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索用PGenesil-1(Pg)构建的靶向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PGenesil-1-HBs(简称Pgs),对体外培养HepG2.2.15细胞中的HBV基因及其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设计、合成靶向HBV S区的3对DNA序列,分别插入PGenesil-1中构建3个siRNA表达载体Pgs1、Pgs2、Pgs3,经限制性内切酶,DNA序列测定等技术鉴定确认.筛选并确定最佳细胞接种量及重组质粒转染量后,分别或按不同组合转染HepG-2.2.15细胞,48 h后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HBVsmRNA转录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HBsAg表达水平,MEIA分别检测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HBV真核表达载体Pgs1、Pgs2、Pgs3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HepG2.2.15细胞中的HBsAg、HBeAg合成和HBs-mRNA转录.成功构建的HBV真核表达载体Pgs1、Pgs2、Pgs3,其中PgS3能显著抑制HBsAg表达(P<0.01).多种表达载体联合对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效率不同.  相似文献   

2.
构建靶向乙肝病毒(HBV)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SOS-X-siRNA和pSOS-siRNA,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和HepG2.2.15,筛选和验证高效siRNA。设计4个靶向X基因siRNA,将siRNA和HBx基因插入载体pSOS得重组质粒pSOS-X-siRNA;pSOS-X-siRNA经PacI酶切去除目的片段HBx后得pSOS-siRNA。将质粒pSOS-X-siRNA和pSOS-siRNA分别转HepG2和HepG2.2.15肝癌细胞株。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pG2细胞绿色荧光(GFP)减弱程度预估干扰效率。ELISA检测HepG2.2.15细胞上清HBsAg、HBeAg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内蛋白HBsAg、HBcAg表达,Real time PCR检测胞内HBsmRNA、HBx mRNA的转录。转染4d后,siRNA4使HepG2细胞的GFP信号表达程度最低,为阴性对照的9%,预测其干扰效果最强。siRNA4使HepG2.2.15细胞转染后4d上清的HBsAg蛋白表达为对照的(13.92±1.14)%(P0.05)、HBeAg为(21.69±4.92)%(P0.05),胞内的HBsAg、HBcAg蛋白表达量灰度比值为0.175±0.025、0.0825±0.028,均为各处理组中最低(P0.01),HBs mRNA和HBx mRNA分别降为对照的0.237±0.028(P0.01)、0.110±0.02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siRNA4为高效干扰位点。利用pSOS成功筛选并验证构建靶向HBV X基因的siRNA靶点。  相似文献   

3.
观察联合应用小干扰RNA和拉米夫定对HepG2.2.15细胞中HBV抗原表达和复制的抑制作用。构建并转染重组质粒psil-HBV到HepG2.2.15细胞中。转染后的细胞培养基中加入拉米夫定(0.05μm),分别于48、72、96 h收获细胞。用ELISA方法检测HBeAg和HBsAg;HBV DNA水平用实时定量PCR测定;用逆转录PCR检测HBV mRNA水平。96 h后联合应用小干扰RNA和拉米夫定组细胞培养上清中HBeAg和HBsAg抑制率分别为91.8%和82.4%(P<0.05);HBV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HepG2.2.15细胞中联合应用小干扰RNA和拉米夫定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比单独应用siRNA或拉米夫定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治疗药物载体对HepG2.2.15细胞的病毒分泌、毒性及凋亡的研究.方法:以2.5、5.0、7.510.0 μL/mL浓度的阳离子脂质体转染HepG2.2.15细胞,共温育10 d,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含量的变化.转染48 h后,MTT法检测阳离子脂质体对细胞的毒性、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各个剂量组阳离子脂质体对HepG2.2.15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中10 μL/mL组在第10 d对HBsAg、HBeAg抑制率分别达31.5%、29.9%,表现出较高的毒性作用.2.5、5.0、7.5 10.0 μL/mL阳离子脂质体转染HepG2.2.15细胞后,MTT检测结果显示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2.14%、77.62%、77.4%、61.9%.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各浓度组均有凋亡,且随脂质体剂量增加细胞凋亡数增加.结论:阳离子脂质体能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其毒性及诱导凋亡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作为基因治疗药物载体时,剂量宜小于7.5 μL/mL.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靶向于HBsAg的肝脏特异性siRNA,实现核酸药物高靶向性、高特异性基因治疗乙肝。通过重组PCR的方法构建靶向于HBsAg的肝脏特异性表达的siRNA的核酸药物。将目标载体转染HepG2 2.2.15细胞,用ELISA的方法测定转染细胞培养液内HBsAg的含量。PCR鉴定和测序确定重组PAAV-MCS载体PApoE1-ApoE2-hAAT-siHBsAg-U1 3’Box构建成功。重组质粒对HepG2 2.2.15细胞分泌的HBsAg所产生的抑制作用自转染后5 d达到高峰,抑制率达到(30±0.28)%(P<0.01),siRNA特异性表达单元能显著降低HepG2 2.2.15细胞HBV DNA的拷贝数。成功构建的肝脏特异性、siRNA高表达的核酸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HBV基因的表达和复制,为乙肝的进一步治疗研究做了关键性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反义基因转录表达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将HBV ayw前S/S基因(preS/S)片段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构建preS/S反义基因重组体,经转染PA317细胞后,获得重组逆转录病毒颗粒.用重组病毒转导2.2.15细胞后,第3天即可见细胞培养上清HBV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表达量减少,到转导后第5天,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BsAg和HBeAg表达量降到最低水平,HBsAg抑制率为71%,HBeAg抑制率为27%,抑制作用至少可持续到转导后第11天.空载及正向插入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导对2.2.15细胞内HBV抗原表达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磷脂爬行酶1(Phospholipid scramblase 1,PLSCR1)对干扰素抑制HBV作用的影响。设计合成PLSCR1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以完全随机序列的阴性小干扰(NCsiRNA)作为对照,转染HepG2细胞,于转染48h后分别检测PLSCR1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量的变化,筛选出对PLSCR1具有沉默作用的siRNA;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干扰素处理组,将1.3倍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HBV1.3质粒分别与PLSCR1siRNA或NCsiRNA共同转染HepG2细胞或干扰素处理的HepG2细胞,转染48h后检测各组细胞中PLSCR1mRNA表达量及培养液上清中HBsAg表达水平。PLSCR1特异性小干扰RNA siRNA911转染后能够显著抑制HepG2细胞中PLSCR1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与HepG2细胞对照组比较,干扰素处理组细胞转染HBV1.3质粒、NCsiRNA+HBV1.3质粒后,细胞培养液中HBsAg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PLSCR1siRNA与HBV1.3共转染IFN处理的HepG2细胞组与共转染HepG2细胞组相比较,细胞培养液中HBsAg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提示抑制PLSCR1的siRNA可抑制干扰素的抗HBV活性,提示PLSCR1在干扰素抑制HBV复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晓曼  杨倬  冯涛 《微生物学报》2012,52(2):191-197
【目的】尝试构建表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的小环载体,并初步鉴定其对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及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靶向HBV S区的siRNA,将其克隆到小环载体pMC.BESPX-MCS2上,测序正确后将重组体pMC-H1-siHBS-U6转化入感受态E.coliZYCY10P3S2T,然后在培养基中加入L-阿拉伯糖,诱导其降解细菌骨架,获取只含有目的基因表达盒的小环RNA干扰载体pmc-H1-siHBS-U6。将小环RNA干扰载体与HBV真核表达质粒pHBV1.3共转染Huh-7细胞,分别在转染后1-7天,ELISA法检测Huh-7细胞上清中的HBsAg、HBeAg,并且通过Real-time RT-PCR法分析干扰RNA对HBV DNA及mRNA的抑制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靶向HBV S基因的siRNA小环表达载体pmc-H1-siHBS-U6。该载体能显著抑制Huh-7细胞HBsAg和HBeAg分泌,并且其抑制效果能够维持2-3周时间。Real-time PCR证实HBV的DNA与mRNA水平分别降低了71%和80%,而对照siRNA及空载体则无此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靶向HBV的小环RNA干扰载体,并且其能稳定、高效、特异地抑制HBV基因的表达与复制,该研究不仅对探索HBV的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为RNA干扰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运载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靶向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保守区的人工microRNA(amiRNA),考察其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比对HBV全基因组现有序列,选择保守区设计amiRNA,定向克隆到pcDNA6.2-GW/EmGFP-miR载体,将amiRNA载体与HBV复制载体pHBV1.31共转染HepG2细胞,72 h后收取细胞上清,ELISA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HBeAg)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amiRNA可显著抑制细胞上清HBsAg、HBeAg和HBV DNA的水平。结论:amiRNA作为防治HBV感染的潜在有效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牡蛎多糖体外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牡蛎多糖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 采用HepG2.2.15细胞为体外细胞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牡蛎多糖进行混合培养,作用9d后收集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水平,观察药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病毒杭原的影响,同时以MTT法检测药物在体外对HepG2.2.15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牡蛎多糖浓度在0.1~1 000 μg/mL时,对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牡蛎多糖可明显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其半数有效浓度( IC50)分别为362.2、558.6 μg/mL,治疗指数(TI)为>27.6和>17.9.结论 牡蛎多糖体外具有一定的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病毒黏着并进一步侵入肝细胞是感染启动的关键步骤。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在病毒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几种可能的HBV受体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对阐明HBV入侵肝细胞的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脂肽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肽疫苗中的脂质部分能够提高肽苗的免疫原性,在无佐剂的条件下即能有效地激发体内抗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该文主要综述了乙型肝炎脂肽疫苗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制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新型乙型肝炎脂肽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应用ELISA和PCR法检测502例乙肝病人血清,401例HBsAg阳性血清中,有114例(28.4%)抗-HCV和HCVRNA双项阳性,25例(6.2%)HCVRNA单项阳性;21例(5.2%)抗-HCV单项阳性。将HBsAg乙肝病人分成HBVDNA,HBeAg阳性组和HBVDNA,HBeAg阴性组。前者抗-HCV阳性率为11.6%~20.5%,HCVRNA阳性率为16.2%~20.5%。后者抗-HCV阳性率为20.2%~55.6%,HCVRNA阳性率为23%~60.3%。结果说明长期携带HBV者和慢性乙肝病人均可重叠HCV感染。HBVDNA阳性组抗-HCV和HCVR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VDNA阳性组  相似文献   

14.
15.
16.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流行范围广泛,危害严重。目前,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主要通过接种乙肝疫苗。现针对乙肝疫苗的类型及其免疫学作总结,为乙肝疫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HBXIP基因对乙肝病毒X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结合蛋白(hepatitisBXinteractingprotein ,HBXIP)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构建HBXI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hbxip ,进行瞬时基因转染,将克隆有HBx基因的pCMV X (分别为1μg、2 μg和3μg)和pcDNA3 hbxip质粒分别和共转染至人H74 0 2肝癌细胞中(总体积分别为5 0 μl) .发现瞬时转染3μgpCMV X质粒后,肝癌细胞凋亡发生率为34 4 % ,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 7表达水平发生明显上调;与对照组相比,瞬时转染1μg、2 μg和3μg时,细胞周期蛋白D和细胞周期蛋白E的表达水平均发生明显上调,但随着HBX水平的增加细胞周期蛋白D和细胞周期蛋白E的表达水平发生明显下降;在稳定转染pCMV X质粒的H74 0 2 X肝癌细胞中无明显的细胞凋亡发生,研究发现p2 7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下调,而细胞周期蛋白D和细胞周期蛋白E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上调;当pcDNA3 hbxip质粒与pCMV X质粒进行共瞬时转染时,细胞凋亡发生率由pcDNA3质粒与pCMV X质粒共转染时的2 9 2 %下降为13 3% ,p2 7的表达水平发生了下调,但细胞周期蛋白D和细胞周期蛋白E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瞬时转染一定剂量的x基因可导致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 7、细胞周期蛋白D和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引发乙型肝炎的病因,慢性化程度较高,后期可诱发肝硬化甚至肝癌。IL28B基因属于新型干扰素λ家族,已有研究报道其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毒自然清除率具有相关性。通过探讨IL28B基因遗传易感性与HBV感染、患者治疗应答和病毒清除的关系,可以进一步了解宿主基因多态性在HBV感染治疗和病毒自然清除中的作用机制,为乙肝患者个体化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伴有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浓度异常的维吾尔族(维族)及汉族HBeAg阳性乙型肝炎初次就诊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载量及ALT浓度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患者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门诊伴有ALT浓度异常的汉族、维族初次就诊患者并筛选出HBeAg阳性患者汉族、维族共37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生化测定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测定HBV DNA、ALT浓度及乙肝HBeAg。结果:(1)汉族HBV DNA组秩和8869,维族HBV DNA组秩和10359.36,经Mann-Whitney Test检验两组间尚不能肯定HBVDNA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即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汉族、维族初次就诊HBeAg阳性患者HBV DNA复制程度没有差异。(2)汉族ALT组秩和26818.50,维族ALT组秩和22009.50,经Mann-Whitney Test检验两组间ALT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即伴有肝功能损害的初次就诊HBeAg阳性患者汉族肝功能损害程度高于维族。(3)HBVDNA低复制组(103-104copy/mL):汉族秩和3771.46,维族秩和4993.2;中复制组(104-106copy/mL):汉族秩和6412.4,维族秩和5088.2;高复制组(>106copy/mL):汉族秩和929.04,维族秩和666.96,经Mann-Whitney Test检验在低复制组两民族间ALT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在中、高复制组两民族间ALT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伴有肝功能损害的初次就诊HBeAg阳性患者在HBV DNA低复制组两民族间肝功能损害程度无差异,但在中、高复制组汉族肝功能损害程度高于维族。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伴有肝功能损害的初次就诊的HBeAg阳性的汉族与维族之间HBV DNA的病毒复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民族间的ALT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跟维族的民俗、饮食习惯及生存环境、免疫相关基因HLA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增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肝疫苗对于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十分重要.近年人们仍在根据免疫学理论和生物工程技术进展不断研发更加科学有效的新型乙肝疫苗.就新型乙肝疫苗设计的免疫机制和提高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