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leve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特征及不同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收集我院健康女性(对照组,n=54)和HSIL患者(HSIL组,n=54)的阴道分泌物样本,提取其DNA,通过HPV试剂盒检测HPV型别,并使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阴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及特征。

结果

HSIL组女性HPV阳性率为88.9%,对照组女性HPV阳性率仅有11.1 %。与对照组相比,HSIL组女性阴道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加德纳菌属、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PV Others组相比,HPV CR组女性阴道阿托波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2.067,P=0.043);加德纳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HSIL患者HPV感染率升高,不同型别HPV感染会对阴道微生态产生影响,提示对阴道微生态进行干预可能对宫颈病变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妊娠期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失衡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产检的102例HPV阳性妊娠妇女(HPV阳性组)以及同期产检的78例HPV阴性妊娠妇女(HPV阴性组)为研究对象,于怀孕28~34周时,收集阴道分泌物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另根据微生态评价结果将HPV阳性组对象分为微生态正常组(n=26)和微生态失调组(n=76);比较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比较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组对象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

结果

HPV阳性组和HPV阴性组对象滴虫性阴道炎(T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阴道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0.678、0.111,均P>0.05),而阴道pH、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以及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6、8.247、4.337、5.236、13.865,均P<0.05)。HPV阳性组对象早产、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χ2=5.710、10.721、6.799、4.294,均P<0.05),而两组对象剖宫产率及胎膜早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7、0.666,均P>0.05)。HPV阳性组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HPV阴性组(χ2=9.001,P<0.05),两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503、1.547、0.560,均P>0.05)。微生态失调组对象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4.130,P<0.05),而两组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01、0.578、0.141、1.368,均P>0.05)。微生态失调组与微生态正常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FGR和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61、0.698、1.057、0.242,均P>0.05)。

结论

妊娠期HPV感染能引发阴道微生态失调,增加不良母婴结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阴道微生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取326例本院收治的CIN患者,采集阴道分泌物和宫颈脱落细胞,通过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测阴道微生态状况,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HPV分型检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IN患者HPV感染的因素。

结果

CIN患者HPV阳性共256例,占78.5%,HPV阴性共70例,占21.5%。HPV阳性CIN患者白细胞计数>10个/高倍视野、阴道清洁度Ⅲ-Ⅳ度、VVC阳性、AV阳性、BV阳性、pH值>4.5、白细胞酯酶阳性、过氧化氢阳性占比高于HPV阴性患者,微生态正常者占比低于HPV阴性患者(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VC、BV、微生态正常和pH值为CIN患者HPV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论

CIN患者HPV感染率较高,且感染后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VVC、BV、微生态异常和pH值是CIN患者HPV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及宫颈局部细胞免疫的相关性,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6例HPV感染者, 依据感染病毒类型分为非HR-HPV感染组(n=69)和HR-HPV感染组(n=57), 并纳入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HPV感染类型、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宫颈局部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结果

患者中复合型与单一型HR-HPV感染率分别为15.8%、8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4, P=0.047)。对照组、非HR-HPV感染组和HR-HPV感染组对象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分别为22.0%、34.8%、45.6%, 其中对照组对象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最低(χ2=5.638, P=0.048)。非HR-HPV感染组和HR-HPV感染组患者阴道病原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非HR-HPV感染组和HR-HPV感染组患者宫颈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 < 0.05)。

结论

HPV33、16、18型为HPV感染主要类型, 会加重阴道微生态紊乱程度, 影响局部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患者HPV感染情况和宫颈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数据, 有利于治疗措施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和B族链球菌(GBS)感染与妊娠晚期胎膜早破及母婴结局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114例临床确诊足月胎膜早破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胎膜早破组),随机选取同期分娩的129例健康妊娠妇女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对象阴道微生态变化、GBS感染及不良母婴结局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妊娠妇女阴道假丝酵母菌菌体及孢子检出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胎膜早破组患者阴道pH≥4.5、细菌性阴道病、需氧菌性阴道炎的发生率及微生态失衡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胎膜早破组妊娠妇女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胎儿窘迫及新生儿肺炎等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阴道pH≥4.5、有GBS感染、阴道微生态失调与不良母婴结局有关(均P<0.05)。

结论

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失衡、GBS感染与妊娠晚期胎膜早破的发生相关,同时会增加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率。加强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可降低妊娠晚期女性胎膜早破发生率,改善不良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患者宫颈分泌物各指标检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妇科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164例SI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n=72)和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n=92),另纳入宫颈癌患者21例为宫颈癌组、健康女性60例为健康组。统计4组受试者阴道白细胞酯酶(LE)、N-乙酰基氨基半乳糖苷酶(NAG)、唾液酸苷酶(SNA)、过氧化氢(H2O2)阳性率及pH值;观察4组受试者阴道滴虫感染情况及需氧菌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阳性率;评估4组受试者阴道清洁度;观察4组受试者HPV感染情况并通过Spearman分析评估宫颈病变程度与阴道微环境、HPV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患者阴道LE、NAG、SNA、H2O2阳性率及pH值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阴道LE、NAG、SNA、H2O2阳性率及pH值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患者滴虫感染率及AV、BV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滴虫感染率及AV、BV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阴道清洁度Ⅰ~Ⅱ级患者占比低于健康组,Ⅲ~Ⅳ级患者占比高于健康组(均P<0.05),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阴道清洁度越来越差(均P<0.05)。LSIL组、HSIL组、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占比、HPV感染总发生率均高于健康组(均P<0.0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高危型HPV感染、HPV感染总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宫颈病变程度与滴虫感染、AV、BV、LE、NAG、SNA、H2O2、pH值、阴道清洁度、HPV感染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SIL患者宫颈微生态处于显著失衡状态,宫颈病变程度与分泌物各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细菌性阴道炎(BV)合并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分布与局部免疫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到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3例BV合并HPV16感染患者和81例单纯BV患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阴道菌群分布和宫颈阴道分泌物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炎症因子(IL-1β、IFN-γ、IL-2)水平。

结果

研究组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加德纳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Ⅲ+Ⅳ级、多样性Ⅱ+Ⅲ级、微生态失调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宫颈CD4+、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宫颈IL-1β、IFN-γ、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合并HPV16感染可使BV患者阴道乳酸杆菌数量减少,阴道微生态失衡,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应尽早检测此类患者阴道菌群和宫颈阴道局部免疫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GnRH-a治疗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妊娠情况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方法

经腹腔镜联合GnRH-a治疗后的196例EMS患者根据妊娠情况分为妊娠组(n = 98)和未妊娠组(n = 98),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差异。将已成功妊娠的患者按照阴道微生态情况分组探讨阴道微生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和相关性。

结果

治疗前未妊娠组与妊娠组的pH值、H2O2值、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Nugent评分、AV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未妊娠组上述指标异常的病例比例显著高于妊娠组(P<0.05)。在已成功妊娠的EMS患者中,阴道微生态异常的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显著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的患者(P<0.05)。pH值、H2O2值、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Nugent评分和AV评分的异常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是经腹腔镜和GnRH-a联合治疗后的Ⅲ-Ⅳ期EMS患者不能成功妊娠或妊娠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及化疗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 探讨化疗后患者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妇科住院治疗的6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及同期因妇科恶性肿瘤进行化疗的40例患者(化疗组)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以40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体检组, 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估。

结果

肿瘤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正常(++和+++)者占58.3%, 与体检组及化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肿瘤组、化疗组和体检组对象中菌群正常者分别占18.3%、5.0%、5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化疗组、肿瘤组和体检组菌群抑制者分别占42.5%、35.0%、1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同类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增高, 化疗后患者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升高的同时生殖道感染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产妇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发生情况和B族链球菌(GBS)感染及营养相关因素在正常与微生态失衡产妇中的差异,同时检验不同干预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本院就诊的105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医疗照护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个体化营养干预(视产妇具体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情况),比较两组产妇阴道菌群分布、GBS感染、血清微量元素分布和新生儿情况。

结果

全部受试对象阴道内优势菌群前5位依次是菌群抑制无优势菌、非典型乳杆菌类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短杆菌、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阴道微生态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阴道微生态失衡产妇共49例,阴道微生态正常产妇共56例。阴道微生态失衡产妇的GBS感染率更高(30.61% vs 5.36%),且微量元素锌和硒缺乏情况更为严重(P<0.05)。营养干预后,观察组阴道菌群的分布异常情况改善优于对照组,且菌群多样性正常比例、锌和维生素D水平高于对照组,而GBS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GBS感染可加重产妇阴道微生态紊乱,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而营养相关干预能够减低GBS感染率并提高微量元素的血清水平,有利于产妇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宫颈高危型HPV HR-HPV感染后的转归进行阴道微生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以探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后的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进行机会性宫颈癌筛查女性, 对其中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并随访, 在排除宫颈病变后, 6~12个月后再次进行HR-HPV检测, 若再次阳性者为持续感染组, 转阴性者为病毒清除组。分析2组的阴道微生态是否存在差异, 并进一步分析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中持续感染组173例, 占59.45%, 平均年龄43.02岁±9.16岁(22~64岁); 病毒清除组118例, 占40.55%, 平均年龄40.26岁±9.00岁(24~66岁)。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1, P=0.839)。2组的阴道微生态分析表明, 病毒持续感染组的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率、乳杆菌异常率、pH值异常率、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15.03%、41.62%、74.41%和22.54%, 这4项指标均大于病毒清除组,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8、14.369、9.585、4.487, P=0.008、<0.001、0.002、0.034)。而2组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滴虫性阴道炎、菌群密集度、多样性、过氧化氢酶、唾液酸苷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等指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杆菌异常、pH值异常是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其OR值分别为2.076(95%CI: 1.156~3.728)、2.121(95%CI: 1.218~3.688)(P<0.05)。

结论

宫颈HR-HPV感染后的转归与细菌性阴道病、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异常及pH值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尤其是乳杆菌异常、pH值异常是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需要重视。同时, 临床工作中可以考虑通过积极治疗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 以利于HR-HPV的清除, 降低宫颈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妊娠中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防价值。方法 选择孕13~36周单胎妊娠期妇女56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经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等)状况评价,检测阴道分泌物成分、阴道病原菌类型。对阴道微生态失调孕妇,根据是否接受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乳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不采用药物干预。追踪随访所有孕妇的妊娠情况,比较阴道微生态正常组、微生态失调治疗组及微生态失调对照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560例研究对象中,阴道微生态正常 335 例(59.82%),微生态失调225例(40.18%)。225例微生态失调孕妇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32例(14.22%),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56例(24.89%),滴虫性阴道炎(triehomonal vaginitis,TV)11例(4.89%),BV和VVC混合感染4例(1.78%),BV和TV混合感染3例(1.33%),菌群增殖过度75例(33.33%),菌群抑制44例(19.56%)。微生态失调组pH值>4.5、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55.59~340.06,Ps0.05)。结论 妊娠中晚期容易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调,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门诊阴道镜检查患者阴道菌群构成与HPV16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2月门诊阴道镜检查的高危HPV感染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阴道镜检查结果分析其HPV16感染情况、阴道菌群构成及菌群多样性.结果 HPV16阳性组人数41例,阴性组55例,感染率为42.7%.HPV16阳性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阴道镜操作对于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 共60例, 在阴道镜检查前及阴道镜检查结束2~3周行阴道微生态检测, 分析患者阴道镜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变化情况。

结果

60例患者阴道镜检查前后均无症状。阴道镜检查前菌群异常者16例, 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13例, 发生率为21.6%;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例, 发生率为0.16%;微生态异常比26.6%。60例患者阴道镜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变化、菌群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真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阴道分泌物pH值在阴道镜检查前后的中位数值均为4.1。检查后, 16例检查前阴道微生态异常的患者中8例改善, 7例无变化, 1例由菌群异常转变为菌群抑制。阴道镜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无变化者44例(73.3%), 微生态好转8例(13.3%), 均发生于BV和菌群异常的患者; 阴道微生态由正常转为异常7例(11.7%)。检查前后阴道微生态均异常但发生变化者1例。

结论

阴道镜检查者菌群异常比例较高, 阴道镜检查后小部分患者有可能新发阴道微生态异常, 建议阴道镜检查前后及时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5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HR-HPV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活检,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2例患者中,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6.01%,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阳性率为19.93%,HR-HPV感染率为28.47%,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30.78%,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4.02%、3.20%、12.28%、8.54%和28.47%。宫颈病变患者微生态失调率为67.7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3.73%(P<0.05)。宫颈病变患者其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66.67%、30.0%、22.22%和75.56%,均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5.89%、8.90%、5.93%和19.49%(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阳性率为75.56%,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9.49%(P<0.05)。HR-HPV阳性患者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的检出率分别为51.88%、24.38%、16.88%和62.5%,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的12.94%、7.46%、5.22%和14.93%(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育龄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平衡与宫颈息肉的相关性, 旨在为宫颈息肉的预防提供参考意见。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89例宫颈息肉患者资料纳入宫颈息肉组;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同期91例健康体检育龄期妇女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研究对象阴道微生态指标, 分析育龄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平衡与宫颈息肉的关系, 并检验阴道微生态指标对宫颈息肉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

结果

初步比较宫颈息肉组、对照组研究对象阴道微生态指标后, 经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 育龄期妇女白细胞酯酶(LE)、唾液酸苷酶(SNA)、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清洁度、上皮细胞、白细胞、线索细胞、短杆菌及阴道微生态菌群异常与宫颈息肉的发生有关(OR=2.587、4.404、3.164、41.250、3.312、9.796、5.312、6.789、5.372, P=0.002、<0.001、0.005、<0.001、<0.001、<0.001、0.001、<0.001、0.033);Kendall′s W相关性分析检验结果显示, 育龄期妇女LE、SNA、NAG、清洁度、上皮细胞、白细胞、线索细胞、短杆菌及阴道微生态菌群异常状况均与宫颈息肉发生呈正相关(r=0.333、0.278、0.316、0.449、0.389、0.424、0.357、0.373、0.331, 均P<0.001);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育龄期妇女LE、SNA、NAG、清洁度、上皮细胞、白细胞、线索细胞、短杆菌及阴道微生态菌群异常情况用于评估宫颈息肉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7、0.613、0.586、0.715、0.644、0.686、0.591、0.664和0.566, 其中清洁度对宫颈息肉发生有中等评估价值, AUC>0.70。

结论

育龄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平衡与宫颈息肉发生密切相关, LE、SNA、NAG、清洁度、上皮细胞、白细胞、线索细胞、短杆菌及阴道微生态菌群异常均与宫颈息肉发生有关, 其中清洁度可用于评估宫颈息肉的发生, 临床可根据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状况, 制定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孕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进一步施行干预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研究对象下阴道2/3的白带样本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判定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共纳入4 852名孕晚期妇女及2 500名正常体检妇女进行阴道微生态的基本情况分析,孕晚期妇女的阴道微生态失衡状况高于非孕妇女。影响孕晚期妇女的阴道微生态失衡因素为H2O2阴性(OR=0.84,P=0.012)、唾液酸苷酶阳性(OR=2.25,P<0.001)、乳杆菌比例少(OR=2.73,P<0.001)、AV评分较高(OR=1.12,P=0.039)、酵母样真菌感染/定植(OR=2.22,P<0.001)、酵母样真菌与加德纳/普雷沃菌混合感染(OR=1.82,P=0.032)、Nugent评分较高(OR=1.41,P<0.001)及阴道Ⅲ~Ⅳ级的清洁度人数较多(OR=1.28,P=0.028)。结论 本地区孕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存在失衡状况,下一步需提出合理干预措施,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关系,进而为调节阴道微生态平衡、阻断宫颈病变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2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无宫颈病变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阴道菌群检测,同时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63.6%,对照组为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念珠菌、线索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PV阳性率分别为76.1%和26.1%,观察组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显示,HPV感染、乳酸杆菌与微生态失调是导致宫颈病变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宫颈病变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主要表现为乳酸杆菌检出率降低,伴随有HPV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