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肝移植已成为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疾病的有效手段。由于“肝-肠轴”和“肝脏-微生态轴”的存在,肝移植术后感染和移植肝损伤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综述了肝脏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鼠肝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大鼠肝移植后移植排斥损伤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大鼠肝损伤肝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互作关系,以及临床肝移植围手术期、术前术后等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同时,指出了临床肝脏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肝移植后微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及潜在的靶向微生物治疗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30多年来,肝移植技术已逐步成熟,并迅速发展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首选方法。随着肝移植例数的增加,手术经验的积累,手术技巧的提高,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逐渐减少。而许多围手术期因素成为影响肝移植成败的关键。适宜的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受体和移植肝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预后,提高受体与移植肝的近远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众多,目前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特殊器官。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关节炎等多种肠内外疾病密切相关,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将有助于上述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目的。目前报道FMT已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FMT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形成肠道微生态稳态,而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肠内、肠外疾病相关。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在宿主健康及疾病中作用的深入认识,粪菌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被给予厚望,其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有效手段,已成功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等疾病的治疗和探索性研究,并被认为是近年的突破性医学进展。随着近几年FMT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FMT对各系统疾病皆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在1990年之前,菌群移植都是经灌肠实施,近几年随着粪菌移植研究的深入,粪菌移植途径也呈多样化发展。本文对粪菌移植途径、临床应用和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术后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根治性结直肠癌术,对照组术前予以常规禁食、传统肠道准备,术后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并予以等氮量等热量的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5d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3次/d,温水口服,替代术前肠道抗生素的使用,术后24h继续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至术后1周,剂量和方法同术前。评估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数量和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术后1周,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更多,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少(P0.05)。同时两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或P0.01),其上升幅度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χ~2=4.20,P0.05)。结论围手术期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胶囊不仅能纠正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微生态失调,提高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重建肠道菌群平衡,还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机体健康息息相关。粪便微生物移植(又称为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将健康供体粪便中的完整肠道菌群移入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患者胃肠道内,经肠道菌群重构、恢复至正常状态。用FMT治疗某些肠道疾病如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克罗恩病效果显著,且可能对因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有潜在价值。本文主要对FMT技术的发展进程、在疾病上的研究以及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潜能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应用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状况和营养吸收代谢。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塑肠内菌群结构进而调节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成为新兴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粪菌移植对儿童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等肠道外疾病的运用与进展,表明粪菌移植治疗安全有效改变了肠道病理生理,有望成为治疗多种儿科疾病的技术。现就FMT在儿童肠道外疾病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如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肝癌等)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脏和肠道通过"肠-肝轴"紧密联系在一起,肝硬化时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细菌移位、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失衡又会使肝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引起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与肠道细菌及真菌菌群失衡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常规禁食、肠道准备,采用开放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治疗,并予以等氮量、等热量的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第3天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2次/d,连用7d。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治疗7d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及肠黏膜通透性指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并比较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7d后,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数量较前明显下降,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前明显上升(t=2.17、2.25、2.21、2.32、2.89、3.08、2.97、3.12,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2.14、2.25、2.18、2.23,P0.05);两组血清DAO水平均较前明显上升(t=2.27、3.21,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2.23,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感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03,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的紊乱,肠黏膜通透性上升和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用于结直肠癌术后可纠正与调节肠道菌群的紊乱,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保护与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减少或避免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即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菌群移植入患者的消化道内,改善其肠道微生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微生态学组于2016年组织制定了《儿童粪菌移植技术规范的共识》。本文就该共识涉及的儿童粪菌移植适应证、必备条件、方法学(包括捐赠者筛查、排除及剔除的标准、粪菌液制备、粪菌移植途径和剂量的选择、粪菌移植后的观察及处理以及粪菌移植后的随访)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人体肠道内菌群结构失衡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粪菌移植可以纠正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早在东晋时期,已有相关的临床应用记载。近年来,粪菌移植已成功应用于部分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难治性肠道疾病的治疗,如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文章对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重点分析了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肠道疾病的难点和对策,并探讨了粪菌移植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肝脏与肠道微生态可谓息息相关,互为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与血内毒素水平升高相关,且可诱发肝性脑病、二重感染的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促进了慢性肝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且菌群失调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微生态制剂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抑制产生内毒素的G-数量,减少肠氨的产生,辅助治疗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13.
肠道病毒组是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粪菌移植过程中病毒组的转移对粪菌移植的疗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根据近些年的相关研究,综述粪菌移植中肠道病毒组在疾病中的治疗潜力,总结肠道病毒组在疾病治疗中的可能机制,同时对肠道病毒组在未来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并对比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标比浊法,体外不同浓度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作用下的细菌生长曲线来研究制霜对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4种代表性肠道菌的作用,分析其对4种肠道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千金子生品提取物和霜品提取物对4种肠道菌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相同生药量下,千金子生品提取物对4种肠道菌的抑制作用均大于霜品提取物,且低剂量下会使条件致病菌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减少。推测千金子制霜前后均会一定程度影响肠道菌群的稳态,制霜后对4种肠道菌的影响弱于生品,与千金子制霜后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结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切入点,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肠道菌群数量和生长情况的干预作用,可初步揭示千金子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和结构变化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为深入揭示千金子制霜减毒微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感染,甚至导致肝硬化或肝癌,其作用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肝轴受到广泛关注,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表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与HBV相关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关联。GM可能是了解HBV感染发病机制的一个新视角,并为HBV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这将对未来的治疗策略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就HBV感染者肠道菌群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肥胖不仅是体内脂肪细胞的增加,而且是机体代谢状态的异常改变,导致肥胖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心血管疾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紊乱性疾病。代谢手术在减重的同时,能够治疗和缓解由肥胖导致的相关疾病。对代谢手术改善肥胖及其合并症的机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在术后显著改变,这促使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等成为代谢手术改善代谢效应机制研究的热点。随着粪菌移植和口服益生菌治疗肥胖及其合并症的报道,进一步验证了肠道菌群在改善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中发挥有益作用。本综述将总结肠道菌群在代谢手术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聚集在人体肠道的菌群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导致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及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供者肠道内的功能菌群转移到患病个体的肠道内,重建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在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治愈率,同时对炎症性肠病有积极的疗效。益生菌是一类能发挥健康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当机体摄入足够数量的益生菌,益生菌能在宿主肠道内定植,可以恢复并维持宿主肠道菌群的平衡。益生菌可作为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辅助治疗,同时在缓解炎症性肠病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进行双向调节。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影响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神经内分泌和炎症等途径干预IS的发生发展。IS发生后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应激反应等又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因此,肠道菌群可能是临床预防和治疗IS的一个潜在靶点。本文综述了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IS的研究进展,对益生菌、粪菌移植、抗生素及中药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IS脑损伤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IS的药物干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人体寄生的微生物与人体为共生关系,数量庞大,并形成不同的微生态系统,影响人体免疫、代谢、内分泌等生理过程。菌群失衡导致微生态紊乱,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常有肠道菌群和肺部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通过肠-肺轴影响呼吸系统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肺部菌群的改变导致肺部疾病的同时亦会通过血流引起肠道菌群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也越发被重视,本文着重对肠道菌群、肺部菌群通过肠-肺轴或直接在肺部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儿童难治性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神经系统疾病。许多临床前及临床证据表明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体内优势菌群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抗癫痫干预后难治性癫痫儿童体内肠道菌群分布发生改变;动物粪菌移植实验进一步证实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癫痫发病及抗癫痫疗效存在因果关系。临床上益生菌的添加可能增强抗癫痫疗效,抗生素的使用往往也影响临床的抗癫痫疗效。肠道微生态可能通过内源性机制(如改变神经递质含量等)及外源性机制(如感染和损伤等)改变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代谢、遗传、免疫和感染等。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肠道微生态与儿童癫痫发病和抗癫痫效果的相关研究,阐述肠道微生态在儿童癫痫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