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小体定位是复制起始调控的重要因素,但是核小体定位是如何调控真核生物的复制起始,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研究酵母Ⅲ号染色体上的不同活性复制起始序列形成核小体能力对探究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机制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酿酒酵母Ⅲ号染色体上的10个复制起始序列分为高活性和低活性两组复制起始序列,利用核小体体外组装技术,将回收纯化的高活性和低活性复制起始序列分别与组蛋白八聚体在体外进行梯度盐透析组装形成核小体,并进行Biotin标记检测,然后用Image J软件分析不同复制起始序列组装形成核小体能力的强弱。结果表明,用Image J软件对核小体组装能力强弱进行分析:ARS304ARS303ARS313ARS302ARS306ARS314,ARS305,ARS307,ARS309,ARS315。低活性复制起始序列较高活性复制起始序列更易形成核小体;复制起始位点偏好出现于核小体缺乏区。  相似文献   

2.
细胞核骨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核骨架的概念、组成、形态、功能等基本概况。核骨架或称核基质是真核细胞核内的精细网架体系,以蛋白成分为主,含有少量 RNA。核骨架不仅是维持细胞核形态的支架,而且在 DNA 复制、染色体功能构建、基因表达以及拓扑酶和增强子的作用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并与病毒复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端粒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为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天然末端。它对稳定以及染色体的完全复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种生物的端粒DNA分子结构及其复制机制已被阐明,不少资料显示端粒在细胞中有着特殊的行为,并推测端粒可能参与了染色体的空间组织等核功能。  相似文献   

4.
黑脊倒刺鲃生精细胞拟染色体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黑脊倒刺把生精细胞中拟染色体的形成过程。拟染色体在初级精原细胞中形成。在初级精原细胞的细胞核中,拟染色体前体物质先附着于核膜内侧,该处核膜崩溃并在拟染色体前体物质的内侧,新核膜形成。新核膜将拟染色体前体物质分隔出细胞核之外新核膜呈凹陷状。拟染色体前体物质集中于该凹陷中,并聚集成拟染色体。新核膜上有较大的空隙核内还有少量拟染色体前体物质通过该空隙进入核表面的凹陷中,并结合到拟染色体上黑脊倒刺鲃生精细胞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与通常认为的核内物质通过核孔排出核外的方式不同,似可表明核内物质向外运输存在着另一种机制。拟染色体形成后不久就与线粒体结合,并离开核凹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拟染色体又与线粒体分离。  相似文献   

5.
用1.75μc~3H-胸苷在小白鼠睾丸内注射,标记前细线期,粗线期、终变期初级精母细胞以及早期精细胞。根据终变期细胞标记情况可以推断在前细线期初级精母细胞s期中,在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DNA复制的顺序上存在着两条不同的平行的合成路线。第一条合成路线中,Y染色体较X染色体先复制,13个常染色体的局部早复制,4个常染色体较性染色体更晚复  相似文献   

6.
黑脊倒刺Ba生精细胞拟染色体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黑脊倒刺Ba生精细胞中拟染色体的形成过程。拟染色体在初级精原细胞中形成。在初级精原细胞的细胞核中,拟染色体前体物质先附着于核膜内侧,该处核膜崩溃。并在拟染色体前体物质的内侧,新核膜形成。新核膜将拟染色体前体物质分隔出细胞核之外。新核膜呈凹陷状。拟染色体前体物质集中于该凹陷中,并聚集成拟染色体。新核膜上有较大的空隙。核内还有少量拟染色体前体物质通过该空隙进入核表面的凹陷中,并结合到拟染色体上。黑脊倒刺Ba生精细胞拟染色 体的形成方式与通常认为的核内物质通过核孔排出核外的方式不同,似可表明核内物质向外运输存在着另一种机制。拟染色体形成后不久就与线粒体结合,并离开核凹。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拟染色体又与线粒体分离。  相似文献   

7.
牛蛙染色体的高分辨晚复制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培养的牛蛙(Rana cataesbeiana)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采用复制带显示技术,在牛蛙染色体上获得高分辨复制带带型。早、晚复制带纹可多达526条。确定了可作为每一条染色体标记的特征性晚复制区,绘制了牛蛙的染色体高分辩晚复制带带型模式图。以前人对蛙属某些其它种晚复制区及晚复制带型为参考,对蛙属一些种间染色体同源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真核生物中,DNA复制在染色体上特定的多位点起始.当细胞处在晚M及G1期,多个复制起始蛋白依次结合到DNA复制源,组装形成复制前复合体.pre.RC在Gl-S的转折期得到激活,随后,多个直接参与DNA复制又形成的蛋白结合到DNA复制源,启动DNA的复制,形成两个双向的DNA复制又.在染色体上,移动的DNA复制又经常会碰到复制障碍(二级DNA结构、一些蛋白的结合位点、损伤的碱基等)而暂停下来,此时,需要细胞周期检验点的调控来稳定复制叉,否则,会导致复制又垮塌及基因组不稳定.本文就真核细胞染色体DNA复制起始的机制,以及复制又稳定性的维持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核内再复制是指细胞没有经历有丝分裂而形成特殊的多倍体核的现象。这是由于细胞周期没有进入M期并多次重复进入S期所致,其主要特征是MPF失活及S期CDKs激酶活性呈周期性振荡。核内再复制现象普遍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在高代谢活性组织的细胞及最终进行高度分化的细胞中最常见。对细胞迅速生长和增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阻止细胞有丝分裂的进行,进而引发核内再复制的机制仍在研究中。本文对植物及哺乳动物细胞中核内再复制的产生、调控机制及体外诱导方式等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
核内再复制是指细胞没有经历有丝分裂而形成特殊的多倍体核的现象.这是由于细胞周期没有进入M期并多次重复进入S期所致,其主要特征是MPF失活及S期CDKs激酶活性呈周期性振荡.核内再复制现象普遍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在高代谢活性组织的细胞及最终进行高度分化的细胞中最常见.对细胞迅速生长和增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阻止细胞有丝分裂的进行,进而引发核内再复制的机制仍在研究中.本文对植物及哺乳动物细胞中核内再复制的产生、调控机制及体外诱导方式等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1.
《遗传》1981,(2)
染色体DNA在复制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断裂,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断裂会自然愈合。若不能愈合,就会出现染色体片断。这种片断会在细胞分裂后形成小核,叫做微核。在污染物的影响下DNA所出现的断裂不容易自然愈合,就变成微核。因此,可以从微核的数量推测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核磷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丹  倪晓华 《生命的化学》2006,26(3):244-247
核磷蛋白(NPM)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参与核糖体的生物合成,控制中心体复制,具有分子伴侣作用,并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人体内NPM的突变、其所在的5号染色体发生异位和该染色体上某些部位的缺失与若干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作者首创的双周期BrdU二次标记法研究了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带,得到了分布在整条染色体上的清晰稳定的多条带纹.这是复制带首次在植物染色体上取得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带型.为进一步制定植物染色体的标准带型和研究植物染色体的复制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哺乳动物核呼吸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ng R  Liu JZ 《生理科学进展》2005,36(2):183-185
核呼吸因子(NRFs)包括核呼吸因子1(NRF-1)和核呼吸因子2(NRF-2),是DNA转录调节因子,调节细胞核基因组编码的呼吸链亚基和与线粒体复制、转录过程中有关的组分,如线粒体转录因子A、线粒体RNA核酸加工内切酶以及血红素合成限速酶等的表达。NRFs在协调线粒体与细胞核两基因组的表达中起重要作用,并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及染色体的维护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裘卫  朱国凯 《微生物学报》1991,31(5):346-350
本文对AcNpV、HaNPV和EsNPV在各自敏感细胞系内的装配过程作了研究。除在复制时间上稍有差别外,均具以下特点:核衣壳装配与病毒基质(Vs)和发夹结构(HC)有密切的关系,有些核衣壳尚需经剪切加工;有两种表型子代病毒,封存体(OB)和未埋入型病毒(NOV);前者在核内完成装配,后者可在核内、核膜上、胞质内或细胞膜上完成套膜装配,且与细胞膜系统密切相关;AcNPV复制晚期出现不完全装配现象.  相似文献   

16.
部水 《遗传》1979,1(6):6-9
染色质是细胞形态学名词,指真核细胞有 丝分裂间期核内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它相 当于生物化学上的核内DNA和蛋白质的复合 体。间期的染色质在有丝分裂时形成染色体。 染色体到有丝分裂间期又变为染色质。因此染 色质和染色体是有丝分裂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运 动形态。  相似文献   

17.
艾菲的咔啉(aphidicolin)能抑制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a-多聚酶,同时还能诱导中国仓鼠细胞核内DNA分子的内复制,由此形成的双份染色体经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单股BrdU替换的染色单体总是位于双份染色体的内侧,而双股BrdU替换的染色单体总是位于双份染色体的外侧。DNA分子在内复制的过程中,经交换重组,表现在双份染色体上为姐妹染色单体内的交换和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双份染色体中的4条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中前期,从三维空间构型变为平面构型时,在引力和张力的相互作用下,致使染色单体在交换处发生扭曲,成形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从而使有直接亲缘关系的染色单体仍成对联系在一起呈规则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8.
用标记获救法克隆了整合状态的F′质粒的复制起点,证明了由这一复制起点构成的mini-F质粒在不亲和性和对吖啶橙的敏感性方面和自主状态的F′质粒都没有不同。对这一复制起点和来自自主状态的F质粒的复制起点进行了亚克隆,并作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比较,没有发现两者在结构上有差异。本文的结果提示,F质粒和F′质粒在发动染色体复制中对recA基因的依赖性的不同,可能与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棘尾虫接合生殖各时期的小核发育及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见到接合期间每种属于小核的分裂均有染色体的形成。获得了小核减数分裂的清晰图象。在蛋白银制品上发现了核内非染色体成分的细微细微结构、初充了前人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细胞世代中保持其稳定性,染色体起码应具备3个结构要素,那就是有一个DNA复制起点;一个着丝粒(ccntromere)使细胞分裂时两个姊妹染色单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里;最后,在染色体的两个末端必须有端粒(telomere),使DNA能完成复制。近年来人们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把真核细咆染色体的复制起点、着丝粒和端粒的DNA片段分别克隆成功。并且把它们互相搭配或改造而构成所谓“人造微小染色体”(aftificial minichromosomes),以研究这3种成分的结构与功能。 一、染色体复制起点 大肠杆菌质粒pBR322不能转化酵母细胞,因为pBR322上的DNA复制起点不能被酵母系统所识别,DNA不能复制。1979年Stinchcomb和Carbon实验室分别把带有遗传标记,例如Trp~+的酵母DNA的EcoRI片段插入pBR322,用来转化trp~-酵母,获得了带有质粒并能传代的Trp~+细胞。它们所含的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