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冠心病是由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表明冠心病与口腔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菌群失调导致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脂质代谢失调和氧化三甲胺累积是参与冠心病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此外,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相关,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而证型的判断缺乏客观标准。多项研究应用口腔菌群或肠道菌群分析了疾病的中医证型。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阐述了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菌群分析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开展此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同病异治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 强调的是中医证候的差异。肠道菌群作为人体代谢和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证候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同一疾病的不同中医证候必然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特征。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与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从肠道菌群失调与泄泻的关系出发, 理解中医同病异治的理论, 将充分展示中医的守正创新。本文通过论述菌群失调的内涵、菌群失调与泄泻的相关性、泄泻不同病因引起的菌群失调差异和同病异治理论在菌群失调治疗中的应用, 希望能从肠道菌群的视角初步阐明中医同病异治理论的内涵, 进一步促进同病异治理论在菌群失调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脑卒中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梳理分析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在调节脑卒中患者的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报道,总结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预防及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以期为脑卒中的中医药防治与中药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机体由于饮食、药物等因素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时,会造成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多,肠道菌群释放的炎性物质进入血液中,容易引发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本文通过分析以往文献中肠道菌群在肥胖症、2型糖尿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中药或方剂对其干预后的菌群变化,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依据。同时阐述了肠道菌群在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中的潜在应用,有利于促进微生态与中医的结合,更有利于促进中医证型的客观化与规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是由不同种类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大群体,对宿主的代谢、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关于肠道菌群与肺癌的研究发展迅速。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系统地回顾了肠道常见菌群及肠道菌群与肺癌的关系,并探讨了调节肠道菌群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以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肠道菌群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肺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与人体存在共生关系,并易受外部环境及肠道内环境的调节。当外部环境或肠道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在种类、丰度、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即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为代表的菌群失调腹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药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优势不断显现,表现在症状缓解显著、治愈率高和复发率低,这与中医药纠正肠道内、外环境,调整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免疫力有关。本文论述了菌群失调腹泻的肠道菌群改变特征、中医药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前,氢气已被证实在多种疾病中具有显著的医学效应,然而其发挥效应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肠道菌群被人们看作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研究表明,人类肠道菌群中存在着大量能够进行氢气代谢的菌群,这些菌群的变化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外源氢气干预可能通过重塑肠道菌群改善炎症性肠病、脂肪性肝病等。综述了肠道菌群的氢气代谢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外源氢气干预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疾病进展的相关研究,希望能为致力于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氢气医学效应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缺血性卒中后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寻找不同证候类型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索各中医证候类型可能存在的特征菌属。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7名,并基于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与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类型分类,依次分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组、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气虚血瘀组、阴虚风动组。同时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名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样本运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者粪便样本中肠道菌群进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并根据结果进行多样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

结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在年龄和BMI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对象肠道菌群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患者独有菌属高达133种;对照组次之,达127种;而阴虚风动组、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组、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组、气虚血瘀组的独有菌属数量依次为94种、32种、18种、8种。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组患者的特征菌属为Anaerotruncus,气虚血瘀组的特征菌属为Megasphaera(巨球菌属),阴虚风动组的特征菌属为Pyramidobacter

结论

本研究初步显示不同中医证候类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群有着不同的肠道菌群构成,各证型患者肠道菌群丰度与多样性无显著差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候类型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存在相关性,其中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患者与其他各证患者之间菌群组成差异最大,其特征菌属为Anaerotruncus

  相似文献   

9.
人体与舌苔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现今对舌苔微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舌苔菌群。体质、疾病等诸多因素都可对舌苔产生影响,此时舌苔中菌群会有怎样的变化?菌群变化是否具有疾病诊断意义?这些问题已经受到关注和研究。文献研究显示,目前有关舌苔菌群病证诊断研究主要围绕中医心系疾病、脾系疾病和肺系疾病等进行,诸多研究表明脾系疾病湿热证患者,舌苔存在菌群失调,舌苔中细菌总数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心系、肺系疾病暂无较为一致的结论。文献研究表明舌苔菌群的变化与病证诊断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中医病证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七味白术散由人参、木香、白茯苓、炒白术、藿香叶、葛根、甘草七味药组成, 具有健脾益气、和胃生津的功效, 是中医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七味白术散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促进黏膜再生, 杀灭有害菌群, 促进有益菌群的增殖。而肠道菌群是现代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新靶点。肠道菌群控制并增强内源性胰高血糖素肽2(GLP-2)的产生, 从而通过GLP-2依赖机制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有助于改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因此, 总结近年来七味白术散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以期为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多种内分泌代谢紊乱为特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相关,肠道菌群和中医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和肠道屏障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了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今后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的特异菌属,探索中药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为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痛,伴随排便频率与大便性状的改变。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其主要亚型,主要表现是腹痛和腹泻。目前IBS-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的研究提示可能与胃肠道动力紊乱、黏膜通透性和肠上皮屏障功能改变、内脏高敏感性增加、“脑‒肠‒菌”轴失调、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激活、精神心理因素异常等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IBS-D的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干预成为缓解IBS-D相关症状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就近十余年来肠道菌群情况与IBS-D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a common intestinal disorder that includes continuous or recurrent intestinal pain and discomfort and altered bowel habits.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BS is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but it may involve an altered intestinal microbiota.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omposition and temporal stability of faecal microbiota of IBS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by applying culture-based techniques and PCR-DGGE analysis. No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r mean culturable manners of bacteroides, bifidobacteria, spore-forming bacteria, lactobacilli, enterococci or yeast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IBS and the control groups, whereas slightly higher numbers of coliforms as well as an increased aerobe:anaerobe ratio was observed in the IBS group. PCR-DGGE revealed more temporal instability in the predominant bacterial population of IBS subjects than in controls. In 9 out of 21 IBS subjects and 5 out of 17 controls the PCR-DGGE profiles obtained from the samples of the same individual on different occasions (sampling points 0, 3 and 6 months) were clearly different. However, the instability in some of the IBS subjects could partly be explained by the antibiotic consumption during the study.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instability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may be involved in IBS.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associate the instability with specific IBS symptoms or with specific bacterial groups and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15.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健康人群和寻常痤疮患者面部及肠道的菌群存在显著差异,寻常痤疮患者面部及肠道菌群出现紊乱,并且发现寻常痤疮并不与痤疮丙酸杆菌的过度增殖有关,而是取决于菌株的类型及其之间的平衡。此外,肠道菌群的紊乱也会间接影响寻常痤疮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改善寻常痤疮患者面部和肠道的菌群平衡,进而达到治疗寻常痤疮的目的。本文主要综述了寻常痤疮患者面部和肠道的菌群失衡与寻常痤疮发病的关系,以及改善寻常痤疮患者面部和肠道菌群失衡的益生菌疗法。

  相似文献   

16.

三阴性乳腺癌属于免疫原性较强的乳腺癌亚型,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仍属于难以治疗的乳腺癌类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干预宿主或微生物的色氨酸代谢,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影响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疗效。中药在以往的研究中已被证实可以有效调节肠道稳态,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等。然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三阴性乳腺癌之间的中医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在中医辨证乳腺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以往的文献,从肠道菌群和色氨酸代谢的角度出发,梳理中药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质的干预作用,探索其抗肿瘤的机制,以期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Bluegill (Lepomis macrochirus) in Lake Biwa, Japan, feed on benthic invertebrates (benthivorous type), aquatic plants (herbivorous type), and zooplankton (planktivorous typ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ood on intestinal bacterial microbiota, we characterized and compared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bluegill in terms of community-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e (CLPP) and genetic structure. The CLPP was analyzed using Biolog MicroPlates (Biolog, Inc., Hayward, CA, USA),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revealed that the CLPP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any pairs of the three types of bluegill. The genetic profiles were analyzed by 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amplified 16S rDNA fragment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specific intestinal bacterial structures for both the benthivorous and the planktivorous typ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ost's feeding habit can be one factor controlling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fish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之一,目前尚缺乏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特征,最新研究将其机制描述为脑-肠-微生物轴紊乱,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脑肠互动中的中介作用,而中医药对于脑肠稳态调节有着悠久广泛的治疗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疗效,但两者关联性缺乏论述。因此,本文以脑肠轴为切入点,以肠道微生物作为介质,基于脑肠轴-中医药的良性互动,结合我们相关工作,综述了目前与脑-肠-微生物轴相关的IBS的中西医研究,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约20%的恶性肿瘤与微生态失调有关。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可以调节造血,其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肠道微生物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白血病的治疗效果。较早的暴露于微生物群是儿童白血病的保护性因素,化疗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肠道微生物可以改变化疗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其多样性和组成能够预测化疗相关的并发症,通过微生态制剂和粪菌移植可以减少化疗相关的并发症。本文从肠道微生态与白血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以及调节肠道微生态对白血病的影响两个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