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1998年秋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军  刘东艳  王威  陈凯彪  秦玉涛 《生态学报》2004,24(8):1643-1655
研究了1998年秋季覆盖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经初步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类38属84种(不包括未定名物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在个别站位上会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物种主要为偏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中华半管藻(Hemiaulus sinensi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粗刺角藻(Ceratium horridum)、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 palmeriana)和萎软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主要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湾、渤海中部、莱州湾北部和渤海海峡南部。浮游甲藻在渤海湾北部和莱州湾北部等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并影响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相对保守的,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主要是物种演替过程。调查期处于浮游植物群落的负增长时期,其主要原因是物理水文作用的结果。与1982年的历史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相比,角毛藻属衰退,浮游甲藻、圆筛藻属和浮动弯角藻兴起。但与1992年的历史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相比,群落优势种组成相近。同1982年和1992年同期资料相比,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平面分布大致相等。渤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近20a是相对保守的,影响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物理水文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军  刘东艳  柴心玉  张晨 《生态学报》2003,23(3):517-526
根据 1 998年 9月和 1 999年 4月两次调查研究表明 :1 998年秋季 ,调查区 (37°N~ 41°N,1 1 7.5°E~1 2 2 .5°E)表层叶绿素 a浓度介于 0 .0 4 6~ 5.885 mg/ m3,平均为 1 .892 mg/ m3;1 999年春季介于 0 .1 70~8.0 92 mg/ m3,平均为 1 .62 1 mg/ m3。叶绿素 a的平面分布与历史资料相近月份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调查区南部是整个调查海区的高值区 ,而西部及渤海海峡在不同时期出现过高值 ,中央海区叶绿素 a的浓度都比较低。叶绿素 a浓度剖面分布在春季是从调查区西部、渤海中部到渤海海峡依次增高 ,而秋季刚好相反 ;从调查区南部、渤海中部到北部的变化趋势在春季和秋季都是依次降低的。在连续站进行的现场测量碳同化数介于 0 .2 63~ 4.649mg C/ (mg Chla· h)之间 ,平均值为 1 .91 6 mg C/ (mg Chla· h)。 1 998年秋季 ,调查区水柱初级生产力介于 1 0 .1~ 458.3 mg C/ (m2· d) ,平均为 1 63.6 mg C/ (m2· d) ,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位于海峡口附近。1 999年春季 ,介于 64.9~ 740 .6mg C/ (m2· d) ,平均为 32 3.7mg C/ (m2· d) ,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位于海峡口附近和黄河口附近。同历史资料相比 ,初级生产力有所下降。观测和模型的结果表明 ,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分布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 ,而初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何青  孙军 《生态学报》2009,29(7):3928-3938
根据2006年2月~11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采样调查,对调查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72属177种(包括未定名种),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此外还有少量的绿藻、蓝藻和金藻.浮游植物优势物种以可形成链状群体的物种为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长江口水域全年都具有较高的优势度,另外还有季节性的优势种,春季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夏季的细长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 f. gracillima),秋、冬季的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浮游植物物种多为温带近岸种,少数为暖水种或大洋高盐种.长江口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细胞平均丰度在夏季最高,为2027.41×104 cells m-3,其次为春季,秋季最低,为22.15×104 cells m-3.冬季的细胞丰度在各站之间变化幅度是最小的.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细胞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在区域上和时间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调查所获4季度月网采浮游植物的丰度资料与历史资料基本吻合,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但也有个别季度差别较大,长江径流量的年际变动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别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1年春季(5月)、夏季(7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开展的大面积综合调查数据,对海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以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海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3种,隶属于3门44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39属99种,占总种数的87.6%;甲藻门次之,共4属13种,占总种数的11.5%;金藻门仅1属1种.优势种中硅藻门主要以圆筛藻属和角毛藻属为主,甲藻门以角藻属为主,主要优势种为膜状缪氏藻、细弱圆筛藻、浮动弯角藻和派格棍形藻等,优势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海州湾各站位浮游植物的丰度为0.08×105~108.48×105 cells·m-3,年平均丰度为10.71×105 cells·m-3,其中,秋季最高(29.08×105 cells·m-3),夏季最低(1.69×105 cells·m-3).Shannon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海水表面温度(SST)、营养盐(NO3--N、PO43- P、SiO32- Si)和溶解氧(DO),尤其是一些浮游植物优势种的丰度和分布与上述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广州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洁娉  姜胜  冯佳和  白洁 《生态科学》2006,25(3):210-212
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对广州海域进行的浮游植物周年调查表明,广州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共有89属209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共41属122种,占总种数的58.4%。中肋骨条藻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种数和数量的平面分布表现为由河口处向外海递减的格局,受径流影响较大的河口处种数和数量均较多。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年平均值为4.11×105cells·L-1,周年变化为双峰型。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2009—2010年阳江核电站Ⅱ期工程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动态,估算了温排水的影响范围,并探讨了温排水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和预测。结果表明:78份样品鉴定浮游植物6门50属125种,季节平均丰度为(111.8±120.6)(103cells·L-1;硅藻主导型群落,占所有物种的75.4%,其次为甲藻,占19.8%;着色鞭毛藻(棕囊藻)在11月增殖,其丰度的数量级尚未达到发生赤潮的程度;主要优势种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斯氏几内亚藻(Guinaridia striat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chia pungens)、念珠直链藻(Melosira moniliformis)、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叉分角藻(Ceratium furca)、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等;种类组成及丰度分布有明显季节变化,密集中心不同;丰度分布总体呈现东部近岸向西南离岸减低的态势;11月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低,棕囊藻优势度极高,细胞丰度的种间分配不均匀,群落结构不稳定,4、8月反之;温排水的扩散范围估算为10km,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更替反映了物种对温度的生态适应性,棕囊藻高丰度的发生需引起重视;阳江核电站Ⅱ期的温排水效应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2月和11月对该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两个航次共发现109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门最多,有81种。冬秋季节优势种不尽相同,冬季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红海束毛藻(T. erythraeum)和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 notata)等,秋季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5.27±6.14)×107 cells/L]显著高于秋季[(1.56±1.40)×105 cells/L]。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亚硝酸盐、盐度等环境因子影响。冬秋季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5、0.71、1.36和3.28、0.75、1.77。因此,宣德群岛海域冬秋季节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物...  相似文献   

8.
武汉沙湖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由于营养盐的增加而导致藻类或水生植物生产力的增加、水质下降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使水的用途受到影响。湖泊富营养化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浮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掌握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1998–1999年对其进行了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经显微镜检,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0种(包括23个变种和5个变型)。在此基础上, 作者通过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 研究了这一区域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丰度变动和群落结构等特征。结果显示, 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物种丰富, 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 物种组成的时空差异显著。其优势种的暖水性、高盐性或广盐性特征明显。冷季以广温种小舟形藻(Navicula subminuscula)占优势, 随气温回升, 暖水性种类优势地位突出。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丰度差异小, 以硅藻门丰度占优势, 但与冷季相比, 暖季中甲藻门和蓝藻门丰度明显上升。4月和9月的高丰度中心位于西部海域北部湾湾口附近, 1月和12月则出现在中东部水域。聚类结果显示各浮游植物群落组分无明显的斑块分布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表现为4月和9月高于1月和12月; 群落稳定性以12月份为最差; 中南部水域群落稳定性较差。总之, 海南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具独特的热带开阔海域生物区系特征。冷暖季群落特征有明显差异。海域水文条件对群落特征的影响复杂。  相似文献   

10.
博斯腾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对博斯腾湖大湖区17个采样站位的浮游植物及水体主要理化因子进行了4次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在17个站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7种(属), 其中优势种(属)9种。浮游植物群落全年均以硅藻为主导, 冬、春季节, 浮游植物组成呈硅藻-甲藻型, 优势类群主要为贫-中营养型浮游藻类, 到夏、秋季节逐渐形成硅藻-绿藻型, 以富营养型的浮游藻类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总平均生物量为(2.512.95) mg/L, 生物量季节变动显著, 峰值出现在夏季, 冬季最低。基于Canoco的多变量分析表明: 环境变量共解释了浮游植物群落总变异的54.5%, 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其次为枝角类丰度。水中氮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因子, 同时浮游植物对水体有机物含量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韩洁  张志南  于子山 《生态学报》2004,24(3):531-537
在对渤海中、南部大部分海区 3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种群的相对重要性存在着年份和季节的差异 ,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水深和底层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底层水中的 NO3-N和 PO4-P含量、N∶ P值及大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显示 ,渤海已成为典型的富营养化海域 ,有些群落已有受到污染或富营养化扰动的趋势 ,但总体上污染尚未给研究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带来明显影响。与 2 0世纪 80年代初相比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 ,高速的富营养化进程、渔业活动的加剧以及底栖动物捕食者的改变 ,可能是造成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黄海中部近岸春夏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3年4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用浅水I型网垂直拖网的调查方式对黄海中部20m以浅海域(34°30'—35°30'N,119°20'—120°20'E)的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6个航次的综合调查。春夏季共采集鱼卵21种(未定种3种),共计2247粒,隶属于9科15属。仔稚鱼22种(未定种1种),共计286尾,隶属于13科17属。鱼卵优势种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江口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属Callionymus spp.。仔稚鱼优势种为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日本鳀、赤鼻棱鳀和皮氏叫姑鱼。鱼卵丰度和分布与经度呈负相关、与SST呈正相关,但与其他环境因子如纬度、表层盐度(SSS)和水深等无显著相关性。仔稚鱼丰度和分布与上述环境因子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基于Bray-Curtis指数的聚类分析表明,鱼卵优势种包括集中分布于研究水域34°48'N以南海域(江口小公鱼、皮氏叫姑鱼和青鳞小沙丁Sardinella zunasi)、10m等深线以内(赤鼻棱鳀),以及北部水域(日本鳀和属)3种主要聚集类型;仔稚鱼优势种包括集中分布于34°48'N—35°12'N海域(赤鼻棱鳀和日本鳀)、连云港外海浅水区(白姑鱼、皮氏叫姑鱼和梭鱼Liza haematocheilus,以及南部水域(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鲬Platycephalus indicus)3种主要聚集类型。研究结果揭示了黄海中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动态,为科学认识环境变动下该海区渔业种群数量动态和资源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其彪  孙军  李丹  宣基亮 《生态学报》2015,35(7):2366-2379
根据2011年5月、8月、11月在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25°00'—33°30'N,120°00'—127°30'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对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经Utermhl方法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248种(含变种、变型,不含未定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骨条藻(Skeletonema sp.)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夏季主要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秋季主要是具槽帕拉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柔弱伪菱形藻。调查区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在夏季最高,达到85.002×103个/L,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在水平方向上,春、夏两季,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近岸出现高值,由近岸到外海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则相反,在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出现高值,随离岸距离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增加。在垂直方向上,春、夏两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细胞丰度分布比较均匀,随水深变化不明显。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的分布大致呈镶嵌分布。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从春季的甲藻(具齿原甲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等)为主,硅藻(柔弱伪菱形藻、骨条藻等)为辅;演替至夏季的硅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等)为主,甲藻(主要是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为辅,到秋季进一步演替为硅藻(具槽帕拉藻、圆筛藻、柔弱伪菱形藻等)为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为辅。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低氧区与非低氧区浮游植物群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用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中网浮游动物标本,分析渤海水母类,枝角类,糠虾,毛虾和幼虫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母类以近岸低盐种为主,主要出现在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冬季出现的种类较少,优势种为八斑芮氏水母;夏季种类较多,优势种为半球杯水母和嵊山多胃水母等,鸟喙尖头蚤为近岸高温低盐种,主要出现在莱州湾,数量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箭虫是海主要肉食性种类之一,其数量高峰期出现在9月份,长住囊虫的季节变化呈双峰型变化,第1次数量高峰出现在5月份,第2次数量高峰出现在8月份。该种大部分时间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渤海出现的糠虾有长额刺糠虾和漂浮囊糠虾,其中长额否则糠虾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在春,夏秋,各有一个数量高峰;漂浮囊糠虾在秋末数量明显增加,这两种糠虾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和辽东湾近岸水域。/三叶针尾涟虫属于低温种类,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细长脚绒属夏季高温种,在6,7月份数量较高,该种的分布受盐度影响比较大,主要出现在受黄海海流影响的谪盐水域,数量较大的幼虫有桡足类的六肢幼体,多毛类海稚虫科的幼体,以壳类幼体和腹足类幼体,其中桡足类六肢幼体和海稚虫科的幼体在5月份出现较多,腹足类幼体在6.7月份数量较高,双壳类幼体在8月份数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渤海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及中性模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张志南  周红  慕方红 《生态学报》2001,21(11):1808-1814
对渤海的黄河口水下三角洲、莱州湾和渤海中部共9个站位的海洋线虫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于比较的海域和站位还包括1995年胶州湾的95B2站和1988年湄州湾的A01站.以上11个站位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154种,分属于107属29个科.使用种丰度(SR),香农-维弗指数(H′)和均衡度(J)用来比较不同生境的生物多样性.不同生境和站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渤海中部(9761、DA18、DA19和DA20,SR=8.60±0.84,H′=4.94±0.23)、莱州湾(9762、DA2和DA4,SR=6.48士0.40,H′=3.95±3.0)和黄河口水下三角洲(E9和E11,SR=4.18±0.56,H′=3.60±0.24).线虫生物多样性与海水的盐度和沉积物的异质性指数(h)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Caswell 中性模型分析指明,大部分研究站位的"V"值为"-2~+2",说明未受到显著外界因子的扰动.渤海中部的9761站的"V"值为2.054,暗示环境稳定性的增强,而莱州湾的DA4站"V"值为-2.624指明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可能与黄河口输送大量的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渤海东部海域秋季底层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4年9月在渤海东部海域(37°40'—38°20'N、120°00'—121°20'E)进行的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54种,以头足类枪乌贼(Loliolus spp.)为绝对优势种;游泳动物资源密度为28.82kg/h和5166尾/h。游泳动物种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1.99—3.6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89—2.28,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29—0.69。群落结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渤海东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以60%的相似性可划分为3个组群:长岛群岛海域组群(A组群)、龙口海域组群(B组群)和蓬莱海域组群(C组群);ANOSIM分析表明,组群之间差异极显著,两两之间差异亦极显著。受增殖放流影响,C组群资源密度和种类多样性均保持较高的水平,而A、B组群人为活动频繁,过度捕捞严重,对海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整体结构的破坏较大。  相似文献   

17.
渤海三湾表层水域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河口输出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对渤海近岸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目的】选取2015年夏季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3个断面12个站位表层水样品,探究渤海三湾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方法】提取3个断面水环境样品DNA,利用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序分析,比较3个断面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结果】根据多样性指数和稀释曲线结果发现,3个断面的微生物多样性有着明显的差别,多样性依次为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分析3个断面中占优势地位的主要类群,渤海湾断面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为39.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25.7%,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占22.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5.85%,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占4.38%;辽东湾断面各类群所占比例依次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37.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25.7%,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 17.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10.4%,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5.64%;莱州湾断面主要类群所占比例为(Proteobacteria)59.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7.5%,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8.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7.88%。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热图相关性分析发现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布有显著的影响,通过Manteltest统计分析,其中硝酸盐的作用尤为显著。【结论】渤海三湾微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且存在较大的差异,莱州湾种群结构最复杂且物种最丰富,渤海湾和辽东湾次之,多样性分布与环境因子和空间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将为进一步保护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孙军  田伟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35-242
于2009年4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采集浮游植物水样,用Utermöhl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同时进行叶绿素a粒级分离研究,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讨论了浮游植物优势物种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6属64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33属45种(不包括未定名种),甲藻12属18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定鞭藻1属1种,硅藻在细胞丰度和物种丰富度上占有优势.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主要以温带近岸种为主,优势物种为多尼骨条藻(Skeletonema dohrn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颗粒直链藻狭型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 angustissima)、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同时调查区也出现少数的半咸水种和大洋种.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13447.7 cells·ml-1,平均为1142.385 cells·ml-1,硅藻的细胞丰度显著高于甲藻.细胞丰度高值区位于调查区的中部偏北区域,以多尼骨条藻为主.垂向上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丰度降低.调查区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呈镶嵌分布,即在细胞丰度高的调查区中北部较低.表层叶绿素a浓度介于0.34~29 g·L-1,平均为3.30 g·L-1.叶绿素a的高值区主要位于调查区的中部偏北区域,其分布趋势与浮游植物和硅藻细胞丰度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粒级组分为小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而其他靠近外海一侧的站位则以微型浮游植物(2~20 μm, nanophytoplankton)和超微型浮游植物(<2 μm, picophytoplankton)为主.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春季长江口影响最优势物种多尼骨条藻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硝酸盐、pH和微型浮游动物,而包括甲藻在内的其他各物种则主要受盐度、磷酸盐和硅酸盐影响.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定量研究方法与以往不同,在长江口今后需要加强骨条藻的个体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春季东海海域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1998年5月(春季)在东海26°00′N~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丰度、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大陆架春季共有虾类52种,已鉴定的43种,隶属于13科27属,其中优势种有戴氏赤虾(Metapenaepsis dalei)、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须赤虾(Metapenaepsis barb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方板赤虾(Metapenaepsis tenella)、长角赤虾 Metapenaepsis longirostris、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 alticarinata)、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lbeli).东海大陆架春季虾类可划分为3个生态群落,即广温低盐生态群落、广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高盐生态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以30°00′N为界限,30°00′N以北站位普遍较低,以南站位较高,主要集中在舟山渔场南部和鱼山渔场.多样性分析表明:Margalef的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舟山渔场以北,整个海区的均匀性指数(J′)较为稳定.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东海大陆架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