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对比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前急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石家庄市急救中心 2019年 4月~2021年 2月期间院前急救时现场治疗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n=108)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接受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接受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血压、心率(HR)、炎症因子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血量(CO)、二尖瓣舒张早期 /晚期峰值流速(E/A)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白介素 -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前急救中,相比于普罗帕酮,胺碘酮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恢复血压并改善 HR,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ICU心律失常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多巴酚丁胺联合胺碘酮这一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2例ICU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以平均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多巴酚丁胺治疗,实验组应用多巴酚丁胺+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BNP和hs-CRP水平、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平均心率、临床疗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D、LVESD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水平升高,LVEDD、LVESD水平均降低,并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以上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NP、hs-CRP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水平均降低,并且治疗后实验组BNP、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平均心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平均心率均降低,并且治疗后实验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较对照组少,平均心率较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44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9.44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联合胺碘酮对改善ICU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次数,稳定心率,降低脑钠肽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患者在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少,有着令人满意的药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对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效果。方法:搜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接收的快速心律失常44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22例应用维拉帕米,对乙组22例应用胺碘酮。观察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并对比。结果:乙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甲组,心率改善情况优于甲组,副作用的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较好,治疗有效率较好,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对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及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9月我院84例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仅给予胺碘酮治疗,研究组给予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心功能、hs-CRP水平、24 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治疗前两组各心功能指标及hs-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心功能指标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心电图指标,降低血清hs-CRP水平,疗效确切,对促进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房颤动的疗程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2016年6月来我院诊治的AMI且合并心房颤动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毛花苷丙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房颤动控制率、窦性心律维持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3.0%(18/37)、94.6%(2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6%(27/37)、73.0%(3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21);房颤动控制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67.6%(25/37)、81.1%(30/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2%(16/37)、45.9%(1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02);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2/37)、10.8%(4/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8/37)、51.8%(1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01)。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AMI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显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刘晓艳  李晓玉  范斌  楚卡琳  张萍 《生物磁学》2011,(22):4273-4275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胺碘酮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甲状腺功能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68例,记录胺碘酮治疗方案与疗效、甲状腺变化及随访干预措施情况。结果:老年人服用胺碘酮引起甲状腺疾病发生率为31.8%(22/68),以甲状腺功能减退25.7%(18/68)为主,大致为甲状腺功能亢进(6.1%,4/68)的4倍。采用小剂量胺碘酮方案出现的甲状腺功能紊乱多数经过减量或停药逆转或恢复。结论:老年人服用胺碘酮甲状腺功能紊乱发生率高,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应更密切地监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紊乱经胺碘酮及时减量或停药等措施多能逆转或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胺碘酮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甲状腺功能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68例,记录胺碘酮治疗方案与疗效、甲状腺变化及随访干预措施情况。结果:老年人服用胺碘酮引起甲状腺疾病发生率为31.8%(22/68),以甲状腺功能减退25.7%(18/68)为主,大致为甲状腺功能亢进(6.1%,4/68)的4倍。采用小剂量胺碘酮方案出现的甲状腺功能紊乱多数经过减量或停药逆转或恢复。结论:老年人服用胺碘酮甲状腺功能紊乱发生率高,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应更密切地监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紊乱经胺碘酮及时减量或停药等措施多能逆转或恢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对心力衰竭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50例心力衰竭后室性心律失常,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患者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A组患者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B组患者给予胺碘酮片治疗;C组给予胺碘酮片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对比三组的疗效,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24 h动态心电图指标、心率变异性指数,对比三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A组、B组高(P<0.05),A组、B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A、B、C三组的LVDs、LVDd降低,LVEF、CO、SV明显升高,且C组较A、B组比较有相同趋势(P<0.05);A组与B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A、B、C三组的室性心动过速数量、室性早搏数量、QTd明显降低,QTc升高,且C组较A、B组比较有相同趋势(P<0.05);A组与B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参松养心胶囊、胺碘酮相比,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会提高疗效,且应用安全,可能与其可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孟初飞 《蛇志》2013,25(1):60-61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在心衰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心衰程度越重,房颤的发生率越高,因此在治疗心衰的同时,应积极有效控制房颤。我院自2004年5月~2012年5月,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房颤)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心力衰竭并房颤(为快速型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对胺碘酮用于急诊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2017年于宣武医院急诊科诊断为阵发性非瓣膜病房颤(发病48h内)的患者共110例,记录所有患者人院时一般资料、既往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及测定肌钙蛋白I(Troponin-I, TnI)水平和基线NT-proBNP水平,均给予胺碘酮静脉转复治疗。按照胺碘酮转复情况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结果:静脉应用胺碘酮成功转复91例(82.7%),平均转复时间8.15小时(SD10.16),转复失败者24 h内心室率均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成功组血浆基线NT-pro BNP水平显著低于失败组(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室血压、心室率、胸痛、房颤持续时间、入室心电图ST段压低、Tn I水平、冠心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的自然对数,即In(NT-proBNP)为急诊房颤胺碘酮复律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对于非瓣膜病房颤急性发作48 h的患者,胺碘酮转复是安全有效的;基线NT-proBNP水平是药物复律成功的重要预测因子,如基线NT-proBNP水平较高,则复律成功率低,为了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考虑控制心室率,而不是复律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锻炼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运动康复组(n=40),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运动,运动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周的心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12周的6 min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周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运动康复组患者术后12周峰值摄氧量、峰值通气量、峰值功率、每搏输出量、代谢当量以及摄氧效率斜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12周6 min步行距离均较术前增加,且运动康复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运动康复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12周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患者给予运动康复锻炼,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心肺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24 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价值。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确诊的315例冠心病患者先后实施常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对对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结果,并调查患者对不同检测方式的评价情况。结果:24 h动态心电图的冠心病阳性检出率为81.90%,与常规心电图的76.5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较常规心电图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对24 h动态心电图的准确性认可度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监测价值较好,能够更加准确地呈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1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L-6水平的变化、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及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5%)、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67.7%)、心电图总有效率(9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3.3%、40.0%、70.0%)(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芪苈强心胶囊可能通过降低机体血清IL-6水平提高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析冠心病(CHD)合并肾功能不全(RI)应用冠状动脉心脏介入治疗(PCI)联合尼可地尔的临床疗效及对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就诊的86例CHD合并RI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 两组均实施PCI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静脉水化处理,观察组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对比两组PCI治疗前后24 h肾功能指标(Cys-C、NGAL)、血清炎性因子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白细胞介素 6 (IL-6))、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CIN发生率(2.33%)、MACE率(2.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28%、13.95%),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CI治疗前Cys-C、NGAL、hs-CRP、IL-6、cTnI、CK- MB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ys-C、NGAL、hs-CRP、IL-6升高幅度、组cTnI、CK- M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 联合尼可地尔应用于CHD合并RI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心肌损伤,预防CIN发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脏功能及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行PCI术冠心病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心脏康复,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脏康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康复前后心脏功能、运动耐力、应激因子及生活质量影响。结果:观察组康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后峰值功率(PP)、运动持续时间(ED)和峰值摄氧量(VQ2peak)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后心绞痛稳定程度、疾病主观感受、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治疗满意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心脏康复可改善冠心病PCI术后心脏功能,减轻应激反应,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