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阴道菌群相关领域研究的历史进程、现状与前景,探求其知识演进和发展趋势。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平台,检索2002年至2021年阴道菌群领域相关文献,将搜索到的文献导入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 V5.8.R3和VOSviewer 1.16.18软件,通过生成网络地图可视化分析文献数据的作者、期刊、国家/地区、研究机构、参考文献和关键词等指标中的特征,解析研究的知识基础与前沿热点。结果 共纳入1 783篇阴道菌群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文献数量随年份推移呈波动上升趋势,美国为主要研究国家,在该研究领域居主导地位,美国华盛顿大学可被视为该研究领域的国际性学术中心。Jacques Ravel教授是最大发文量作者,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为最高被引期刊,研究的热点主题围绕细菌性阴道病、妊娠期并发症、菌群母婴播种和定植及菌群检测技术等展开。阴道菌群调节炎症反应的内在机制可能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结论 阴道菌群的研究现处于快速上升期,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深入,靶向阴...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面分析近30年国内外肠道菌群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本领域研究方向提供可视化分析数据。方法以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为来源数据库,检索肠道菌群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5.5.R2)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和被引文献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并对关键词进行突显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912篇,英文文献10 249篇。近30年肠道菌群相关研究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文文献发文量明显低于英文文献发文量;英文文献国家总体发文量中,美国排名第一,影响力也最高,中国发文量排名第二,但影响力较低。国外核心研究人员为Rob Knight、Patrice D Cani,国内核心研究人员有王军、赵立平,中文文献发文量较高的作者是段金廒、谭周进、余倩;国外主要机构有哥本哈根大学、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的主要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其英文文献发文量排名第一;中文文献发文量较多的是中医药类大学。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菌群结构、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菌群检测技术3个方面。近年来,肠道菌群相关研究多围绕与疾病的相关性及新技术、新方法展开。比较中英文热点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丰富,涉及生理、病理各个方面,其中肠道菌群与免疫相关研究成果颇丰。结论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30年来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提升肠道菌群检测技术、关注肠道菌群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是未来本领域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近10年生命早期肠道菌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梳理知识结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检索2012—2022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的构建和可视化呈现。结果 2012—2022年该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关键词分析表明菌群的组成与功能、菌群的发育与演化、菌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婴幼儿食品的研发生产等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方向;16S rRNA基因测序、宏基因组测序以及代谢组学等是现在热门的研究方法。结论 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正逐渐从菌群组成向菌群功能转变;多组学方法的整合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近30年来肠道菌群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肠道菌群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中文学术文献,运用VOSviewer软件对文献的作者、来源机构及关键词进行网络共线分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的年发表数量统计、关键词聚类分析及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 519篇,论文发表数量从2014年开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文献作者之间形成了以谭周进、杨景云、贾连群、段金廒等为代表的多个稳定核心作者团体;关联机构共408家,核心机构之间关联性较差;关键词之间形成14个聚类标签,包含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代谢、针刺、肠道微生态、中医药等主要聚类模块;突现关键词生成25个,近2年突现关键词为脑―肠轴、免疫功能及艾滋病。结论 通过可视化图谱直观展示了肠道菌群在中医药领域30年的研究概况,近10年来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发展趋势较好。脑―肠轴、免疫功能及艾滋病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主要新兴热点,同时,目前研究尚存在各机构或各团体之间跨领域合作较少、研究深度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文献计量学原理分析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Web of Science外文数据库(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内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所有研究文献,运用数据库提供的分析功能和Cite Space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WOS数据库内收录文献量以指数形式逐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已发表的肠道菌群与中医药相关文献报道及其发展趋势,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CNKI数据库,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数据库中所收录的肠道菌群与中医药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总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86篇。文献发表的数量在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发表文献在10篇以上的单位共有15所,其中最多的单位发表42篇;25.70%的文献受到各级科研提供的资金支持和帮助。文献中以实验研究报告的类型为主,是总体数量的37.79%。文献被引用频次总体偏低,被引用次数在2次及以下的占60.43%。结论肠道菌群与中医药的科研工作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并且应该在提高文献数量的同时,努力加强文献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的妇产科微生态研究开展较早,以50年代开始的菌群失调与菌群调整研究为基础,从80年代起康白教授就开始了将乳杆菌调节应用到治疗阴道炎的研发工作中,并且获得了新药证书,带动了妇产科微生态的研究进一步开展。在近50年的研究历程中,从聚焦于阴道菌群和阴道炎起步,扩展到妊娠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等相关研究,建立临床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关注阴道菌群与宫颈癌变,最近开始涉及肠道菌群与妇科疾病关系,总体既有理论研究又有临床应用,领域越来越开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国内发表的肠道菌群与健康的文献报道及发展趋势,为本领域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方法以CNKI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建国以来国内期刊收录的肠道菌群与健康的文献进行分析,从发表年度、文献来源、文献类型、作者单位、基金资助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初步研究与分析本领域的科研状况。结果截止至2013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79篇。文献数量在2002年迅速增长;发表文献10篇以上单位共6所,最多达到43篇;与医学有关的文献以实验研究报告为主,占11.47%;与医学有关的文献并受各级科研基金资助的占7.43%;文献被引用频次总体偏低,54.52%为零引用。结论肠道菌群与健康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尚有待加强。应在逐步提高文献报道数量的同时,着重于提升文献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妇产科微生态研究开展较早,以50年代开始的菌群失调与菌群调整研究为基础,从80年代起康白教授就开始了将乳杆菌调节应用到治疗阴道炎的研发工作中,并且获得了新药证书,带动了妇产科微生态的研究进一步开展。在近50年的研究历程中,从聚焦于阴道菌群和阴道炎起步,扩展到妊娠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等相关研究,建立临床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关注阴道菌群与宫颈癌变,最近开始涉及肠道菌群与妇科疾病关系,总体既有理论研究又有临床应用,领域越来越开阔,深度逐渐增加。以下我们就对这几个主要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肠道菌群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的】全面分析近20年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WoSCC检索2000-2020年的文献,并使用VOSviewer 1.6.17、CiteSpace 5.8.R1和在线文献计量分析平台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3 146篇出版物。每年的出版物数量和被引用的频率均呈上升趋势。美国在出版物产出、H指数和国际合作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分别是美国的哈佛大学和Xavier RJ。期刊共被引分析显示,胃肠道领域的高分专业期刊Gastroenterology位居第一。关键词共现中的“expression”“probiotics”及“Escherichia coli”成为研究的热点。关键词突发检测发现“dysbiosis”“microbiome”和“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是最新的研究前沿。【结论】本研究从最新的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了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结果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期刊和合作者,促进对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湿地退化不断加剧,关于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领域的热点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5.5R2及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对湿地恢复领域的发文量、作者群、发文机构、文献共被引、高频关键词及突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关于湿地恢复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之后发文量均显著提升,国内研究较国外晚了近10年,但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2)国外主要研究机构包括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Florida、University Wisconsin等,均为美国机构,形成了以William JM-John WD、Zedler JB、Jos TA Verhoeven-Leon P M Lamers、Jeffrey WM等核心研究团队;国内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主,形成了崔保...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HPV感染患者10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HPV筛查、阴道菌群检测以及阴道微生态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 IL-10和IL-17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HPV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和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HPV共检出9种亚型,主要以HPV 16和HPV 18为主。研究组患者阴道乳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和细菌性阴道病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阴道pH>4.5、阴道菌群密集度Ⅱ~Ⅳ级、阴道菌群多样性Ⅱ~Ⅳ级和微生态失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Th17/Treg、IL-6、IL-10和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阴道中乳杆菌与Th17/Treg、IL-6、IL-10和IL-17水平均呈负相关;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和细菌性阴道病与Th17/Treg、IL-6、IL-10和IL-17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HPV感染患者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而且Th17/Treg细胞、IL-6、IL-10和IL-17水平均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甲硝唑规范治疗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在用药后6~8d随访时的菌群结构与治疗前以及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探讨治愈人群与治疗失败人群在6~8d这一观察点的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从而为实现细菌性阴道病治疗结局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的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对象,规范使用甲硝唑凝胶治疗,分别采集患者用药前、用药后6~8d、用药后1个月的阴道分泌物,提取细菌组DNA,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分析阴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差异,探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菌群的构成差异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61名患者完成了2次随访,共计183份阴道分泌物样品。对所有采集的标本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分析,共发现192种细菌。用药后6~8d的革兰染色涂片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阴道菌群镜下可分为三种情况:正常菌群、菌群抑制、异常菌群。镜检涂片为正常菌群的治愈率最高,其次是菌群抑制,异常菌群的治愈率最低。454焦磷酸测序分析显示甲硝唑治疗前后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乳杆菌和球菌的含量未受明显影响,而细菌性阴道病致病菌的含量明显减少。结论甲硝唑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性阴道病致病菌的数量而不影响乳杆菌的含量,但是对以球菌为主的患者治疗效果差。对高通量测序结果和革兰染色涂片结果的综合分析显示甲硝唑用药后6~8d的阴道菌群对细菌性阴道病1个月后的治疗结局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肠道菌群检测分析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被应用于检测各种微生物存在近几年已有长足的研究进展,这为研究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细微变化提供了更加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和更加省时省力的检测技术。现将近5年有关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分析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作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研究经甲硝唑规范治疗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在用药后6~8 d随访时的菌群结构与治疗前以及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探讨治愈人群与治疗失败人群在6~8 d这一观察点的阴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从而为实现细菌性阴道病治疗结局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的育龄期女性为研究对象,规范使用甲硝唑凝胶治疗,分别采集患者用药前、用药后6~8 d、用药后1个月的阴道分泌物,提取细菌组DNA,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分析阴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差异,探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菌群的构成差异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61名患者完成了2次随访,共计183份阴道分泌物样品。对所有采集的标本进行454 焦磷酸测序分析,共发现192种细菌。用药后6~8 d的革兰氏染色涂片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阴道菌群镜下可分为三种情况:正常菌群、菌群抑制、异常菌群。镜检涂片为正常菌群的治愈率最高,其次是菌群抑制,异常菌群的治愈率最低。454焦磷酸测序分析显示甲硝唑治疗前后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乳杆菌和球菌的含量未受明显影响,而细菌性阴道病致病菌的含量明显减少。结论 甲硝唑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性阴道病致病菌的数量而不影响乳杆菌的含量,但是对以球菌为主的患者治疗效果差。对高通量测序结果和革兰氏染色涂片结果的综合分析显示甲硝唑用药后6~8 d的阴道菌群对细菌性阴道病1个月后的治疗结局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德氏乳杆菌DM8909菌株的微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通过对阴道正常菌群定性、定量研究表明 ,乳杆菌在阴道正常菌群中的检出率和数量都占有绝对优势 ,并对致病菌有拮抗作用。乳杆菌对维持阴道微环境 ,保持其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乳杆菌作为阴道病防治的微生态调节剂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阴道乳杆菌的分离、生化反应特征、代谢产物分析及菌种鉴定等微生物学研究工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菌种的分离方法 根据文献及本课题的阴道菌群与微生态疗法的研究结果 [1] ,确定乳杆菌为选种对象。用阴道拭子取阴道分泌物 ,接种于 Lbs培养基上 ,37℃培养 72 h。根据乳杆菌的特征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乳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符合本研究相关标准并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用甲硝唑进行阴道准备。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个月时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阴道给药,1次/d,2粒/次,10 d/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不处理。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集度分级差异,同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FSFI分值。结果 (1)100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度分级均显著减少,以Ⅰ级为主;术后3个月时以Ⅳ级为主。(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均升高,阴道菌群失衡率均降低,pH值均降低,FSFI分值均升高(均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阴道pH值、FSFI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低于对照组,FSFI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3)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为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P=0.022)。结论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被破坏,尤其以术后2个月最为明显,给予乳杆菌干预能促使被破坏的阴道微生态环境恢复正常,减少术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助信息可视化工具,以中国知网建库时间--2017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文献为样本数据,对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收录的中医人才培养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借助文献作者、机构、基金项目的分布来分析中医人才培养研究主体的构成;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并结合词频与中心度来解析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研究主题与热点,旨在为大家直观展示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的研究趋势,从而辨识和探测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基本动向和整体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人体微生态是世界主要国家争先布局的前沿领域。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宏观角度量化分析人体微生态领域的国际研究态势和热点主题。方法选用PubMed/Medline数据库,采用主题词检索法构建含33 024条信息的"人体微生态"国际论文题录信息数据库,筛选2008年以来(近10年)31 060条文献信息用以主题分析。通过对题录信息的计量分析得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特点;将高频主题词(MeSH词)按照菌群、人体部位、疾病和人群分为4类,采用词频标准化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热点主题与趋势;采用共词法对研究国别间、菌群—疾病间、疾病—人群间主题词关联度进行量化,并采用网络图法分析主题词间关系,以识别热点领域。结果人体微生态领域研究论文共33 024篇,其中94.1%的研究集中在近10年(2008年以来)。美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最多,占27.1%(8 414篇),我国学者论文数位居第二位(3 182篇,占10.2%);我国与美国合作发表论文432篇,居各国间合作论文数量之首。在热点主题方面,乳酸菌、双歧杆菌、古生菌、艰难梭菌、真菌等重点菌群主题词平均标化频次分别为5.1%、4.7%、1.6%、1.5%和1.8%;肠道、阴道、口腔、皮肤等人体主要部位主题词平均标化频次为12.5%、1.8%、1.7%和1.6%;相关疾病方面,炎性肠病、肥胖、克罗恩病、免疫系统、结直肠癌、糖尿病等主题词的平均标化频次为3.5%、3.5%、1.6%、1.1%、0.9%和0.8%。重点主题词关联度方面,艰难梭菌与梭菌感染和痢疾,梭菌感染、结直肠癌、2型糖尿病与中老年人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与中青年人群,肥胖、免疫系统疾病与妊娠期女性、新生儿等有较为密切的关联。结论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量化依据,综合分析了人体微生态领域的重点菌群、主要疾病及重点人群方面的热点主题及其变化趋势,可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肠道菌群研究领域进程与现状,揭示研究热点及演化过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2000至2020年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 5.5软件分析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引文情况。结果CNKI检索出3042篇文献,WOS检索出31477篇文献,肠道菌群研究发文量呈指数增长趋势。中文领域主要学者有李宁、张和平、谭周进,研究机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作者和机构合作比较松散,没有形成团队规模。英文领域主要学者有Rob Knight、Willem M de Vos、Didier Raoult,机构有Univ Copenhagen、Univ Calif San Diego、Chinese Acad Sci等,作者和机构合作密切,形成了多个核心团队。高频关键词有益生菌、微生态、糖尿病、菌群失调、diversity、bacteria、inflammation、disease等,近年频率突变关键词为菌群移植、抗氧化、短链脂肪酸、16S rRNA、dysbiosis、brain、butyrate、oxidative stress等。引文分析高被引文章大都为方法学文献,引文关键词为高血压和帕金森病。结论国内外肠道菌群研究关键词相似,前沿热点稍有不同,总体差别不大,作者机构间应继续加强合作,促进学科学术交流,共同推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