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长春、白城等地猪场母猪和发病仔猪肛拭标本中分离的75株大肠杆菌在系统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质粒指纹图谱和染色体DNA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并对质粒谱和耐药谱的关系作了分析比较。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70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3%~100%,每株菌平均耐药7种,最多耐药11种,最少为3种,分离菌株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最低,因此多粘菌素B可望是治疗仔猪大肠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2种药物的敏感性,帮助临床选择用药。并对分离株进行质粒图谱分析以了解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方法 药物敏感性实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质粒指纹图谱分析采用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胞哌酮、氧派酸、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多粘菌毒和头孢三嗪的敏感率在84%-100%之间。所有菌株对其他16种抗性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质粒DNA图谱分析显示,12株被检测菌株中有11株含有质粒DNA,其中8株含有23kb质粒DNA。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胞哌铜、氟派酸、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多粘菌素敏感;多数耐药菌株含23kb质粒DNA。  相似文献   

3.
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肺炎支原体P1蛋白羧基端基因片段,为P1蛋白基因片段的扩增、表达及探讨羧基端基因片段功能打基础.采用PCR扩增方法获取P1结构基因.扩增产物用SalI和EcoRI酶切消化,回收1kb大小的DNA片段并与pUC19DNA连接,转入大肠杆菌JM109菌株.用X-gal平板及质粒图谱分析方法筛选重组克隆株,再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鉴定.经PCR扩增MPDNA获得1条5.0kbDNA片段.重组质粒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谱显示出2条带,1条为pUC19载体DNA带,另1条是1kb的插入片段.实验获得肺炎支原体P1蛋白结构基因及含P1蛋白羧基端DNA片段的重组克隆株.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PIC-N萘降解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IC-N对萘、邻苯二甲酸、水杨酸等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发现该菌株以禁为底物可诱导产生芳香烃分解酶系。菌株中存在一个57.4kb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处理可产生7个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处理可产生8个片段。将以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部分酶切的片段克隆至大肠杆菌质粒pMFY43上,获得29个克隆株。通过对含有菌株PIC-N质粒HindⅢ片段的7个重组质粒进行限制酶分析,绘出了该质粒HindⅢ内切酶7个切点的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菌株传代方法观察携带致死因子(lf)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8(a)/LF/BL21的传代稳定性。方法将重组菌株pET-28(a)/LF/BL21在含有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中连续传代至100代,比较第1、10、20、50、100代菌株的菌落形态、细菌形态、生化特性、质粒保有率、生长速度等的差异;取各代次菌株提取质粒DNA且分别进行双酶切及PCR鉴定、DNA测序;诱导表达各代次菌株,比较各代次菌株的重组rLF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反应性。结果各代次菌株菌落形态、生化特性、生长速度等方面与原始种子库无明显差异;在传至100代时的质粒保有率为76%;各代次菌株重组质粒电泳图谱、酶切图谱、PCR图谱未改变,未见lf基因变异;各代次菌株的总蛋白电泳图谱r、LF蛋白表达量r、LF蛋白的免疫反应性与原始种子库无明显差异。结论重组大肠杆菌pET-28(a)/LF/BL21具有较好的传代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临床分离的89株肺炎杆菌进行了7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以及质粒图谱分析。结果,91.2%的菌株均对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耐药,并呈9个型别的耐药谱。全部被检菌株共分16种质粒图谱,其中主要为PPⅠ、PPⅡ、PPⅢ、PPⅣ及PPⅤ。这5种主要质粒图谱型别所包含的56株菌株中,94.6%的菌株具有共同稳定相似的耐药谱,即耐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灭滴灵。另外76株检出质粒的菌株中,91.7%的菌株含有分子量126×10 ̄6的大质粒。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烧伤病室隔离区不动杆菌无硝生物型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烧伤病人创面本菌的定植或感染高达42.59%,均为耐药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耐花分别达100%、95.7%。通过质粒图谱及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分析确定流行株菌质粒为22K、b26kb两种、是通过手接触与空气传播的。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证明铜绿假单胞菌AS1.860菌株降解萘能力与质粒的关系,我们以菌株AS1.860作供体菌,AS1.860-30(B-2~-)作受体菌进行转化。转化子BS1.860CI具备了供体株的遗传特性,转化频率为8×10~(-8)。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酶切图谱观察,二者质粒DNA迁移区段和酶切图谱相同,表明质粒与萘的降解及铜绿色素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从一霍乱样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一株不凝集弧菌。该分离菌株的形态及生化反应等均与霍乱弧菌流行株相似,但与霍乱弧菌“O”多价血清不凝集。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谱分析发现其染色质DNA酶切图谱与霍乱弧菌流行株很相似,呈高度同源,认为该不凝集株可能是由霍乱弧菌变异形成,这在震乱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乙型adw亚型肝炎慢性患者的血浆中,分离纯化了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将HBVDNA以ECOR I酶切,与经ECOR I酶切、磷酸单脂酶处理的pBR325质粒DNA相连接,转化至大肠杆菌RR_1菌株。经筛选鉴定,转化子中有45株含有完整的HBV基因组DNA,应用限制内切酶分析,表明其位点与已报道的adw亚型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含肺炎支原体P1粘附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为实现肺炎支原体P1粘附蛋白基因的大量扩增及表达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PCR方法获取肺炎原体P1粘附蛋白基因,用限制性核酸内酶EcoR Ⅰ切割后与pUC19载体DNA连接,转入大肠杆菌JM109菌株。用X-gal平板筛选转化子,应用P1基因区特异重复序列(RepMP2/3)引物对重组质粒进行PCR扩增和限制性核酸内酶切图谱分析鉴定。结果 PCR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图谱分析均证实所获重组质粒中含有P1粘附蛋白基因。结论 获得含有肺炎支原体P1粘附蛋白基因的重组克隆。  相似文献   

12.
鸡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鸡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在调节平滑肌细胞收缩中具有重要作用。用PCR产生构建所需的限制性内切酶Sal I位点,将鸡MLCK cDNA插入质粒pBKrsv中,构建成pBKrsv-MLCK,并通过酶切图谱、SalI位点序列分析得到证实。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13.
禽源大肠杆菌的分离及其毒力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善元  陆辉  王健 《微生物学报》2007,47(5):795-799
从临床疑似大肠杆菌感染的病禽组织中分离到69株细菌(其中鹅源29株,鸡源40株);通过常规形态学、培养特性和生化特征的研究,确定为大肠杆菌。PCR检测表明,其中46株(66.7%)为F1 大肠杆菌,10株(14.5%)为F1 HPI 大肠杆菌,2株(2.9%)为HPI 大肠杆菌;通过比较还发现,F1菌毛和HPI在鹅源和鸡源大肠杆菌中以及不同脏器来源的菌株中具有相似的分子流行病学。O抗原鉴定结果表明鹅源大肠杆菌的O抗原型主要有O26、O78、O18、O117,鸡源大肠杆菌的O抗原型主要有O109、O24、O18、O139、O78。药敏试验表明,其中绝大多数菌株对先锋霉素V、呋喃妥因、庆大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因菌株差异而不同,林可霉素、四环素、多粘菌素多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产妇会阴切口感染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型。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AmpC酶初筛;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确证产AmpC酶;采用UNIQ-10柱式质粒小量抽提试剂盒提取细菌质粒;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检测分析质粒AmpC酶基因型别。结果 三维试验检出15株产AmpC酶菌株,经PCR扩增15株菌株均在405 bp处出现阳性条带,经DNA测序证实为DHA-1型质粒AmpC酶。结论 我院存在质粒介导AmpC酶流行菌株,质粒AmpC酶主要以DHA-1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铜绿假单胞菌PIC—N萘降解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PIC-N对萘、邻苯二甲酸、水杨酸等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发现该菌株以萘为底物可诱导产生芳香烃分解酶系。菌株中存在一个57.4kb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处理可产生7个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处理可产生8个片段。将以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部分酶切的片段克隆至大肠杆菌持pMFY43上,获得29个克隆株。通过对含有菌株PIC-N质粒HindⅢ片段的7个重组闰进行限制酶分析,绘出  相似文献   

16.
鸡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在调节平滑肌细胞收缩中具有重要作用.用PCR产生构建所需的限制性内切酶SalⅠ位点,将鸡MLCKcDNA插入质粒pBKrsv中,构建成pBKrsv-MLCK,并通过酶切图谱、SalⅠ位点序列分析得到证实.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17.
从谷氨酸棒状杆菌中已经分离到质粒pxzl0145,该质粒带有氯霉素抗性。通过电子显微镜和BamH I酵切后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测定pXZl0145质粒的大小为5.3kb。用Bam—HI、PstI、EcoRI、saII等限制酶进行酶切,并用BamH I+sa1 I、BamH I+Pst I、Pst I+sal I、EcoR I+Pst I、EcOR I+BamH I等双重酶切,得到pxzlol45限制性内切酶的图谱。证明BamH I和Pst I为单一酶切点。将pxzl0 145与pBR322利用BamH I切点连接得到一嵌台质粒pxz34。这一质粒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在大肠杆菌中表现有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的抗性,但是抗氯霉素的能力大大降低,只抗2Y/ml。  相似文献   

18.
萘质粒ND1.860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Ⅲ完全消化和部分消化所产生的限制片段,分别在大肠杆菌质粒pBR322中克隆。通过对含有ND1.860HindⅢ片段的17个重组质粒进行限制酶分析,建立了ND1.860质粒的HindⅢ、EcoRⅠ和XbaⅠ种内切酶26个切点的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海南温泉中分离鉴定嗜热微生物,并了解其生理生化特征,同时对其质粒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稀释平板法分离嗜热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菌种鉴定;氯化铯超速离心法测定菌株(G+ C) mol%含量;利用吖啶橙消除菌株质粒并分析质粒消除前后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获得1株温泉嗜热菌菌株LY,其最适生长温度在80 ~ 85℃之间,最适pH值为6.0,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敏感.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为Bacillus sp.LY.菌株的(G+C)mol%含量为66.90%.菌株质粒大于3000 bp,质粒消除前后,其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结论:温泉嗜热菌LY可作为耐热候选菌株进行后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死雏鹅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方法】根据细菌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动物试验、血清型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不发酵糖类和醇类,尿素酶试验和氧化酶还原试验为阳性,致病,不同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经多重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鹅源分离株与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处于同一进化支上,与鸡源鸭疫里默氏杆菌进化关系稍远,血清型鉴定为1型。【结论】分离菌株为血清1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对鸭和鹅均有高致病性,自家疫苗能够较好地保护雏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