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林瑶 《昆虫学报》1984,(4):478-479
天蛾产卵的方式不同,产卵量与卵的形状互有差异。多年来在观察天蛾科的生活习性中,发现天蛾卵形与产卵方式和天蛾的身体构造、生活习性、亚科系统以及植物寄主均密切相关,这些关系值得注意。 卵量 天蛾科的产卵量一般为200粒左右,但丁香天蛾Psilogramma increta及构月天蛾Parumcolligata的产卵量可达1,000粒以上。 卵形 不同种类的天蛾,卵的形状颇有不同,大致可分为:1.球形——圆如球,以卵底紧贴叶面,与叶面接触处是平面,卵孔在顶部。如小豆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stellatarum卵(图1)。2.扁圆形——圆而略扁,以卵的长轴与叶面并行,卵孔位于顶部偏下方。如雀纹天蛾Theretra japonica卵(图2)。3.椭  相似文献   

2.
果园三种天蛾的DNA条形码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可以利用一段通用基因短片段对物种(包括不同生活史阶段)进行区分。本文尝试应用该技术对深色白眉天蛾Hyles gallii(Rottemburg)、构月天蛾Parum colligata(Walker)、桃红六点天蛾Marumba gaschkewitschi(Bremer et Grey)等3种天蛾进行了鉴别。测定了3种天蛾的COⅠ基因序列,并在BOLD(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s)及GenBank中进行了检索。结果发现BOLD系统比GenBank更能帮助准确鉴定到物种,而在GenBank中只有1种能鉴定到种。将实验室获得序列与GenBank中下载的474条同源序列整合后,利用MEGA4.0的Kimura-2-Parameter模型进行了遗传距离分析,利用MEGA4.0及PAUP4.0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发现待鉴定标本序列在各个系统发育树的位置基本一致,并能准确鉴定出一种天蛾。本研究表明,随着BOLD系统、GenBank等公共数据库的不断完善,DNA条形码将有助于更加有效地鉴定特定类群物种。  相似文献   

3.
冯丹丹  张雪  杨采青  李晶  张爱兵 《生态学报》2024,44(11):4904-4913
海南岛是与周边大陆存在地理隔离的大陆性岛屿,探索该岛屿与邻近大陆上生物的遗传分化有助于理解地理隔离对生物遗传分化的影响。在海南岛及其周边大陆15个地点采集两种鳞翅目天蛾科(Lepidoptera: Sphingidae)昆虫(绿带闭目天蛾Callambulyx rubricosa 88头和构月天蛾Parum colligata 57头),选择线粒体基因COI、Cytb和核基因 EF-1α作为分子标记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COI-Cytb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物种的核苷酸多样性均较低(分别为0.00434和0.00818),且均在广东广西、越南和海南岛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两个物种在三个群体间均检测出低水平的基因流(Nm分别为0.09-1.22和0.18-0.57)和高水平的遗传分化(FST分别为0.29-0.84和0.47-0.73)。两个物种最高的遗传分化都发生在海南岛与大陆群体之间,且海南岛群体的单倍型数量少于周边大陆群体。Mantel检验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物种均未经历显著的种群扩张。综上,研究认为绿带闭目天蛾(C. rubricosa)和构月天蛾(P. colligata)的海南岛群体与邻近大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较少,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推测地理隔离可能是其产生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结果将为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 咖啡透翅天蛾Cephonodes hyles L.属鳞翅目,天蛾科,透翅天蛾亚科,是为害中药材黄栀子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数百亩黄栀子遭受咖啡透翅天蛾的为害严重、叶片、嫩枝被蚕食殆尽,造成光秆而枯死。从1982年起,我们对咖啡透翅天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为害葡萄的天蛾,分布广,数量大,为害重,最常见到的有: 葡萄天蛾Ampelophaga rubiginosa rubiginosaBremer et Grey、雀纹天蛾Theretra japonica(Orza)和缺角天蛾Acosmeryx castanea Ro-thschild et Jordan。 三种天蛾在一些地区发生时间上有重叠,种类不易区分,特别是幼期更难识别,因此常给教学及防治上造成困难。现将三种天蛾的幼期形态特征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芋单线天蛾Theretra pinastrina pinastrina(Martyn)是芋Colocasiee esculenta Schott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啃食芋叶,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量减产。我们于1979—1980年曾对芋单线天蛾的生活史、习性及其寄生天敌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元福 《生态学报》1987,7(3):238-245
经过1981—1983年231灯次诱虫结果,初步查明了尖峰岭的天蛾有63种(含未定名者14种),占全国种类的48%,可见热带林区天蛾种类是极其丰富的。种类虽多,但种群虫口数量少。本科优势种群和中等种群为数很少,而小种群特多。成虫出现动态,按月计有1至11个月不等,而虫口数量以3、4、5三个月为最多。其空间分布,种类多少的次序是,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山顶苔藓矮林;而虫口数量多少的次序则是,热带半落叶季雨林>山顶苔藓矮林>热带常绿季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各种天蛾分布范围,有1至4个森林植被类型不等,凡生态分布宽的种类,其种群虫口数量亦大。尖峰岭天蛾的区系成分,以东洋区种类占优势,广东白肩天蛾为海南地方特有种。所得天蛾种类,与林业有关者占61%。  相似文献   

8.
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习性是人工大量繁殖甘薯天蛾的关键之一。在室内条件下,采用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观察了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习性,对不同雌雄性比、空间环境和光照周期下甘薯天蛾的交配行为规律和交配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在羽化后第2天开始交配,在第2天交配率最高,达到53.9%,随后交配率逐步降低;雌蛾只交配1次。在一天中,成虫交配时间发生在22:00—5:00,高峰期在22:00—24:00和3:00—5:00。雌雄性比、光照周期和空间环境对甘薯天蛾的交配成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全黑暗和全光照条件下不会发生交配行为,表明其交配行为发生需要一定光照和暗期的刺激;当雌雄性比为1∶1时交配率最高,为54.7%,在其他性比条件下甘薯天蛾的交配率明显降低;在空间规格为1.20 m×0.60 m×0.35 m和2.00 m×2.00 m×2.00 m时能够顺利交配,其交配成功率>62.0%。在人工繁殖甘薯天蛾的生产过程中,建议单对放养,采取适当的交配空间和应用自然光照周期营造条件将取得较好的交配产卵效果。  相似文献   

9.
甘薯天蛾过冷却点变化与生化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长沙地区甘薯天蛾Agrius convolvuli L.在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过冷却点、虫体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并对其动态变化和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世代甘薯天蛾过冷却点均随发育进程显著升高,在蛹期明显下降;2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均为-11℃左右,蛹的过冷却点在越冬代过冷却点为-7·38℃,比其他世代蛹低2~3℃。甘薯天蛾虫体含水量随发育进程不断降低,粗脂肪含量则不断升高,其越冬代蛹粗脂肪含量占其干重高达30·23%。甘薯天蛾过冷却点与虫体水分含量呈正相关;而与虫体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且在第2、3代和越冬代均呈显著负相关。甘薯天蛾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节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可能是其抵抗低温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鲁西南甘薯天蛾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天蛾在鲁西南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中7-15cm深处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第1代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2代于7月上旬至下旬,第3代8月上旬至9月上旬,而第4代则于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发育起点温度15.6±1.3℃,有效积温370.6±13日度。温度、天敌、降水是影响此虫发生的重要因素。采用高效低毒农药、点灯诱杀、保护利用天敌等措施综合防治甘薯天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2年至2008年的陆续采集和2009年5月至10月定期系统调查采集,获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蛾标本共2 103号,它们隶属于5亚科、33属、75种和亚种.该保护区天蛾科昆虫的区系成分以东洋区种类为主,其次是广布种,并且有少量的古北区种类及特有种;天蛾种类和个体数量的高峰期基本集中在6~8月,鹰翅天蛾Ambul...  相似文献   

12.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585-590
2004~2012年,对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蛾科昆虫进行了调查,采集到标本450号。初步鉴定出5亚科26属44种和亚种,其中包括湖南省7个新记录种及亚种(齿翅三线天蛾Polyptychus dentatus、菩提六点天蛾Marumba jankowskii、西昌榆绿天蛾Callambulyx tatarinovi sichangensis、曲线蓝目天蛾Smerinthus litulinea、黄颈木蜂天蛾Sataspes tagalica collaris、茜草白腰天蛾Deilephila hypothous和斑腹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variegatum)。区系成分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占54.5%,广布种与古北界种分别占36.4%和9.1%。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产于云南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南部的中国天蛾4个新记录种:目天蛾亚科Smerinthinae的灰带鹰翅天蛾Ambulyx canescens(Walker, 1865),长喙天蛾亚科Macroglossinae的托氏葡萄天蛾Ampelophaga thomasi(CadiouKitching, 1998)、粗纹背线天蛾Cechetra scotti(Rothschild, 1920)和黄褐缺角天蛾Acosmeryx omissa RothschildJordan, 1903。所有种附简要描述与图片。  相似文献   

14.
蜂形天蛾亚科Philampelinae峨眉曲纹天蛾 Panacra mydon Walker 1856 体长32毫米;翅展53毫米,头顶褐色,翅基片后缘金黄色,胸部及第一腹节背板土灰色,腹部灰色,第三到六节背板两侧杂有白鳞,前翅深灰褐色;顶角下方微内曲,外缘中部微弓出;中线略直,黑褐色向后缘渐宽,其外方有两条褐色锯齿状细线;中室端有一黑点;顶角有一黑褐色斜条,长约4毫米,伸达R_5,并平分顶角,R_4室及R_5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天蛾科昆虫区系特点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天蛾科昆虫31种,隶属5个亚科19属。其中白须天蛾Kentrochrysalis sieversiAlpheraky、女贞天蛾K.streckeriStaudinger为长白山新记录,黄脉天蛾AmorphaamurensisStaudinger为优势种。绝大多数天蛾种类是单带种,仅分布阔叶红松林带,只有黄脉天蛾为多带种。天蛾成虫活动期为5月下旬~8月中旬,种群数量最多时间为6月~7月。昆虫区系主要起源于古北区,区系以东方成分为主,其次是欧洲-西伯利亚成分,亦有一定数量中亚细亚或印度-马来西亚成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产于云南省西部和中部的中国天蛾科Sphingidae 2个新记录种:目天蛾亚科Smerinthinae的杂斑鹰翅天蛾Ambulyx maculifera Walker, 1866和黄节木蜂天蛾Sataspes infernalis(Westwood, 1847)。所有种附简要描述与图片。  相似文献   

17.
咖啡透翅天蛾Cephonodeshylas和茶长卷叶蛾Homonamagnanima为红栀子(Gardeniajasminonides)园中2种主要害虫。在湖北孝感地区咖啡透翅天蛾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茶长卷叶蛾年发生4代,以幼虫越冬。文章介绍了2种害虫的年生活史、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记述采自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蛾科(Sphingidae)昆虫2中国新记录种:施克尼拉天蛾Rhodambulyx schnitzleri Cadiou,1990和科罗拉天蛾Rhodoprasina corolla Cadiou&Kitching,1990。观察标本保存在西南林学院标本馆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我国天蛾12个新种及新亚种。模式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川锯翅天蛾 Langia zenzeroides szechuana,新亚种(图版Ⅰ,1) 翅展160毫米,体长50毫米。触角背面灰白色,腹面黑色;肩片上有较宽的赭黑色纵条,两侧灰色;胸部背板黄褐色,足短,灰蓝色,跗节上有黑环。腹部灰褐色,披有褐色长鳞毛,毛端灰白;尾节暗灰有三条灰白色纵带;前翅暗银灰色,有白色散纹,后半部散布紫点,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产自海南、广西的长喙天蛾属Macroglossum Scopoli,1777 1新种:朱氏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chui Pan Han sp.nov.,以及1中国新纪录种:斜带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clemensi Cadiou,1998,提供了种的鉴别特征、成虫和外生殖器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