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红茶在人体肠道菌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4周龄新生幼鼠(4weeks组,n = 30)、12周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trol组,n = 15)和12周龄喂饲红茶水实验组小鼠(teadrink组,n = 15)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3组样本的菌群差异情况,探求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t = −7.711,P<0.001)、拟杆菌科(t = −3.411,P = 0.009)、长尾嗤菌体科(t = −2.515,P = 0.036)、拟杆菌属(t = −2.693,P = 0.027)、邓肯菌属(t = −2.434,P = 0.041)、居海事城球杆菌属(t = −3.327,P = 0.029)、迪博邓肯菌(t = −2.679,P = 0.028)、普通居海事城球杆菌(t = −3.401,P = 0.027)和Duncaniella_sp._C9t = −3.104,P = 0.035)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t = 8.952,P<0.001)、乳杆菌科(t = 13.102,P<0.001)、消化链球菌科(t = 3.665,P = 0.021)、爱格菌科(t = 4.481,P = 0.002)、理研菌科(t = 3.626,P = 0.022)、乳杆菌属(t = 5.542,P = 0.004)、黏液乳杆菌属(t = 6.334,P = 0.002)、龙包茨菌属(t = 3.785,P = 0.005)、阿德勒菌属(t = 4.504,P = 0.002)、约氏乳杆菌(t = 4.282,P = 0.011)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t = 6.156,P = 0.003)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与4weeks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大于control组。

结论

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稳态的目的,具体代谢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约氏乳杆菌GLJO02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影响。

方法

从灌胃普洱茶的小鼠粪便中筛选得到益生菌约氏乳杆菌GLJO02。将18只SPF级C57小鼠随机分成3组:Control+PBS组(6只)、DSS+PBS组(6只)及DSS+GLJO02组(6只),均自由饮用含3% DSS水7 d以建立结肠炎模型,其中DSS+GLJO02组提前1周灌胃GLJO02菌液;造模期间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情况及粪便性状改变情况;于造模第8天处死小鼠并留取小鼠血清及肠道样品,检测小鼠血清中LPS水平以评估肠道通透性,通过H&E染色评估小鼠结肠病理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小鼠结肠中炎症因子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及Occludin的表达情况,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结果

与Control+PBS组相比,DSS+PBS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DAI评分提高同时结肠长度缩短。与DSS+PBS组相比,DSS+GLJO02组小鼠症状缓解,体质量下降显著改善(t = 6.948,P<0.000 1),结肠长度提高(t = 3.790,P = 0.003 4),DAI评分显著降低(t = 11.880,P<0.000 1);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下降(t = 10.410,P = 0.000 1);促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ZO-1、Occludin蛋白表达增多;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发现GLJO02处理后能够显著提升盲肠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乙酸:t = 4.042,P = 0.005 4;丙酸:t = 12.380,P<0.000 1;丁酸:t = 7.819,P<0.000 1)。

结论

约氏乳杆菌GLJO02能够通过改善肠道通透性,起到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指标的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0例克罗恩病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支持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菌群多样性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t=5.200,P<0.001)、大肠埃希菌(t=11.974,P<0.001)、克雷伯菌属(t=15.033,P<0.001)、糖单胞菌(t=12.166,P<0.001)、恶臭假单胞菌(t=31.063,P<0.001)、肠球菌属(t=28.867,P<0.001)数量均显著升高;同时患者肠道菌群OUTs(t=40.435,P<0.001)、Observed species(t=5.475,P<0.001)、Chao1指数(t=12.348,P<0.001)、Simpson指数(t=2.961,P=0.005)、Shannon指数(t=3.330,P=0.002)均显著升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以及粪便中的氨基酸、多肽、脂肪酸、胆固醇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均显著改善。

结论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提高,同时患者脂质代谢的改善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通路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可改善患者便秘症状的植物乳植杆菌LP45、嗜酸乳杆菌La28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AL531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HT-29细胞与肠道菌群体外批量发酵系统结合的方法,检测益生菌增殖肠上皮细胞、提升肠道紧密连接性与黏膜屏障能力以及增强五羟色胺转运体(SERT)、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的能力。

结果

菌株LP45和BAL531均具有较好的黏附能力并能够增殖肠上皮细胞,菌株La28无增殖作用;菌株LP45、La28和BAL531能显著提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最高达2.73倍(t = 13.099,P<0.001),从而增强肠道屏障。菌株LP45使黏蛋白(MUC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升1.89倍(t = 10.285,P = 0.001),菌株La28与BAL531无显著影响;菌株LP45、La28和BAL531使SE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提升2.13倍、1.45倍和4.00倍,其中菌株BAL531效果最显著(t = 21.308,P<0.001);另外,菌株LP45可使AQP-3 mRNA相对表达量提升2.12倍(t = 10.625,P<0.001),菌株BAL531使AQP-3 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0.79倍(t = ‒2.611,P = 0.059),菌株La28无显著影响(t = ‒0.951,P = 0.395)。

结论

菌株LP45、La28和BAL531对便秘症状的缓解作用可能是通过特异性增加肠道润滑、促进肠道蠕动、减缓肠道水液吸收等不同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 并选取1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粪便标本并进行检测, 对比两组入选者肠道菌群数量; 同时对比两组入选者体质量、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胱抑素C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t=21.915, P < 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18.220, P < 0.001), 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t=16.782, P < 0.001)。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t=147.035, P < 0.001)显著降低, 血肌酐(t=43.129, P < 0.001)、血尿素氮(t=170.206, P < 0.001)、血胱抑素C(t=22.432, P < 0.001)水平显著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r=-0.695, P < 0.001)和大肠埃希菌(r=-0.631, P < 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胱氨酸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肠球菌数量升高, 且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优化鼠李糖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RH0121的冻干工艺,探究其辅助降血糖作用。

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鼠李糖乳酪杆菌RH0121冻干粉的生产工艺;同时利用小鼠实验,探究服用冻干粉后小鼠的体质量、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

结果

优化后的工艺为发酵时间9 h,发酵温度37 ℃,接种量4%,冻干时间50 h。经验证,冻干粉活菌数为5.5×1011 CFU/g。灌胃冻干粉样品后的小鼠体质量缓慢回升,小鼠灌胃后120 min血糖水平低于灌胃前(P<0.05)。灌胃后,样品组小鼠血清TC、TG、LDL和TNF-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INS水平高于模型组(均P<0.05)。

结论

鼠李糖乳酪杆菌RH0121具有辅助降血糖作用,可为开发其他降血糖产品提供原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益生元低聚果糖(FOS)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小鼠肠道辅助性T细胞的调节作用。

方法

将6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18~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构建CAC小鼠模型,干预组每日使用2 mg/kg b.w. FOS灌胃,持续10周。造模期间监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造模结束后测量结肠长度和肿瘤数目。采用微球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肠系膜淋巴结内Th1、Th2、Th17细胞亚群比例。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增加(t=3.106,P=0.006 4),肿瘤数目显著减少(U=15.000,P=0.011 1),血清中IL-17A(t=3.504,P=0.008 8)、TNF-α(t=2.381,P=0.030 0)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t=6.031,P=0.002 7),Th1/Th2显著升高(t=2.419,P=0.038 7)。

结论

FOS可调控CAC模型小鼠结肠内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抑制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及奶制品样品中筛选益生菌菌株,对其耐酸和耐胆盐能力、分解嘌呤核苷能力进行评价,为后续研发治疗高尿酸血症益生菌制剂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内蒙古地区及巴马长寿村的健康婴儿肠道菌群或奶豆腐、奶疙瘩制品,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划线培养、镜检及16S rDNA测序的方式筛选益生菌菌株。通过耐酸、耐胆盐试验,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筛选出对胃肠道环境耐受能力强的菌株并通过电镜观察其形态。再进一步通过分解嘌呤核苷能力检测确定分解能力最优的菌株。

结果

在8个样本中筛选出23株益生菌,对其胃肠耐受能力进行检测后发现筛选出了8株耐受能力较强的益生菌菌株,分别为鼠李糖乳酪杆菌RH01103,罗伊氏粘液乳杆菌HCS02-001,植物乳植杆菌RH03010,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RH04020,发酵粘液乳杆菌RH08050,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乳酸片球菌RH27102和戊糖片球菌RH34011。通过对分解嘌呤核苷能力检测,发现与未接种益生菌的空白对照组相比,罗伊氏粘液乳杆菌HCS02-001和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对肌苷和鸟苷的分解能力最显著(P = 0.0002, P<0.0001)。

结论

8个样本筛选出的23株益生菌中罗伊氏乳杆菌HCS02-001和副干酪乳杆菌HCS17-040的胃肠耐受能力最强,分解嘌呤核苷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NK细胞活性测定试验检验由植物乳植杆菌HEAL9和副干酪乳酪杆菌8700:2配制而成的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免疫力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50只雄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益生菌粉低、中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使用去离子水、转移因子口服液和相应浓度的益生菌粉进行灌胃给药,1次/d,连续30 d。实验过程中分别对小鼠进行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抗体生成细胞检测及血清溶血素生成试验。末次给药次日,对小鼠进行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试验、碳廓清试验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并委托细胞室进行靶细胞(YAC-1)传代,进行NK细胞活性试验。

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粉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抗体积数及NK细胞活性均升高,益生菌粉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溶血空斑数、吞噬指数及吞噬百分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依照《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方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功能检验方法及结果判定,判定该复合益生菌粉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校女性日常能耗及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不同能耗指标与特征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人体运动能耗检测仪对广州两所大学的青年女性(Y组,n=30)、中年女性(M组,n=30)进行48 h能耗监测,统计分析日常能耗的组间差异。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中青年女性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将目、属水平的特征菌群与能耗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结果

Y组人群的日均步数(t=4.250,P<0.001)、每日能耗值(t=3.590,P<0.001)、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t=4.357,P<0.001)均显著高于M组;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目、属水平的丰度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t=2.537,P=0.014)、小杆菌属(Dialister)(t=2.904,P=0.005)、布劳特菌属(Blautia)(t=3.246,P=0.002),其中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与多项能耗指标呈正相关,Blautia与多项能耗指标呈负相关。

结论

日均步数、每日能耗值、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的能耗指标可用于预测更好的身体机能;一定条件下,增加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长可能提高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的丰度,进而延缓身体机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Caspase-4非经典炎症小体在问号钩体诱导THP-1细胞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问号钩体感染THP-1细胞(预先经佛波酯刺激分化为巨噬细胞)建立细胞模型, 用实时荧光PCR扩增检测caspase-4、IL-18、IL-1β和IL-1αmRNA水平, 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4蛋白表达, ELISA定量检测细胞上清中IL-18、IL-1β和IL-1α分泌情况。

结果

实时荧光PCR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 与未感染细胞比较, THP-1细胞Caspase-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t=46.03、29.36, 均P < 0.05), Caspase-4 siRNA转染后, Caspase-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32.48、30.77, 均P < 0.01);钩体感染后, IL-18、IL-1β和IL-1αmRNA水平显著升高(t=25.70、26.13、19.94, 均P < 0.05), 在Caspase-4特异性阻断后显著下降(t=11.55、44.68、15.68, 均P < 0.05);ELISA检测显示, 钩体感染后, IL-18、IL-1β和IL-1α分泌均显著升高(t=50.24、34.17、25.18, 均P < 0.05), 且能被Caspase-4特异性阻断剂有效抑制(t=42.00、17.07、5.03, 均P < 0.05)。

结论

Caspase-4非经典炎症小体参与介导问号钩体诱导人单核-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IL-18、IL-1β和IL-1α的分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混合痔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预防术后便秘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混合痔TST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n=46,接受莫沙必利治疗)和研究组(n=54,接受莫沙必利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便秘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肠道菌群数量、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

结果

研究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17,P=0.032)。研究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15.103、13.358、8.463,均P<0.001)。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排便困难程度及粪便性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221、4.001,均P<0.001)。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球杆菌、酵母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t=4.646、3.688、2.454、4.818、8.681,均P<0.001)。研究组患者血清SP水平高于对照组,VIP水平低于对照组(t=3.328、8.999,均P<0.001)。

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预防混合痔TST术后患者便秘的发生,同时优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类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配伍的黄连素和黄芩苷在模拟肠道厌氧环境下对肠道内有害菌、条件致病菌和益生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黄连素和黄芩苷不同配伍对肠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肠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及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体外生长24 h后吸光度的影响。

结果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1(组合六)125 μg/mL(t = –39.350,P<0.001),抑制率为99.91%;对于沙门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250 μg/mL(t = –73.788,P<0.001),抑制率为80.47%;对于肠炎链球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组合一)250 μg/mL(t = –57.549,P<0.001);对于大肠埃希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组合一)125 μg/mL(t = –29.085,P<0.001);对于乳杆菌,增殖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31.25 μg/mL(t = 76.280,P<0.001);对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增殖作用最强的是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62.5 μg/mL(t = 8.357,P<0.001)。

结论

黄连素∶黄芩苷 = 10∶1(组合六)、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对有害菌的抑制作用更强,黄连素∶黄芩苷 = 100∶1(组合七)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更强,而黄连素和黄芩苷联合使用对条件致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探究鸟苷酸环化酶C(guanylate cyclase C,GC-C)激动剂(利那洛肽)对便秘的治疗作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便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平均分为对照组、便秘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便秘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洛哌丁胺灌胃构建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小鼠给予GC-C激动剂灌胃。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小肠推进率以及血清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使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小鼠肠道菌群特点和差异。

结果

与便秘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显著提升(t = 3.418,P = 0.003 1;t = 3.141,P = 0.005 6),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t = 4.756,P = 0.000 2);血清VIP水平降低(t = 4.894,P = 0.000 5),SP水平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便秘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门水平上,Firmicutes丰度升高和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属水平上,便秘模型组小鼠MuribaculaceaeLachnospiraceaeAkkermansia丰度降低(均P<0.050 0),AllobaculumTuricibacterClostriclium丰度升高(均P<0.001 0),通过GC-C激动剂干预可以改善便秘引起的菌群改变,并显著提高了Lactobacillus丰度(P = 0.030 5)。

结论

GC-C激动剂可能通过影响血清中SP、VIP水平,并调节便秘小鼠的肠道菌群趋于正常,增加LactobacillusMuribaculaceae等产短链脂肪酸菌群丰度,提高肠道动力,从而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断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轻度患儿39例, 中度患儿45例, 重度患儿36例, 另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120例作为对照组, 收集患儿的粪便样本并保存于厌氧菌稀释液, 使用MRS琼脂培养基、KF琼脂培养基、马丁培养基检测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以及真杆菌的数量, 比较各类患儿肠道菌群、免疫指标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t=16.217, P < 0.001)、肠球菌(t=10.677, P < 0.001)、乳杆菌(t=8.326, P < 0.001)以及真杆菌(t=12.455, P < 0.001)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F=13.069, P < 0.001)、肠球菌(F=10.269, P < 0.001)、乳杆菌(F=12.036, P < 0.001)以及真杆菌(F=10.698, P < 0.001)数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出生后第10天肠道乳杆菌[(8.37±0.53)lg CFU/g]、双歧杆菌[(9.89±1.61)lg CFU/g]、肠球菌[(7.903±2.12)lg CFU/g]以及真杆菌[(7.12±1.29)lg CFU/g]数量显著低于出生后第20天时的肠道乳杆菌[(8.99±0.31)lg CFU/g]、双歧杆菌[(10.62±2.64)lg CFU/g]、肠球菌[(8.51±2.28)lg CFU/g]以及真杆菌[(7.91±1.01)lg CFU/g]数量(均P < 0.05)。观察组患儿血清补体C3(t=14.183, P < 0.001)、补体C4(t=9.002, P < 0.001)、IgM(t=11.904, P < 0.001)、IgG(t=147.674, P < 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IgA(t=13.874, P < 0.00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患儿血清补体C3(F=11.369, P < 0.001)、补体C4(F=10.396, P < 0.001)、IgM(F=11.003, P < 0.001)、IgG(F=9.663, P < 0.001)、IgA(F=9.245, P < 0.001)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3、C4、IgM、IgG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IgA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以及轻度组。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以及真杆菌与C3、C4、IgM、IgG水平呈正相关, 与IgA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ARDS新生儿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未来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营养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2年9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80名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营养干预,根据1.5 g/kg的体重剂量摄入乳清蛋白质粉,接受常规饮食咨询和营养建议。每4周收集空腹血清样本,在干预前和营养干预后12周收集粪便样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LISA法检测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水平等临床参数。使用Illumina Nova Seq平台对粪便基因组DNA测序。

结果

对照组患者12周后临床各项指标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干预后空腹血糖(t=2.862,P=0.005)、空腹胰岛素(t=5.926,P<0.001)、HOMA-IR(t=2.680,P=0.009)、hs-CRP(t=3.386,P=0.001)、蛋白质氧化率(t=7.762,P=0.001)均显著降低,呼吸商显著增加(t=2.958,P=0.004)。营养干预后6个菌种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分别属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属于拟杆菌属和梭菌目的菌种在营养干预后产生了显著的菌株基因组变化。基于HOMA-IR的相对改善,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响应者(R)亚组和非响应者(NR)亚组。两个亚组之间肠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结论

肠道微生物群在营养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有助于临床实施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红茶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为研究红茶在代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构建 T2DM小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T2DM组)和茶水饲喂组(T2DM_T组),取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终点收集3组小鼠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组间菌群差异;同时进行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与Control组和T2DM组相比,T2DM_T组拟杆菌门(F = 21.056,P<0.001)、邓肯氏菌属(F = 13.330,P = 0.001)、乳杆菌属(F = 36.546,P<0.001)和粘液乳杆菌属(F = 43.813,P<0.001)的相对丰度增加,担子菌门(F = 8.676,P = 0.005)、MuribaculumF = 8.151,P = 0.006)和肠球菌属(F = 4.271,P = 0.040)的相对丰度降低。与T2DM组小鼠相比,T2DM_T组小鼠肝细胞排列较为紧密,细胞空泡变性程度有所减弱。

结论

红茶在一定范围内能调节T2DM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红茶水喂饲可减缓造模所致的T2DM小鼠肝脏细胞的损伤,其具体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患者糖脂代谢与肠道菌群平衡的关系,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9例CHD患者(CHD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详细采集两组对象一般资料, 同时完成体格检查和生命体征检测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集两组对象入组第1天时空腹外周静脉血, 检测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脂质代谢指标水平。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新鲜晨便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梭菌和白假丝酵母数量。比较两组对象基本资料、糖脂代谢指标和肠道菌群分布, 分析CHD患者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

结果

CHD组患者HOMA-IR(t=2.729, P=0.007)和血清TC(t=2.915, P=0.030)、TG(t=2.567, P=0.01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清LDL-C(t=2.129, P=0.03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H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t=2.247, P=0.026)和拟杆菌/梭菌比值(t=2.111, P=0.036)低于对照组。CH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拟杆菌/梭菌比值与HOMA-IR(r=-0.384、-0.354, P < 0.001、=0.012)以及血清TC(r=-0.361、-0.329, P=0.005、0.027)、TG(r=-0.358、-0.341, P=0.009、0.020)和LDL-C(r=-0.326、-0.317, P=0.031、0.038)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CHD患者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分布均存在显著异常, 且HOMA-IR、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与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拟杆菌/梭菌比值呈负相关, 因此对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和合理干预有利于调节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的治疗方案对儿童功能性便秘患者排便频次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探究。

方法

通过随机数表法将选取的150例于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进行便秘治疗的儿童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乳果糖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乳果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排便频次、肠道菌群和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率作对比。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经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对照组(86.67%)显著低于观察组(9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38,P = 0.035);治疗后两组患儿便秘频次和便秘困难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对照组患儿的便秘频次和便秘困难程度评分降低幅度不及观察组显著(t = 8.880,P<0.001);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双歧杆菌数量均有增多,葡萄球菌、酵母菌、肠杆菌数量均有减少,且对照组患儿无论是双歧杆菌数量的增多情况或是葡萄球菌、酵母菌、肠杆菌数量的减少情况均不及观察组显著(t = 7.823,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3%和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80,P = 0.597),复发率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中分别为2.67%和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90,P = 0.020)。

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增加患儿排便频次,平衡肠道菌群,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内毒素血症新生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探究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方法

复制新生大鼠内毒素损伤模型, 注射LPS后第24小时、第3天、第7天分别处死新生大鼠, 留取粪便并将对照组(C1组6只、C3组5只、C7组7只)和LPS组(L1组5只、L3组5只、L7组5只)按处死天数各分为3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间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差异。

结果

(1) Alpha多样性分析提示对照组和LPS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有显著差异, C3组较L3组Shannon指数均值小(t=-3.386 8, P=0.009 5), Simpson指数均值大(t=3.102 4, P=0.014 6);C7组较L7组Shannon指数均值大(t=2.459 4, P=0.033 7), Simpson指数均值小(t=-2.475 6, P=0.032 8)。(2)物种组成分析表明LPS组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在门水平LPS组较对照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 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 在属水平上LPS组较对照组埃希菌-志贺菌属相对丰度高, 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低; 且随着天数的递增LPS组埃希菌-志贺菌属呈递增趋势, 红球菌属呈递减趋势。

结论

内毒素血症可以改变新生鼠肠道菌群的组成, 并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