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普芦荟和木立芦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盆栽开普卢荟(Aloe ferox Miller)和木立卢荟(Aloe arborescens Miller)植物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开普芦荟和木立芦荟的染色体数与已见报导的百合科(Liliaceae)中国芦荟(Alov vera var.chinensis)植物染色体数相同, 2n=14。染色体类型按Levan 方法分类, 没有近端部染色体和随体。开普芦荟和木立芦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为K(2n)=2x=4sm+10st。根据Stebbins 的核型分类标准, 开普芦荟的核型为"4C"型, 而木立芦荟的核型为"3C"型。两种芦荟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均为2n=14=6L+2M2+6S。根据核型研究, 可以确定百合科开普芦荟和木立芦荟的染色体基数为X=7。  相似文献   

2.
开普芦荟和木立芦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盆栽开普芦荟和(Aloe ferox Miller)和木立卢荟(Aloe arborescens Miller)植物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开普芦荟和木立芦荟的染色体数与已见报导的百合科(Lil-iaceae)中国芦荟(Alov vera var.chinensis)植物染色体数相同,2n=14.染色体类型按Levan方法分类,没有近端染色体和随体。开普芦荟和木立芦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为K(2n)=2x=4sm 10st.根据Stebbins的核型分类标准,开普芦荟的核型为“4C”型,而木立芦荟的核型为“3C”型。两种芦荟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均为2n=14=6L 2M2 6S.根据核型研究,可以确定百合科开普芦荟和木立芦荟的染色体基数为X=7。  相似文献   

3.
芦荟维管束的结构与芦荟素积累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半薄切片、组织化学、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薄层层析 (TLC)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华芦荟 (Aloeve-ra L.var.chinensis)、木立芦荟 (Aloe arborescens)叶和茎内维管束的结构及其与芦荟素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 ,木立芦荟叶内维管束和中华芦荟叶内外轮的维管束中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 ,而木立芦荟茎和中华芦荟叶中内轮维管束无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组织化学结果表明 ,用醋酸铅处理过的上述材料 ,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内出现沉淀物 ;在荧光显微镜下经蓝光激发 ,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发出桔黄色荧光 ,都显示出芦荟素反应。薄层层析(TLC)结果证明 ,木立芦荟和中华芦荟叶含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的维管束都含芦荟素 ,而木立芦荟茎及中华芦荟叶中内轮维管束都不含芦荟素。为此 ,维管束中的大型韧皮薄壁细胞与芦荟素的积累密切相关 ,维管束中是否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可作为判断是否含有芦荟素的解剖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应用半薄切片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显微镜研究了6种芦荟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和储藏芦荟素的组织.结果表明,6种芦荟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植物肉质叶的结构特征,表皮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其外壁加厚,并覆盖着厚的角质膜,气孔器凹陷,储水组织发达.6 种芦荟叶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和易变芦荟(A. mutabilis Pillans)的光合组织细胞呈长柱状,类似栅栏薄壁组织.中华芦荟(A. vera L. var. chinensis Berg.)、库拉索芦荟(A. vera L.)、皂叶芦荟(A. saponaria Hawer)和绿芦荟(A. greenii Bak.)则为等直径薄壁细胞.木立芦荟、中华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的维管束中有大型薄壁细胞,皂叶芦荟和绿芦荟的维管束中无大型薄壁细胞.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在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有一层不含叶绿体的小型薄壁细胞,包围着储水薄壁组织,称之为储水组织鞘.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则没有储水组织鞘.HPLC测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芦荟素含量最高,库拉索芦荟和易变芦荟次之,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含量最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蓝光下,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仅存在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中,而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中没有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因此,维管束中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是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储藏场所.综上所述,芦荟素含量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的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六种芦荟叶的解剖结构及其与芦荟素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半薄切片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显微镜研究了6种芦荟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和储藏芦荟素的组织。结果表明,6种芦荟叶均由表皮、光合组织、储水组织和维管束组成,都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植物肉质叶的结构特征,表皮由一层扁平的细胞组成,其外壁加厚,并覆盖着厚的角质膜,气孔器凹陷,储水组织发达。6种芦荟叶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木立芦荟(Aloe arborescens Mill.)和易变芦荟(A.mutabilis Pillans)的光合组织细胞呈长柱状,类似栅栏薄壁组织。中华芦荟(A.vera L.var.chinensis Berg.)、库拉索芦荟(A.vera L.)、皂叶芦荟(A.saponaria Hawer)和绿芦荟(A.greenii Bak.)则为等直径薄壁细胞。木立芦荟、中华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的维管束中有大型薄壁细胞,皂叶芦荟和绿芦荟的维管束中无大型薄壁细胞。木立芦荟、易变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在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有一层不含叶绿体的小型薄壁细胞,包围着储水薄壁组织,称之为储水组织鞘。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则没有储水组织鞘。HPLC测量结果表明,木立芦荟叶芦荟素含量最高,库拉索芦荟和易变芦荟次之,中华芦荟、皂叶芦荟和绿芦荟含量最低。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蓝光下,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仅存在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中,而光合组织和储水组织中没有黄色和黄绿色小球体。因此,维管束中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是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储藏场所。综上所述,芦荟素含量与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维管束鞘和储水组织鞘的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He-Ne激光处理不同时期蚕豆幼苗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功率为3.50 mW/mm2的He-Ne激光处理不同时期蚕豆,研究其四叶期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He-Ne激光处理不同时期蚕豆,MDA含量均显著降低,且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SOD、POD、CAT酶活性有不同程度提高。SOD、POD同工酶的酶谱在浸种24小时和胚芽露头期经激光处理后改变,在一叶期处理后没有改变;CAT同工酶谱没有变化;在一叶期处理的三种同工酶谱都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7.
增强UV-B辐射对3种芦荟蒽醌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芦荟、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为试验材料,采用HPLC技术,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对3种芦荟叶片中主要药用成分总蒽醌、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强UV-B辐射20 d,每天处理6 h,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叶中总蒽醌、芦荟素、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增加,叶提取物中出峰数量增多,总峰面积增大;而中华芦荟中蒽醌类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叶提取物中出峰数量减少,总峰面积减少。研究表明,增强UV-B辐射能刺激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叶片中蒽醌类物质的积累和新物质的合成,而不利于中华芦荟蒽醌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翠叶芦荟生态生物学特性及花粉活性酶类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实地观测了海南岛翠叶芦荟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和不同产地植株开花习性 ,检测了植株生境不一 ,其花粉活性酶类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翠叶芦荟植株生长发育、生物学、开化特性、花粉、活性酶类含量变化均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锰胁迫对商陆(Phytolacca acinosa)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室内栽培的商陆(Phytolacca acinosa)幼苗分别经4、12、36mmol/L的锰(Mn2 )溶液处理30d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了根和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并测定了其酶活性.结果表明:(1)经不同浓度的Mn2 溶液处理,根POD同工酶(RP1)消失,而12、36mmoL/L Mn2 溶液处理根新的POD同工酶(RP5,RP8)出现,根POD酶活性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叶片POD同工酶(LP)有3种,与对照的相同,但其酶活性随Mn2 浓度增加而随之升高.(2)12、36mmol/L Mn2 溶液处理,根新的SOD同工酶(RS5-RS7)出现,SOD酶活性上升;36mmol/L Mn2 溶液处理,叶片SOD同工酶(LS2-LS5)消失,叶片SOD酶活性下降.推断,商陆根和叶片同工酶的表达调控的机制不同.认为,商陆在Mn2 胁迫中,POD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芦荟叶的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中华芦荟(Aloe vera L.var.chinensis(Haw.)Berg.)叶的结构,芦荟素的含量及其可能的储藏和合成场所,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芦荟叶的结构由表皮,同化薄壁组织,维管束和储水组织组成,其旱生结构特征比较明显,表皮具厚的角质层,外切向壁次生加厚,气孔下陷,中央储水组织发达,绿色组织没有明显的分化,其中,5个细胞环绕的气孔器和叶基出现的第二轮维管束在芦荟属中首次报道,具有种的特征,中华芦荟叶中所含的蒽醌类次生代谢物主要是芦荟素(barbaloin or aloin),其含量和叶位及同一叶的不同部位有关,植株上剖嫩叶及每一叶的上部含量高于下部老叶和叶的中部,叶基部含量最低,比较被测的解剖学指标和植物化学分析的结果发现,叶中维管束的密度和芦荟素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用5%Pb(CH3COOH)2沉淀处理及5%NaOHR颜色反应检测芦荟素的储藏物合成部位,初步结果表明,位于韧皮部端的数个发达大型薄壁细胞是芦荟素的储藏场所,而绿色组织和维管束鞘是可能的合成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