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青藏高原的拉萨河谷下游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的观测数据,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高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的主要特征并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和灌溉情况对当地制定适宜的冬小麦农田灌溉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2004年5~10月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对SHAW模型进行参数率定,然后,利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对率定的参数进行验证并评价SHAW模型的在该地区的模拟性能.通过分析2004~2005年冬小麦农田水分传输过程的模拟结果,得出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的主要特征:①拔节-灌浆期是冬小麦耗水旺期,水分主要在土壤-植物间传输.②冬小麦生长期间耗水量为826mm,是华北平原的1.7~1.9倍,其中土壤蒸发占了37.5%.③冬小麦根系吸水主要集中于10~40cm土层,在浅层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冬小麦才倾向于利用深层土壤水分(40cm以下).④整个冬小麦生长期间农田的总深层渗漏量达到约占总灌溉量的50%.其中,播种-返青期间灌溉量的72%渗漏到70cm土层以下.最后,基于研究得出的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特征,对该地区适宜的灌溉制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国产卫星的研究和发展也已取得了相当令人满意的成果。其中,02C卫星数据作为该项研究工程中新兴的先进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遥感监测中。本文主要以关岭地区的古生物化石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针对该对象进行遥感监测中02C卫星数据的选择、处理以及解译等具体应用,以期为广大古生物化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昆虫知识》2009,(3):414-414
陕西蝴蝶学专家寿建新日前向媒体透露,经过研究人员的精心饲养,19只中国秦岭地区独有的周氏虎凤蝶成功羽化。这一人工成功繁育出周氏虎凤蝶的成果为研究周氏虎凤蝶的生态、习性、特点及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减灾光学卫星(HJ)多光谱CCD影像由于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大幅宽等优势,能够提供同一区域不同生长阶段的植被信息,是提取具有生态学意义土地覆盖及开展植被生理生态参量反演的重要数据源之一。然而,目前该数据产品的几何定位不准确及山区地形畸变误差使其难以满足应用需求。高定位精度是遥感影像信息提取、参数反演与应用分析的前提,遥感影像的几何精纠正与正射校正是遥感数据预处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分析国内外卫星影像自动化处理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HJ CCD影像幅宽大的特点,构建了HJ CCD影像的自动几何精纠正与正射校正处理系统。与目前商业软件相比,自动几何精纠正与正射校正处理系统采用了自动化的控制点搜索与过滤方法,能有效提高控制点选取的效率与精度。同时,结合DEM数据,系统自动拟合卫星飞行路径并纠正由偏离星下观测导致的山体位移。系统应用结果表明,自动几何精纠正和正射校正系统能够有效的提高处理效率,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该系统已被成功应用于全国生态十年(2000—2010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专项土地覆盖遥感监测的环境减灾卫星多光谱遥感影像预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ISHAM 2009国际医学真菌大会北京卫星会是由国际人与动物真菌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承办的综合性医学真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该卫星会将于2009年5月29~31日在北京召开,届时将有国内外从事医学真菌研究的众多著名专家共同参会,是提高我国医学真菌研究水平、加强与国际医学真菌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良机。注册费:国内ISHAM会员代表800元人民币/人,国内非ISHAM会员代表1000元人民币/人,在校研究生凭学生证明可享受半价优惠。即日起可通过邮寄、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的形式报名,会务安排以报名为准。  相似文献   

6.
<正>卫星追踪定位技术(Satellite tracking 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对于野生动物监测和管理来说具有高效、便利、可靠等多方面的优点,基于卫星追踪定位可以获取大量的野生动物时空分布数据,用于目标物种的家域计算、生境选择和迁移模式研究等(Kranstauber et al., 2012; Byrne et al.,  相似文献   

7.
《植物杂志》2009,(5):81-81
在位置定位背包的帮助下,研究人员首次成功跟踪整个鸣禽全年迁徙路线。鸣禽一般重量为40至50克,而卫星跟踪仅能用于监测大型动物,并且无法进行长期跟踪。因此,研究人员对成群的鸣禽在短距离上的跟踪以及期间它们的停留地点的监测是很难完成的。不过研究人员还是能够计算出鸟类繁殖、休息和度过冬天的时间和地点,但这只限于整个群体。  相似文献   

8.
李显达  郭玉民 《生态学报》2023,43(8):3137-3149
2014—2021年,在中国东北、长江中下游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通过救助和野外捕捉共计为33只白头鹤(Grus monacha)安装了卫星定位跟踪器,同时佩戴了金属环和彩色塑料环。根据卫星定位信息,找到繁殖巢后,在其周边布设红外照相机。利用卫星跟踪6年以上的6只白头鹤个体以及在小兴安岭北部度夏、繁殖的7只白头鹤个体的定位跟踪数据,将5月15日零时位点为基准点,利用设置的位移-时间计算公式将定位坐标转为位移-时间曲线,使获得的定位数据图形化,结合野外行为观察,获得判别指标:繁殖地或度夏地夜间位移-时间曲线的平直度,反映了白头鹤夜栖点的位置变化;根据曲线平直度判断:曲线平直的是雌性,曲线呈锯齿状的是雄性;距离繁殖区较近、曲线变化幅度非常大的是亚成体,在繁殖区域、曲线近乎平直达1个月左右的是成鸟;根据平直曲线长度,确认是否繁殖成功及初始繁殖年龄;4月初至6月末期间的不同跟踪个体的位移-时间曲线重合的,可以认定为配对关系;重合部分的长短,则反映出配对关系的稳定性;巢址的位移-时间曲线间距,反映出巢址的变化。不同年份的巢址间距离,可以展示白头鹤具有很规则的领域回归行为。依据这些指标对跟踪的全部3...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已基本证实了染色体的串联融合(端粒-着丝粒融合)是麂属动物核型演化的主要重排方式。尽管染色体串联融合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但通过染色体的非同源重组,着丝粒区域的卫星DNA被认为可能介导了染色体的融合。以前的研究发现在赤麂和小麂染色体的大部分假定的串联融合位点处存在着非随机分布的卫星DNA。然而在麂属的其他物种中,这些卫星DNA的组成以及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尚未被研究。本研究从黑麂和费氏麂基因组中成功地克隆了4种卫星DNA(BMC5、BM700、BM1.1k和FM700),并分析了这些卫星克隆的特征以及在小麂、黑麂、贡山麂和费氏麂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卫星I和II DNA (BMC5, BM700和FM700)的信号除了分布在这些麂属动物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外,也间隔地分布在这些物种的染色体臂上。其研究结果为黑麂、费氏麂和贡山麂的染色体核型也是从一个2n=70的共同祖先核型通过一系列的串联融合进化而来的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已基本证实了染色体的串联融合(端粒-着丝粒融合)是麂属动物核型演化的主要重排方式。尽管染色体串联融合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但通过染色体的非同源重组,着丝粒区域的卫星DNA被认为可能介导了染色体的融合。以前的研究发现在赤麂和小麂染色体的大部分假定的串联融合位点处存在着非随机分布的卫星DNA。然而在麂属的其他物种中,这些卫星DNA的组成以及在基因组中的分布情况尚未被研究。本研究从黑麂和费氏麂基因组中成功地克隆了4种卫星DNA(BMC5、BM700、BM1.1k和FM700),并分析了这些卫星克隆的特征以及在小麂、黑麂、贡山麂和费氏麂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卫星I和IIDNA(BMC5,BM700和FM700)的信号除了分布在这些麂属动物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外,也间隔地分布在这些物种的染色体臂上。其研究结果为黑麂、费氏麂和贡山麂的染色体核型也是从一个2n=70的共同祖先核型通过一系列的串联融合进化而来的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细胞基因组生物学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染色质空间组成方式和动态活动,而对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实现基因组中特定序列的标记。近年来,随着CRISPR技术的发展,应用其对特定基因进行标记将成为研究染色体动态变化的有力手段。该研究中,对CRISPR系统的sgRNA支架序列进行F+E修饰,增强了dCas9蛋白复合体对DNA的结合能力,获得支架序列增强型CRISPR(enhance sgRNA scaffold-CRISPR,Esgs-CRISPR)系统。接着,进一步将Esgs-CRISPR标记系统与PB转座系统以及Tet-on系统相结合,构建了适用于稳定标记细胞的质粒系统,即PB-Tet-on-Esgs-CRISPR(PTE-CRISPR)系统。在PTE-CRISPR质粒中插入特定的sgRNA序列,通过脂质体转染成功标记了小鼠神经瘤母细胞(mouse neuroblastoma cell line-2A,N2A)的端粒和卫星序列。通过与表达转座酶(PB transposase,PBase)的质粒共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mESC),该研究成功标记了mESC的端粒及卫星序列,并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获得了标记端粒和卫星序列的稳转细胞系。该研究实现了CRISPR系统介导的mESC染色体特定基因序列的标记,为进一步研究活细胞内染色体结构和动态变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99年的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甘特·布洛贝尔。他发现了蛋白质内控制蛋白质在细胞内传输和定位的信号。2000年的获奖者是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2001年的获得者是美国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2013—2014年,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对野化训练的60只朱鹮进行放飞。采用卫星定位、无线电遥测和持续跟踪法对释放后的朱鹮进行监测。共监测到释放的朱鹮个体23只,活动面积约320 hm~2,最远扩散距离为(16.5±3.2)km,并形成了较为集中的6个不同数量活动及夜宿群体。发现3~5岁朱鹮野外存活比例较高,占放飞数量42.3%,雌鸟存活情况高于雄鸟。2014年、2015年分别有1对和6对朱鹮在野外繁殖,共产卵21枚,受精卵17枚,受精率为80.9%,出雏17只,成活出飞幼鸟15只,出飞率达88.2%。表明经过野化训练的朱鹮在大别山地区可以生存且繁殖成功。  相似文献   

14.
沙地油蒿群落覆盖度的遥感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地区荒漠化与沙地植被覆盖度有紧密的关系。用 NOAA卫星数据对沙地植被覆盖度进行动态监测可以为认识该地区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及过程提供丰富的信息。通过分析沙地反射机理 ,建立了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盖度与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 (MSAVI)之间的关系模型。然而 ,卫星数据用于该关系模型之前 ,必须进行处理。本文首先用裸沙土壤线法校正大气影响 ,然后 ,用 MSAVI消除土壤背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是解析基因生物学功能的重要证据之一。近年来出现的超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人类和动物细胞中,预示着显微成像技术继激光共聚焦技术后的又一重要进步。由于植物细胞的特殊性和成像技术的研发取向,超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在植物细胞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的应用尚未见报道。该研究利用Delta Vision OMX显微镜技术,克服了叶绿体基粒中叶绿素自发荧光与融合蛋白荧光不易区分的缺陷,解决了受分辨率局限无法将植物细胞中蛋白质在亚细胞器内可视化精确定位的技术难题,成功地将植物蔗糖合成酶Zm SUS-SH1定位在烟草表皮细胞叶绿体基粒周围。该研究同时建立了一套基于撕片制片法的简便OMX显微镜制片方法,并针对OMX显微成像技术在植物细胞中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1981—82年期间我们在鼎湖山森林生态定位站进行采集和调查所得的资料,对该地区所发生的高等真菌的一般生态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表达载体pLLP-OmpA实现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OmpW在外膜上高表达。方法: PCR扩增ompW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LLP-OmpA-ompW,然后转化大肠杆菌K12,得到在外膜上高表达的菌株。提取该菌外膜蛋白,利用免疫小鼠制备得到的抗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分析验证高表达的OmpW是否定位于外膜。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经转化后成功筛选到高表达菌株,并经Western blot证实高表达的OmpW定位在外膜上。结论: 首次成功获得OmpW在外膜上的高表达,该高表达菌株可为深入研究OmpW在细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它功能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天津市浙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Anit-G2001卫星追踪器在动物追踪领域又获新进展。以下是该设备在1号黑颈鹤迁飞过程中捕捉到的定位信息,所有数据均真实可靠。目前该系列产品数据传回率非常高,为广大科研人员及动物保护人士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9.
DNA指纹图谱法在哺乳动物和鸟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NA指纹图谱法(DNA fingerprinting)是1980年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短暂的几年,该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并在鸟类、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遗传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人类染色体中,含有许多分散的具有串联重复单位的微小卫星区(minisatellite)。在这些区域中,由于重复单位的数目和重复拷贝数的等位性不同,所以许多卫星区表现出高度多态性(high polymorphism)。1985年,Jeffreys等人发现,这些区域可通过一种10—15碱基对的核心序列来检测。他们从人肌红蛋白基因的卫星区分离出单一重复单位,该重  相似文献   

20.
一 大会盛况空前 第17届国际医学真菌大会卫星会于2009年5月29~31日在北京21世纪饭店成功举行。本次大会由国际医学真菌学会主办,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日本、美国、印尼、俄罗斯、韩国、德国、荷兰、阿根廷、巴西、希腊、加拿大、以色列、瑞典、乌兹别克斯坦、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菲律宾、丹麦、土耳其、苏丹、阿曼、中国香港、中国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人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