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白喉毒素A片段的表达纯化与单克隆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喉毒素 (Diphtheriatoxin ,DT)A片段 (DTA)是白喉毒素的酶活性区 ,也是DT类免疫毒素的关键结构域。DTA蛋白及其单克隆抗体在免疫毒素的毒性机理、检测与纯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在E .coli中表达了DTA ,经Q SepharoseFF和Ni2+ Sepharose两步层析纯化 ,得到纯度约为 90 %的融合蛋白。以DTA为抗原免疫BalB c小鼠 ,获得了分泌抗DTA特异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 3B6和 3B9。单抗为IgG1亚型 ,滴度达 1∶106 以上 ,与DTA的结合可被抗DT马血清竞争抑制。抗DTA单抗用于免疫印迹试验 ,或制备成免疫亲和柱纯化基于DT的重组免疫毒素 ,均获得较好效果 ,为免疫毒素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受体(GM-CSFR)为靶向的白喉毒素(DT)与GM-CSF免疫毒素DT386-GMCSF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替代治疗途径,但该蛋白在E.coli中的表达量很低,难以进行工业化生产。为探索造成其低表达的关键影响因素,对DT386-GMCSF中的GM-CSF进行了C端的截短表达,发现GM-CSF中L114编码序列可明显影响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系列突变体,发现保留1-123位氨基酸且将L114L115V116突变为G114V115T116的突变体DF123GVT的表达量高于DT386-GMCSF,且对来源于高表达GM-CSF受体的HL60细胞的肿瘤单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毒作用。DF123GVT突变体的获得为GM-CSFR靶向的免疫毒素的开发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含单链抗体 ( Sc Fv) 3H1 1基因全长的质粒 DNA为模板 ,利用 PCR技术扩增 3H1 1 Sc Fv基因片段 ,扩增片段及绿脓杆菌外毒素 PE38表达质粒 p YR39- 1 - PE38经 H ind /N de 酶切、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 BL2 1,构建免疫毒素的表达质粒 p YR3H1 1 - PE38.转化菌在 IPTG诱导下 ,表达免疫毒素 3H1 1 - PE38,3H1 1 - PE38经纯化、变性、复性处理后 ,通过 MTT法检测其对胃癌细胞MGC80 3的杀伤活性 .结果表明 ,3H1 1 - PE38浓度不变 ,其杀伤率在一定的范围内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当浓度为 5× 1 0 -8mol/L,作用时间为 60 h时 ,其对胃癌 MGC80 3细胞的杀伤率达74 .2 % ,而同等条件下抗 DNA免疫毒素 p Ig2 0 - PE38的杀伤率仅为 9.2 % ;作用时间一定 ( 60 h) ,免疫毒素浓度与杀伤率呈正相关 ,在 1 0 -10 mol/L以下 ,杀伤率几乎为零 ,而浓度高于 5× 1 0 -8mol/L时 ,杀伤率超过 70 % . 3H1 1 - PE38能够有效杀伤与之特异结合的胃癌细胞 ,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茚虫威在豇豆中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GC-ECD)分析法,研究15%茚虫威(安打)乳油在豇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安全使用技术。该方法最小检出量为0.01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mg/kg;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4.7%~92.8%,RSD为3.43%~5.27%。残留消解动态表明,茚虫威在豇豆中的原始沉积量间隔7d连续施用2次>施用1次;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茚虫威施用1次的消解动态方程为C=2.7180·e-0.2500t,半衰期(DT50)为2.8d,消解99%所需时间T0.99为18.4d;施用2次的消解动态方程为C=2.3712·e-0.2404t,DT50为2.9d,T0.99为19.2d。在豇豆采收期施用茚虫威有效成分48.21g/hm2 1次,或间隔7d连续施用2次,在末次施药后11d采集豆荚样品检测,残留量均<0.2mg/kg,平均残留量分别为0.103mg/kg和0.111mg/kg,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符合日本最高残留限量(MRL)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土培方法研究了生长调节剂GA3和重金属螯合剂EDTA强化黑麦草修复Pb外源浓度分别为250和500 mg·kg-1的污染土壤以及黑麦草Pb解毒机制.结果表明: 细胞壁沉积和液泡区室化在黑麦草地上部分Pb的解毒中起重要作用.EDTA单独使用提高了植物体内Pb的浓度和Pb在细胞可溶组分和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增强了Pb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植物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叶面喷洒低浓度GA3(1或10 μmol·L-1)显著促进黑麦草对Pb的富集,但Pb在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降低,缓解了Pb对植物细胞的伤害,从而促进了黑麦草的生长(P<0.05),其中1 μmol·L-1 GA3作用最显著.100 μmol·L-1 GA3降低了黑麦草体内Pb浓度,但Pb在细胞可溶组分和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提高,使黑麦草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低浓度GA3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b和/或EDTA对黑麦草的毒害,生物量表现为低浓度GA3 单独>低浓度GA3+EDTA>EDTA单独使用.低浓度GA3和EDTA联用时的协同作用强化了黑麦草对Pb的富集,其中,在外源Pb浓度为500 mg·kg-1处理组中,EDTA+1 μmol·L-1 GA3使黑麦草地上部分Pb浓度和提取效率分别达到1250.6 mg·kg-1和1.1%.因此,1 μmol·L-1 GA3与EDTA联用在强化Pb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活性铝对小麦根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铝形态分布与环境pH的相关性,通过改变染毒液pH条件,研究了不同浓度活性铝对小麦根生长、蛋白质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形态活性铝植物毒性的差异.本实验染毒液中总铝浓度设置为0(CK)、25(T1)和75μmol·L-1(T2)3组,各组pH分别调至4.0、4.5、5.0和5.5.结果表明,微量Ala与Alb对小麦根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但随染毒液中活性铝组分的改变,小麦根蛋白质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现相反变化趋势:T1和T2组在pH4.0,活性铝主要成分为Ala时(Ala浓度高于活性铝浓度的90%),小麦根细胞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上升;T1和T2组在pH5.0,Ala浓度降低至与Alb浓度接近,且Ala和Alb浓度均低于10μmol·L-1时,根细胞蛋白质含量显著上升,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土培方法研究了生长调节剂GA3和重金属螯合剂EDTA强化黑麦草修复Pb外源浓度分别为250和500 mg·kg-1的污染土壤以及黑麦草Pb解毒机制.结果表明: 细胞壁沉积和液泡区室化在黑麦草地上部分Pb的解毒中起重要作用.EDTA单独使用提高了植物体内Pb的浓度和Pb在细胞可溶组分和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增强了Pb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植物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叶面喷洒低浓度GA3(1或10 μmol·L-1)显著促进黑麦草对Pb的富集,但Pb在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降低,缓解了Pb对植物细胞的伤害,从而促进了黑麦草的生长(P<0.05),其中1 μmol·L-1 GA3作用最显著.100 μmol·L-1 GA3降低了黑麦草体内Pb浓度,但Pb在细胞可溶组分和细胞器组分中的比例提高,使黑麦草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低浓度GA3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b和/或EDTA对黑麦草的毒害,生物量表现为低浓度GA3 单独>低浓度GA3+EDTA>EDTA单独使用.低浓度GA3和EDTA联用时的协同作用强化了黑麦草对Pb的富集,其中,在外源Pb浓度为500 mg·kg-1处理组中,EDTA+1 μmol·L-1 GA3使黑麦草地上部分Pb浓度和提取效率分别达到1250.6 mg·kg-1和1.1%.因此,1 μmol·L-1 GA3与EDTA联用在强化Pb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的生长毒性和干扰效应。实验设置了0 mg·L-1、2.5 mg·L-1、3.0 mg·L-1、3.5 mg·L-1、4.0 mg·L-1、5.0 mg·L-1和7.5 mg·L-1 共7个质量浓度梯度的DBP暴露处理组,测定了绿色巴夫藻的细胞密度、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试图揭示DBP对绿色巴夫藻的生态毒性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DBP暴露对绿色巴夫藻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高质量浓度(5.0 mg·L-1和7.5 mg·L-1)DBP暴露下绿色巴夫藻细胞10 d内全部死亡;随着DBP暴露质量浓度增加,藻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降低;DBP暴露使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等指标也显著降低;DBP暴露还能够使绿色巴夫藻的细胞MDA含量显著增加。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DBP污染物对微藻光系统和酶类生理生化过程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9.
S、Se和Te对两种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硫分族S(Na2SO3)、Se(Na2SeO3)和Te(Na2TeO3)双组分共存时,对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um)和钝顶螺旋藻(S.plat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Se和Te对两种螺旋藻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而Te的毒性明显强于Se。在一定浓度范围内,S可不同程度的缓解Se和Te的毒性,而在较高浓度时缓解作用下降;Se也可缓解Te的毒性,但在较高浓度时二者却产生毒性协同作用。S、Se和Te对S.maximumS.platensis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对于S.maximum,随S(Ⅳ)浓度提高,对Se毒性缓解作用增强,当S(Ⅳ)浓度达到600mg·L-1时,可完全解除600mg·L-1Se(Ⅳ)的毒性,但对Te的毒性缓解作用较弱。在S.maximum的生长后期,25mg·L-1Se可缓解Te的毒性:对于S.platensis,50mg·L-1S(Ⅳ)对Se,200mg·L-1S(Ⅳ)对Te的毒性的缓解作用最强,但不能完全解除600mg·L-1Se或200mg·L-1Te的毒性,50mg·L-1的Se对Te毒性的缓解作用最大,而200mg·L-1Se却与Te产生毒性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多氯联苯(PCB1254)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的亚急性毒性试验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CB1254对斑马鱼存活最大无影响浓度(NOEC)为0.40μg·L-1,最低有影响浓度(LOEC)为2.0μg·L-1, PCB1254对斑马鱼30d半致死剂量为5.09μg·L-1,95% 可信区间范围为3.79~6.52μg·L-1。在不同浓度的PCB1254作用30d后,斑马鱼的组织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PCB1254浓度大于2μg·L-1时,对斑马鱼鳃组织呼吸上皮细胞结构产生损伤而影响其呼吸代谢;高浓度PCB1254(50μg·L-1)对斑马鱼肝脏细胞结构产生明显损害,肝脏细胞结构表现出异常,肝细胞核变形萎缩,并有大量脂褐素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