象,于怀孕28~34周时,收集阴道分泌物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另根据微生态评价结果将HPV阳性组对象分为微生态正常组(n=26)和微生态失调组(n=76);比较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比较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组对象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HPV阳性组和HPV阴性组对象滴虫性阴道炎(T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阴道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0.678、0.111,均P>0.05),而阴道pH、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以及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6、 8.247、 4.337、 5.236、 13.865,均P<...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妊娠中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孕13~36周单胎妊娠期妇女56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经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等)状况评价,检测阴道分泌物成分、阴道病原菌类型。对阴道微生态失调孕妇,根据是否接受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乳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不采用药物干预。追踪随访所有孕妇的妊娠情况,比较阴道微生态正常组、微生态失调治疗组及微生态失调对照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560例研究对象中,阴道微生态正常335例(59.82%),微生态失调225例(40.18%)。225例微生态失调孕妇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32例(14.22%),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56例(24.89%),滴虫性阴道炎(triehomonal vaginitis,TV)11例(4.89%),BV和VVC混合感染4例(1.78%),BV和TV混合感染3例(1.33%),菌群增殖过度75例(33.33%),菌群抑制44例(19.56%)。微生态失调组pH值4.5、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55.59~340.06,Ps0.05)。微生态失调孕妇中,治疗组135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12.63~32.42,Ps0.05)和微生态失调治疗组(χ2=5.16~12.28,Ps0.05),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容易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调,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妊娠早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不同类型阴道炎在妊娠早期的发病率,比较Nugent评分和Claeys评级两种标准在诊断阴道炎方面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妊娠早期妇女726例(孕周≤12周),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需氧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检测,AV和(或)VVC阳性的分泌物进行培养鉴定;对革兰染色涂片进行Nugent评分和Claeys评级,以Nugent标准为金标准,评价Claeys评级在诊断阴道炎方面的性能。结果726例标本中共检出异常标本153例(21.07%),AV、BV、TV、VVC的发生率分别为5.23%、11.02%、0.13%、11.71%,混合感染占异常标本28.76%(44/153),最常见的混合感染类型是BV合并VVC,AV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以Nugent方法为金标准,Claeys评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96.2%、88.1%、85.4%、97.1%、≥0.880。结论妊娠早期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较高且混合感染存在较高的比例,湿片和革兰染色结合分析可以提高阴道炎诊断的准确性。Claeys评级在阴道菌群分析上更全面、更简便,可作为Nugent标准的替代方法用于临床和科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患者阴道菌群改变及其与宫颈锥切术预后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因患有CINⅢ级在我院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的118例患者作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115例作为健康组,对比两组对象阴道菌群变化。另根据患者术后1年随访期间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并对比不同预后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的阴道菌群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菌群改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疾病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Ⅰ级和Ⅳ级、多样性Ⅰ级和Ⅳ级、Nugent评分7分以上、过氧化氢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者构成比和阴道pH值均大于健康组(均P<0.05)。11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预后不良共23例,发生率为19.49%。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两组患者菌群密集度Ⅰ级和Ⅳ级、菌群多样性Ⅰ级和Ⅳ级、Nugent评分7分以上、过氧化氢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者构成比和阴道pH值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时阴道菌群多样性Ⅱ~Ⅲ级构成比均较术后1个月时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女性行宫颈锥切术后HPV病毒感染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342例行宫颈锥切术的CINⅡ以上患者(术前HR-HPV检测均为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随访HR-HPV感染转归分为持续阳性组58例,阴性组284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术后1年阴道微生态检测的情况。结果持续阳性组在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及优势菌构成上与阴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711、37.120、25.312,P=0.001、0.001、0.001),持续感染组菌群密集度Ⅳ级构成比、菌群多样性Ⅳ级构成比均高于阴性组,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低于阴性组。Nugent评分构成、pH值构成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的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平衡关系密切,在高级别CIN患者术后应注意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宫颈的局部免疫有利于宫颈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女性阴道微生态的检查,全面评估不同生理阶段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对女性阴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全面客观的实验室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在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女性患者2311例,分别采集患者的阴道分泌物,通过相差显微镜、革兰染色和干化学检测等方法,分别对患者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菌群密集度、多样性,pH值、AV评分、Nugent评分和功能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 (1)2311例患者中育龄期患者组1806例,围绝经期患者组380例,老年绝经期患者组125例,其中育龄期患者组阴道优势菌为G+大杆菌(26.57%,480/1806),菌群密集度(+++/++++,76.97%,1390/1806)、菌群多样性(++/+++,27.96%,505/1806)与围绝经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围绝经期患者组阴道清洁度(Ⅲ/Ⅳ度,50.26%,191/380),pH值(pH≥4.6,72.89%,277/380),菌群密集度(未见,3.42%,13/380),过氧化氢(+,84.74%,322/380),唾液酸苷酶(+-,14.21%,54/380;+,27.89%,106/380),与育龄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围绝经期患者组阴道优势菌为G-小杆菌(20.26%,77/380),革兰染色不定球杆菌(27.10%,103/380)、菌群多样性(+,78.16%,297/380)与育龄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老年绝经期患者组阴道pH值(pH≥4.6,85.60%,107/125),无优势菌(25.60%,32/125)、优势菌为G+球菌(39.20%,49/125),菌群密集度(未见,20.80%,26/125;+/++,48.80%,61/125),菌群多样性(未见,20.80%,26/125)、白细胞酯酶(+,77.60%,97/125),与育龄期患者组和围绝经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2)老年绝经期患者组AV (中度,17.6%,22/125;重度,5.6%,7/125)、BV (中介,56%,70/125)均显著高于育龄期患者组和围绝经期患者组;育龄期患者组VVC (23.20%,419/1806)和CV (8.47%,153/1806)的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围绝经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围绝经期患者组TV (7.10%,27/380)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育龄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结论通过分析2311例女性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发现女性不同生理阶段阴道的微生态情况和各种阴道炎的发病率有差异,因而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为临床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更快速解决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LEEP术后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变化特点,分析阴道微生态状况与CIN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定理临床学院122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的CIN患者LEEP术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的变化特点。结果 LEEP术后菌群密集度Ⅱ~Ⅲ级(74.59%)、多样性Ⅱ~Ⅲ级(68.03%)、乳酸分级Ⅰ~Ⅱa级(70.49%)出现增多,需氧菌性阴道病(AV)(9.84%)、细菌性阴道病(BV)(14.7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2.30%)以及滴虫性阴道炎(2.46%)的检出率降低,pH值(4.2±0.5)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复诊hr-HPV阳性CIN患者菌群密集度Ⅱ~Ⅲ级(35.00%)、多样性Ⅱ~Ⅲ级(40.00%)、乳酸分级Ⅰ~Ⅱa级(25.00%)低于hr-HPV阴性CIN患者,AV(30.00%)、BV(35.00%)、VVC(30.00%)检出率和pH值(4.9±0.4)高于hr-HPV阴性CIN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失衡可降低宫颈免疫力,促进CIN进展、癌变,改善阴道微生态可抑制hr-HPV的感染,抑制宫颈细胞的异常增生、癌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患者人工阴道的微生态状况,探讨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4例性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回访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同时检查患者的人工阴道物理功能及阴道壁组织活检。结果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患者的人工阴道具有正常阴道的组织学特点,物理功能良好。54例患者中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者48例,占88.9%;菌群多样性为Ⅱ~Ⅲ级者39例,占72.2%;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者15例,占27.8%;pH≤4.5者31例,占57.4%。无病原菌感染。术后时间≥2年的23例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14例(60.9%),异常者占9例(39.1%)。术后时间2年的31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11例(35.5%),异常者20例(64.5%)。菌群异常主要包括:菌群抑制(包括未见到任何细菌)、革兰阳性短杆菌(12.3%)、革兰阳性球菌(31.5%)、革兰阴性短杆菌(9.6%)。结论 (1)先天性无阴道的患者在阴道成形术后不同程度存在菌群失调表现。表现为pH值升高,阴道内菌群多样性欠佳,正常优势菌群存在比例低。(2)手术后时间是影响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的重要因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人工阴道阴道微生态正常的比例逐渐增加。(3)评价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人工阴道感染、促进人工阴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不同症状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不同症状就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评价(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病原菌、AV评分、Nugent评分及五项菌群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检测结果。结果4019例被检查者平均年龄为33.56岁。其中阴道微生态正常占n70%(28/401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9.30%(3991/4019);后者包括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66.36%(2667/4019);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32.94%(1324/4019);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占24.33%(978/4019);需氧菌陛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患者占3.11%(125/4019);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占3.14%(126/4019);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患者占5.15%(207/4019);混合感染患者占8.31%(110/1324)。优势菌群异常患者占54.32%(2183/4019)。结论妇科门诊中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构成比最高;在明确感染的患者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构成比最高;因此阴道微生态评价成为阴道感染性疾病诊断首选检测方法,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4 630例绝经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630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409例(8.83%),阴道微生态异常者4 221例(91.17%)。阴道微生态异常者中不能通过镜检明确病原菌者1 758例(37.97%),包含优势菌异常1 406例(30.37%)、菌群抑制351例(7.58%)、菌群增殖过度1例(0.02%);通过镜检明确病原菌者2 463例(53.20%),包含细菌性阴道病(BV)1 237例(26.72%)、需氧菌性阴道炎(AV)1 001例(21.6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59例(3.43%)、滴虫性阴道炎(TV)66例(1.43%)。不同年龄段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构成存在差异,其阴道清洁度(Ⅲ/Ⅳ)、菌群密集度(未见/Ⅰ)、菌群密集度(Ⅳ)、菌群多样性(未见/Ⅰ)、菌群多样性(Ⅳ)、优势菌(无)、优势菌(G~+大杆菌)、优势菌(G~-弧形菌)、优势菌(G~+球菌)、VVC、TV、β-氨基半乳糖苷酶(+)、唾液酸苷酶(+)、过氧化氢(+)、阴道pH4.5、微生态异常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异常在妇科门诊绝经后妇女中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年龄段妇女阴道微生态异常构成存在差异,提示应结合年龄治疗阴道疾病,同时积极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其与发生生殖道萎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于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20例绝经期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所有患者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优势菌群种类、密集度、多样性,阴道p H值、H_2O_2、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菌性阴道病(AV)阳性率;采用相关统计资料分析阴道微生态状态与发生生殖道萎缩相关性。结果:绝经期女性阴道清洁度Ⅲ/Ⅳ度占比70%、Ⅰ/Ⅱ度占比30%;优势菌群以G染色不定球杆菌、G-大杆菌为主,G-小杆菌较少;菌群密集度、多样性程度较高;PH值为4.5占比70%,提示阴道环境处于中性/碱性状态居多;H_2O_2、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VVC、BV阳性占比高而TV、AV阳性占比低。清洁度Ⅰ/Ⅱ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值3.8~4.5、H_2O_2(-)、唾液酸苷酶(-)、VVC(-)、BV(-/中介)时阴道萎缩发生率低于清洁度Ⅲ/Ⅳ度、菌群密集度未见/+、菌群多样性未见/+、p H值4.5、H_2O_2(+)、唾液酸苷酶(+)、VVC(+)、BV(+)时阴道萎缩发生率(P0.05);清洁度Ⅰ/Ⅱ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 H值3.8~4.5、H_2O_2(-)、唾液酸苷酶(-)、BV(-/中介)时阴道萎缩严重程度更低(P0.05)。清洁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 H值、H_2O_2、唾液酸苷酶、BV是阴道萎缩病情进展为中/重度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绝经期女性阴道微生态处于失衡状态,且微生态状况与阴道萎缩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患者人工阴道的微生态状况,探讨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4例性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回访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同时检查患者的人工阴道物理功能及阴道壁组织活检。结果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患者的人工阴道具有正常阴道的组织学特点,物理功能良好。54例患者中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者48例,占88.9%;菌群多样性为Ⅱ-Ⅲ级者39例,占72.2%;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者15例,占27.8%;pH≤4.5者31例,占57.4%。无病原菌感染。术后时间≥2年的23例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14例(60.9%),异常者占9例(39.1%)。术后时间〈2年的31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11例(35.5%),异常者20例(64.5%)。菌群异常主要包括:菌群抑制(包括未见到任何细菌)、革兰阳性短杆菌(12.3%)、革兰阳性球菌(31.5%)、革兰阴性短杆菌(9.6%)。结论 (1)先天性无阴道的患者在阴道成形术后不同程度存在菌群失调表现。表现为pH值升高,阴道内菌群多样性欠佳,正常优势菌群存在比例低。(2)手术后时间是影响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的重要因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人工阴道阴道微生态正常的比例逐渐增加。(3)评价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人工阴道感染、促进人工阴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予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2):224-226, 23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周口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绝经后妇女8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的HPV-DNA基因分型结果分组,检测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病原体及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对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PV感染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3例调查对象中有137例(15.7%)HPV感染者。HP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相比较,清洁度(χ~2=20.2,P0.001)、菌群密集度(χ~2=17.8,P0.001)、pH值异常率(χ~2=14.0,P0.001)和白细胞酯酶(χ~2=15.5,P0.001)、唾液酸苷酶阳性率(χ~2=8.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菌群多样性、H_2O_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与HPV感染明显相关(均P0.05),OR值及95%CI分别为0.334(0.197~0.569)、0.517(0.318~0.840)、0.471(0.291~0.764)、0.450(0.276~0.735)。结论绝经后HPV感染患者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且HPV感染与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我院阴道微生态诊断平台对妇科门诊就诊者阴道微生态状况进行分析,为妇科疾病(阴道炎)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4月妇科门诊患者阴道微生态检测资料,根据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优势菌、Nugent评分及五项菌群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进行结果判定,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评价结果。结果共对6 326例就诊者进行了阴道微生态检测,其中阴道菌群正常者占10.40%,菌群正常但功能下降者占15.81%,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73.7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中菌群异常者占40.48%,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占9.6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占10.28%,滴虫性阴道病患者占1.82%,混合性阴道炎患者占0.85%。阴道微生态失调病例主要集中于40~49岁的女性(35.58%),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中30~39岁者占比较高(33.8%)。结论阴道微生态诊断平台有助于全面评价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客观反映致病病原体存在程度,有利于指导妇科疾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探讨发病的特点,为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HPV转阴,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75例(肿瘤组)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取阴道分泌物,并取50例绝经期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占72.0%,优势菌占50.7%,菌群密集度++~+++为46.7%,菌群多样性++~+++为42.7%,pH值≤4.5为2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55岁组阴道优势菌占59.1%,与55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阴道微生态失调、VV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2)肿瘤组内55岁组的阴道优势菌有更明显差异;(3)评价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对治疗纠正微生态,及HPV的转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持续女性阴道微生态状态,为HR-HPV持续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86例HR-HPV持续感染女性为持续感染组,选取同期196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bPR-2014A阴道微生态检测体系评价两组研究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持续感染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以Ⅳ级为主,菌群多样性以Ⅱ-Ⅳ级为主,其中占优势的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短杆菌比例差异不大。对照组女性阴道菌群密集度以Ⅱ-Ⅲ级为主,菌群多样性以Ⅱ-Ⅲ级为主,优势菌以革兰阳性大杆菌为主。酶学监测显示持续感染组患者过氧化氢缺乏率、唾液酸苷酶阳性率、白细胞脂酶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6、23.344、77.241,P=0.036、0.001、0.001)。两组对象Nugent评分、pH构成以及β-葡萄糖醛酸酶阳性率、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5.003、1.027、2.803、0.857,P=0.082、0.311、0.094、0.355)。结论宫颈癌防治过程中对于HR-HPV持续感染的治疗应注重维系阴道微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成药复方沙棘籽油栓调节微生态环境对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菌群紊乱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剂量组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分为氟康唑组和联合应用氟康唑及复方沙棘籽油栓组,在停药的第(7±3)天和4周±5天分别随访患者一次,观察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变化,采用Nugent评分进行微生态改善及疗效评价。结果有64名妇女进入研究,其中氟康唑组31例,联合组33例。两组患者入组时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之间入组、第一次随访的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第二次随访中显示氟康唑组的pH值(4.42±0.48)显著高于联合组(4.09±0.39),P0.05。入组氟康唑组的Nugent评分(6.26±1.29)与联合组(6.18±1.21)无显著差异,第一次随访两组Nugent评分有显著差异,氟康唑组(4.55±1.84)、联合组(3.39±1.44),P0.05。在第二次随访时,氟康唑组的Nugent评分(4.84±1.85)显著高于联合组(3.06±1.63),P0.05。第二次随访,单用氟康唑组真菌复发率高于联合组(13/31,41.9%vs 5/33,15.2%,P=0.017)。结论复方沙棘籽油栓可以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联合氟康唑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菌群紊乱较单用氟康唑组比较,阴道微生态环境恢复好,真菌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乳酸菌阴道胶囊辅助治疗对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8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43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阴道微生态、胎儿宫内感染率和分娩方式、母体和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阴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优杆菌属相对丰度均高于常规组,表皮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奈瑟氏菌属、支原体属、加德纳菌属、肠球菌属相对丰度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胎儿宫内感染率、剖宫产率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母体早产、产褥期感染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研究组宫内窘迫及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辅助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相较于常规治疗可改善阴道微生态,还可降低胎儿宫内感染率、剖宫产率,减少母体和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乳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符合本研究相关标准并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用甲硝唑进行阴道准备。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个月时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阴道给药,1次/d,2粒/次,10 d/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不处理。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集度分级差异,同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FSFI分值。结果 (1)100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度分级均显著减少,以Ⅰ级为主;术后3个月时以Ⅳ级为主。(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均升高,阴道菌群失衡率均降低,pH值均降低,FSFI分值均升高(均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阴道pH值、FSFI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低于对照组,FSFI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3)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为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P=0.022)。结论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被破坏,尤其以术后2个月最为明显,给予乳杆菌干预能促使被破坏的阴道微生态环境恢复正常,减少术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