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予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2):224-226, 23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周口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绝经后妇女8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的HPV-DNA基因分型结果分组,检测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病原体及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对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PV感染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3例调查对象中有137例(15.7%)HPV感染者。HP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相比较,清洁度(χ~2=20.2,P0.001)、菌群密集度(χ~2=17.8,P0.001)、pH值异常率(χ~2=14.0,P0.001)和白细胞酯酶(χ~2=15.5,P0.001)、唾液酸苷酶阳性率(χ~2=8.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菌群多样性、H_2O_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与HPV感染明显相关(均P0.05),OR值及95%CI分别为0.334(0.197~0.569)、0.517(0.318~0.840)、0.471(0.291~0.764)、0.450(0.276~0.735)。结论绝经后HPV感染患者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且HPV感染与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16与52单一亚型感染阴道微生态特征,探讨HPV16与52单一亚型阳性患者阴道微生态差异的临床意义,探求治疗不同亚型HPV感染的方法。方法 将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在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常规宫颈癌筛查的女性(20~65岁)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标准的HPV16型、HPV52型、HPV阴性研究对象各165例作为参试者,HPV16、52型均为单一亚型感染,HPV阴性组作为对照组,3组参试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研究对象均行HPV分型、液基薄层细胞学(TCT)、阴道微生态检测,对比分析3组参试者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pH、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葡萄糖醛酸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白细胞、杆菌、球菌、线索细胞、滴虫、清洁度)以及TCT情况。结果 (1)3组参试者的阴道内pH情况,HPV16型组(5.01±0.31)显著高于HPV52型组(4.71±0.42)(F=56.26,P<0.05),也较对照组(4.68±0.43)明显异常(F=47.10,P<0.05);而HPV52型组阴道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普通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感染及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用革兰染色法检查普通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分泌物,并进行Nugent评分。结果800例普通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阳性236例,阳性率29.5%;阴道毛滴虫阳性21例,阳性率2.63%;Nugent评分:正常(0-3分)248例(31.0%),临界(4-6分)283例(35.4%),细菌性阴道病(BV)(7-10分)269例(33.6%)。结论妇科门诊妇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抵抗力不足,阴道微生态状况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和研究23种HPV基因亚型在杭州市萧山区女性中感染状况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HPV感染和宫颈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DNA杂交技术检测妇科门诊样本,并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在15 414例样本中HPV感染者3 230例,感染率为20.95%,其中高危亚型检出2 203例,占感染者的68.20%,低危亚型569例,占17.62%,同时感染高危亚型和低危亚型的458例,占14.18%。单一感染2 295例,占感染者的71.05%,两重感染642例,占19.88%,≥3重的多重感染293例,占9.07%。23个亚型中16型最多,其次为52和58型。≤25年龄段感染比例最高,与其他年龄段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亚型、单一感染为本地区常见类型,HPV16、52和58为主要感染亚型;HPV感染具有年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评价对妇科门诊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妇科门诊352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常规白带检测,同时采用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推荐的阴道微生态评价方案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阴道微生态评价检测,352例标本中48例健康体检女性标本微生态评价正常,也未发现相关病原体;304例有阴道炎症状的患者其标本均存在微生态失衡,其中180例检测到相关病原体(假丝酵母感染112例、细菌性阴道病56例、滴虫感染8例、需氧菌感染44例、支原体感染8例,混合感染48例);其余124例标本无病原体,但存在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pH和乳杆菌功能等异常。112例假丝酵母感染标本中传统白带检测仅发现84例;304例有阴道炎症状的标本中常规白带检查判断清洁度正常(Ⅰ~Ⅱ度)者216例,但经阴道微生态评价发现其中120例应评定为Ⅲ~Ⅳ度。结论阴道微生态评价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阴道微生态失衡患者及时纠正阴道菌群的紊乱,避免或减少其感染HPV及宫颈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6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 412例患者进行HPV、阴道微生态检测。分析阴道菌群及微生态结果与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 412例患者中HPV阳性有542例,占38.39%,HPV阴性有870例,占61.61%。分别以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阴性短杆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为优势菌及无优势菌的患者,HPV感染率分别为34.45%、49.16%、33.33%、39.28%、38.70%,OR值分别为0.654(0.526~0.815)、1.818(1.426~2.318)、1.426(0.515~1.209)、1.039(0.483~2.236)、1.014(0.601~1.711)。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需氧性阴道炎(A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HP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49%、1.29%、7.38%、12.54%,P值分别为0.000、0.754、0.570、0.318。结论 HPV感染与革兰阴性短杆菌及BV显著相关,革兰阳性大杆菌与HPV的感染呈负相关,菌群紊乱及BV可能增加HPV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产褥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保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择长兴县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复查的产褥期妇女482例及来院体检的健康妇女86例,采集阴道分泌物作pH、病原体、清洁度和阴道微生态功能检查,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比较。结果 482例产褥期阴道pH为(4.62±0.62);阴道清洁度Ⅲ~Ⅳ127例;微生态正常者75例,占15.56%;微生态失调者407例,占84.43%。86例健康妇女阴道pH(4.38±0.65);阴道清洁度Ⅲ~Ⅳ14例;微生态正常者34例,占39.53%;微生态失调者52例,占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褥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升高,清洁度下降,微生态失调比例明显升高,应引起临床保健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行爱必维(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盒)检测、HR-HPV检测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343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并探究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过氧化氢阳性、唾液酸苷酶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数量减少及阴道清洁度3~4度的妇女感染HR-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过氧化氢阴性、唾液酸苷酶阴性、白细胞酯酶阴性、乳杆菌数量较多及阴道清洁度1~2度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及阴道清洁度3~4度均为影响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失衡与HR-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有一定关联,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可一定程度上预防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筛查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探究HPV感染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入组54例健康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PV感染亚型,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HPV感染对阴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及结构组成的影响。结果 HPV筛查后发现,12.96%的女性未感染HPV,而87.04%的女性有HPV感染,其中42.55%为HPV 16高危型感染,57.45%为HPV多种亚型混合感染。HPV感染后,健康女性阴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HPV混合感染会降低乳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链球菌和普雷沃菌的相对丰度。结论 健康女性HPV高危型感染率较高,HPV感染会加剧阴道微生态失衡,需及时监测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女性下生殖道非特异性感染微生态的变化。方法对门诊妇科及健康体检妇女,采用问卷调查、病史询问、妇科检查及下生殖道微生态检查方法,对比确诊为非特异性感染及健康者下生殖道微生态各项指标。结果(1)非特异性感染患者可有轻微自觉症状,或无。(2)非特异性下生殖道炎患者下生殖道微生态异常率高:清洁度降低,下生殖道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3)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者发生率高。结论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症状轻微,但引起下生殖道微生态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鄂中地区人群HPV感染基因型别。方法采集8136例鄂中地区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武汉市商业职工医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宫颈口及颈管脱落上皮细胞,应用导流杂交法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HPV阳性感染1437例(17.66%),其中高危型感染检出1189例(占82.67%),低危型感染检出141例(占9.74%),中国人群常见亚型感染检出305例(占21.16%),多重感染检出369例(26.68%)。单一感染者中高危型833人(57.97%),低危型感染者72人(5.01%),中国人群常见亚型感染者163人(11.34%)。根据年龄分层,〈25岁组HPV感染率相对较高,为21.17%(P〈0.05);HPV高危型感染组中〈25岁比例较高,达17.80%。在1437例HPV阳性感染者中,单一感染者共1068例(74.32%),二重感染占18.72%。最常见的交叉感染是高危型+中国人群常见亚型合并感染(8.28%)。结论导流杂交法HPV基因型分型检测可为宫颈疾病流行病学及早筛早治提供重要线索,对于发现HPV感染的高危人群、积极控制HP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HPV感染患者10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HPV筛查、阴道菌群检测以及阴道微生态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 IL-10和IL-17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HPV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和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HPV共检出9种亚型,主要以HPV 16和HPV 18为主。研究组患者阴道乳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和细菌性阴道病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阴道pH>4.5、阴道菌群密集度Ⅱ~Ⅳ级、阴道菌群多样性Ⅱ~Ⅳ级和微生态失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Th17/Treg、IL-6、IL-10和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阴道中乳杆菌与Th17/Treg、IL-6、IL-10和IL-17水平均呈负相关;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和细菌性阴道病与Th17/Treg、IL-6、IL-10和IL-17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HPV感染患者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而且Th17/Treg细胞、IL-6、IL-10和IL-17水平均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术前阴道微生态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因子宫良性病变行腹腔镜子宫切除、资料完整的病例453例,术前检测阴道微生态及宫颈高危HPV感染情况。结果 453例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152例(33.55%),微生态失衡69例(15.23%),细菌性阴道病(BV)132例(29.1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45例(9.93%),滴虫性阴道炎(TV)25例(5.52%),需氧菌性阴道炎(AV)16例(3.53%),混合性阴道炎(MVI)14例(3.09%)。宫颈高危型HPV感染107例,其中微生态正常30例(28.04%),微生态失衡19例(17.76%),BV 39例(36.45%),VVC 10例(9.35%),TV 5例(4.67%),MVI 4例(3.74%)。结论 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与BV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其他感染无相关性(P0.05)。子宫切除术前行阴道微生态检测,不仅可明确阴道微生态状况,而且可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从而减少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并为术后生殖道炎症的治疗和随诊提供良好的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各种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并同时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及HPV分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8 100例患者中HR-HPV阳性1 990例,占24.57%,HR-HPV阴性6 110例,占75.43%;HR-HPV阳性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及乳杆菌减少与HR-HPV阴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V、乳杆菌减少与HR-HPV感染有关,OR值及95%CI分别为3.129(2.752~4.235)、3.389 (2.943~5.142)。结论 HR-HPV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HR-HPV感染与BV和乳杆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宫颈高危型HPV HR-HPV感染后的转归进行阴道微生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以探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后的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进行机会性宫颈癌筛查女性,对其中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并随访,在排除宫颈病变后,6~12个月后再次进行HR-HPV检测,若再次阳性者为持续感染组,转阴性者为病毒清除组。分析2组的阴道微生态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中持续感染组173例,占59.45%,平均年龄43.02岁±9.16岁(22~64岁);病毒清除组118例,占40.55%,平均年龄40.26岁±9.00岁(24~66岁)。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1,P=0.839)。2组的阴道微生态分析表明,病毒持续感染组的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率、乳杆菌异常率、pH值异常率、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15.03%、41.62%、74.41%和22.54%,这4项指标均大于病毒清除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5 863例妇科疾病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分析引起妇科疾病的病原体感染分布状况。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来义乌妇保院就诊的妇科患者5 863例,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镜检和生化检测。结果在5 863例样本中,清洁度Ⅰ~Ⅱ2 756例,清洁度Ⅲ~Ⅳ3 107例,不同清洁度中病原体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0~50岁年龄组病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育龄期妇女阴道感染率较高,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比白色念珠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均要高。因此,育龄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预防细菌性阴道病感染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不同症状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不同症状就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评价(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病原菌、AV评分、Nugent评分及五项菌群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检测结果。结果4019例被检查者平均年龄为33.56岁。其中阴道微生态正常占n70%(28/401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9.30%(3991/4019);后者包括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66.36%(2667/4019);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32.94%(1324/4019);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占24.33%(978/4019);需氧菌陛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患者占3.11%(125/4019);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占3.14%(126/4019);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患者占5.15%(207/4019);混合感染患者占8.31%(110/1324)。优势菌群异常患者占54.32%(2183/4019)。结论妇科门诊中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构成比最高;在明确感染的患者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构成比最高;因此阴道微生态评价成为阴道感染性疾病诊断首选检测方法,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阴道乳杆菌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而液基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检查、活组织病理检查均阴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6例,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观察组74例,予以阴道乳杆菌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90 d。比较两组HPV转阴率和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对照组为6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微生态情况均有所好转,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结论 阴道乳杆菌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能明显提高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转阴率,阴道微生态恢复平衡的恢复有助于HR-HPV持续感染的转阴。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复查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以同期30例绝经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优势菌以乳酸杆菌为主的,占41%;菌群密集度多在+ + ~+ + +,占52%;菌群多样性多在+ + ~+ + +,44% ;PH^4.5,占35% ;VVC阳性率为4% ;阴道毛滴虫阳性率为7% ;BV阳性率为5% ;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占69%。结论(1)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2)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的失调与肿瘤的种类、恶性程度、手术范围、卵巢去留等无关,但术后时间越长,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越高;(3)评价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生殖道感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妇科门诊患者进行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各类病原菌测定,有利于尽早诊断宫颈病变。方法对就诊妇女716例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内容包括HPV、念珠菌、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和淋病。结果716例样本中HPV感染率为37.4%。268例HPV感染者中单一型感染202例(75.4%),多型感染66例(24.6%)。在HPV感染同时伴单一病原菌感染者31例(占57.4%),同时伴多重病原菌感染者8例(占14.8%)。结论应关注有异常妇科症状与体征的妇女,及时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