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乳杆菌属细菌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阴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CIN患者137例,根据组织学病理结果分为CIN Ⅰ组(84例)和CIN Ⅱ、Ⅲ组(53例).选择同期100例宫颈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阴道菌群数量.根据患者阴道内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患者阴道菌群改变及其与宫颈锥切术预后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因患有CIN Ⅲ级在我院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的118例患者作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115例作为健康组,对比两组对象阴道菌群变化。另根据患者术后1年随访期间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并对比不同预后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的阴道菌群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菌群改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疾病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Ⅰ级和Ⅳ级、多样性Ⅰ级和Ⅳ级、Nugent评分7分以上、过氧化氢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者构成比和阴道pH值均大于健康组(均P<0.05)。11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预后不良共23例,发生率为19.49%。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两组患者菌群密集度Ⅰ级和Ⅳ级、菌群多样性Ⅰ级和Ⅳ级、Nugent评分7分以上、过氧化氢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者构成比和阴道pH值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时阴道菌群多样性Ⅱ~Ⅲ级构成比均较术后1个月时升高,Nugent评分7分以上构成比较术后1个月时降低(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时阴道菌群密集度Ⅳ级、菌群多样性Ⅳ级、Nugent评分7分以上、过氧化氢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构成比和阴道pH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术后使用阴道用益生菌者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6个月时菌群密集度Ⅳ级、菌群多样性Ⅳ级、Nugent评分7分以上、阴道pH值、过氧化氢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以及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术后使用阴道用益生菌均是CIN Ⅲ级患者宫颈锥切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阴道菌群改变与CIN Ⅲ级患者宫颈锥切术预后关系密切,临床可据此及早制定相应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肺结核病人肠道内的菌群变化。方法 入院后做便厌氧菌培养并计数。结果 肺结核病人肠道内的菌群发生紊乱,微生态平衡失调。初治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治组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初治组与复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提示肺结核病人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调整肠道内的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结核病变吸收。  相似文献   

4.
抗胃酸分泌药物对胃内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40例内镜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泰胃美、奥美拉唑口服;干服药前后分别行胃镜检查,并抽吸胃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结果示:胃液细菌量及硝酸盐还原菌量与胃液pH值呈正相关(r=0.802和0.7,p<0.01),抗胃酸分泌药物尤以奥美拉唑引起胃内菌量增加明显。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应注意胃内微生态防治。  相似文献   

5.
收集40例内镜确诊为胃十二指汤溃疡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泰胃美、奥美拉唑口服;干服药后分别行胃检查,并抽吸胃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结果示:胃液细菌量及硝酸盐还原菌量与胃液PH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宫颈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253例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患有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CIN组(86例)及对照组(167例)。采集纳入对象的宫颈菌群并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对细菌16S rRNA V3、V4区片段进行PCR扩增,并采用Illuminate Miseq测序平台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两组对象宫颈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分析患者宫颈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对象宫颈微生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及Shannon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4、1.636,P0.05),而CIN组的Chao指数及ACE指数均高于对照组(t=9.213、10.420,P0.05)。16S rRNA分析显示放线菌是宫颈部位的主要菌群。CIN组女性宫颈微生物群落中放线菌、奇异菌属、放线菌门、阴道奇异菌及奇异变形菌占主要优势(LDA4log10),对照组中杆菌、厚壁菌门等占主要优势。Spearman相关分析示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格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呈负相关,而加特纳菌、阴道奇异菌、普雷沃氏菌、粪球菌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CIN女性宫颈菌群与健康女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格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呈负相关,而加特纳菌、阴道奇异菌、普雷沃氏菌、粪球菌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找出在乳腺癌患者的肠道或肿瘤组织中富集且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菌群。方法采用自由词与主题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设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从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3月。依次通过浏览标题、摘要和全文进行文献筛选。结果 共检索出文献1 110篇,纳入30篇,其中16篇文献描述乳腺癌患者乳腺肿瘤组织相对富集菌群,14篇文献描述乳腺癌患者肠道相对富集菌群。与对照组相比较,乳腺癌患者肠道及肿瘤组织中共同富集的菌群有Bacteroides、Lactobacillus和Escherichia coli。结论 乳腺癌患者肠道及肿瘤组织中富集的多种菌群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及乳腺癌组织中共同富集的Bacteroides、Lactobacillus和Escherichia coli可能与乳腺癌关系最密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和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乳头状瘤的病理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及2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大体及镜下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病理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2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HE染色表现为导管明显扩张,有真性乳头,乳头之轴心由纤维血管束组成,乳头覆盖细胞有多种形式,但真正的肌上皮是缺如的.免疫组化SMA/p63显示局部或完全的肌上皮细胞消失,CEA85%的乳头状癌阳性.2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存在肌上皮层,免疫组化结果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相反.5例非典型乳头状瘤局部(<1/3的区域)显示有不典型上皮增生,局部有肌上皮缺失.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具有乳头状癌样结构基础上的原位恶性上皮增生,但无浸润的癌.预后好于其他型导管原位癌,免疫标记SMA、p63和CEA可以帮助该肿瘤的诊断及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人类肠道中有500余种细菌,参与消化、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肠道菌群因其数量庞大、作用显著,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胃肠炎甚至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恶性肿瘤作为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近年来与其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研究者们发现,肠道菌群在肺癌、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等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对肠道菌群与各类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常规好氧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分析了不同日龄、性别及饲养条件下金定鸭粪便正常菌群的组成与变化情况,并同成年骡鸭、正番鸭、北京鸭和康贝尔鸭的粪便菌群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小肠内容物菌群及膜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借助小肠镜及结肠镜于正常国人空肠及回肠中取材,共检测了30例的肠内容物菌群及膜菌群,对10种有代表性的需氧及厌氧菌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并对各菌株均作了生化鉴定,其结果显示空肠梭菌、回肠梭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肠内容物菌群与膜菌群有显著差异。30例空肠内容及粘膜组织中均未培养出肠球菌。大肠杆菌在空肠的腔菌群及膜菌群有16/30,10/30例,类杆菌有12/30和10/30例生长,并讨论了上述结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是一类能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且能够溶解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损伤的自然状态或基因改造过的病毒。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类单股正链RNA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研究证实多种肠道病毒具有溶瘤作用,如已在拉脱维亚等国上市的RIGVIR~?(埃可病毒7型,Echovirus 7, ECHO7),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柯萨奇病毒A组21型(Coxsackievirus A21, CVA21),以及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 CVB3)及PV等。现就有关肠道病毒的溶瘤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查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探究HPV感染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入组54例健康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PV感染亚型,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HPV感染对阴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及结构组成的影响。结果 HPV筛查后发现,12.96%的女性未感染HPV,而87.04%的女性有HPV感染,其中42.55%为HPV 16高危型感染,57.45%为HPV多种亚型混合感染。HPV感染后,健康女性阴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HPV混合感染会降低乳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链球菌和普雷沃菌的相对丰度。结论 健康女性HPV高危型感染率较高,HPV感染会加剧阴道微生态失衡,需及时监测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是一个与人体共生的复杂微生物区系,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不仅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在对肠道菌群与肿瘤关系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以及肠道菌群对抗肿瘤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的影响。此外,文中还总结了目前可行的调节肠道菌群以提高肿瘤治疗疗效的方法,并提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菌群的变化会影响大脑的生理、行为和认知功能,而大脑可以通过免疫、内分泌和神经通路等途径调节神经生理行为,与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如癫痫、脱髓鞘疾病、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的发生发展有关。近年来诸多证据表明自身免疫机制在癫痫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影响疾病的进展。本文从肠道菌群与大脑间关系的认知、相互间功能影响及与癫痫的关系等方面,探讨通过肠道菌群干预治疗癫痫的机制与潜在应用前景,希望为菌群干预治疗与预防一些神经及精神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及宫颈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临床研究资料。方法选择286例连续2年同一型别hr-HPV阳性女性患者为观察组,124例hr-HPV阴性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支原体、衣原体、霉菌检出情况及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感染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宫颈分泌物物CD~+_4 T、CD~+_8 T细胞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单一型别感染214例(74.83%),2种及2种以上hr-HPV型别复合感染者72例(25.17%)。观察组患者中检出HPV16型165例(45.21%)、HPV18型36例(9.86%)、HPV31型31例(8.49%)、HPV33型22例(6.03%)、HPV51型12例(3.29%)、HPV52型75例(20.54%)、HPV53型15例(4.11%)、HPV58型9例(2.47%)。观察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CD~+_4 T细胞水平(%)及CD~+_4/CD~+_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病毒持续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发生改变,导致宫颈微环境稳态被打破,宫颈局部免疫防御能力降低而成为宫颈癌变的主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治疗前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载量与预后的意义.方法:从2006年6月~2009年9月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和妇科病房就诊的190例CIN患者,经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后进行1年随访,检测治疗前后HPV的载量,对病灶持续存在和复发进行分析.结果:CIN患者经LEEP或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后HPV平均载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随着HPV病毒载量持续时间越长,病变的持续存在率、复发率越高.结论:LEEP或宫颈冷刀锥切能显著降低CIN患者HPV载量,病毒载量影响疾病预后,其研究对随访和预后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焱全   《微生物学通报》2000,27(5):386-38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在健康人群中存在着大量的带菌者,对健康人群流脑带菌者的监测有十分重要意义[1]。为了解流脑在健康人群中带菌菌群及流脑在现症病中流行菌群分布变迁,作者查阅了七八十年代资料[2],于1998年11~12月对襄樊铁路地区中小学生流脑健康带菌进行了一次监测普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 按统一设计方案要求,以襄樊铁路地区中小学生为本次监测对象,共计4961人。1.2资料来源 收集1966、1974、1975~1983年各人群带菌资料,供本文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15例产科分娩的正常新生儿手掌细菌菌群的种类、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出生1~12小时的新生儿感染率为578%,12~24小时的新生儿感染率为75%,24小时~5天的新生儿感染率为971%。共检细菌161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135株,占838%,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87株,占5404%;表皮葡萄球菌8株,占496%;腐生葡萄球菌2株,占124%。革兰氏阴性细菌26株,占1615%。包括大肠埃希氏菌12株,占745%;阴沟肠杆菌3株,占186%;异型枸椽酸杆菌3株,占186%;丙二酸盐阴性枸椽酸杆菌6株,占373%。所检出的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和氟哌酸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42%和374%,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西力欣、头孢三嗪均耐药。生产方式和性别与感染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人体的胃肠道菌群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动态变化,成年后菌群的结构达到动态平衡。胃肠道菌群具有参与物质代谢、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抑制病原菌定植等生理作用。菌群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肥胖症、1型糖尿病、肠道恶性肿瘤等。本文就胃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并根据最新提出的Alpha-Bug学说和driver-passenger学说,论述了肠道菌群促进大肠癌发生的机制。为阐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