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三大癌症,涉及因素众多,而肠道菌群失调、菌群致病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期的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具核梭杆菌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中。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其能影响宿主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血管生成、巨噬细胞M2极化和抑制机体免疫调节能力,进而增强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本文就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的群落变化可能会伴随着CRC的发生,而一些有害菌的出现可能是导致CRC的直接原因。其中,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ETBF)和pks阳性大肠杆菌(pks+Escherichiacoli)与CRC的发生最密切。本综述着重介绍了pks+E.coli及Colibactin的致病原因、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Colibactin的合成及怎样抑制或促进pks+E. coli。同时也对ETBF和F. nucleatum可能的致癌原因、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及对二者的促进或抑制做出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为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死亡率位居第二。随着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不仅参与口腔疾病和脑膜炎、心内膜炎、化脓性关节炎等口腔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还可能通过促进结直肠上皮细胞增殖、促进机体炎症微环境、免疫调节等多种机制参与CRC的发生、发展,但具体致病机制还亟待阐明。基于此,现就Fn与CRC的关系和相关致病机制作一概述,为未来深入探究CRC生物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位于口腔肿瘤的首位。目前,世界范围内约四分之一的恶性肿瘤与微生物感染相关。牙周主要致病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可促进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恶性转化,并且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nucleaum通过与OSCC细胞外膜受体的相互作用,上调Toll样受体表达,调节免疫因子IL-6、IL-8等,实现对OSCC发生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将对Toll样受体在F.nucleaum促进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是在口腔微生态环境中常驻的一种革兰阴性专性厌氧菌,近来研究发现F.nucleatum不仅与口腔感染性疾病如牙周病、根尖周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早产低体重儿、结直肠癌、呼吸道感染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对F.nucleatum生物学功能及与口腔感染、全身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作为机会致病菌,能够引起许多感染性疾病,已被证实是促直肠癌发展的潜在重要危险因素,临床检测中亟需一种快速简单检测F. nucleatum的方法。【目的】通过建立一种磁纳米探针结合暗场显微镜直接观察计数的方法,可方便快速地检测样本中具核梭杆菌的数量。【方法】在磁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MNP)表面修饰制备的抗F. nucleatum抗体,构建一种特异性结合F. nucleatum的MNP探针。此外,比较MNP探针-暗场显微计数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方法检测F. nucleatum的灵敏度。【结果】该方法的检测限可低至3.42×101 copies/μL,比qPCR的灵敏度高5倍左右。在实际样本的检测中,该方法与qPCR方法所检测F.nucleatum数量保持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用于检测F.nucleatum,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约30 min)、灵敏且成本低,有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该文探讨了肠道微生物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通过调节代谢产物丁酸钠(NaB)对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提取临床组织RNA和蛋白,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与正常/癌旁组织Cdk1的mRNA及蛋白表达,同时检测具核梭杆菌的mRNA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结直肠癌细胞SW480作为研究载体,分析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对Cdk5和STAT3途径相关基因及其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阐明F.nucleatum协同Cdk5促进结直肠癌形成和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结直肠癌细胞SW480作为研究载体,运用Western Blotting、qPCR、免疫组化和细胞划痕等实验研究F.nucleatum和Cdk5对结直肠癌形成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组织Cdk5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8.218,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F.nucleatum菌液作用的结直肠癌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t=5.868,P0.01; 48 h:t=6.941,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F.nucleatum协同Cdk5可能通过STAT3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qPCR结果显示,F.nucleatum菌液作用的结直肠癌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IL-6:t=5.542,P0.05; COX2:t=16.893,P0.01; TNF-α:t=16.963,P0.01; IL-8:t=3.733,P0.01)。结论 F.nucleatum协同Cdk5促进了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学已经成为众学者的研究热点,肠道微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尤其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关系密切。许多CRC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在进入中晚期时才被确诊,因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目前亟需更新更优的CRC早期诊断方法。基于肠道微生态与CRC的密切关系,肠道微生态已成为CRC新诊断方法的主要选择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是肠道中的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的种类与数量的检测。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态对CRC诊断作用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概述,并展望肠道微生态在CRC诊断作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预期进展,旨在为通过肠道微生态诊断CR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内最复杂、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CRC密切相关。CRC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构成能调节CRC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综述旨在讨论CRC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微生物群相关致癌机制、微生物群作为CRC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为临床应用肠道菌群治疗CRC提供新策略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是一种口腔厌氧菌,最近被发现在人类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表面聚集,其富集程度与癌症治疗预后呈高度负相关。大量研究表明,Fn参与CRC的发生与发展过程,Fn与肿瘤微环境中多种组分相互作用从而增强肿瘤的耐药性。近年来,开始有研究利用纳米材料抑制Fn在肿瘤部位的增殖或通过直接靶向Fn治疗CRC。因此,本综述一方面将对近年来Fn在CRC中促肿瘤的机制进行梳理总结,另一方面将归纳整理不同纳米材料应用于Fn相关CRC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纳米材料在Fn介导的CRC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且患者趋于年轻化,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药物治疗虽然取得进展,但因药物的毒性、耐药及价格昂贵严重影响CRC的综合治疗效果,因此寻求新的、更敏感有效的药物和药物靶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铁死亡作为一种近期发现的细胞死亡调节方式,它与癌症药物耐药性、敏感性密切相关,激活铁死亡成为克服传统癌症治疗耐药机制的潜在策略,诱导铁死亡的药物研发应用有望成为治疗CRC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在CRC中铁死亡相关代谢途径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便整体认识基于铁死亡的药物在CRC中作用的具体机制,充分发掘其治疗潜力,为CRC的诊疗和耐药性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是一种人体共生菌,尤其富集于口腔,在特定情况下可导致机会感染.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群与健康或疾病相关性研究的深入,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备受关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在CRC中更为富集,且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建立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是当今防治结直肠癌的首要任务。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与CRC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具核梭杆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特异性菌群与CRC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就这些特异性菌群在CR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CRC和实现对其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宏基因测序分析结直肠癌小鼠肠道菌群变化与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性。方法:将3周龄APCmin/+小鼠和野生型C57/6J小鼠分成结直肠癌组(CRC组,n=8)和正常对照组(NC组,n=7),高脂饮食喂养8周收集粪便宏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免疫组化(IHC)检测肿瘤组织M2巨噬细胞极化。结果:HE病理显示CRC组小鼠造模成功,肿瘤数量显著多于NC组(P<0.05)。α多样性显示CRC组菌群多样性高于NC组,菌群丰富度无显著差异;β多样性显示两组间菌群明显分离。Venn图显示两组间共有物种1620种,NC组和CRC组特有物种分别为109、191种,门水平上两组间以厚壁菌门(74.04%vs 87.56%)和拟杆菌门(20.33% vs 6.42%)为主;种水平Metastats分析显示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_A)、弗雷特肯氏菌(Duncaniella freteri)、粪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merdae)、内脏拟杆菌(Odoribacter splanchnicus)在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KEGG功能分析显示CRC组核糖体、糖酵解及糖原生成、氧化磷酸化等通路显著富集;NC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胆固醇代谢通路显著富集;IHC分析显示CRC组M2巨噬细胞CD206含量高于NC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RC组内脏拟杆菌丰度与CD206呈正相关(r=0.7799)。结论:CRC小鼠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并存在功能差异,不同差异菌群与巨噬细胞极化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臭氧水对4种牙周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采用定量悬液法,分别用1.02 ppm、2.03 ppm和3.88 ppm三种浓度臭氧水,0 ppm无臭氧水溶液(阴性对照组)及3%双氧水(阳性对照组),对常见的4种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和黏性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sus)分别作用30 s、60 s后,观察不同作用时间下3种不同浓度臭氧水的抑菌效果。结果 对P. gingivalis、F. nucleatum、P. intermedia和A. viscosus作用30 s和60 s,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02 ppm、2.03 ppm和3.88 ppm三种浓度臭氧水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3.88 ppm臭氧水与3%双氧水对4种细菌作用60 s的抑菌效果相同。 结论 实验所用的3种不同浓度臭氧水对牙周致病菌P. gingivalis、F. nucleatum、P. intermedia和A. viscosus均有抑菌作用,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好,臭氧水应用于牙龈牙周疾病临床防治有一定的价值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结直肠肿瘤等多种肿瘤中普遍存在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与结直肠肿瘤发生、预后不良、复发及化疗耐药等密切相关。其引发炎症、对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作用与机制尚待阐明。【目的】对比分析F.nucleatum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与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LPS诱导单核细胞极化、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等活性差异,探讨F.nucleatum在诱发慢性炎症、致癌等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分别用A.muciniphila、E.coli、F.nucleatum LPS或联合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处理后,观察THP-1、THP-1 M0细胞的细胞形态变化,然后检测M0 (CD11B)、M1 (CD40、CD86)和M2 (CD163、CD206)巨噬细胞标志基因、TLR3、TLR4、IL-6、IL-10等基因转录水平,以及IL-6、IL-10、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多国多年居高不下,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在CRC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被许多学者所证实。专家一致认为,积极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可取的。CRC患者术前肠道菌群已经出现改变,术后肠道菌群失衡加重,化疗会进一步加重这种失衡状态。肠道微生态的稳态对机体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作用。益生菌作为一种可调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制剂,已显现出在CR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对益生菌在CRC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摘要:肠道真菌是肠道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肠道正常菌群中所占比例极小,主要包括假丝酵母属(Candida)、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红酵母属(Rhodotorula)等,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和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也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乙型肝炎、炎症性肠病(IBD)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息息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了目前已发现的肠道真菌属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肠道真菌相关的研究方法,为肠道真菌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经放射治疗腹部和盆腔恶性肿瘤后所产生的肠道放射性损伤,因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肠道微生物在宿主肠道内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对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维持至关重要。放射线通过诱发肠道炎性反应,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引起紧密连接受损,黏液分泌和菌群代谢产物异常,促进和加重放射性肠损伤。总之,RE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极其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RE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促进RE发生机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