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在麋鹿的发情交配季节 ,雄性麋鹿可区分为 3种类型 :“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群主”是一头圈占并控制雌鹿活动的优势雄性。“挑战者”不占有雌性繁殖群 ,但在发情场附近地点展示炫耀。当雌性繁殖群的雌鹿外出采食靠近“挑战者”的展示炫耀地点时 ,“挑战者”会积极地寻求机会与之交配。“单身汉”在繁殖季节不表现发情行为。他们像非繁殖季节一样采食 ,采食后蹲在水塘中休息。我们对何种因素决定麋鹿个体的发情交配计策感兴趣。 1996至 1998年夏天 ,我们在北京麋鹿苑观察麋鹿发情交配行为以分析导致这些行为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 ,“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用于维持生命的时间预算与用于发情的时间预算成反比 ,并且 ,“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用于维持生命的时间预算与用于发情的时间预算差异显著。“群主”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发情占群 ,而用于采食、饮水的时间很少 ,所以 ,“群主”在发情期间基本上处于禁食状态 ,靠消耗体内脂肪维持生命。“单身汉”则相反 ,绝大部分时间用于采食、休息和反刍 ,基本上没有发情行为。“挑战者”在发情行为与维持生命行为之间的时间则居于“群主”与“单身汉”之间。交配次数是偏态分布的 ,与雄性发情时间呈正比。“群主”的交配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海南坡鹿雄鹿发情期的吼叫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年 3~ 5月期间 ,于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鹿场内共记录到 7只半野生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雄鹿发情期 4 6次吼叫 ,但未见到雌鹿发出吼叫的现象。记录到的所有吼叫均由年龄大于4 5岁的雄鹿发出 ,其中 1只雄鹿的吼叫达 2 2次 ,占 4 7 8%。雄鹿的吼叫由连续的 3~ 13声组成 ,整个吼叫过程持续 9~ 2 3s ,吼叫频率为 [3 4 74± 6 90 ( 2 5 ) ]声 /min。雄鹿每次的吼叫声数及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雄鹿的吼叫在白天和夜间均能听见 ,但主要发生于 8:0 0~ 9:5 9及 17:0 0~ 17:5 9两个时间段。吼叫是雄鹿繁殖活动的一个表现指标 ,它与雄鹿的蹭角、泥浴、争斗胜利、交配成功或追逐发情雌鹿等优势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 ,我们认为吼叫是雄鹿发情行为中的一种优势炫耀行为 ,具有明显的繁殖意义。  相似文献   

3.
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探讨雄性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吼叫行为与序位等级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成功繁殖中的作用。2000年7-8月,在北京麋鹿苑选定12头成体雄鹿,用目标取样法观察记录每头鹿的吼叫、圈群和交配行为的发生频次。用有效比值[被雌鹿接受的频次/雄鹿圈群(或交配)的总频次]来衡量雄鹿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性。依据雄鹿在发情期的表现状态,把雄鹿归为3类:占有雌鹿群的“群主”(4头)、未占有雌鹿群而挑战“群主”的“挑战者”(5头)和远离繁殖群的“单身汉”(3头)。不同序位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圈群(或交配)行为频次、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吼叫行为的分析表明:“群主”吼叫频次最高,“单身汉”吼叫频次最低。“群主”的有效值最高,“单身汉”的有效值最低。据此认为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与其序位等级密切相关,而序位等级又决定了雄鹿参与繁殖的机会。此外,还记录到占群雄鹿的警戒吼叫,这是对Wemmer et al.(1983)警戒吼叫行为仅见于雌鹿的观察结果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雄性麋鹿的交配机会、社会等级和皮质醇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北京麋鹿苑研究了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行为、社会等级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分析了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按照雄性麋鹿的行为,将雄性麋鹿分为优势群和从属群。优势群包括群主和挑战者,从属群包括单身汉和被淘汰群主。使用SJ—Ⅰ型事件记录器进行常规行为取样,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皮质醇含量。发现:(1)优势雄鹿的发情行为频次明显高于从属雄鹿;(2)攻击行为的发生频次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3)血清皮质醇含量在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由此我们认为,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等级序位影响许多行为的表达,优势雄鹿成功交配的机会比从属雄鹿多。而攻击行为和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与社群等级无明显相关,可能是麋鹿在圈养状态下的一种适应策略,这将有利于缓解发情期雄鹿的紧张,从而允许更多的能量投放在发情交配上。  相似文献   

5.
陈博  文乐雷  赵菊鹏  梁宏合  陈建  焦晓国 《生态学报》2017,37(11):3932-3938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雄性产生精子(精液)也需付出代价。雄性除了依据配偶质量和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度适应性调整生殖投入外,雄性在求偶和交配行为上也相应产生适应性反应,求偶和交配行为具有可塑性。目前雄性求偶和交配行为可塑性研究主要集中于雌性多次交配的类群中,在雌性单次交配的类群中研究甚少。以雌蛛一生只交配一次而雄蛛可多次交配的星豹蛛为研究对象,比较:(1)前一雄性拖丝上信息物质对后续雄蛛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2)雌雄不同性比对雄蛛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星豹蛛前一雄蛛拖丝上的信息物质对后续雄蛛求偶潜伏期、求偶持续时间和交配持续时间都没有显著影响,但前一雄蛛拖丝上的信息物质对后续雄蛛求偶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性比对星豹蛛雄蛛求偶和交配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可见,星豹蛛雄蛛对同种雄性拖丝上的化学信息可产生求偶行为的适应性调整,而对性比不产生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圈养雄性麋鹿血清睾酮和皮质醇含量在发情期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7-8月在北京麋鹿苑采集不同繁殖状态雄鹿(发情前3头、发情3头和发情后4头)血液样品,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睾酮和皮质醇含量。结果显示发情雄鹿的睾酮浓度显著高于发情前、后,而3种状态雄鹿的皮质醇浓度无差异,并且与睾酮浓度无关。本苑麋鹿睾酮水平的变化与同类野生动物一致。  相似文献   

7.
半自然条件下麋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大丰保护区的半自然条件下,麋鹿新产仔鹿性二型差异大于圈养条件下的仔鹿;1龄幼鹿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其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后足长;4岁时后足长即已显著大于引进的成体鹿。大丰雌性麋鹿3岁开始产仔,比圈养条件下晚1年,4岁时体重方达成体重。雄性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并才有机会获得交配权.发情期主要集中于6月上、中旬,产仔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产仔半数时间为3月27日,产仔期比圈养麋鹿更趋集中。仔鹿产后1~3天为“印记”的敏感期,1周龄后即开始随群活动并有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和探讨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繁殖前期的冲凉行为及其意义,在仿生态养殖环境条件下,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雄性成鲵的冲凉行为过程及姿势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分析了冲凉行为与年龄、求偶行为、繁殖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繁殖前期雄性成鲵表现出冲凉行为,冲凉行为与求偶行为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表现出求偶行为的6尾雄性成鲵有4尾成功参与了繁殖.冲凉行为可能促进了雄性成鲵精巢的发育,引发求偶行为,最终达到成功繁殖.  相似文献   

9.
麋鹿发情期主要活动的时间分配及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报道麋鹿在白天主要处于休息状态,早晨、黄昏是它们的摄食时间;成年雌体中的各项活动频率未显示出有明显差异;但雄鹿与雌鹿之间在活动时间分配上有明显差异,而且,雄鹿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也表现出有所不同。在攻击行为方面,群内表现出有不同的特权形式;而在交往行为中,发现较多的频次出现于相同性别、年龄和同一阶层中。  相似文献   

10.
麋鹿的配偶制度、交配计策与有效种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志刚  李春旺  曾岩 《生态学报》2006,26(7):2255-2260
模拟分析了繁殖群体大小、繁殖偏倚和占群优势雄性数目对麋鹿的有效种群大小的影响.发现麋鹿占群优势雄性数目越少,其有效种群越小.麋鹿的繁殖计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存的作用十分有限.雄性繁殖后代数目的方差越大,繁殖群体的有效群体越小.近交系数在封闭繁育种群中会上升.麋鹿有效种群越大,近交系数上升越快.根据分析结果,为了保存麋鹿种群中现有的遗传多样性,应当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麋鹿繁殖群的遗传谱系档案,检测参加繁殖的麋鹿的遗传结构,记录繁殖的麋鹿的谱系;(2)每个麋鹿繁育基地应建立两个以上的繁殖群,组成繁殖群时,应隔离亲缘关系近的繁殖公鹿和雌鹿;(3)由于麋鹿的繁殖系统是后宫制,组成的每个麋鹿繁殖群不宜太大,繁殖公鹿和雌鹿数目应尽可能相等;(4)组成迁地保护的奠基群体时,根据应根据麋鹿繁殖群的遗传谱系档案注意保留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奠基群体的遗传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雄性海南坡鹿发情期泥浴、沙浴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2-5月间,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保护站的养鹿场内对7只半野生雄性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泥浴和沙浴行为、进行泥浴和沙浴行为的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成功次数进行了观察记录,以确定雄性坡鹿的泥、沙浴行为是否与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行为相关.本实验对以下3个假说进行了检验:(1)性成熟的雄鹿的泥浴行为多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2)优势雄鹿泥浴的频次和持续的时间多于非优势个体;(3)泥浴的次数与交配次数正相关.研究期间记录到雄性个体的79次泥浴和171次沙浴行为,性成熟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显著地高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P<0.01,Friedman nonparametric two-way ANOVA);不同等级序位的雄性泥沙浴持续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优势雄鹿的泥浴频次显著高于非优势个体(Wilcoxon signed ranks 检验,P<0.01);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分别与交配次数显著正相关(r=0.802, P<0.05, n=7;r=0.919, P<0.01, n=7;Pearson 检验).雄性海南坡鹿沙浴与泥浴是雄鹿发情期中的优势炫耀行为,对雄性个体的繁殖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学报 53(3):417-424,2007].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群密度下高原鼠兔的行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3年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的繁殖初期、繁殖盛期、繁殖中期和繁殖末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其不同种群密度条件下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高原鼠兔的行为变化和种群密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繁殖盛期和繁殖中期,低密度种群内雌性高原鼠兔的观望时间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种群内,而在其它两个时期内无明显不同;雄性高原鼠兔的观望时间在不同密度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同一密度条件下,雄性高原鼠兔的观望行为持续时间和发生频次均表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而雌性高原鼠兔无明显差异。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时间在不同种群密度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种群内,雄性高原鼠兔的地面移动距离和频次均呈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而雌性高原鼠兔的差异不显著;高密度种群内,雌、雄个体的地面移动距离和频次都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在高原鼠兔的社会行为中,亲昵行为和攻击行为强度在不同种群密度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在同一密度条件下,亲昵行为和攻击行为强度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上结果说明高原鼠兔的行为变化与其繁殖期和性别有明显的关系,而在密度间无明显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在不同的繁殖期,动物的繁殖投入不同,导致行为模式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两种鹅掌楸繁殖成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交配设计结合花部性状调查对鹅掌楸(Liriodendron chktense Sarg.)与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 Linn.)的繁殖资源分配与繁殖成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鹅掌楸通过增加繁殖器官的数目以提高繁殖成效,而北美鹅掌楸则通过提高繁殖器官功效来保障繁殖成效.根据不同交配组合的子代出苗率分析表明,鹅掌楸总体的雄性繁殖成效高于北美鹅掌楸,而雌性繁殖成效低于北美鹅掌楸.  相似文献   

14.
高正发 《四川动物》2005,24(2):180-180
1993~2004年对室内饲养的几种爬行动物的摄食和繁殖进行观察,掌握了一些行为和繁殖特点。  相似文献   

15.
布氏田鼠是我国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具有明显的季节繁殖特征,不同季节出生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繁殖策略,但尚缺乏内分泌证据支持。本研究采用标志重捕法,连续监测大型自然围栏中不同年龄雄性布氏田鼠的繁殖状态和应激水平的季节变化,分析各年龄组雄鼠的繁殖发育策略。结果表明,越冬雄鼠可保持较高的睾丸下降率和睾酮水平至8月初;而部分5月生雄鼠的繁殖期睾酮水平较接近越冬鼠,但8月初已降至年内最低水平,而6月及以后出生雄鼠睾酮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越冬鼠的繁殖状态可贯穿繁殖期始终,只有部分5月生雄鼠可能参与当年繁殖,而6月及以后出生雄鼠则不能在当年繁殖。越冬鼠皮质醇水平高于当年鼠,繁殖期高于非繁殖期,这可能是越冬鼠由于繁殖需要而保持较高应激状态,从而造成繁殖盛期后死亡率升高。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时期出生的雄性布氏田鼠具有不同的出生后性腺发育模式和繁殖策略,反映出生存与繁殖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6.
对散养在30hm^2场地内的塞加羚羊(Saiga tatarica)一个敏殖群体在2000年12月(酱期及其前、后)和2001年5-7月(哺乳期)的昼间时间分配做了观察研究。数据用个体扫描-瞬时取样法收集。结果表明:①雌性塞加羚羊在交配期结束后,躺卧时间减少,进食时间增加;从前期到后期,站立时间连续递减;母羊分娩后2周内离群单独活动,往返于觅食地和幼仔隐藏地之间;第3周起,母仔合群。②雄性在交配期的移动多于交配前,交配后躺卧时间增加。③塞加羚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始于交配期;这时,雄性个体忙于追逐圈赶雌性,导致移动时间增加,躺卧减少;交配期后,雌性觅食时间突增,而雄性不变;雌性进入哺乳期后,各月觅食时间均多于雄性。以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它们的繁殖投资差异。上述结果暗示,对此类散养动物,应在其能量需求高峰期增加投食量,以提高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物种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的变异性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新必领域.然而,在实际研究中,由于术语使用混乱和概念错误,常常导致许多结果模糊不清.通过该文,区分了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的概念,总结了繁殖策略变异性诸假设,阐述并比较了迄今为止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变异性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模型,解释了不同交配对策的演化基础和激素调节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物种繁殖策略和交配对策变异性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火把花(Colquhounia coccinea?)表现出典型的鸟媒综合征,因此具有作为引鸟景观植物的开发潜力。以自然、人工生境的火把花居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试验对其开花物候、花部综合特征、访花动物及其行为、繁育系统、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以明确火把花的繁殖特性及对不同访花动物的吸引潜力。结果显示,火把花的整体花期持续约3个月,单花花期为9.6±0.6 d;花蜜较丰富且稀薄,具有较短的花冠管和己糖为主的花蜜糖组成;访花动物主要是中华蜜蜂和多种食蜜鸟类,尤其是短喙的泛化鸟类,且在非自然生境中仍然能吸引鸟类访花;完全自交亲和但需要传粉者才能完成授粉,不存在花粉限制;不同授粉处理种子的发芽能力无显著差异;中华蜜蜂能有效传粉,鸟类的传粉作用需进一步验证。综上所述,火把花可供观赏的时间很长,具有明显的吸引鸟类访花的能力,容易通过有性繁殖途径快速获得大量幼苗。  相似文献   

19.
毛翠雀花花序内的性分配和繁殖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  安宇梦  史长莉  米兆荣  张婵 《广西植物》2021,41(8):1324-1332
两性花植物花序内不同位置的性分配和繁殖成功一般存在差异,通常认为资源竞争、结构效应和交配环境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了研究雄性和雌性繁殖资源在花序内不同位置间的最优分配问题,该文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典型高山植物毛翠雀花为材料,通过比较花序内不同位置的花部特征和种子性状,对其花序内的性分配模式和雌性繁殖成功进行研究,并...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野外及室内喂养观察、野外采集、室内解剖等方法,对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繁殖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福寿螺为雌雄异体,具有明显的第二性征;壳顶面观察,雌性的第2~3螺层为黑色,雄性的为淡黄色。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和生殖孔组成。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前列腺、阴茎囊和阴茎组成,此外还具有特殊的辅助交配器和香腺。福寿螺交配方式特殊,辅助交配器和香腺在交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寿螺为倒退式产卵,产卵于水面之上的附着物上,腹足在产卵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雄螺独特的交配器官和交配方式、雌螺独特的产卵方式和高繁殖力、受精卵的离水孵化使福寿螺后代数量极大,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