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杧果切叶象成虫密度对雌虫产卵习性影响不大。成虫密度与雌虫单日平均产卵量呈直线负相关,与单叶平均着卵量呈曲线正相关。按幼虫取食最计算得出成虫最大允许密度,泰国杧、印度901和缅甸杧分别为2.0、2.9、4.2(对/梢)。  相似文献   

2.
广西杧果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24个市(县)杧果病虫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病害有20种,主要为白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蒂腐病等,其中杧果水泡病、杧果畸型病和杧果红点病为国内新发现的杧果病害;发现害虫94种,隶属于8目38科,主要为杧果小齿螟Pseudonoorda minor Munroe、杧果横线尾夜蛾Chlumetia transversa Walker、杧果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桔小实蝇Dacus dorsalis Hendel、杧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 incertus Baker等。腹足纲有害生物1种。  相似文献   

3.
杧果横线尾夜蛾 Chlumetia transversa Wlk.属鳞翅目夜蛾科。又称杧果钻心虫,蛀梢蛾。分布于广东、云南、福建以及台湾等省,也是我区杧果栽培中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花穗、新梢萌发期都遭受为害,影响我区杧果生产的发展。我们从1970年起,进行杧果横线尾夜蛾的生活习性观察及其防治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形态 卵 扁圆形,径约0.5毫米;初产时青色,后转赤褐色,孵化前变淡;卵表有纵沟54—55条,腰围有整齐的横格7—8个,卵顶中央有8—9片梅花状纹。  相似文献   

4.
我国危害杧果嫩叶的瘿蚊首先由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发现。危害杧果的瘿蚊据Barnes(1948)记载已有9个属9个种。Felt(1911)发表1个新属1个新种Erosomyiamangiferae,Grover&Prasad(1966)发表危害杧果花的一种瘿蚊Erosomyia indica。我国广西南宁发现危害杧果嫩叶的瘿蚊正是Erosomyia这一属。本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烟青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复制和染病后血淋巴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塔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93,36(4):423-429
用烟青虫(Hiliothis assulta)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5龄初烟青虫幼虫,以染病后24、48·,72、96/120小时分别测定了虫体血淋巴蛋白浓度的变化。幼虫染病后24小时血淋巴蛋白浓度要高于同期对照组,72小时后染病幼虫血淋巴蛋白浓度较对照急剧下降。在染病及对照血淋巴样品中电泳分析(PAGE)三种蛋白(普通蛋白、糖蛋白和脂蛋白)均可分别染出22条、3条和3条带。分析结果表明,在虫体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发生变化的主要蛋白可能大多为糖脂复合蛋白,但病毒的侵染能抑制这些变化的产生。电镜观察染病毒后幼虫的中肠组织和气管上皮组织,发现中肠染病轻微,不形成多角体。气管上皮细胞感染情况表明其属于对NPV感染较为敏感的组织之一,并在虫体染病后的病毒二次感染上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在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分布于台湾、闽南、两广、海南、滇南等地。据国外报道,利用杧果种仁油作可可脂代用品。本文报道32个杧果品种种仁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其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杧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杧果组织培养、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及分子标记等几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杧果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几种杧果象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杧果,肉嫩味美、含糖高、维生素丰富,是热带地区的著名水果。但象虫为害严重,使生产受到一定影响。1973—1975年我们在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和思茅地区,对为害杧果的几种重要象虫的发生和为害情况,作过一些初步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杧果三种食叶新象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西双版纳,危害杧果的象虫,除作者(1977《昆虫知识》)报导了三种果实新象虫外,近几年来又发现危害杧果嫩叶的新象虫三种,国内尚无报导。现将其种类、形态,生活习性及发生危害情况记述如下:1.杧果卷叶象Apoder genculatus Jaker,新记录 成虫:全体粟色有光泽。长9~12毫米。背部扁平复面隆起。头在复眼下方延长呈长卵形或圆锥形:在与前胸交界处狭缢成细颈状。两眼显著突出。口喙粗短端部渐大,其上密布细小颗粒。头部背面正中稍洼,形成一条中淘,伸达两触角窝的上方。在复眼两侧还有两条浅沟,终止于触角基部。头上中沟两侧生有横向沟纹。  相似文献   

10.
Whirly家族是一类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无论在细胞核还是在细胞器内都有着广泛而复杂的生物学功能.该研究以杧果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杧果Whirly家族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杧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g)和细菌性黑斑病菌(...  相似文献   

11.
瓜栗长足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瓜栗长足象Alcidodes sp.是瓜栗Pachiramacrocarpa、水瓜栗P.aguaitica、攀枝花Go-ssampinus malabrica、油梨Persea americana、可可Theobroma cacao、杧果Mangifera indica、古巴苹婆Sterculia cubense等多种热带经济林木和果树的重要害虫。幼虫钻蛀当年萌主的幼  相似文献   

12.
寄主适合度是指寄主植物对昆虫下一代的繁殖贡献,其大小反映了食物对昆虫的综合影响。杧果(Mangifera indica)和扁桃(M.sylvatica)是杧果剪叶象(Deporaus marginatus Pascoe)的两个主要寄主。本文测定了三种杧果品种和扁桃的适合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55份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24个形态性状进行评价,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怒江干热河谷杧果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重量、果实长度、果核重量、果核长度、果实形状、果皮颜色、果肉颜色、果实香气、果实风味、果实成熟期等形态性状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44%~56.44%,其中果实单果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宽度最小;13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为0.68~2.21,平均值为1.42,其中果肉颜色指数最大,叶片质地指数最小。聚类结果将255份杧果材料聚为3大类,其中果皮厚,果小,种核大,可食率低,早熟,品味酸甜,品质差的杧果种质占很大比例。这些种质资源在不同地区收集的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部分地区内的杧果材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表型评价鉴定,初步筛选出具有独特香气、反季节开花结果、早熟、小果型、高产等性状的特异种质资源35份。  相似文献   

14.
杧果Mangifera indica花期大多集中在2~3月,易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导致其授粉受精不良、落花落果,并加重白粉病和炭疽病的危害。本文简要介绍低温阴雨天气对杧果花期的影响,并详细阐述生产上推迟花期的常用措施,如回缩、重修剪、摘花穗、抹花、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后灌水、培养二次秋梢或利用冬梢结果等,为杧果开花调控及花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烟青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耗氧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翠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89,32(1):17-21
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测定96小时及24小时内呼吸率的变化.在96小时内,正常幼虫呼吸率趋于平衡,保持在1.0154—1.0955微升氧气/毫克鲜重/小时之间,而染病幼虫的呼吸率逐日降低,最低降到0.5521微升氧气/毫克鲜重/小时.在24小时内正常幼虫的呼吸率亦维持在1.4870—1.6663微升氧气/毫克鲜重/小时的水平,而感染幼虫的呼吸率与正常的不同,在6—12小时出现一个高峰,18小时后开始下降.染病幼虫呼吸率和体重的变化相一致,均比正常幼虫的低.正常和染病幼虫呼吸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黃刺蛾     
黄刺蛾(Monema flavescenis Walker)俗名洋辣子、八角虫、麻贴、枣蠕蛹。幼虫食害树叶,发生严重时能将树叶全部吃光,残留枝梢。1958年在四川邬县城关四、五公里內的榿木树叶,几乎全被吃尽。幼虫将树叶吃光后,又迁往附近农田,为害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时,由于幼虫身上具有很多微细的毒毛,如不慎触及皮肤、可发生剧痛或红肿。用氨水、肥皂水、或其他碱性溶液涂伤处,可以止疼消肿。黄刺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其寄主植物有苹果、梨、杏、桃、李、梅、樱桃、杨梅、柑桔、柿、山楂、榲桲、枇杷、杧果、核桃(胡桃)、石榴、醋栗、板栗、蔷薇、枣、酸  相似文献   

17.
基因工程     
<正>发展了奶制品发酵生产中的重要乳酸链球菌质粒DNA的快速纯化方法。将Strepto coccus cremoris wg2一2和Streptococcus lactis MG1216在含酵母膏和DL一苏氨酸的培养基中分别在25℃和20℃培养24小时,然后离心收集细胞,加人溶菌酶和Mutanolysin溶液以除外壳。再加入Tris-HC1蔗糖溶液混均,培养于37℃经3.5分钟,将制备物冷却,  相似文献   

18.
杧果花后70~110天,种子及子叶鲜重持续增加。种子及其各组分的含水量在花后70~90天基本不变(81%~86%),90天时种子有70%的发芽率。90~110天后种子、子叶及种皮含水量降至64%左右,胚轴含水量只降至75%,110天时种子发芽率达97%。杧果种子发育中缺乏成熟干燥过程。  相似文献   

19.
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Walker)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检疫害虫,严重危害多种水果和瓜菜。为明确寄主植物对南亚果实蝇耐寒性的影响,本文利用过冷却点仪,对取食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丝瓜Luffa aegyptiaca Miller和杧果Mangifera indica L.的南亚果实蝇5个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每一组寄主植物上的5个发育阶段中,南亚果实蝇5日龄蛹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均为最低,显著低于1日龄蛹、幼虫和成虫;不同寄主南亚果实蝇同一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存在显著差异,均值分别为-23.97~-8.06℃和-14.02~-0.59℃,其中取食苦瓜的南亚果实蝇5日龄蛹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最低,均值分别为-23.97℃和-14.02℃,但与黄瓜无显著差异;4种寄主中老熟幼虫、1日龄蛹、1日龄雌成虫和5日龄雌成虫过冷却点均为取食黄瓜最低;杧果种群1日龄雌成虫过冷却点最高,均值为-7.47℃,苦瓜种群老熟幼虫体液冰点最高,均值为-0.59℃。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寄主对南亚果实...  相似文献   

20.
唐友林  周玉婵  杨谦   《广西植物》1996,(4):375-378
52±1℃热杀菌剂苯来特或 TBZ等溶液浸果处理,对“留香”和“紫花”品种杧果采后炭疽病和蒂腐病有显著控制效果,改善果实外观,延长贮藏寿命,提高贮藏品质,减少病害的腐烂损失 60%,获得在常温下贮藏 18d的采后寿命和 100%的商品率。在热杀菌剂处理后,贮藏于低温13±1℃下的 杧果,显著减慢果皮转黄和后熟软化,降低呼吸速率,延长贮藏寿命2~3周以上,并且,显著减少病害和腐烂损失,有利于提高采后杧果的商品率和远途运输及销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