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 6种温湿度条件孵化安徽宿州乾山山地麻蜥 (Eremiasbrenchleyi)卵 ,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特征。卵在产出后 1h内收集 ,共设置 3× 2种温湿度处理 (温度分别为2 7、 30和 33℃ ;湿度分别为 - 2 2 0、 0kPa)。每隔 5d称卵重 ,直至幼体孵出。幼体经测量、称重后 ,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三组分 ,用于成分测试。卵从环境中吸水导致质量增加 ,孵化温、湿度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孵化卵的质量变化 :同一温度下 ,高湿度 (0kPa)孵化卵的终末质量大于低湿度 (- 2 2 0kPa)孵化卵 ;同一湿度下 ,低温 (2 7和 30℃ )孵化卵的终末质量大于高温 (33℃ )孵化卵。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 ,随温度的升高孵化期缩短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无显著影响。孵化温湿度对孵化成功率无显著影响。温度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大小、质量以及剩余卵黄质量 ;除剩余卵黄外 ,湿度及其与温度的相互作用不影响山地麻蜥孵出幼体几乎所有的被检测特征。 33℃孵出幼体的大小和质量均显著小于 2 7和 30℃ ,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大的剩余卵黄。因此 ,33℃不适宜孵化山地麻蜥卵。 2 7℃和 30℃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 ,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2.
杜卫国  计翔 《生态学报》2002,22(4):548-553
用4个恒定温(24-32℃)孵化灰鼠蛇卵,检测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在24-32℃范围内,孵化温度显影响孵化期及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剩余卵黄大小,但不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重,躯干重和脂肪体重。24,26,30和32℃孵化期分别为99.0,72.2,54.7和48.7d。24℃和26℃孵出幼体的体筮大于30℃和32℃孵出幼体;24℃和32℃孵同幼体内的卵黄较多。不同温度下发育的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雌性幼体的体长,尾长和总长均大于雄性幼体,这些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出幼体和新生卵内容的灰分含量无显差异,孵化前后卵壳灰分含量也无显差异,表明灰鼠蛇的卵黄可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所有无机物。  相似文献   

3.
孵化水热环境对渔异色蛇孵化卵和孵出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渔异色蛇卵孵化时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卵质量的增加与初始卵质量和孵化基质湿度有关。较大幅度的孵化基质湿度变化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胚胎动用孵内物质和能量、孵出幼体的性比、大小和质量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并显示极强的窝间差异。温度对孵出幼体的性别无影响,但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质量、躯干和剩余卵黄的质量。孵出幼体总长的两性差异不显著,但雌体体长大于雄体而尾长小于雄体。32℃不适于孵化渔异色蛇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发育不良,剩余孵黄较多,尾部均呈畸形,孵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率较低。24℃和26℃中孵出的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孵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率较高,各项被测定的幼体特征指标均极相似。  相似文献   

4.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4):541-550
用15条2002年6月中旬捕自浙江丽水的怀卵滑鼠蛇研究繁殖输出及孵化热环境对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母体在捕后3周内各产一窝柔性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大小均随母体体长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13.3(枚卵)、332.4g和24.8g。窝卵数和卵大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窝卵数与产后母体状态呈正相关,卵数量和大小无关。每窝部分可孵卵分别用恒温(24、27、30、33℃)和21.0-39.0℃(平均28.3℃)范围内的波动温度孵化,每隔5d记录恒温孵化卵的重量。孵化热环境对卵与环境之间的水分交换有显著影响,并影响孵化卵重量的时间变化。24、27、30、33℃和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5.4、78.0、57.8、51.3和58.6d。不同热环境下的孵化成功率和幼体畸形率有一定差别,但统计上不显著。24℃和30℃孵出幼体雄性比例较高,27℃、33℃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雌性比例较高,但没有证据表明孵化温度能决定滑鼠蛇性别。除孵出幼体灰分含量外,孵化温度对其它幼体特征均有显著影响。33℃孵出幼体SVL较小,但剩余卵黄和其中的灰分含量大于其它温度孵出的幼体。24℃和30℃孵出幼体的总干重、总能量、躯干干重、脂肪体干重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特征性具有最小的剩余卵黄,33℃孵出幼体则特征性地具有最大的剩余卵黄。24℃和30℃孵出幼体特征较为接近,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较为接近。对9个幼体特征变量做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81.2%的变异。幼体SVL、湿重、干重、脂肪含量、能量、躯干干重和脂肪体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56.9%变异),剩余卵黄干重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4.3%变异),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均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显示,24、30和33℃孵出幼体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动物学报50(4):541-550,2004]。  相似文献   

5.
水热环境对白条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义莲  许雪峰 《动物学报》2007,53(6):966-973
用4×2(温度×湿度)八种水热环境孵化安徽滁州琅琊山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卵,观测孵化卵重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卵从孵化环境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重量的增加与入孵卵重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两种孵化基质湿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孵出幼体性比和大小都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恒定孵化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7℃、30℃和33℃孵化期分别为32.5、24.9和23.0d,波动温度孵化期为31.1d。33℃孵化成功率最低(42.8%)。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重量。33℃不适宜孵化白条草蜥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小,剩余卵黄多,运动能力差。27℃和波动温度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6.
计翔  章朝华 《动物学报》2001,47(3):256-265
用8种水热条件孵化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卵,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坳体特征,孵化卵因净吸水增重,卵增重与入孵卵质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孵出幼体湿重的处理间差异主要是因为幼体水分含量不同。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卵吸水量、胚胎利用孵内物质和能量几乎所有被检的幼体特征;温度甚至影响胚胎动用卵壳无机物。然而,在24-32℃范围内,温度对卵孵化成功率无显著的影响。32℃孵出幼体比较低于此温度的孵出幼体发育差,表现为躯干小、未利用的卵黄多。此外,32℃孵出幼体的运动表现比低温孵出幼体差,表现为特定体长(snout-vent length,SVL)的疾跑速小于低温孵出幼体,表明高温孵化卵对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有不利的影响,潮湿基质中旗子同幼体的体长和尾长大于干燥基质中孵出的幼体,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剩余卵黄。24℃胚胎发育能耗较大,胚胎从卵壳动用的无机物较少。温度影响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30℃孵出幼体的尾长最大,32℃孵出幼体的头部最小,其质湿度对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无显著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与湿度的影响无关。孵化水热环境诱导的幼体大小、质量和形态差异可能对幼体的生存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26-30℃为孵化中国石龙子卵的适宜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7.
孵化温度对白条草蜥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潘志崇  计翔 《生态学报》2001,21(12):2031-2038
实验用白条草蜥(Takydrous wolteri)卵由1999年和2000年4月捕自安徽滁州的19条成年雌体产出。用4个恒定温度(24-33℃)孵化白条草蜥卵,检测孵化温度对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孵化卵从环境中吸不导致生量增加,卵重量增加与卵初始重量和孵化温度有关。24、27、30和33℃孵化期的平均值分别为41.9、30.6、6.25和22.6d。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及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但对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长、尾长和干重无显著影响。24℃和27℃孵出幼体湿重和躯干干重大于33℃孵出幼体,剩余卵黄干则小于33℃孵出幼体;30℃和33℃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无显著差异。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一些局部形态特征:24℃和27℃孵出幼体头长和头宽矫正值显著大于高温(33℃)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耳径正值一般小于较高温度孵出的幼体。疾跑速与幼体体长成正相关,与幼体尾长和状态无关。高温孵出幼体运动能力较差。雄笥幼体腹鳞行数少于雌性幼体,尾长和后肢长大于雌性幼体,这些特征的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化热环境能诱导白条草蜥部分表型特征的变异,这些特征的变异可能对个体的适应性具有长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孵化温度对火赤链游蛇幼体特征的影响兼评剩余卵黄的功能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研究3 个温度中孵出火赤链游蛇( Dinodon rufozonatum) 幼体的特征并评估剩余卵黄的功能。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和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尾长。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不同的是, 低温(24℃) 孵出的幼体体长和尾长小于较高温度(28 ℃和30 ℃) 孵出的幼体。在24 ~30℃温度范围内, 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幼体的性比和畸形率、孵出幼体总干重及躯干长、剩余卵黄和脂肪体干重无显著影响。孵出的雄性幼体数量显著多于雌性幼体。剩余卵黄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孵出幼体的早期维持和躯干的生长。新生卵内容物中81-4 % 的干物质、70-0% 的脂肪和79-4 % 的能量在孵化过程中被转移到幼体。  相似文献   

9.
计翔  章朝华 《动物学报》2001,47(3):256-265
用 8种水热条件孵化中国石龙子 (Eumeceschinensis)卵 ,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孵化卵因净吸水增重 ,卵增重与入孵卵质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孵出幼体湿重的处理间差异主要是因为幼体水分含量不同。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卵吸水量、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几乎所有被检的幼体特征 ;温度甚至影响胚胎动用卵壳无机物。然而 ,在 2 4~ 32℃范围内 ,温度对卵孵化成功率无显著的影响。 32℃孵出幼体比较低于此温度的孵出幼体发育差 ,表现为躯干小、未利用的卵黄多。此外 ,32℃孵出幼体的运动表现比低温孵出幼体差 ,表现为特定体长 (snout ventlength ,SVL)的疾跑速小于低温孵出幼体 ,表明高温孵化卵对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有不利的影响。潮湿基质中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尾长大于干燥基质中孵出的幼体 ,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剩余卵黄。 2 4℃胚胎发育能耗较大 ,胚胎从卵壳动用的无机物较少。温度影响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 ,30℃孵出幼体的尾长最大 ,32℃孵出幼体的头部最小。基质湿度对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无显著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与湿度的影响无关。孵化水热环境诱导的幼体大小、质量和形态差异可能对幼体的生存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相似文献   

10.
用3个恒定温度(27、30、33℃)和波动温度(14.0~37.5℃)孵化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卵。结果表明,各温度处理下卵孵化成功率差异不显著,但温度对孵化期、孵出幼体表型特征及疾跑速度有显著影响;27、30℃和波动温度下孵出幼体的SVL、重量及躯干干重比33℃的要大,33℃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比其他3个温度处理弱。波动温度处理下山地麻蜥卵虽短期经历潜在致死的极端温度,但对孵化成功率、孵出幼体表型特征和运动表现均无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12.
1992年3月至11月,我们在海南和长沙两地,先后使用38种化学调控剂,对水稻两用不育系,三系不育系及普通核不育系进行了喷施和注射试验,筛选出7种较为有效的调控剂,代号为CR1—CR7,其中CR5和CR7表现较为突出。这些调控剂对两用不育系和三系不育系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效应,且CR1和CR2还能在可育条件下提高培矮64S的结实率,但所有调控剂对普通核不育系均无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茶多酚(POT)对油梨油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POT与BHA、BHT对油梨油的抗氧化效能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POT是一种高效的油梨油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5.
Wounds were made at various times of the year on the trunks and large branches of apple trees with a 1 in. bit and treated with a number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lanoline paste. The healing of these wounds was followed through two growing seasons by tracing and measuring the area of exposed wood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wounding.
Callus growth was practically confined to the summer months. Development of callus was improved by applications of lanoline, and the lanoline effect c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first growing season following treatment by the addition of certain growth-stimulating compounds including 4-chloro-3:5-dimethylphenoxyacetic acid and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Indolyl-3-butyric acid probably also caused some stimulation. After the period of initial stimulation the rate of callusing wa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on treated as on untreated wounds.  相似文献   

16.
臭氧对几种园艺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7.
18.
硼营养与植物细胞壁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必需的7种微量元素中,植物缺硼最为普遍,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对硼的生理功能和硼肥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硼元素的特殊性,至今对硼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基本生理功能仍不十分清楚。不同植物的缺硼症状尽管各不相同,但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就是根尖和茎尖的伸长首先受到抑制。顶端生长依赖于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由此可见,硼必然首先影响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硼对细胞分裂的影响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hittington〔1〕曾报道缺硼减少大豆有丝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