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鲜紫背天葵为主要原料研究紫背天葵保健果冻的生产工艺。对紫背天葵预处理、复合胶凝剂和果冻主要原辅料配比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加工紫背天葵果冻的胶凝剂为卡拉胶、明胶、魔芋胶的复合胶凝剂;紫背天葵保健果冻的最佳配方为20%紫背天葵汁、1.0%复合胶(卡拉胶∶明胶∶魔芋胶/m∶m∶m=4∶3∶3)、20%白砂糖、0.15%柠檬酸。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得产品色泽紫红,具有紫背天葵特有清香气,酸甜可口,口感软滑。  相似文献   

2.
以紫背天葵为供试材料,采用LED灯精量调控光质和光强,研究相同光照强度(350±5 μmol·m-2·s-1)下,白光(W)、红光(R)、蓝光(B)、黄光(Y)、红蓝混合光(RB)、红蓝黄混合光(RBY)对紫背天葵生长、次生代谢和氧化胁迫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W)相比,红光(R)能够显著促进紫背天葵植株的生长以及干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而蓝光(B)则抑制紫背天葵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在有色光处理下均显著降低;虽然红蓝黄混合光(RBY)未能显著提升紫背天葵的干物质含量,但总酚、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显著提升,这些还原态物质的积累有利于提高紫背天葵的抗氧化能力,在增强自身抗逆性的同时提升营养价值.本研究为光质调控紫背天葵的多样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稀有蔬菜介绍(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紫背天葵紫背天葵 (Gynura bicolor DC.)为菊科三七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别名紫背菜、红背菜、血皮菜和观音菜等。原产中国 ,在四川栽培较多 ,广东、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有分布 ,并有少量栽培。1.1 营养及药用价值 紫背天葵作为一种值得推广的高营养保健蔬菜含有较为丰富全面的营养成分 ,特别是矿物质含量较高。在其食用嫩梢和嫩叶中 ,每 10 0 g干物质中含钙 140 0~ 30 0 0 mg、磷 170~ 390 mg、钾 2 830~4 6 30 mg、镁 92 0~ 10 6 0 mg、铜 1.34~ 2 .5 2 mg、铁2 0 .97mg、锌 2 .6 0~ 7.2 2 mg、锰 0 .4 77~ 14.87mg、…  相似文献   

4.
紫背天葵是秋海棠科的珍稀濒危植物种,因其独特的药用功效而价值较高,野外资源因过度采摘而处于濒危状态。主要介绍了紫背天葵的植物形态特征和群落组成、地理分布及生境特征、植化属性、人工繁殖及产品加工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紫背天葵的保护、生产和科学研究三个方面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生态、技术与社会三方面内容的保护措施及未来的研究应用方向,以期实现对紫背天葵的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获取紫背天葵(Gynura bicolor D C.)花青素合成代谢相关调控基因信息,该试验以紫背天葵叶片为材料,以其花朵为对照,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CHS、CHI、F3H等8类合成酶基因以及MYB、bHLH及WD40等3类转录因子检索,从中选取8个相关差异表达显著调控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分析。结果显示:(1)在紫背天葵中共获得72个花青素合成酶信息,其中差异表达明显的有1个F3′H和2个3GT下调,9个F3H基因中有上调基因4个和下调基因5个。(2)在紫背天葵中获取到238个MYB、113个bHLH和219个WD40转录因子,这3类转录因子中差异表达明显的分别为22个、16个和7个。(3)qRT-PCR结果显示,所选取的8个花青素合成相关调控基因,在紫背天葵叶及花朵中的下调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完全一致,但不同基因差异表达趋势略有不同。研究表明,在紫背天葵叶片和花朵中所存在的大量花青素合成代谢调控基因中,只有少量差异表达显著,但转录因子相比合成酶的调控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紫背天葵规范化栽培标准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紫背天葵的野生驯化栽培研究,制定了紫背天葵栽培的引用标准、生长环境条件、种质标准操作规程、种子培育、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运输贮藏标准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7.
紫背天葵中营养成分及总黄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食、药两用植物紫背天葵营养成分和总黄酮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紫背天葵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且丰富 ,其中总氨基酸质量分数达 1 3.0 3% ,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 4 4 .1 3%。含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 1 2种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7种。植物中正丁醇提取部位的总黄酮含量为 0 .4 1 %。这些研究为人们认识紫背天葵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充分开发利用祖国的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鼎湖山紫背天葵人工栽培适宜的生长基质和气候条件,以组培球茎为材料,比较了自然气候条件下几种混合基质处理对植株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混合基质的pH值、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对球茎萌芽和植株的生长均有显著的影响,适合的pH缓冲范围在3.5~4.5之间,表明紫背天葵为喜酸植物。添加黄泥的基质并不适合紫背天葵的生长;泥炭土+珍珠岩(3:1)混合基质较适宜于紫背天葵的生长,球茎萌芽率达到88%,植株的须根、球茎、叶和株高等指标表现良好。结合栽培物候期分析,球茎的萌芽期在当年11月~次年1月,生长适温在16~25℃之间,相对湿度为90%~95%。  相似文献   

9.
为获取紫背天葵(Cynura bicolor DC.)叶片中花青素种类及其合成调控基因等信息,该试验以紫背天葵叶背面紫色以及经处理叶背面几乎全绿(对照)的叶片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同时进行6个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和6种花青素苷元的HPLC检测,以揭示紫背天葵特有的花青素苷元及其合成调控关键基因信息。结果表明:(1)在紫背天葵中共获得14个花青素苷元及32个花青素合成调控基因信息,其中表达量差异显著下调的4个基因为Pg(c11692)、Cy(c42112)、ANS(c38551)和3GT(c9064),表达量差异显著上调的2个基因是D FR(c35961)和3GT(c20283)。(2)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上述6个基因在2种紫背天葵叶中的表达趋势(上调或下调)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完全一致,但转录组测序检测到的表达趋势差异倍数比qRT-PCR检测结果更加明显。(3)HPLC分析显示,紫背天葵叶中均未检测到Dp、Pt、Pn及Mv等4类花青素苷元,但紫背天葵叶中富含Cy花青素苷元,且背面紫色的叶中Cy类花青素苷元含量(62.21 mg/kg)显著高于绿色叶对照(6.86 mg/kg);背面紫色和全绿叶中的Pg花青素苷元含量均低于0.43 mg/kg。研究推测,Cy和Pg花青素苷元在绿叶紫背天葵(对照)中含量显著降低可能是因为存在1个ANS和1个3GT正调控以及1个DFR和1个3GT负调控所致。  相似文献   

10.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 采用原位和异位土壤、异地和增强回归处理, 研究了紫背天葵回归的存活情况及其叶片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增强回归因受啮齿类哺乳动物的取食而失败; 异地回归取得成功, 异位土壤和原位土壤上回归植株的成活率分别为46.7%和83.3%。原位和异位土壤这两种异地回归植株与野生植株相比, 在叶片的形态、解剖及生理特征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其光适应能力减弱、抗寒旱能力降低、光合能力降低、光合产物积累减少; 异位土壤回归的植株比原位土壤回归的植株相比更差。异地回归紫背天葵叶片花青素含量较低, 仅为野生植株含量(2.33μmol·g–1)的16.95%。异地回归植株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可能受回归点与原生境不同微生境(气候和土壤)的影响, 也可能是与组培球茎与野生球茎在表现遗传学上有所差异有关。在开展紫背天葵野外回归实践时, 要充分考虑回归地点的微生境、捕食者和病菌对紫背天葵存活的影响、以及药用有效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鼎湖山紫背天葵花青素成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层析和光谱方法,分离鉴定鼎湖山紫背天葵花青素,证明它们是矢车菊素苷。  相似文献   

12.
以最优化条件从紫背天葵中提取出天然红色素,采用可见光谱研究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获取紫背天葵(Cynura bicolor)花青素合成相关转录调控因子MBW家族基因,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全转录功能基因组测序后组装,再通过Pfam、Swiss Prot和Nr数据库搜索,共获得138个MBW相关Unigene,分别有42个MYB、67个b HLH、15个b HLH-MYB和14个WD40,其中目前已报道与花青素合成代谢相关的MYB、b HLH、b HLH-MYB和WD40分别为11、33、6和3个。这为进一步研究紫背天葵花青素合成的调控机理和相关基因克隆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激素、光、培养温度和时间对紫背天葵试管苗花青甙含量的影响。NAA在0.125—1.0毫克/升范围内能增加花青甙含量,以0.125毫克/升效果最好,BA、2ip、ZT降低花青甙含量。光能明显地提高紫背天葵的花青甙含量,在试验范围内,花青甙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比较了蓝、白、红三种单色光单独及结合照射的作用,对提高花青甙含量表现为蓝光>红光>白光,红、蓝两色光结合一起照射时比它们单独使用的效果更好,对促进生长的作用则是白光>红光>蓝光;单色光对花青甙含量的影响与照射的顺序无明显的关系。培养温度为25℃时,在90天内对紫背天葵的生长及花青甙含量的提高都有利。在试验条件下,培养95天左右的时间是适宜的采收期。  相似文献   

15.
紫背天葵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器官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紫背天葵种子、种胚异形苗及试管苗叶片的脱分化和植株再生的三种类型:(1)通过愈伤组织分化形成植株。(2)促使无菌苗叶片产生多生长中心,从而长成小植株。(3)由愈伤组织分化根后再分化出芽而成植株。在以 SH 培养基附加0.5 ppm 2,4-D、2ppmP-CPA、0.1ppmKT 和 MS 培养基附加0.1ppm 2,4-D、2.5ppm NAA、0.25ppm KT 得到愈伤组织。比较了不同浓度的 2,4-D 和不同浓度的蔗糖对愈伤组织发生的效应,得出1ppm2,4-D 效果好,蔗糖以3%为宜。发现愈伤组织来源于 MS 及用 MS 为基础的分化培养基,分别比来源于 SH 及用 SH 为基础的分化培养基的分化效率高。比较试验了 BA 和2ip 的分化效率,在0.25—2ppm 范围内 BA 对紫背天葵愈伤组织分化效率高。细胞学实验表明,叶片长出的小植株起源于表皮细胞。利用试管无菌苗叶片直接诱导植株的方法,可作为快速无性繁殖紫背天葵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贵刊1987年第4期“鼎湖山紫背天葵花青素成份的分析”一文中提到:“自1913年willsttter从玉米中分离第一个花青素,矢车菊素二葡萄糖苷。”据文献记载,我们认为该文作者将cornflower(矢车菊)一词误用为玉米了!  相似文献   

17.
以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和白背三七(Gynura divaricata)两种优良野生蔬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自然全光照(L0)、郁闭度约50%林下(L1)、郁闭度约70%林下(L2)3种光环境下植株的生长及光合和荧光参数变化,以明确其耐荫性以及林下套种的可行性。结果显示:(1)紫背天葵和白背三七地径和株高在L0和L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L2处理下显著低于L0。(2)两种野菜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均随光照强度减弱逐渐降低,表观量子效率(AQY)在3种光环境下无显著差异;PSⅡ潜在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也随光照强度减弱而减小,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却随光照强度减弱而增加。(3)两种野菜光合和荧光参数在L0和L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L2处理下显著低于L0。研究表明,在较大郁闭度林分下,紫背天葵和白背三七叶片叶绿素分子捕获激发能的效率降低,其PSⅡ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份额减少,而用于热耗散的份额增加,电子传递活性和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的能量降低,净光合速率下降,植株生长受到抑制;两种野菜均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可以在林分郁闭度50%左右的林下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红凤菜(Gynura bicolor DC.)为菊科(Compositae)菊三七属(Gynura Cass.)植物,别名血皮菜、观音菜、观音苋、紫背天葵等,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全草均可入药[1];也可作为蔬菜食用,在国内多个地区均有栽培和销售。目前已知红凤菜含有黄酮类、酚性酸类、萜类、甾醇类、脂肪酸类、生物碱类及花青素类等[2-7]成分。由于黄酮类成分多具有保护心血管、抗肿瘤、抗糖尿病、抗氧化、抗炎和抗病毒等作用[8],因此对红凤菜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具有深度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影响紫背天葵试管苗花青甙含量的某些因子,即培养基成分,pH、糖、维生素B_2和椰乳。生长在1/2SH培养基上的苗,它的花青甙含量比在1/2MS培养基上的增加33%。对花青甙含量和苗的生长都有利的培养基pH是5.8。糖的种类对花青甙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在含果糖培养基中生长的苗,其花青甙浓度比其他糖中的高,可比蔗糖的增加52%,但培养物生长量很低,仅为蔗糖的64%。葡萄糖对紫背天葵花青甙的含量和生长都有良好的作用。上述两方面都比在蔗糖中的增加近30%;对花青甙含量的葡萄糖适宜浓度为4%。看来,糖对花青甙浓度的影响与培养物的生长速度之间有某些关系。椰乳对苗的生长和花青甙含量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分别比对照增加180%和50%。  相似文献   

20.
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具南亚热带气候条件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广袤山野、平坝,处处绿荫素裹。优厚的自然条件,使当地的景颇族群众形成了来食野菜的习俗。在每五天一次的各县、市集市“街天”,形形色色的野菜不绝于市。其中三种不同植物嫩叶捆扎成束、搭配出售的野菜,格外“受宠”,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经了解得知,这就是景颇传统名肴“竹筒菜”的三种主料:走马胎、假药、紫背天葵。据史料记载,景颇族始居青藏高原,先民肩氏羌。明末、清初,经过几次大的辗转迁徒,一部分景颇人沿高黎贡山南下,进入德宏境内,主要分布在陇川。盈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