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足大竹象虫口密度与虫孔数、竹笋受害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和2008年8月上旬,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四川长足大竹象虫口密度、虫孔数、竹笋受害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长足大竹象平均虫口密度与平均虫孔数、平均虫口密度与竹笋受害率、竹笋受害率与平均虫孔数3对变量用一元三次函数拟合的效果最佳,其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根据最优拟合方程建立了虫口密度、竹笋受害率的预测表,得出长足大竹象的防治指标为虫口密度0.13 头·笋-1、虫孔数0.40 个·笋-1.  相似文献   

2.
天麻球茎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麻(Gastrodia elata)是真菌寄生植物。密环菌侵入初生球茎并在其皮层被消化,营养物供次生球茎生长需要;密环菌不能侵染生长小的次生球茎。我们从初生球茎分离并纯化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分子量各为31.5 kD和94kD,得率各为0.8和0.4 mg/100 g鲜重。纯化几丁质酶的内切酶比活为208 nmol GlcNAc s~(-1)mg~(-1),外切酶比活为4.1 nmol GlcNAcs~(-1)mg~(-1);纯化葡聚糖酶比活为546 nmol Glc s~(-1)mg~(-1)。以相同鲜重计,初生球茎中二种酶的总活性各为次生球茎的34和56倍;这主要是由于次生球茎的酶比活性很低。二种酶对平板上培养的木霉菌丝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抑菌活性均较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低。我们认为这两种酶在天麻初生球茎消化密环菌菌丝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对天麻球茎阻止和限制密环菌侵染的抗菌作用贡献甚少,后者主要属于天麻抗真菌蛋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松梢隐翅虫Placusa pinearum林间种群分布及年消长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天敌开展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4年,对江苏、安徽地区4个林分进行调查,比较林分、树种、虫害梢直径、蛀道长度、微红梢斑螟虫态对松梢隐翅虫分布的影响,分析其年消长动态。【结果】松梢隐翅虫在不同林分中的分布率:安徽明光老嘉山林场>江苏句容下蜀林场>安徽明光管店松林>安徽明光张八岭松林;在不同树种虫害梢内分布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炬松P.taeda>黑松P.thunbergii。松梢隐翅虫在虫害梢蛀道内的分布与虫害梢直径与蛀道长度显著相关(P<0.01),与微红梢斑螟虫态相关不显著(P>0.05)。松梢隐翅虫主要分布于虫害梢直径4.22~15.36 mm、蛀道长度23.2~354.6 mm的蛀道内,随着虫害梢直径和蛀道长度的增加,虫口密度、分布率呈上升趋势;松梢隐翅虫在各龄微红梢斑螟幼虫及蛹的蛀道内均有分布,3龄幼虫蛀道内的虫口密度及分布率较低。成虫几乎全年可见,盛期为5—7月和9—11月,幼虫盛期为5—8月。【结论】松梢隐翅虫林间种群分布以及年消长主要受微红梢斑螟幼虫数量及其特定生境(微红梢斑螟蛀道)的影响,成虫采集宜在5—7月和9—11月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弗氏窄吉丁Agrilus fleischeri Obenberger是我国东北地区新发现的一种杨树蛀干害虫。为探讨该害虫的有效防治策略,指导生产上科学营林,我们调查研究了弗氏窄吉丁对本地杨树山杨Populus davidiana及外来引种杨树钻天杨Populus nigra var.italica的危害情况。[方法]试验设置了钻天杨与山杨两块纯林样地,采用完全随机取样法于两样地内各选取20株样木进行环割以诱集弗氏窄吉丁。调查两树种的自然受害和人工胁迫后的受害情况,通过解剖感虫株分析虫口密度、死亡率及天敌种类。[结果]钻天杨的自然受害株率(11.76%)显著高于山杨(0),人工环割后钻天杨和山杨的受害株率分别为90%和65%,感虫的钻天杨和山杨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61.95头/株和34.89头/株。钻天杨树上的卵孵化率(91.78%)显著高于山杨(77.61%)。弗氏窄吉丁幼虫在钻天杨树上的蛀道长度(48.68 cm)与山杨(29.59 cm)相比差异显著。对比两树种上的蛹室,发现其长度、宽度和深度差异不明显。分析比较弗氏窄吉丁成虫羽化孔在两树种上的分布,发现在钻天杨上主要分布在1~6m的主干,山杨为1~3m。此外,两样地中弗氏窄吉丁幼虫的生态位宽度也存在不同,钻天杨林中为0.53,山杨林中仅为0.32。[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本地树种山杨而言,非本地的引种树种钻天杨更易感虫。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防治该害虫和受害林分的合理改造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松梢隐翅虫Placusa pinearum林间种群分布及年消长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天敌开展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4年,对江苏、安徽地区4个林分进行调查,比较林分、树种、虫害梢直径、蛀道长度、微红梢斑螟虫态对松梢隐翅虫分布的影响,分析其年消长动态。【结果】松梢隐翅虫在不同林分中的分布率:安徽明光老嘉山林场江苏句容下蜀林场安徽明光管店松林安徽明光张八岭松林;在不同树种虫害梢内分布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炬松P.taeda黑松P.thunbergii。松梢隐翅虫在虫害梢蛀道内的分布与虫害梢直径与蛀道长度显著相关(P0.01),与微红梢斑螟虫态相关不显著(P0.05)。松梢隐翅虫主要分布于虫害梢直径4.22~15.36 mm、蛀道长度23.2~354.6 mm的蛀道内,随着虫害梢直径和蛀道长度的增加,虫口密度、分布率呈上升趋势;松梢隐翅虫在各龄微红梢斑螟幼虫及蛹的蛀道内均有分布,3龄幼虫蛀道内的虫口密度及分布率较低。成虫几乎全年可见,盛期为5—7月和9—11月,幼虫盛期为5—8月。【结论】松梢隐翅虫林间种群分布以及年消长主要受微红梢斑螟幼虫数量及其特定生境(微红梢斑螟蛀道)的影响,成虫采集宜在5—7月和9—11月进行。  相似文献   

6.
董鑫  杨珍  杨林 《昆虫知识》2000,37(3):151-155
云杉顶芽瘿蚊是近几年甘肃定西地区发现的一种危害云杉顶芽生长点的新害虫。幼虫蛀入云杉顶芽取食生长点。分布面积 4 0 0 0 hm2 ,成灾面积 6 6 7hm2 ,受害株率 97.4 % ,枝条顶芽受害率 83.7% ,10 0 cm长枝虫口密度 9.2 4头 ,虫害指数 58.2 1。为害规律 :人工造林、密度越大、海拔 2 750 m左右、山坡下部、坡位南及西南向受害较重。寄生天敌云杉瘿蚊长尾小蜂寄生率达 6 .39%。  相似文献   

7.
天麻6个品种重要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麻球茎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是主产于中国的传统常用名贵中药,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药材。中国境内有红天麻、乌天麻、绿天麻、黄天麻、鄂天麻1号、鄂天麻2号等6个栽培品种。将其主要生物性状及品质性状等列表比较分析,以便识别引种、适地适麻,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8.
朱砂叶螨危害豇豆幼苗后,叶绿体内与活性氧代谢有关的酶SOD、ASP活性及同工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受害2~8d,SOD活性与对照相比均升高,差异显著。不同虫口密度之间在4d时SOD活性差异显著;(2)在危害期内,随着危害时间的延长ASP活性显著升高,且不同虫口密度之间差异极显著,虫口密度越大,ASP活性越高;(3)SOD同工酶谱带显示,随着危害程度的加强,一些分子量较大的同工酶谱带亦加强。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似性克隆策略和RT-PCR,从兰科植物乌天麻(Gastrodia elataf.glauca)球茎克隆得到两个新的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命名为gastrodianin-4A(ga4A)和gastrodianin-4B(ga4B),并首次用Northern杂交研究了该基因在植物不同部位的转录表达。结果表明,天麻个体的不同部位只转录表达同一种Gastrodianin基因,纯化自球茎的Gastrodianin蛋白质的肽质量指纹谱与推导的Ga4A和Ga4B成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吻合;Northern杂交证明天麻的地上器官Gastrodianin基因转录表达量远远高于地下球茎,而次生球茎皮层组织的表达量比中柱和整个营繁茎的都高一些。天麻球茎Gastrodianin的外周表达模式可能是天麻在地下抵御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Karst)入侵球茎皮层内部的防卫机制之一,但该基因在天麻地上部分的高丰度表达暗示Gastrodianin可能蕴藏其它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和棉铃虫卵壳结构特征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邦颖 《动物学研究》1981,2(4):355-361
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为害玉米、大麻、泽麻、甜菜、粟等,蛀食茎内,使作物受害甚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属鳞翅日夜蛾科,于幼虫期蛀害棉铃,是使棉花减产的重要害虫。如何消灭玉米螟和棉铃虫于卵期,即消灭于其危害之前,是人们关切的问题。近年我国许多省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已取得显著成绩。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的许多省市日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放蜂后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可达96%,卵粒寄生率可达85%以上。在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卵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效,据报导在吉林、湖北和山西等省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卵,寄生率达70—100%,放蜂后蕾铃被害率减少1—2倍,百株虫口也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8—2010年潜山混作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2005年以来的灯诱及田间普查资料分析了造成不同年份白背飞虱种群消长态势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第3、4代白背飞虱分别在8月初和9月上中旬有2个发生高峰期,其中第3代主害单季中稻,第4代主害双季晚稻。(2)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田白背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有所不同,中稻田四(2)代后期、五(3)代前期属于本地滞留、部分迁出,五(3)代后期属于大部迁出、少量滞留为害;而晚稻田五(3)代后期为基本迁入型,六(4)代前期为本地繁殖、少量迁出型,六(4)代后期大部迁出。(3)前期迁入虫量会影响田间2、3代种群数量,中稻田第3代滞留虫量的多少是影响双晚田后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而降雨、温度等气象因子则是影响主害代(第3代)种群迁出与滞留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苏定冯 《生命科学》2009,(4):473-478
以脑卒中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是非常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本项目结合我国国情,遵循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针,整合我国现有的优势和已建立起来的研究队伍,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遗传学研究,探讨脑卒中和颅内动脉狭窄的易感基因;(2)脑卒中发生的新的决定因素研究,探讨预防脑卒中的新靶点;(3)神经血管单元研究,探索脑卒中治疗的新策略;(4)转基因技术平台和化学生物学小分子探针技术平台研究,探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种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13.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对苹果属以及梨属的水果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该虫以初孵化的1龄幼虫蛀入果肉,在果实内部取食为害并完成发育,老熟幼虫在黑暗中离开果实并寻找场所结茧化蛹。为掌握苹果蠹蛾幼虫进入及脱出果实时的行为特性,从而为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基础信息,本文在内蒙古格棱布楞滩对苹果蠹蛾幼虫的蛀果与脱果特性开展了详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苹果蠹蛾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单个果实平均蛀孔数可达5.25个,初期蛀入果实的幼虫在2~8头之间;2)苹果及梨蛀果中的幼虫数量与蛀孔数无关,虽然果实上的最高蛀孔数可达14个,但一般情况下受害果实中的幼虫数不超过3个;3)当果实表面蛀孔数较多时(苹果超过5个,梨超过2个),苹果蠹蛾幼虫向种室钻蛀的行为发生偏移,通常转入在果肉中为害;4)落果后5d内,落果内的幼虫近半数脱果(43.1%),落果后15d内,落果内的幼虫几乎全部脱果(99.9%);5)在脱果幼虫中,94%选择在夜间脱果,6%在日间脱果;6)至试验结束,蛀果中还有64%的幼虫滞留。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苹果蠹蛾幼虫存在激烈的种内竞争;及时清除苹果蠹蛾幼虫蛀果后造成的落果对未脱果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Gastrol (1), together with 10 known phenolic compounds, has been isolated from the MeOH extract of the rhizomes of Gastrodia elata Blume (Orchidaceae),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detailed spectral analyses including by 2D NMR spectroscopic analyses. The relaxant effects of these constituents on smooth muscle preparations isolated from guinea-pig ileum were also studi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ir characteristic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5.
黄平  陈玖  唐英  杨来启  李亚萍 《生物磁学》2014,(6):1152-1154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患者感觉门控P50 的变化特征,为产后抑郁患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配对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对本院2011 年1 月至2012 年6 月收治的26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实验组)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50检测,测量P50 的潜伏期、波幅,并与25 例健康被试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1-P50 潜伏期[(56.62± 17.42) ms vs. (49.86 ± 15.21) ms],S2-P50 潜伏期[(57.36 ± 15.42) ms vs. (50.04 ± 16.27) m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1-P50 波幅[(3.58 ± 1.72) μV vs. (1.13 ± 0.91) μV]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2-P50 波幅[(1.32 ± 1.16) μV vs. (1.48 ± 1.05) 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2/S1 波幅比值[(1.17 ± 0.26) vs.(0.41 ± 0.13)]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抑郁症患者感觉门控抑制能力有缺陷,P50 受损指标可能为评估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效果。方法132例住院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常规抗感染治疗,预防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结果对照组72例发生腹泻27例(37.5%),预防组60例,发生腹泻10例(16.7%)(χ^2=7.58,P〈0.01);发生腹泻次数:对照组为(6.42±2.66)次/d,预防组为(3.92±1.03)次/d(t=3.29,P〈0.01);腹泻平均持续时间:对照组为(4.97±1.20)d,预防组为(3.90±1.02)d(t=5.60,P〈0.01),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制剂可以减少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榆木蠹蛾HolcocerusvicariusWalk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榆木蠹蛾在宁夏3年发生1代,幼虫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颈部,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被害树周围5—10cm深的沙土内分散化蛹,蛹期(21±5)d。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有2个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交尾当天或第2天产卵,每雌蛾产卵最多达720粒,卵期(17±5)d,孵化率为72%~88%。未交尾雌雄成虫寿命为5—6d,交尾后雌雄成虫寿命缩短为3—5d。初孵幼虫于6月中旬始见,10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幼虫孵化后,先危害韧皮部,常10多条聚集在一起,稍大一点即蛀入木质部。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榆木蠹蛾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崇明东滩硅藻植物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2008年3月采自崇明东滩的硅藻植物共110个分类单位,包括105种5变种,隶属于2纲7目52属,其中7种1变种为中国新纪录:星形小环藻Cyclotella plitvicensis Hust.、较小侧链藻Pleurosira minor Metz.,L.-B.&Garc.-Rodr.、较小短缝藻Eunotia minor(Kütz.)Grun.、狭长曲壳藻Achnanthes elata(Leud.-Fortm.)Gandhi、弯曲羽纹藻Pinnularia flexuosa Kram.、近弯羽纹藻近线性变种Pinnularia subgibba var.sublinearisWalth.&Massach.、常态舟形藻Navicula normaloides Choln.和透明菱形藻Nitzschia pellucida Grun.。对崇明东滩硅藻的种类分布、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在胰腺保存液中添加胰蛋白酶抑制剂保护受损供体胰腺的方法方法按照获取的供体胰腺分为对照组、完整组和破损组.在完整组和破损组的UW 液中添加乌司他丁,于胰腺灌注前取保存胰腺的UW 液送测淀粉酶浓度,并比较各组的胰岛得率、纯度、活率和胰岛素释放指数.结果 对照组的UW 液中的淀粉酶含量为(31 ± 21)U,完整组...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危害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发生趋势,为亚洲玉米螟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落卵量及为害趋势进行研究,同时分析田间落卵和为害情况的关系。【结果】亚洲玉米螟1代卵始见期在6月14日左右,高峰期在6月25日左右,末期在7月15日左右;2代卵始见期在7月25日左右,高峰期在8月15日左右,末期在9月1日左右。1代落卵量呈整体下降趋势,2代落卵量呈整体增加趋势,两代之间微弱相关(r=-0.058,P=0.857)。百株虫孔数呈整体下降趋势,虫量和被害株率在年度间呈不规则波动,整体发生趋势12年间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卵量和玉米受害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亚洲玉米螟为害是两代共同作用的结果,1代落卵量对越冬虫量影响很小,秋季剖杆时玉米螟的越冬虫量主要由2代落卵量决定,但1代落卵量对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和被害株率的贡献大于2代。【结论】1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孔数较多;2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量较大;玉米螟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整体下降,但被害株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2代玉米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