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估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大小,以大鳞副泥鳅作为受试动物,研究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其急性毒性和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5.93μg/L、17.28μg/L、14.11μg/L,安全浓度为2.30μg/L。低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起诱导作用,高浓度对其起抑制作用,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有较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凋落叶在小型水体分解初期对水体N、P含量变化的影响, 在实验室内模拟了秋季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凋落叶在水体中短期分解的过程, 研究了不同质量凋落叶分解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结果表明: 二球悬铃木凋落叶中磷(P)在10 h内淋溶作用明显, 水体TP含量在10 h内持续上升; 而凋落叶质量不同, 氮(N)快速淋溶时间不同, 1-2 g凋落叶发生在6 h内, 3 g凋落叶在24 h内持续释放N。二球悬铃木凋落叶在水体分解4 d过程中, 均表现为N、P的整体释放, 但N、P变化特征不同, 1-2 g凋落叶水体中TN峰值出现在48 h, 3 g凋落叶峰值在72 h; 而TP峰值分别为10 h(1 g)、72 h(2 g)和96 h(3 g)。随凋落叶质量增加, 水体TN、TP含量升高且差异显著, 1 g、2 g和3 g凋落叶水体中的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217 mg·L–1、0.475 mg·L-1和0.644 mg·L–1, 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32 mg·L–1、0.192 mg·L–1和0.302 mg·L–1。二球悬铃木凋落叶水体TP显著高于白蜡凋落叶水体TP, TN波动变化但整体上也高于白蜡落叶水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DMS对鱼类、藻类及水生甲壳类的毒性,以探讨DMS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DMS对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3h、6h、9h、12h、24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4.1mg·L-1、23.4mg·L-1、22.4mg·L-1、20.2mg·L-1和19.1mg·L-1,对网纹溞(Ceriodaphnia reticulata)6h、9h、12h、24h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47.4mg·L-1、21.4mg·L-1、18.0mg·L-1、12.3mg·L-1,DMS对扁藻(platymonas elliptica)96h生长潜力半抑制浓度(IC50)为18.3mg·L-1。  相似文献   

4.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是目前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之一, 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 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和全氟壬酸(perfluorononanoic acid, PFNA)作用于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研究该两种物质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并且以单一毒性为背景, 按毒性单位比 1:1 水平分别对两种藻进行联合毒性实验。 结果表明: (1)PFOA 对杜氏盐藻和三角褐指藻的 96 h EC50 分别为 668.671 mg·L–1 和 351.775 mg·L–1; PFNA 对杜氏盐藻和三角褐指藻的 96 h EC50 分别为 156.585mg·L–1 和 65.127 mg·L–1。 (2)PFOA 和 PFNA 对杜氏盐藻的联合毒性表现为相加效应, 对三角褐指藻为协同效应。实验范围内, PFOA 和 PFNA 对两种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PFNA 比 PFOA 对两种藻的毒性更大; 对于 PFOA 和 PFNA的单一及联合胁迫, 三角褐指藻比杜氏盐藻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对温度、pH和盐度的耐受性, 以后背鲈鲤幼鱼为实验材料, 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对其温度、pH和盐度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后背鲈鲤幼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为0—32℃, 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2℃和1℃, 最佳生长温度为8—27℃; 96h内, 最佳生长pH为5.0—9.0, pH高于9.5或者低于4.7时, 幼鱼出现死亡, 在24、48、72、96h里, 不同碱度对幼鱼存活率的影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而不同酸度对幼鱼存活率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 24、48、72、96h酸度半致死浓度(LC50)相应pH分别为3.90、3.96、4.15、4.40, 碱度半致死浓度相应的pH分别为11.20、11.10、10.98、10.89。96h内, 当盐浓度超过7.50 g/L时, 幼鱼开始死亡, 不同盐浓度对幼鱼的存活率的影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盐度对实验鱼的 12、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30、9.25、9.00、8.85、8.82 g/L, 2个级别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882 g/L、2.557 g/L。后背鲈鲤已被列入珍稀濒危物种, 研究为今后后背鲈鲤的人工养殖和跨地域养殖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日本沼虾幼虾对碱度和pH的适应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对碱度和DH的适应能力,探讨内陆盐碱水域养殖的可能性。结果表明,pH对幼虾的24、48、72、96h半数致死值分别为10.13、9.72、9.67和9.51,安全与适应范围分别为5.26~8.67、5.10~8.84。碱度对幼虾的24h半数有效浓度为17.96mmol/L,95%置信限14.60—22.53mmol/L;24、48、96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48.95、45.15和44.96mmol/L,95%置信限分别为45.72~50.60、39.46~51.67及34.34~55.38mmol/L,安全碱度11.52mmol/L。结果表明,在pH≤9.0、碱度≤20.0mmol/L的内陆盐碱水域,可以养殖日本沼虾。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Cd2+对克氏原螯虾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SDS对克氏原螯虾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365.60、1171.72、1128.43和1120.43mg·L-1,安全浓度(SC)为258.79mg·L-1;Cd2+对克氏原螯虾24、48、72和96h的LC50分别为1197.09、142.06、90.85和82.64mg·L-1,SC值为0.6mg·L-1。SDS和Cd2+对克氏原螯虾的毒性分别为低毒和高毒,毒性大小为Cd2+>SDS。联合毒性试验表明,二者毒性比为1∶1,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h时,相加指数(AI)分别为0.335、0.017、0.030和0.032,联合作用结果均为毒性增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汞离子和铜离子对中华大蟾蜍蝌蚪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重金属离子汞和铜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的毒性和联合毒性的影响.单种离子Hg^2+对蝌蚪24 h、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712 mg/L、0.612 mg/L,Cu^2+对蝌蚪24 h、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310 mg/L、0.862 mg/L,Hg^2+和Cu2^+共存对蝌蚪24 h及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550-0.400 mg/L、0.379-0.300 mg/L.根据Marking的指数法求得24 h、48 h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 0.078、0.034,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青虾幼虾的毒性。结果表明:水温29℃~30℃时,溴氯海因对青虾幼虾24 h、48 h和72 h的LC50分别为19.05 mg/L、11.75 mg/L、11.75 mg/L,安全浓度为1.24 mg/L;聚维酮碘对青虾幼虾的24 h、48 h和72 h的LC50分别为49.27 mg/L、44.61 mg/L、43.68 mg/L,安全浓度为10.52 mg/L;甲醛对青虾幼虾的24 h、48 h和72 h的LC50分别为72.47 mg/L、66.41 mg/L、53.71 mg/L,安全浓度为10.93 mg/L;高锰酸钾对青虾幼虾的24 h、48 h和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06 mg/L、4.07 mg/L、3.79 mg/L,安全浓度为0.48 mg/L。4种药物对青虾幼虾的毒性依次为高锰酸钾〉溴氯海因〉聚维酮碘〉甲醛。  相似文献   

10.
四氯乙烯和镉对草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四氯乙烯和重金属镉对草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同时采用Marking相加指数法对二者的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表明:四氯乙烯对草鱼24、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9.12、41.68、36.37和34.30 mg·L-1;镉对草鱼24、48、72和96h的LC50分别为45.58、34.81、28.63和24.05mg·L-1;二者对草鱼均有毒性,而且为高毒,镉的毒性大于四氯乙烯.联合毒性试验表明:二者毒性比为1∶1,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 h时四氯乙烯和镉的LC50分别为24.63、12.54、9.88和7.08 mg·L-1以及17.11、8.71、6.87和4.92 mg·L-1,相加指数AI(additive index)分别为0.14、0.81、0.95和1.43,联合作用结果为协同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协同作用增强;二者浓度比为1∶1, 暴露时间为24、48 、72和96 h时四氯乙烯和镉的LC50分别为17.00、11.18、10.61和9.19 mg·L-1,AI分别为0.39、0.70、0.51和0.54,联合作用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全球性的外来入侵鱼类之一,已经入侵到全世界多个自然水域,严重威胁着土著鱼类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了有效控制自然水域中尼罗罗非鱼的数量,本实验室筛选出一种对尼罗罗非鱼具有特异性杀灭作用的有机磷类药物"灭非灵",用于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的应急防治。本文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方式,验证"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和多种常见鱼类的毒杀效果,并测定了"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幼鱼(体长4.0±0.23 cm,体重2.5±0.44 g)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和其在环境中的安全浓度。结果表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毒杀效果非常显著(P0.01),暴露在0.10、0.17和0.20 mg·L-1药液中的尼罗罗非鱼在96 h内全部死亡,而草鱼,鲮,鲫,斑马鱼、唐鱼和泥鳅均能正常生长;"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167、0.077、0.057和0.043 mg·L-1,安全浓度为0.0043 mg·L-1。结果证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应急防治有积极的效果,可应用于小水域内入侵尼罗罗非鱼的特异性灭除。  相似文献   

12.
许元峰  胡炜 《水生生物学报》2020,44(6):1222-1229
文章采用组织切片、生化组分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 研究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北方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肉质差异。结果显示: 大鳞副泥鳅、泥鳅和北方泥鳅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为 (3589.17±2326.01)、(2809.7±1818.69) 和(2511.93±1949.03) μm2。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是大鳞副泥鳅最高[分别为(17.07±0.31)%和(2.57±0.38)%], 依次为泥鳅[分别为(14.57±0.59)%和(1.37±0.12)%]和北方泥鳅[分别为(12.33±0.15%和0.57±0.0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依次为泥鳅(74.38)、大鳞副泥鳅(65.11)和北方泥鳅(60.14); 呈味氨基酸含量依次为泥鳅(32.60±1.64)%、大鳞副泥鳅(27.75±2.13)%和北方泥鳅(24.86±1.00)%; 除亚油酸以外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北方泥鳅(24.43±0.26)%、泥鳅(24.18±1.99)%和大鳞副泥鳅(7.86±0.24)%。大鳞副泥鳅的肌肉生长相关基因myod的表达量高, myog和mrf4的表达量低; 泥鳅和北方泥鳅的myog和mrf4的表达量高, myod的表达量低。elovl5等8个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 大鳞副泥鳅整体表达水平最高, 北方泥鳅次之, 泥鳅最低。结果表明, 大鳞副泥鳅肉质油润, 但是质地相对粗糙; 泥鳅营养价值高且鲜味程度高; 北方泥鳅肉质细嫩, 但是氨基酸营养价值不高, 鲜味程度较差。三种鳅的上述肉质差异可能与肌肉生长和脂肪代谢活动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3.
氨基酸代谢调控在大鳞副泥鳅应对氨暴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暴露于30 mmol/L NH4Cl溶液中以研究高浓度环境氨对其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氨暴露会显著影响大鳞副泥鳅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中丙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12h后,其肝脏组织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在暴露72h后迅速下降(P0.05)。而游离丙氨酸含量在氨暴露的前24h内基本保持恒定,随后开始显著上升(P0.05)并持续至72h。在氨暴露大鳞副泥鳅12h后,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随后快速下降至初始水平并持续到实验结束(P0.05),且在暴露72h和96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游离丙氨酸含量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暴露12h和48h时出现2个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下,其血浆、肝脏及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且谷氨酰胺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说明在高环境氨条件下,大鳞副泥鳅会利用谷氨酰胺合成酶将谷氨酸和NH_4~+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以降低氨毒性。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和组织有明显的丙氨酸累积且游离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其可通过代谢这些特定氨基酸生成丙氨酸以降低体内氨的累积。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硝酸铈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幼苗生长、开花数目及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铈浓度低于20.0 mg·L–1能促进花生幼苗生长及开花,其中以10.0 mg·L–1铈的效果最为明显,其生物量和开花数分别约为对照的1.3倍和2.8倍;但高于20.0 mg·L–1则抑制花生幼苗生长,降低花朵数目;同时,低于20.0 mg/L铈可抑制花生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降低其丙二醛(MDA)含量,其中以10.0 mg·L–1铈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POD活性和MDA含量约为对照的47.51%和20.76%;而低于20.0 mg·L–1铈能提高花生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其中以5.0 mg·L–1铈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其SOD活性约为对照的2.0倍。  相似文献   

15.
通过配制不同氮磷质量比和铁离子浓度的培养液对蓝藻(微囊藻)进行培养, 测量其叶绿素a 含量, 探究不同氮磷比以及铁离子浓度对蓝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体中氮磷比为40︰1, 铁离子浓度为1.2 mg·L–1 时, 蓝藻的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铁离子浓度为0 时, 藻类基本不生长, 当氮磷比为80︰1 或铁离子浓度为4.8 mg·L–1, 藻类生长受到抑制。实验结果表明, 在控制蓝藻生长时, 不仅要控制水中氮磷质量比, 同时需控制铁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6.
敌百虫对中国花鲈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病害防治提供根据,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敌百虫对中国花鲈鱼苗和幼鱼的急性毒性,检测了幼鱼肝脏的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测定了暴露在不同浓度敌百虫中幼鱼的红细胞总核异率和微核率.结果表明:敌百虫对中国花鲈鱼苗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76、3.02、1.74和1.58 mg·L-1,安全浓度为0.14 mg·L-1;对幼鱼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96、6.15、3.98和2.89 mg·L-1,安全浓度为0.58 mg·L-1.濒死的中国花鲈肝脏组织有溶解性坏死灶.幼鱼在不同浓度的敌百虫中暴露48 h,随着敌百虫浓度的升高GSH含量先下降后恢复再下降;MDA含量先上升后恢复;各组SOD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的差异;CAT活力先下降后恢复;GPT活力维持在低水平;GOT活力在1.35和2.70 mg·L-1实验组下降;AChE活力先下降后略回升.GSH和MDA含量以及CAT、GPT、GOT和AChE活力对敌百虫胁迫敏感而SOD活力则不敏感;幼鱼在敌百虫浓度为1.45mg·L-1的实验组中暴露96 h,其红细胞的总核异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在0.73 mg·L-1实验组中暴露96 h,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4 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 tsingtaoens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DL、GZ、WP 和 GM 4 种溢油分散剂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 96 h EC50 值分别是 0.0722、0.1852、0.1889 和 0.7198 g·L–1; 对小新月菱形藻的 96 h EC50 值分别是0.0511、0.2592、0.2939 和 0.5816 g·L–1。对青岛大扁藻的 96 h EC50-chl-a 为 0.0433、0.1325、0.1517 和 0.5121 g·L–1, 96 h EC50-chl-b 为 0.0503、0.1719、0.1212 和 0.3091 g·L–1; 对小新月菱形藻的 96 h EC50-chl-a 为 0.0425、0.1365、0.1470 和 0.4215 g·L–1。随溢油分散剂浓度的增加, 2 种微藻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 呈现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根据半数抑制浓度值, 4 种溢油分散剂的毒性大小为DL> GZ>WP> GM。与细胞密度相比, 2 种微藻的叶绿素含量对4 种溢油分散剂更敏感, 更适于作为评判溢油分散剂毒性大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近年来,红螯螯虾养殖面积越来越广泛,明确不同规格的红螯螯虾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耐受力,有利于提高其养成率,促进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方法】在水温24~25℃、p H 7.9~8.0的条件下,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红螯螯虾幼虾和亚成虾的急性毒性,分析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结果】总氨氮对红螯螯虾幼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188.0、136.15、104.67和88.00 mg·L~(-1),SC为8.80 mg·L~(-1);总氨氮对亚成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344.01、270.46、205.15和167.68 mg·L~(-1),SC为16.77 mg·L~(-1);非离子氨对幼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10.16、7.35、5.65和4.75 mg·L~(-1),SC为0.48 mg·L~(-1);非离子氨对亚成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18.58、14.60、11.08和9.05 mg·L~(-1),SC为0.91 mg·L~(-1);亚硝酸盐对幼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46.76、33.88、27.97和22.81 mg·L~(-1),SC为2.28 mg·L~(-1);亚硝酸盐对亚成虾的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77.56、59.33、45.41和37.48 mg·L~(-1),SC为3.75 mg·L~(-1)。【结论】红螯螯虾对氨氮的耐受力高于亚硝酸盐,亚成虾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耐受力高于幼虾。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湘西特色食品“蒿菜粑粑”原料植物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总黄酮提取物体外抗氧化能力,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还原力实验和抑制β-胡萝卜素褪色实验等方法,测定鼠麴草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鼠麴草总黄酮母液中总黄酮浓度为7.01 mg·mL–1mg/mL;总黄酮提取物对DPPH、ABTS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6.30 mg·L–1、30.16 mg·L–1,将胡萝卜素相对吸光度降为50%的时间延长至67.49 min,在还原能力、延缓胡萝卜素褪色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上也有较好效果。鼠麴草总黄酮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作为优质食用植物资源进一步开发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双酚A和对硝基酚对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试验法及组织切片法,检测了双酚A(bisphenol A,BPA)和对硝基酚(p-nitrophenol,P-NP)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datus)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对鳃组织结构的破坏,统计了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和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SC).结果表明:BPA对泥鳅24 h、48 h、72 h、96 h LC_(50)分别为8.32、8.02、6.97、6.43 mg·L~(-1),SC为2.24 mg·L~(-1);P-NP对泥鳅24 h、48 h、72 h、96 h LC_(50)分别为19.14、17.58、16.98、14.69 mg·L~(-1),SC为4.40 mg·L~(-1);HE染色结果显示,两种化学物质高浓度处理均使鳃小叶细胞脱落,鳃小叶变细;BPA与p-NP均为高毒性污染物,BPA比P-NP毒性更大.对泥鳅的毒性作用是随着体内积累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并可造成鳃组织的严重受损.
Abstract:
By the methods of single factor toxicity test and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this paper studied the acute toxicity of bisphenol A (BPA) and p-nitrophenol (p-NP) to Misgurnus anguilli-cadatus and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M. Anguillicadatus gill. The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_(50)) and safe concentration (SC) were calculated. The LC_(50) of BPA for 24, 48, 72, and 96hours were 8. 32, .8. 02, 6. 97 and 6. 43 mg·L~(-1), respectively, and the SC was 2. 24 mg·L~(-1);while the mean LCw values of p-NP for 24, 48, 72, and 96 hours were 19. 14, 17. 58, 16. 98, and14. 69 mg·L~(-1), respectively, and the SC was 4. 40 mg·L~(-1). After exposed to BPA and p-NP,the ceils of branchial leaflets fell off, and the branchial leaflets became thin. Both BPA and p-Nphad high toxicity to M. Anguillicadatus, and BPA had higher toxicity than p-NP. 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and exposure time of BPA and p-NP, their toxicity effects to M. Anguillicadatus increased, and the damage on gill of M. Anguillicadatus was more sev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