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螟     
玉米螟(Pyrusta nubilalis Hubner)属于鳞翘目,螟蛾科。俗名有玉米鑽心虫、玉米蛀茎虫、粟野螟等,由于该害虫分布遍及世界,对玉米为害严重,并且生活适应力强,所以在农业昆虫中,是有名的一大害虫。我国12年农业发展纲要中,列为7—12年内要消灭的七大虫害之一。形态玉米螟为完全变态,一生要经过四个时期,即卵、幼虫、蛹、成虫。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     
王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ubner)也叫玉米钻心虫,它是螟蛾科(Pyralid(?)e)的一种大害虫。它以幼虫期蛀食玉米的茎和穗部,同时也为害叶、雄花、穗丝、苞壳、种粒等部分。第一代的幼虫孵出后有集中食害心叶的习性,能吃透几层  相似文献   

3.
利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京郊耕作改制后,套种玉米面积迅速扩大,约占整个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往往造成二代玉米螟对套种玉米的严重危害。为解决套种玉米的二代螟害,曾进行了心叶末期撒颗粒剂和穗期药剂防治的试验,虽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因颗粒剂来源问题和工效低等原因,未能大规模推广。目1974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以来,也遇到了如何选择适宜蜂种和解决寄主卵的供应等问题。两年来,我  相似文献   

4.
江苏太兴县,原来大部为旱作地区,近年来由于水稻面积逐渐扩大,在去年发现有玉米螟为害水稻,而造成枯心苗或白穗的。据调查,太兴镇附近水稻的被害率达2%左右。黄桥周围严重的竟达30—40%。 今年我在太兴公社检查三化螟越冬情况时,也发现有玉米螟在稻根中越冬的,其比例低的2.24%,高的则达11.62%。 从以上情况看,玉米螟为害水稻是新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混生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殖隔离试验、形态鉴定、网室内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和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 :张家口苍耳中的玉米螟与新疆伊宁的欧洲玉米螟同种 ,而为害玉米的优势种与广东阳山的亚洲玉米螟同种。张家口为害玉米的种群中 ,有部分雄蛾对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及苍耳中的雌处女蛾具有反应。苍耳和玉米中的种群在玉米、谷子、高梁、苍耳、草和大马蓼等 6种寄主上均可产卵和取食为害 ,并能正常完成生活史。研究结果证实张家口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混生区 ,而且在玉米中很可能有少量欧洲玉米螟与亚洲玉米螟混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澄清中国玉米螟的种名,1979年8月,我们用一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èe)和三种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übner)不同配比的性诱剂,在河南许昌作了田间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2-和反12-十四烯醇乙酸醑及醋酸十四(烷)醇34∶39∶27,11天132盆次共诱到71头蛾,效果良好: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97∶3和3∶97,前者共诱到3头蛾,后者共诱到2头蛾,有一定活性:而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1-和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35∶65没有诱到蛾,无话性。因此,初步证明:(1)河南许昌的玉米螟主要为亚洲玉米螟,至于是否有欧洲玉米螟存在,须进一步作试验和对标本进行鉴定后才能确定:(2)性诱剂装在橡皮塞内的效果优于装在毛细管内的效果;(3)用诱蛾水盆比用“非洛康”捕蛾器纸盆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益它素的嗅觉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对来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成虫、卵、附腺以及性信息素的益它素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已交配尚未产卵亚洲玉米螟雌蛾及其附腺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而处女蛾、产卵前期雌蛾、产卵后期雌蛾及其附腺却没有作用;当玉米螟卵块数量为2块及卵表正己烷提取物当量为0.25块卵时,对玉米螟赤眼蜂也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尤其以产在玻璃管内卵块吸引最为显著,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性信息素组分之一,反-12-十四碳烯乙酸酯(E12.14: Ac)在剂量为1 μg时亦显著刺激了赤眼蜂的活动,表现为进入处理区的次数明显增加,且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8.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幅度较大,总产占粮食总产的30%。但由于玉米螟的危害,每年都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一般年份可减产15—20%。自推广化学农药颗粒剂以来,心叶期危害大大减轻。但近些年来,穗期螟害显著加重,有的年份如1966年、1972年,玉米百秆有虫500—700头,雌穗被害及茎秆倒折现象严重,对产量影响很大。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我们于1971年开始,进行了玉米螟的综合防治试验。几年来,特别是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我们在党委的领导下,狠批了林彪、孔老二扼杀新生事物的滔天罪行,坚持革新,反对守旧,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坚持实践第一,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形成了一套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0.
11.
赵建铭  汪兴鉴 《生态学报》1985,5(4):357-363
本文报道1983—1984年我国利用自然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人工大星繁殖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玉米螟人工饲料配方中添加0.05克维生素E后,饲养和累代繁殖的供试玉米螟幼虫对提高寄蝇的生活和生殖力效果显著;温湿度、光照和风是影响寄蝇交尾的三因素,温度28~30℃,相对湿度70—80%,日光光照和微风吹拂为寄蝇交尾的适宜条件;掌握羽化1天以上的雄蝇与当天羽化的雌蝇这一有利时机,交尾率可达80—90%;受精雌蝇以5%稀蜂蜜液和牛奶喂饲后,寿命延长,胚胎发育良好;在温度25—30℃及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子宫内的卵经9—11天全部成熟,采用人工剖腹取蛆,以蛆与寄主幼虫的密度比为3:1或4:1,使其充分接触的接蝇蛆方法,寄生率一般为80—90%,最高可达98%;根据同一寄主幼虫体内寄生1—4个蝇蛆的不同营养和发育情况,测定其蛹重,观察和比较成虫抱卵量、寿命和生殖力的强弱,证明1头玉米螟幼虫体内寄生1—2厉蝇蛆较为有利。 玉米螟厉寄蝇人工大量繁殖研究的成功,不仅有利于我国玉米螟防治工作,而且将为我国生防领域开辟出一条利用寄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田间试验表明,玉米螟微孢子虫病垂直传播时发病较重,收获期虫口密度显著降低,水平传播时发病较轻,虽然发病率高达91.5—95.5%,虫口密度降低也不显著。越冬期染病螟虫虫口进一步降低,至前蛹期达到高峰,但残存虫仍有近半数带病虫羽化成为新的传染源。试验还表明,在单株含虫1—12头范围内,两个玉米品种单株每增1虫减产1.32—1.39%,另一品种不同虫量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表现高度耐螟,微孢子虫和耐螟品种在控制玉米螟虫口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55年调查玉米螟时,发现第一代幼虫有被寄生蝇寄生的现象,但当时掌握的材料少,今年进行较细致的观察。 寄生蝇幼虫寄生在玉米螟幼虫体内,寄生早者不等玉米螟幼虫老熟即被寄生死了,晚者玉米螟也不能化蛹,因寄生蝇在寄主体内化蛹。每个奇主体内寄生1—2头。玉米螟幼虫被寄生后,初期从食性及身体看不出来,到中期体则发白,体上有1—2个针尖大小的小黑点,后期则变褐色而死亡。现将第一代玉米螟被寄生的调查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克什米尔玉米螟——中国新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记载克什米尔玉米螟Ostrinia kasmirica(Moore)分布克什米尔.印度北部,苏联东南部和西伯利亚.未见我国有分布记录。 1981年10月和1982年5月,我们先后在内蒙呼和浩特,河北张家口、怀安,天津静海等地发现此种。共观察标本46头,28头,两性的翅斑及外生殖器特征符合无误。同时对其生活史做了初步观察,现简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玉米螟发生量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玉米螟是嫩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高梁、谷子上的重要害虫。发生世代,克山县以北为一代区;南部的泰来县属二代区;齐齐哈尔市是一代区与二代区的过渡地带,属不完全二代区。发生危害的产量损失以第一代为主。玉米螟发生量,历年变化很大。有资料以来,玉米百株虫量在150头以下的轻发生年占54.5%,150—300头的中等发生年占27.3%,超过300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利用玉米螟性引诱剂做发生测报和防治的新途径,我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在榆树县五棵树公社等6个农村基点,实行领导、科技人员和贫下中农相结合,在有关研究单位指导下,对玉米螟性引诱剂的粗糙方法和诱杀效果做了初步试验,并取得了一些结果。 在研究试验过程中,我们深批了林彪、孔老二鼓吹的“上智下愚”唯心史观,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先后发动了学生五千多人次,采虫20多万头,不仅及时提供了虫源,而且创造了采虫经验。公社党委书记亲自领导、亲自参加试验,广大贫下中农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和科  相似文献   

17.
1972年我们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基础上,1973年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在市、县各级领导支持下,全县19个社镇进行了大面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示范,共用柞蚕茧1,100斤,从5月15日开始育蛾采卵,6月15日以卵繁蜂,到7月下旬共繁蜂两亿多头。于7月16日放蜂防治玉米螟(一年一代),放蜂面积达8,000多亩。据几个公社10个大队的360亩玉米地的调查统计,放蜂后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平均为96.1%,卵粒寄生率为87.9%,玉米被害株率减少58.7%,越冬残虫量减少64.1%。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相似文献   

18.
<正> 我们在对玉米螟性外激素进行分离提纯工作中,根据Yamamoto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对玉米螟性外激素进行了直接收集探索。现将方法及结果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是京郊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3代,近几年为害逐渐加重,蛀孔率一般在15%左右,高的可达90%以上,影响了玉米产量与质量。为了制定其适宜的防治指标,我们对2代玉米螟危害与玉米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984、1987年采用田间玉米螟自然钻蛀,后期按蛀孔部位分类进行收获,测定单株产量,结果所得数据不理想,年度间蛀孔部位受天气条件和农田小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蛀孔部位很难控制,而且玉米螟喜好选择比较强壮的植株钻蛀,所以处理与对照间不好作比较。1989年我们采用了人工接虫强迫钻…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七年七月六日至十九日,农林部在东北三省召开了全国综合防治玉米螟现汤会。参加会议的有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会上学习了华主席关于召开科学大会的重要指示,重点参观学习辽宁省的岫岩,吉林省的梨树、柳河、吉林市郊区和黑龙江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