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一种新兴的海洋模式生物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研究对象,采用4种人造海藻模拟了自然海藻影响海水青鳉产卵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海藻对海水青鳉产卵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两两交叉放入人造海藻,海水青鳉在球状或海葵状海藻的挂卵量显著高于其他人造海藻(P0.01);4种人造海藻同时存在时,海水青鳉几乎不在玻璃空地产卵,在球状海藻的挂卵数最高(176±47 eggs·d-1),其次为海葵状海藻(89±32 eggs·d-1),显著高于树状海藻和大叶海藻(P0.01);球状海藻和海葵状海藻上的挂卵数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动态,最终海葵状海藻的挂卵数超过了球状海藻。由此推测,海水鱼类在产卵过程中对海藻的物理结构具有明显选择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型海藻的营养盐代谢及其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型海藻是近岸海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近年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大型海藻在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生物修复中的重要性,同时,富营养化也可能招致某些机会主义大型海藻种类的爆发生长,因此,进一步理解大型海藻与营养盐供应变化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大型海藻营养盐代谢与海水中营养盐供应变化(主要是富营养化)的生理生态关系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评述,主要包括影响大型海藻营养盐吸收特性的重要因素、海水中营养盐的供应及大型海藻对营养盐的细胞贮存、大型海藻对营养盐的生态需求、大型海藻对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生态响应等问题。文章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海海藻的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水浸 《生物多样性》1996,4(3):139-144
我国沿海海藻现有记录835种。本文根据各海区的物种组成、物种的温度性质、特有属(种)的分布和各海区属的相似性比较,分析各海区海藻区系特点和亲缘关系。讨论了温度、海流和地理环境对海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海藻粉对种蛋孵化的影响。方法: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随机抽取600枚种蛋进行孵化实验,每组150枚。其中Ⅰ组为对照组的种蛋,Ⅱ、Ⅲ、Ⅳ组为试验组,分别添加不同水平(1%、3%、5%)的海藻粉的种蛋。结果: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海藻粉可以显著提高种蛋的孵化率和健雏率(P0.05)。结论:以上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海藻粉可提高种蛋的孵化率和健雏率,且添加5.0%海藻粉孵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贻贝筏式养殖区附生大型海藻与两种附着端足目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型海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广泛的生态功能,而关于其资源养护效应的研究大都围绕高营养层级的鱼类、螺贝类进行,目前针对大型海藻对饵料生物的养护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报道了贻贝筏式养殖生境中海藻群落对其表面附着的端足目等饵料生物的潜在养护功能。于2017年5月在枸杞岛西北部贻贝筏式养殖区采集样品,共获得32种大型海藻,其中包括红藻门(Rhodophyta)、褐藻门(Phae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三个门类;在这些海藻中附着大量的端足目(Amphipods)生物,主要以钩虾亚目(Gammaridea)和麦秆虫科(Caprellidae)为主,其中平均每克海藻中附着的总端足目生物量达0.073±0.034 g(df=29,a=0.05),丰度7.63±4.07只(df=29,a=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海藻生物量的增加,端足目总生物量显著增加(r=0.43,n=28,P0.05),钩虾的丰度也显著增加(r=0.50,n=28,P0.01),麦秆虫丰度无显著变化(r=0.26,n=28,P0.1);随着海藻丰富度的增加,钩虾的平均个体大小显著增加(r=0.71,n=30,P0.001),麦秆虫个体大小则无显著变化(r=-0.13,n=30,P0.1)。该研究表明,贻贝筏式养殖生境中附生的大型海藻有益于其表面附着的钩虾和麦秆虫的栖息生长,但海藻群落对这两种端足目影响的内在机制并不相同,这可能与不同海藻间的功能差异以及两种端足目自身的生态习性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海藻场瓦氏马尾藻碎屑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气候培养箱在室内模拟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条件,测定海藻场瓦氏马尾藻碎屑(简称海藻碎屑)分解速率变化及海藻碎屑对海藻场海域无机营养盐贡献度,旨在为探究大型海藻碎屑的生态服务效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海藻碎屑剩余物质干重和分解速率受温度影响不显著(P0.05),而光照强度影响显著(P0.05);不同温度、光强条件下,海藻碎屑质量损失率在2个月的实验周期内皆大于60%,且温度25.15℃、光强3200 lx条件更有利于海藻碎屑分解;温度对海藻碎屑分解释放氮磷营养盐影响不显著(P0.05);在同一温度(25.15℃)条件下,有无光照条件对水体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营养盐浓度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正磷酸盐浓度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水体内铵态氮和正磷酸盐浓度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对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根据海藻场瓦氏马尾藻碎屑量估算出对现场海域水体溶解无机氮累积贡献量为4.597~17.321 mg·L~(-1),溶解无机磷累积贡献27.989~76.304 mg·L~(-1)。研究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瓦氏马尾藻碎屑分解释放铵态氮和正磷酸盐的量大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温度越高越利于铵态氮释放,而正磷酸盐则更利于在低温下分解释放;随光照强度的升高,氮磷营养盐释放趋势相反,正磷酸盐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廖芝衡  余克服  王英辉 《生态学报》2016,36(21):6687-6695
随着全球范围珊瑚礁的退化,大型海藻在珊瑚礁区的覆盖度呈增多的趋势。大型海藻的大量生长,妨碍了珊瑚的生长、繁殖、恢复等过程。概括起来,大型海藻对珊瑚生长、繁殖及恢复过程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1)大型海藻通过与珊瑚竞争空间和光照而影响珊瑚生长;(2)大型海藻与珊瑚直接接触时,通过摩擦作用及释放化感物质而影响珊瑚生长;(3)大型海藻的大量生长打破了珊瑚与海藻的竞争平衡,珊瑚为应对大型海藻的入侵而把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转移到组织修复与防御上,进而造成珊瑚繁殖能量的减少;(4)大型海藻通过影响珊瑚幼虫的附着及附着后的存活率,而阻碍珊瑚群落的发展;(5)海藻还能通过富集沉积物、释放病原体及扰乱珊瑚共生微生物的生长等而间接影响珊瑚生长。明确的竞争机制有利于研究海藻与珊瑚的相互作用过程。在总结前人对海藻与珊瑚的竞争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把两者的竞争机制划分成物理机制、化学机制、微生物机制三大类,物理机制是研究得比较透彻的竞争机制,而化学机制与微生物机制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对珊瑚礁中底栖海藻与珊瑚的相互作用研究甚少;鉴于此,对底栖海藻功能群的划分类型以及三大类型底栖海藻对珊瑚的作用特点做了简要介绍,并对珊瑚礁退化的现状和退化珊瑚礁区内海藻的表现做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再综述国外关于大型海藻对珊瑚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我国应该加强对南海珊瑚礁区大型海藻的种类分布及丰富度等的调查,评价大型海藻对南海珊瑚礁的影响现状;并结合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态学研究手段,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探索海藻对珊瑚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型海藻对主要营养盐的吸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海洋环境面临的严重的富营养化现状,利用大型海藻的吸收氮磷的能力可以有效治理和修复海洋的富营养化,实现海洋污染的生态修复.本文介绍了大型海藻主要营养盐物质(C、N、P)的吸收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大型海藻吸收营养盐的现状,研究方法,前景展望等.  相似文献   

9.
海藻有性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定辉  夏建荣 《生态学报》2004,24(12):2870-2877
由于研究技术与方法的不断改进 ,人们对海藻 (seaweeds)早期生活史方面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大。评述了近年来海藻有性繁殖过程中配子释放和受精生态学问题。到达一定生理状态的海藻 ,通过对环境暗示应答而诱导配子形成。海藻生殖器官感受另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 ,通过有关信号传递机制 ,触发配子释放。海藻配子释放的时间及其所需的环境条件 ,依不同的种类而变化。配子同步释放以及各种适当的环境条件提高了受精频率和受精成功率 ,有利于受精的各种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组合 ,形成了“机会窗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的概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海藻 (特别是红藻 )的自然受精成功率比以前所认为的要高得多。受精后合子 (胚 )的散布、集落与附着显著地影响其生存以及种群动态。对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面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连、青岛、烟台等海滨沿岸,每年春夏都有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的师生到这来采集绚丽多彩的海藻标本。做为海滨城市的生物学工作者向来自远方的师生介绍一下海滨沿岸海藻实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海滨藻类实习》(1981年第4期第53页)一文(以下简称《实习》)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简介,对采集者到海滨海藻实习有些帮助。为了使他们更确切地认识海藻的分布及采集情况,就文中所谈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作为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