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益生菌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方法

随机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平均体质量(220±20)g,随机选择6只SD大鼠作为正常组,另取18只SD大鼠为造模组,以高糖高脂饲料+5%葡萄糖水喂养21 d,对造模组大鼠进行腹腔链脲佐菌素(STZ)注射3 d,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枸橼酸缓冲液,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每组各6只。对于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厄贝沙坦组大鼠进行20 mg/mL厄贝沙坦片灌胃,联合给药组大鼠在厄贝沙坦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灌胃(1×1010 CFU/mL乳酸菌+1×108 CFU/mL其他菌),每天灌胃1次,共灌胃2周。治疗结束后收集新鲜粪便于−80 ℃冰箱中储存,收集24 h尿液,测定24 h 尿蛋白(UP),收集腹主动脉血液,测定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对血样中空腹血糖(FBG)水平进行检测。应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DNA,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DNA含量进行检测,对16S rDNA V4区进行PCR扩增检测,对rD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

结果

经过15 d治疗,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的FBG、Scr、BUN和24 h UP水平均有降低,其中联合给药组大鼠的FBG、Scr、BUN和24 h UP水平降低情况优于厄贝沙坦组(t = 8.379,P = 0.001;t = 3.570,P = 0.005;t = 7.579,P = 0.001;t = 2.486,P = 0.032);粪便样本中有60%以上高质量序列,组间粪便样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的Ace指数和Chaol指数均相对模型组有所改善(t = 9.210,P = 0.001;t = 2.134,P = 0.050;t = 12.314,P = 0.001,t = 7.180,P = 0.001),而且联合给药组改善情况优于厄贝沙坦组(t = 3.091,P = 0.011;t = 2.769,P = 0.020);在门水平上群落结构相似(P>0.05),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在各组中均有较高丰度。相对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门、纲、目、属分类水平均有差异,在科、属中,SMB53科、脱硫弧菌科、消化链球菌科、传代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有所上调,瘤胃菌科、理研菌科、梭菌属、乳杆菌属丰度有所下降,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各菌属表达均有所改善,其中联合给药组大鼠改善程度优于厄贝沙坦组(t = 9.181,P = 0.001;t = 2.497,P = 0.032;t = 11.288,P = 0.001;t = 2.466,P = 0.033;t = 2.598,P = 0.027;t = 3.152,P = 0.010;t = 7.924,P = 0.001;t = 5.313,P = 0.001;t = 2.287,P = 0.045)。

结论

益生菌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对肠道菌群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益生菌干预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肠道菌群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C57BL/6J雌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肥胖组和益生菌干预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标准饲料、高脂高糖饲料以及高脂高糖饲料同时给予益生菌干预,连续喂养6周,测量并分析三组小鼠的体重。留取小鼠粪便样本,应用PCR-DGGE法分析菌群,应用酶反应比色法分析三组小鼠血脂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肥胖小鼠体重明显增加,益生菌干预组小鼠体重略有增加;肥胖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对照组分别聚为两大类,益生菌干预组小鼠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组聚为一大类。肥胖小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益生菌干预组小鼠较肥胖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但与正常对照组仍有差异。结论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肥胖小鼠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及脂代谢异常,益生菌干预可以改善肥胖小鼠菌群失调以及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3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脑卒中患者应用益生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1 5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肠道中肠球菌的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MD=-0.74,95%CI(-1.64,0.17),P=0.110],而益生菌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1.27,95%CI(-1.81,-0.73),P0.001];益生菌组患者肠道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SMD=1.50,95%CI(0.96,2.03),P0.001;SMD=1.66,95%CI(1.16,2.15),P0.001]。益生菌组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SMD=-1.76,95%CI(-2.39,-1.13),P0.001;SMD=-2.21,95%CI(-2.92,-1.51),P0.001];益生菌组患者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量高于对照组[SMD=1.76,95%CI(0.84,2.68),P0.001]。结论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营养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脂高糖饮食诱导肥胖母亲对子代菌群及脂代谢影响。方法C57BL/6J雌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肥胖组、益生菌干预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标准饲料、高脂高糖饲料以及高脂高糖饲料同时给予益生菌,连续喂养6周,制成肥胖母鼠模型。6周后雌、雄鼠合笼,受孕,孕期继续上述饮食。产后母乳喂养,3周后处死。留取雌性子鼠第21天粪便样本进行PCR-DGGE分析,同时酶反应比色法分析子鼠血脂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子代相比,肥胖母鼠子代菌群结构出现异常,益生菌干预组子代肠道菌群失调状况明显改善;肥胖母鼠子代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益生菌干预组子代血脂异常情况明显改善。结论高脂高糖饮食诱导肥胖母亲子代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及脂代谢异常,益生菌干预母亲有利于改善子代菌群紊乱及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脏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上升,同时高于对照组(均P结论 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复合益生菌活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后肠道菌群、血氧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进行培养和计数.42例肝硬化患者给予三联活菌治疗21 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血氨(干片法)、血浆内毒素(改良鲎试验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10.12±0.71比9.27±1.25,P<0.05).治疗后,双歧杆菌由9.27±1.25增至10.43±1.25,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血氨水平降低,并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109.21±12.23)pg/ml比(71.46±9.12)pg/ml,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氨及血浆内毒素.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消化、呼吸、内分泌、心血管、神经等系统发生的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全世界患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的人逐渐增多。肠道菌群的平衡有利于维持宿主正常的能量代谢过程,而肠道菌群失调使机体产生慢性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影响肥胖的机制,以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益生菌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9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研究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益生菌制剂。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糖代谢指标水平变化,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升高(均P0.05)。 结论 益生菌制剂能够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糖代谢,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属水平相对丰度,还可增强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补充益生菌对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肠道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术前予以常规肠道准备,术后给予等营养支持及抗生素等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7 d开始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 mg/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感染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前7 d及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高于术前7 d时(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肠道手术患者术前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其肠道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肠道菌群在人类许多疾病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已被证实肠道菌群与肥胖和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肥胖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可调控宿主的能量代谢、胰岛素抵抗和脂肪组织堆积,这些在肥胖发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重点介绍了代谢紊乱中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包括能量代谢、中枢食欲、免疫系统和宿主昼夜节律。在不久的将来,该领域的研究将为治疗肥胖及其并发症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喂养不耐受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在早产儿出生24 h内开始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使用配方奶喂养,每次0.5~1 mL/kg,2~3 h 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0.25 g/次,1次/天;观察患儿出生后3 d、7 d、14 d血清胃泌素水平,呕吐、腹胀、胃潴留、排便情况,观察体质量、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分别在出生后2 d、10 d、20 d检测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免疫指标。结果 第14 d胃泌素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53.75±6.50 vs 43.75±5.78)pg/mL,呕吐、腹胀、胃潴留的发生率和排便不畅的例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7.55±1.34 vs 14.22±1.78),第14 d的体质量观察组高于对照组(1 682.34±159.11 vs 1 426.10±141.58)g,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8.00±1.22 vs 9.80±0.83)d、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9.60±1.81 vs 12.00±1.93)d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0 d、20 d 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菌群载量与CD4+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例存在显著正相关(均P0.05)。两组治疗前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39.28±4.09 vs 37.42±3.97)%、CD4+/CD8+(1.61±0.48 vs 1.37±0.49)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改善其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给慢性腹泻病人口服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然后检测患者服药前后的肠道菌群变化.患者服用药品后,葡萄球菌、酵母菌、消化球菌、真杆菌和小梭菌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减少,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变化有显著性(P﹤0.05),提示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慢性腹泻病人的肠道菌群具有明显的影响、具有增殖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服益生菌对妊娠期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及调节性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30只,分为对照妊娠组(正常妊娠小鼠)、妊娠期糖尿病组(妊娠期糖尿病小鼠)和益生菌组(妊娠期糖尿病小鼠每日在食物中添加益生菌),每组10只。妊娠期糖尿病组和益生菌组20只小鼠构建妊娠期糖尿病小鼠模型;ATB半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乳杆菌的含量;收集小鼠的心脏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CD4~+CXCR5~+Foxp3~+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细胞)和CD19~+IL-10~+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乳杆菌的含量分别为(5.600±0.922 3)、(10.050±0.769 3)和(4.750±0.621 2)LgCFU(每克粪便湿重中菌落形成单位数的对数值),益生菌组分别为(12.770±1.764 0)、(6.667±0.691 2)和(7.367±0.373 9)LgCFU,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0,P=0.004 9;t=3.271,P=0.008 4;t=3.609,P=0.004 8);妊娠期糖尿病组淋巴细胞中Treg细胞、Tfr细胞和Breg细胞比例分别为(0.032 0±0.005 35)%、(0.338 7±0.045 51)%和(0.058 8±0.015 81)%,益生菌组为(0.185 0±0.064 33)%、(0.600 3±0.083 26)%和(0.118 2±0.012 9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0,P=0.039 3;t=2.758,P=0.020 2;t=2.907,P=0.015 6);ELISA结果显示妊娠期糖尿病组小鼠血清中IL-6、TNF-α、IL-10和TGF-β浓度分别为(45.33±5.649)、(470.00±50.130)、(3.43±0.541)和(0.33±0.055)ng/mL,益生菌组为(22.33±4.128)、(223.30±41.280)、(9.05±1.953)和(1.35±0.366)ng/m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7,P=0.008 2;t=3.798,P=0.003 5;t=2.771,P=0.019 8;t=2.766,P=0.019 9)。结论调控肠道菌群可促进妊娠期糖尿病小鼠Treg细胞、Tfr细胞和Breg细胞比例增加,减少炎症反应和维持正常妊娠,研究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肥胖症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其中导致肥胖的最主要因素是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肠道菌群是涉及肥胖和代谢紊乱的环境因素,肥胖动物和人类患者表现出了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改变。这种菌群失衡能影响机体能量平衡、炎症和肠道屏障功能等,进而影响代谢。研究显示益生菌可有效改善高脂饮食造成的肥胖。改变肠道菌群可能会成为预防或控制肥胖的有效疗法,该领域尚处于早期阶段,相关数据仍有限。本综述旨在总结最新的具有减肥功效益生菌的实验研究,帮助了解减肥益生菌的最新进展,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益生菌与肠黏膜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生菌是一类定植于动物肠道,可辅助动物消化功能,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并可影响肠道免疫系统,有益于动物健康的重要调节性菌群。该类菌群与动物肠上皮细胞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包括菌体表面分子如磷脂壁酸(phosphatidicacid,LTA)、表面层蛋白(Slayerprotein)等与宿主的粘附相关蛋白分子结合,通过占位效应抑制有害菌群在肠道内的定植;益生菌还可刺激肠道细胞分泌B防御素2、细菌素和有机酸等可抑制甚至杀灭有害菌群;在益生菌作用下,肠道上皮细胞可增强粘液糖蛋白、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等分子的表达,加厚并加固肠道黏膜屏障;益生菌相关抗原可通过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TLRs等)分子结合,激活递呈细胞,启动各免疫细胞的交互作用,调节肠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益生菌通过调整正常菌群缓解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临床试验表明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会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繁殖,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增加肠道通透性,使细菌来源的内毒素大量释放出来,引起血液内毒素增加,并在肝脏中累积,超出肝脏的清除能力,导致肝损伤。本文主要综述益生菌通过调整正常菌群这一机制来缓解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而深入了解酒精引起肠道菌群变化(酒精的摄入会导致肠道中拟杆菌、厚壁菌数量减少,革兰氏阴性变形菌、革兰氏阳性放线菌数量增加,同时肠道内细菌来源的内毒素水平增加)导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益生菌如何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改善酒精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