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食根金花虫(Donacia lenzi Schonf.)俗称地蛆,历年来在高邮县马棚、界首、周山、临泽、官垛等公社的一熟沤水田为害比较严重,尤以中稻被害最烈,一般被害率为30—40%,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回耖重种。其发生特点是:一般的稻棵成摊枯死,严重的连片枯死;发生密度最高的每棵稻根有虫63头,一般约有20头左右,根须全部被吃光,叶子卷曲枯萎,严重地影响产量。 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隐藏地下越冬,深入土中7—8寸。翌年6、7月即从杂草根部转移至稻苗根  相似文献   

2.
一、为害情况 粘虫在广东各地分布普遍,主要为害晚稻和各种小麦,其次为害玉米、甘蔗与禾本科杂草。历年为害水稻是间歇性的,例如1953,1955,1958年各地为害严重。1958年仅在韶关专区就有曲江、南雄、始兴、从化、连山等18个县市,约14万亩的面积上有粘虫发生。 曲江县马坝人民公社于1958年9月下旬至10月  相似文献   

3.
江苏太兴县,原来大部为旱作地区,近年来由于水稻面积逐渐扩大,在去年发现有玉米螟为害水稻,而造成枯心苗或白穗的。据调查,太兴镇附近水稻的被害率达2%左右。黄桥周围严重的竟达30—40%。 今年我在太兴公社检查三化螟越冬情况时,也发现有玉米螟在稻根中越冬的,其比例低的2.24%,高的则达11.62%。 从以上情况看,玉米螟为害水稻是新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为害核桃的黄须球小蠹是我省核桃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1960年在邯郸地区涉县台村就有发生,那时为害轻,发生面积少,以后虫害显著加重,并逐渐蔓延,至1971年,该县共有14个公社发生此虫,严重的地方,成沟的核桃树连年焦梢,可二、三年不得收成。 1972—1973年,我所在涉县偏城公社西峧大队观  相似文献   

5.
<正> 我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海拔最低348米,最高1,626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217.5毫米。多数稻田分布在海拔400—1,000米的塝坡、山弯及沟冲地区,多为带状梯田和山弯梯田,有利于稻秆蝇 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的发生和为害。从1972年发现该虫为害以来,近年其为害渐见加重。据调查,1980年第二代发生面积已占水稻面积的20—22%,每亩损失粮食5%以上。1981年发生面积增至为27—32%。成灾面积占发生面积的43—50%,重灾蚯块每亩损失粮食一般达25—30%,最高可达40%以上。因此,该虫已成为我县七十年  相似文献   

6.
水稻象鼻虫是我区为害旱播秧苗严重的害虫之一,各县均有发生,尤以曲江、英德、从化、乳源、韶关等县较为普遍。据群众反映此虫有很久历史,不过以往早造旱播育秧很少,因此为害也不甚突出,但自1955—1956年来,技术改革进展很快,水播改旱播全区占40%,但播后受此虫为害严重的达50%,从化县旂杆乡有80亩秧苗被食去一半,英德县大镇区前进社的2000斤谷种,其中有200斤谷种也被食去一半,乳源县检查每平方尺秧苗中有20多个,其余各县赤普遍发生为害,严重威胁水稻增产。 此虫性喜晝伏夜出,每年约有二代。第一代成虫在清明至谷雨之间,群集秧苗叶鞘之处,  相似文献   

7.
麦水蝇Hdrellia gruseola于早春第一代在我县小麦上发生为害越来越重,1976年全县小麦就有80%以上的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1975年前在迟播麦田受害较重,但1976年在早播麦田也遭到了严重的危害。 经观察,第一代成虫于3月初至4月中旬发生,3月初至4月下旬产卵,幼虫于3月中旬至5月初危害小麦,4月上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初开始发生第二代成虫。室内饲养,在日平均温度14.5—17.5℃、相  相似文献   

8.
桃蠹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èe)近年来、在山西省晋南地区为害石榴相当严重。 晋南地区大部分农户庭院都有石榴,多年来由于桃蠹螟的为害,减产很大。今年在运城县永济、于乡等公社调查,一般果实被害率达70%左右,好果寥寥无几。 桃蠹螟为害期长,从谢花后至果实成熟,都会遭到为害。在晋南地区一年约发生4—5代。成虫多产卵  相似文献   

9.
棉红蜘蛛也称也棉叶螨,是局部棉田严重发生的苗期害虫,在华北棉区常年发生面积约占总棉田面积的8%,被害棉田平均约减产30%,与棉蚜的为害同为保苗措施中的除治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东北秋季大白菜,栽培面积很广,例如南部的锦州约佔蔬菜总播种面积的40—50%,北部的哈尔滨可达总耕地面积的8%(4981公顷),是为东北调剂冬期需要,解决周年供应的主要蔬菜。但是在其生长期间,遭受地蛆为害,极其严重。根据1954年各地反映的情况:鞍山市菜株的被害率达94%,吉林市平均为75%,金县  相似文献   

11.
戴贤才 《昆虫学报》1965,(3):274-284
大栗金龟(虫甲)是四川西北部重要农林害虫之一,幼虫为害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玉米、甜菜等作物及森林苗圃中的幼苗,成虫为害杉树、桦树、杨树等森林。1955—1963 年在炉霍虾拉沱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查明大栗金龟(虫甲)在炉霍虾拉沱六年发生—代,幼虫越冬五次,成虫越冬一次。卵于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孵化为幼虫,卵期由于产卵时期的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同而为45—66天。幼虫于10月中旬开始下降至40厘米以下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开始上升至5—15厘米的土层为害;五次越冬后,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12—44厘米的土层中化蛹,幼虫期58个月强。蛹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蛹期约两个月。成虫当年不出土,第二年5月上旬开始出土,中下旬最盛:出土后,飞往附近林缘杉树上取食交尾。5月下旬末,雌虫开始飞回田间产卵,成堆产在13—26厘米的土层中,每堆12—28粒。成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死亡,成虫期约10个月。  相似文献   

12.
<正> 华东稻铁甲,华东亚种Dicladispa armigerasimilis(Uhmann)。属鞘翅目铁甲科,俗名“黑壳虫”,是我县近年来水稻上发生较严重的害虫。1977年在陇戛公社开始发现,以后几年逐渐扩大,1980年由陇戛公社扩散到城关、坪上、后寨,波玉、龙潭等七个公社。仅就陇戛一个公社发生面积达3,700余亩。为摸清该虫在我县的发生规律、为害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1981年作了一些调查工作,现将观察的主要内容作一初报。  相似文献   

13.
苜蓿蚜虫是为害苕草的一种重要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对苕草的生长和鲜草产量的影响很大,成为提高绿肥——苕草产量的一种主要障碍。以往每年都有发生,但为害不重,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和防治。近两年来,苜蓿蚜发生较为普遍,为害有所加重,发生面积逐渐扩大。例如在湖北广济县,受害面积一般要占苕草面积的70—90%,受害严重的则占发虫面积的50—80%。受害轻的,苕草生长矮小,受害重的,苕草成片枯死;一般减少鲜草产量30%左右,严重则达70%。因此,苜蓿蚜的发生为害,有时成为苕草生产上的威胁。苕草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各县冬种绿肥中的一种最主要的肥料,常年种植面积要占绿肥面积的70%以上,是早、中稻肥料的主耍来源。因此,研究苜蓿蚜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和消灭苜蓿蚜为害,成为增产绿肥解决肥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就我们1962—1963年调查研究的结果,加以整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苏南灰稻蝨(Delphacodes striatella Fallén)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浦茂华 《昆虫学报》1963,(2):117-136
1. 灰稻虱是苏南稻区每年普遍发生为害和暴发年猖獗成灾的主要害虫。由于其早在6—7月间已进入全年发生盛期, 故对双季早稻和单季中稻的为害特别严重。 2. 该虫的主要寄主 夏秋季为水稻Oryza sativa L., 冬春季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 。其它寄主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Beauv. 、李氏游草Leersia japonica Makino等十种。 3. 灰稻虱在苏南稻区一年发生六代。发生时期:第一代为4月下旬—6月上旬, 第二代为6月上旬—7月上旬, 第三代为7月上旬—8月上旬, 第四代为8月上旬—9月中旬, 第五代为9月上旬—10月中旬, 第六代若虫在10月上、中旬孵化, 11月上、中旬以3—4龄若虫于麦田、紫云英田或沟埂杂草处越冬, 翌年3月中旬—4月中旬化为成虫。 4. 灰稻虱在水稻田内的消长峰态可以分为“双峰”和“单峰”两种。高峰的出现期一般总是在水稻营养状况良好的分蘖盛期和孕穗期。 5. 早夏发生量的多寡, 除与水稻早期栽培的面积和营养状况密切有关外, 还与冬前虫口基数和1—3月间的气温等综合因子有关。6—7月间, 寄生蜂、线虫和蜘蛛类等天敌的活动, 对灰稻虱的增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 个体发育中, 卵期还可凭胚胎发育的特征划分为胚盘、胚带、黄斑、反转、眼点、附肢形成和孵化等七期。各虫态历期均受温度所制约, 在25—26℃时, 卵期约为8天, 若虫期约为16天, 成虫寿命雌性约为14天, 雄性约为7天。 7. 药剂试验指出, 采用6%γ666可湿性剂的200倍液、46. 6%E-605可混合油剂的3000倍液或15%乙基马拉硫磷可湿性剂的1500倍液每亩喷雾200斤, 是防治灰稻虱的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蒜是蔬菜中四辣品种之一,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大蒜的生产中,常遭受蒜蛆的为害,使产量受到很大影响。根据过去的调查,蒜蛆的发生率常在30%左右,严重地块可达70%以上。近年来,京郊的大蒜栽培逐步向远郊区发展,远郊栽培面积达近郊两倍之多。由于远郊栽培多实行粮蒜间套作、倒茬,并推广山东经验,改为秋播(9月下旬播种),因此蒜蛆为害程度较轻,一般发生率在15—20%左右。蒜  相似文献   

16.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N.oryzaeMatsumura)又名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农民一般称火蠓虫,为本省十大病虫害消灭对象之一。以往仅局部地区的中稻常严重受害,近几年来由于本省水稻改制,大面积发展双季稻,在早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稻飞虱(以褐稻虱为主)常大发生,群集禾丛下部为害,使成片的稻株倒伏烂掉,甚至有全部失收的后果。如1957年7月上、中旬,郴县专区大面积严重发生稻飞虱(褐稻虱占89%)达563,958亩,主要为害早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长治潞安盆地,蛴螬发生普通,为害严重。在当地主要为害春播玉米,自5月下旬播种出苗后开始为害,至玉米生长出6、7个真叶后(约在6月中旬),即为害轻微。因此蛴螬在当地主要为害时期约20—30天。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些666粉剂处理作物种子的保苗防治试验,兹将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简单介绍于下,以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洞庭湖区。发现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列星大螟Sesamia vuteria(stoll)幼虫为害棉花,被害率为0.1—0.2%,个别严重的年份在0.5%左右,而且多发生在9月中旬以后,两种幼虫一生能转移为害3—4个棉桃,被钻食的棉桃,几乎全部烂掉。 大螟和列星大螟在本区的第一代至第三代以为害玉米、高梁、芦苇、甘蔗为主(大螟还为害水稻),偶尔还为害莎草、三稜草,但对棉茎也小有为害,被害率在0.03%以下。国营大通湖农场植保站在1983年5月查到大螟和列星大螟为害棉花,被害率在0.02%以  相似文献   

19.
了解农业害虫的发生动态,对制订防治规划,掌握防治的主动权,很有用处。根据在江西三十多年来的了解,将水稻害虫的发生动态,粗分为七种消长类型,加以概述: 1.历年危害严重,只年度间有起落。如三化螟,一向是省内的重要水稻害虫,解放前常年损失稻谷10—20%,严重年份达30—50%。1928年和1929年更是江西螟害最严重的年份。当时南昌郊区几十里宽的田里,几乎尽是白穗,损失很大。解放后,为害较重年份是1949—1950、1953、1956、1959、1961、1963—1964、1970—1971和1974—1975。其中,1964和1974年,是解放后两次特大发生年。大概趋势是:在六十年代以前,每二、三年大发生一次,1965年起出现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 水稻绿刺蛾(俗名哈拉子)Latoia oryzae Cai,属鳞翅目刺蛾科,是我县水稻害虫。近年来它的发生与为害日趋严重(其中有20%左右为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Walker))。现将研究所得结果整理如下: 一、发生概况 1973年以来,全县每年均有发生,严重时受害面积可达万亩左右,尤以海拔400—800米沿河地区的稻田受害较重。1982—1983年间,通过对150多亩水稻梯田的调查,每亩受害面积平均为11%左右。其中“三农矮”品种,稻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