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患者宫颈分泌物各指标检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妇科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164例SI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n=72)和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n=92),另纳入宫颈癌患者21例为宫颈癌组、健康女性60例为健康组。统计4组受试者阴道白细胞酯酶(LE)、N-乙酰基氨基半乳糖苷酶(NAG)、唾液酸苷酶(SNA)、过氧化氢(H2O2)阳性率及pH值;观察4组受试者阴道滴虫感染情况及需氧菌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阳性率;评估4组受试者阴道清洁度;观察4组受试者HPV感染情况并通过Spearman分析评估宫颈病变程度与阴道微环境、HPV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患者阴道LE、NAG、SNA、H2O2阳性率及pH值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阴道LE、NAG、SNA、H2O2阳性率及pH值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患者滴虫感染率及AV、BV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滴虫感染率及AV、BV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阴道清洁度Ⅰ~Ⅱ级患者占比低于健康组,Ⅲ~Ⅳ级患者占比高于健康组(均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阴道清洁度越来越差(均P<0.05)。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占比、HPV感染总发生率均高于健康组(均P<0.0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高危型HPV感染、HPV感染总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宫颈病变程度与滴虫感染、AV、BV、LE、NAG、SNA、H2O2、pH值、阴道清洁度、HPV感染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SIL患者宫颈微生态处于显著失衡状态,宫颈病变程度与分泌物各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高脂饮食(HFD)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肠道菌群及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将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实验组(n = 20)及治疗组(n = 20),对照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治疗组小鼠给予益生菌治疗,于治疗后第1、2和4周对3组小鼠进行各指标检测。采集小鼠粪便标本检测其肠道菌群数量;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小鼠全身脂肪含量;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肝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TING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

结果

与实验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肠道菌群得到改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升高,肠杆菌、肠球菌及白假丝酵母数量降低(均P<0.01);治疗组小鼠脂肪含量降低(P<0.01),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及STING表达量显著降低(均P<0.05),F4/80+在肝脏组织中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此外,与实验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干扰素β表达水平及磷酸化NF-κB p65水平显著降低,JNK-p46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

结论

益生菌可能通过抑制STING-TBK1-NF-κB通路改善肠道菌群,从而改善HFD诱导的NAFLD。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leve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特征及不同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收集我院健康女性(对照组,n=54)和HSIL患者(HSIL组,n=54)的阴道分泌物样本,提取其DNA,通过HPV试剂盒检测HPV型别,并使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阴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及特征。

结果

HSIL组女性HPV阳性率为88.9%,对照组女性HPV阳性率仅有11.1 %。与对照组相比,HSIL组女性阴道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加德纳菌属、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PV Others组相比,HPV CR组女性阴道阿托波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2.067,P=0.043);加德纳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HSIL患者HPV感染率升高,不同型别HPV感染会对阴道微生态产生影响,提示对阴道微生态进行干预可能对宫颈病变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妊娠期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失衡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产检的102例HPV阳性妊娠妇女(HPV阳性组)以及同期产检的78例HPV阴性妊娠妇女(HPV阴性组)为研究对象,于怀孕28~34周时,收集阴道分泌物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另根据微生态评价结果将HPV阳性组对象分为微生态正常组(n=26)和微生态失调组(n=76);比较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比较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组对象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

结果

HPV阳性组和HPV阴性组对象滴虫性阴道炎(T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阴道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0.678、0.111,均P>0.05),而阴道pH、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以及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6、8.247、4.337、5.236、13.865,均P<0.05)。HPV阳性组对象早产、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χ2=5.710、10.721、6.799、4.294,均P<0.05),而两组对象剖宫产率及胎膜早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7、0.666,均P>0.05)。HPV阳性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χ2=9.001,P<0.05),两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503、1.547、0.560,均P>0.05)。微生态失调组对象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4.130,P<0.05),而两组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01、0.578、0.141、1.368,均P>0.05)。微生态失调组与微生态正常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FGR和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61、0.698、1.057、0.242,均P>0.05)。

结论

妊娠期HPV感染能引发阴道微生态失调,增加不良母婴结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口服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入院的82例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口服微生态制剂预防治疗。对比两组早产儿NEC发生率和手术率,干预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变化情况,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儿NEC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IgG、IgM、IgA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肠道细菌总数、球菌总数、杆菌总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7 d、14 d后,两组患儿体质量均有所增加,且观察组患儿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口服微生态制剂可有效降低早产低体重新生儿NEC的发生率,促进早产儿肠道菌群稳定,增强患儿免疫能力,对改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约氏乳杆菌GLJO02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影响。

方法

从灌胃普洱茶的小鼠粪便中筛选得到益生菌约氏乳杆菌GLJO02。将18只SPF级C57小鼠随机分成3组:Control+PBS组(6只)、DSS+PBS组(6只)及DSS+GLJO02组(6只),均自由饮用含3% DSS水7 d以建立结肠炎模型,其中DSS+GLJO02组提前1周灌胃GLJO02菌液;造模期间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情况及粪便性状改变情况;于造模第8天处死小鼠并留取小鼠血清及肠道样品,检测小鼠血清中LPS水平以评估肠道通透性,通过H&E染色评估小鼠结肠病理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小鼠结肠中炎症因子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及Occludin的表达情况,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结果

与Control+PBS组相比,DSS+PBS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DAI评分提高同时结肠长度缩短。与DSS+PBS组相比,DSS+GLJO02组小鼠症状缓解,体质量下降显著改善(t = 6.948,P<0.000 1),结肠长度提高(t = 3.790,P = 0.003 4),DAI评分显著降低(t = 11.880,P<0.000 1);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下降(t = 10.410,P = 0.000 1);促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ZO-1、Occludin蛋白表达增多;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发现GLJO02处理后能够显著提升盲肠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乙酸:t = 4.042,P = 0.005 4;丙酸:t = 12.380,P<0.000 1;丁酸:t = 7.819,P<0.000 1)。

结论

约氏乳杆菌GLJO02能够通过改善肠道通透性,起到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肠道菌群的改变,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另选我院同期健康新生儿8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粪便标本。对比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肠道菌群Chaol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Ace指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厚壁菌门、变形菌门、链球菌属相对丰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肠道菌群改变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细菌性阴道炎(BV)合并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分布与局部免疫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到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3例BV合并HPV16感染患者和81例单纯BV患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阴道菌群分布和宫颈阴道分泌物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炎症因子(IL-1β、IFN-γ、IL-2)水平。

结果

研究组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加德纳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Ⅲ+Ⅳ级、多样性Ⅱ+Ⅲ级、微生态失调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宫颈CD4+、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宫颈IL-1β、IFN-γ、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合并HPV16感染可使BV患者阴道乳酸杆菌数量减少,阴道微生态失衡,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应尽早检测此类患者阴道菌群和宫颈阴道局部免疫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健脾益肾通络方(JYTR)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方法

将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MPTP组、MPTP+JYTR组,每组15只。采用爬杆、悬挂、横梁实验评估运动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纹状体和结肠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表达。采用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测序评估肠道菌群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水平。最后对差异菌群和短链脂肪酸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MPTP组相比,MPTP+JYTR组小鼠悬挂评分增加(P=0.040),爬杆时间和横梁行走时间显著缩短(P=0.042、P<0.001);纹状体TH表达显著增加(P=0.045),纹状体、结肠中α-syn表达显著减少(P=0.011、P=0.037);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显著改变;门水平方面拟杆菌门丰度增加(P=0.003),厚壁菌门、疣微菌门丰度均显著减少(P=0.001、P=0.011);科水平方面毛螺菌科丰度显著升高(P=0.001),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科、丹毒丝菌科丰度均显著降低(P=0.008、P=0.004);短链脂肪酸中乙酸、丙酸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4、P=0.010)。相关性分析显示爬杆时间、悬挂评分、横梁时间均与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存在相关性。

结论

JYTR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和改善短链脂肪酸水平起到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粪便标本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

方法

通过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10例健康者(对照组)及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组)粪便样本进行菌群结构测序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急性脑卒中患者粪便样本中物种OTU信息量显著增加(P < 0.01), 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物种均一度指数(Evenness)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门水平上, 疾病组患者肠道Bacteroidetes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Firmicutes数量显著减少(均P < 0.05)。属水平上, 疾病组患者肠道BacteroidesBilophilaButyricimonas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而CollinsellaCoprococcusClostridium等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 < 0.05)。

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高危型HPV(HPV16/18)表达及阴道菌群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7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宫颈癌组。纳入同期于我院治疗的4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CIN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年龄、绝经情况、孕次、产次、HPV16/18阳性表达、阴道菌群、饮食卫生习惯和家族遗传史)差异,并对有差异信息进行赋值,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绝经情况、孕次和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HPV16/18阳性、阴道菌群失调、饮食卫生习惯较差以及存在家族遗传史患者数显著多于CIN组(P结论 宫颈癌发生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监测并给予相应干预从而降低宫颈癌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宫颈不同疾病患者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病原菌感染状况及免疫功能。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宫颈不同疾病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宫颈炎组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54例(CINⅠ组15例,CINⅡ组17例,CINⅢ组22例),宫颈癌组24例;并以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HPV感染、阴道菌群情况和宫颈分泌物CD4+、CD8+细胞数。结果 研究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宫颈炎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宫颈癌组CD4+ T细胞表达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宫颈癌组与宫颈炎组、CIN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1患者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宫颈癌组、CINⅢ组、CINⅡ组与宫颈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病原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下降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中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LR4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宫颈癌组织以及不同HPV亚型宫颈癌细胞株中表达与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IHC)检测TLR4在12例正常宫颈组织、30例宫颈轻度不典型增生(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Ⅰ,CINⅠ)、30例宫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Ⅱ-Ⅲ,CIN Ⅱ-Ⅲ)以及49例宫颈癌(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ICC)组织中的表达;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LR4在不同HPV亚型宫颈癌细胞株HPV18(+)HeLa、HPV16(+)Siha以及HPV(-)C33a宫颈癌细胞株上的表达.结果 TLR4的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高逐渐增强,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 Ⅱ~Ⅲ、I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 %(1/12)、20.00 %(6/30)、26.67 %(8/30)和55.10 %(27/49),ICC与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Ⅲ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TLR4表达与HPV感染有关,在HPV阳性宫颈癌细胞株上表达强于HPV阴性细胞株.结论 TLR4可能参与宫颈癌起始、发展,TLR4的表达与功能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P16INK4a及Sonic hedgehog(Hh-Gli)信号通路蛋白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CIN)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意义.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HPV16阳性及HPV18阳性宫颈癌细胞系P16INK4a及Hh-Gli信号通路蛋白Smo、Ptch及Gli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组织芯片P16INK4a、Shh、Smo、Ptch及Gli表达,包括20例正常宫颈、18例癌旁组织、54例CIN及28例宫颈鳞癌组织.分析P16INK4a与Hh-Gli信号通路蛋白间表达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P16INK4a、Smo、Ptch及Gli蛋白在HPV16及HPV18阳性宫颈癌细胞系中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P16INK4a、Shh、Smo、Ptch及Gli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P<0.05),在CINⅠ与正常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P16INK4a、Shh、Smo及Gli蛋白,在CINⅠ、CINⅡ与CINⅢ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CINⅡ-CINⅢ中P16INK4a与Shh和Smo蛋白表达正相关,浸润癌中P16INK4a与Shh、Smo和Gli蛋白正相关.结论认为,P16INK4a及Hh-Gli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与宫颈癌发生及演进密切相关,且二者间具有相关性.Hh-Gli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Shh配体增高调控Smo高表达而上调Gli蛋白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宫颈病变组织干扰素-r(IFN-r)、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收集我 院2013 年1 月到2015 年1 月妇科门诊行宫颈活检患者150 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宫颈癌33 例、CINⅠ期 26 例、CINⅡ期28 例、CINⅢ期23 例)110 例,对照组(慢性宫颈炎患者)40 例。提取两组患者宫颈组织标本,检测观察组 HPV-DNA、HPV 分型,及两组IFN-r、IL-10 蛋白及mRNA 表达,分析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组织IFN-r、IL-10 表达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HPV-DNA阳性87 例(79.1%),其中HPV16 型47 例(42.7%)、HPV18 型20 例(18.2%)感染率最高;且HPV16、18 感 染率在CINⅠ期、CINⅡ期、CINⅢ期以及宫颈癌组中的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PV16、 18 与宫颈病变程度均呈现正相关关系(r=0.896,0.786;均P<0.05)。IFN-r、IL-10 表达水平在CINⅠ期、CINⅡ期、CINⅢ期、宫颈 癌、对照组表达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IFN-r与宫颈病变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r=-0. 567,P<0.05),IL-10 呈现正相关关系(r=0.678,P<0.05)。且HPV16、HPV18 感染率与IFN-r表达呈现负相关关系(rHPV16/18=-0. 678,-0.675,均P<0.05),与IL-10 呈现正相关关系(rHPV16/18=0.582,0.778,均P<0.05)。结论:IFN-r表达随着宫颈病变加重或者 HPV16、HPV18 感染率升高逐渐降低,IL-10 则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联合人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C-MYC)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妇科保存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标本140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MYC表达情况,采用PCR检测HPV16、HPV18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40份标本中,HPV16与HPV18的阳性率为62.9 %与61.4 %;CIN 1级标本HPV16、HPV18阳性率分别为26.8 %和24.4 %,2级标本分别为62.7 %和58.8 %,3级标本分别为93.8 %和95.8 %,对比有差异(P<0.05)。C-MYC阳性率为83.6 %,不同CIN分级程度的标本组织中C-MYC阳性率对比有差异(P<0.05)。Spearsman相关分析显示HPV16、HPV18、C-MYC阳性率与CIN分级呈相关性(P<0.05)。二分类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HPV16、HPV18、C-MYC阳性率都为影响CIN分级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级别的增加,HPV16、HPV18的阳性率也在升高,同时伴随C-MYC的过表达,两者具有相关性,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INⅡ,CINⅡ高于CIN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329,P=0.037;x2=4.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Ⅰ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分别与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孙怀美  林伟  王翔宇  董艳  王蓁 《生物磁学》2012,(18):3430-3435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1NI、CINII、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1NⅡ,C1NII高于CIN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5C(X^2=-4.329,P=0.037;xⅫ.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I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K(P〈0.05);C1NI组分别与CINⅡ、C1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94(glucose—regulated protein94,GRP94)和CD8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原发宫颈癌、2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及40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GRP94和CD8的表达及定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6例宫颈癌及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GRP94和CD8的表达。结果:①在宫颈癌、CIN2/3、CIN1及慢性宫颈炎组织中,GRP9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82.4%、40%和22.5%;CD8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1%、64.7%、90%和97.5%;GRP94在宫颈癌和CIN2/3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和CIN1组织(P均〈0.05);CD8在宫颈癌组的表达显著低于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及CIN2/3组(P均〈0.05)。②Western blot结果示GRP94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CD8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③GRP94的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袭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D8的表达与有无脉管侵袭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④宫颈病变组织中,GRP94的表达与HPV感染呈正相关(rs=0.377,P=0.000);cD8的表达与HPV感染呈负相关(rs=-0.395,P=0.000);GRP94与CD8的表达呈负相关(rs=-0.608,P=0.000)。结论:GRP94表达可能是宫颈CIN进展及宫颈癌预后判断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Riboflavin deficiency can cause a variety of metabolic problems that lead to skin and mucosal disorders. Limite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high intake of riboflavin may reduce overall risks of cancer. However, association of this deficiency with cervical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are still not definitively known. In this study, we characte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and tissue riboflavin levels and C20orf54 protein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and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levels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 virus 16, 18 (HPV16/18) infections.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was used to measure blood riboflav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IN and CSCC, and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determine tissue riboflav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SCC and matched normal mucous epithelia. The expression of C20orf54 in fresh CSCC and matched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qRT-PCR and western blot, respectively. And it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with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CIN and CSCC. An HPV genotyping chip was used to analyze HPV infection and typ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CIN and CSCC had decreased plasma riboflavin levels a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s. There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riboflavin in tissues from CSCC patients, when compared with normal cervical epithelia. C20orf54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CSCC compared to matched control on both mRNA and protein level. Tissue riboflav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HPV16/18 positive tissue compared with HPV16/18-negative tissue, and an inverse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issue riboflavin levels and C20orf54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CSCC. Additionally, C20orf54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umor stages. In conclusion, C20orf54 tend to play a protective role in Uyghur cervical carcinogenesis of which modulating riboflavin absorption, and it is also related with HP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