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葱属(Allium L.)5个种6个居群的细胞学特征。这些种是太白韭(A.prattii C.H.Wright apud Forb.et Hemsl.),该种包括两个居群(Ⅰ、Ⅱ)。居群Ⅰ:K(2n)=2x=16=9m+1m(SAT)+4sm+2st,居群Ⅱ:K(2n)=2x=16=10m+5sm+1sm(SAT);天蒜(A.paepalanthoides Airy-Shaw):K(2n)=2x=16=14m+2sm+3B;多叶韭(A.Plurifoliatum Rendle):K(2n)=2x=16=14m+2sm+1B;合被韭(A.tubiflorum Rendle):K(2n)=2x=16=12m+2m(SAT)+2sm;峨眉韭(A.omeiense Z.Y.Zhu):K(2n)=2x=22=2m+18sm+2T(SAT)。所研究的6批材料均为二倍体,除合被韭的核型为“1A”型,蛾眉韭的核型为“3A”型外,其余4批材料的核型均为“2A”型。其中峨眉韭和多叶韭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天蒜和多叶韭的细胞中首次发现B染色体,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12种中国葱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细胞压片法,对采自中国西部的12种葱属植物的根尖有丝分裂中期进行了观察,其巾天蓝韭(A.cyaneum)、梭沙韭(Aforrestii)、昌都韭(A.changduense)、西川非(A.xichuanense)、野黄韭(A.rude)、野葱(A.chrysanthum)和真籽韭(A.eusperma)等7种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供试类群中,峨眉韭(A.omeiense)和多星韭(A.wallichii)的染色体基数分别为11和7,其余类群的染色体基数均为8.观察发现,随体杂合和多侪性现象在供试类群中很普遍.分析推测:(1)随体和倍性的变异在葱属某些类群的进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随体的类型在葱属具有重要的分类意义;(2)多倍化和地下走茎的无性繁殖方式可能是天蓝韭(A.cyaneum)的进化策略;(3)西川韭(A.xichuanense)、野黄非(A.rude)和野葱(A.chrysanthum)有密切的亲缘关系;(4)真籽韭(A.eusperma)与多籽组在核型上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四川葱属一新种及其核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该新种的核型,其核型公式为K(2n)=2x=16=14m+2st(2SAT),具一对居间随体,有时该居间随体不明显。核型的不对称性为2A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葱属单生组4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葱属单生组Allium sect.Haplostemon Boiss.的4种8个地方居群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其中3个种的核型属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除在棱叶韭内同时具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居群外,所研究的其余种的居群均为二倍体。以本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对该组已有的细胞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单生组的染色体基数为8,在组内存在1A和2A两种核型类型;(2)组内随体染体类型丰富,在该组物种的生存适应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3)有些种(如薤白A.macrostemohn,棱叶韭A.caeruleum等)表明出现明显的种内核型分化,有的种甚至在外部形态上也有分化;(4)高度不育的三倍体(棱杏韭)和和五倍体(薤白)居群靠小鳞茎和珠芽进行无性繁殖,以此保持群的稳定和扩大。另外,从生境、繁育制度、多倍化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认为 在单生组中不同的生境有利于诱发染色体的结构作数目变异。多倍化和兼性无融合生殖繁殖制度并存,则有利于克服染色色体变异所带来的育性降低这一繁育障碍,同时使居群中所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得以保存,因此,多倍化和普性无融合生殖繁育制度并存是该组中多倍体类群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葱属粗根5种材料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国产葱属合被组植物的核型及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国产百合科葱属合被组(Sect.Caloscordum)的长梗韭(Allium neriniflorum Baker)和合被韭(A.tubiflorum Rendle)共6个居群进行了调查和栽培实验,在此基础上,从细胞学、形态解剖学等角度对各居群进行了研究,通过核型分析及形态比较认为:将合被组置于葱属中更合理。种的划分可根据核型中随体的类型、小花梗的长度、植物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是否有明显的二次生长现象为标准来划分。每室胚珠的多少只能反映出二倍体与四倍体的区别,不能作为分种指标。本文有关合被韭的核型研究的报道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7.
葱属根茎组8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报道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对国产葱属根茎组的8种植物进行了染色体研究,发现染色体数目2n=16或32,核型属2A 或2B型,对称性较高。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别为:Allium leucocephalum 2n(2x)=16=12m+2sm +2st(2SAT); A,strictum 2n(4x)=32=16m+4sm+12st;A.ramosum 2n(2x)=16=14m+2st (2SAT); A.bidentatum 2n(4x)=32=24m+4sm+4T;A.tenuissimum 2n(2x)=16=10m+4sm+ 2st(2SAT),A.anisopodium 2n(2x)=16=12m+2sm+2st(2SAT);A.anisopodium var.zimmermanni anum 2n(4x)=32=24m+4sm+4st(4SAT); A.condensatum 2n(2x)=16=14m+2st(2SAT)。多数种的染色体资料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15种25居群葱属根茎组植物进行核型研究,首次报道荒漠韭Allium tekesicola、蓝花韭A.beesianum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增补了一些根茎组植物的细胞学资料。结果表明:供试类群为二倍体或四倍体,核型类型为1A、2A或2B;高山韭A.sikkimense壤塘居群和荒漠韭具短臂随体,宽苞韭A.platyspathum的和布克赛尔居群、奇台居群具居间随体;野黄韭A.rude雅江居群和荒漠韭中各存在1条B染色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我们讨论了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随体染色体的多型性、B染色体的进化意义和该组植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了天蓝韭A.cyaneum、齿丝山韭A.nutans的地理分布成因,得到了如下推论:(1)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x=8;(2)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核型进化趋势为:1A→2A→2B→2C;(3)中国根茎组植物的随体染色体具多型性;(4)多倍化和结构变异是中国根茎组植物进化的两种重要方式;(5)天蓝韭和齿丝山韭以多倍化和无性生殖来克服扩大新的生存空间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葱属10种20居群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采自中国西南地区的10种20个居群葱属(Allium L.)植物的根尖有丝分裂中期进行了观察,10种葱属植物分别为峨眉韭(Alliumomeiense)、多星韭(A.wallichii)、大花韭(A.macranthum)、韭(A.tubero—sum)、高山韭(A.sikkimense)、天蓝韭(A.cyaneum)、西川韭(A.xichuanense)、野黄韭(A.rude)、野葱(A.chrysanthum)和真籽韭(A.eusperma)。供试类群中,核型类型为2A、2B和2c,其中2c为首次报道;染色体基数为7、8、11;5个种中存在多倍体,其中天蓝韭的5倍体居群为首次报道;6个种存在随体杂合现象。通过观察发现峨眉韭的核型不对称性与海拔高度存在相关性;四倍体大花韭的核型演化伴随着st染色体短臂的断裂和丢失。结合核型、形态学和繁育制度等特征,对部分类群的进化和组一级分类等级及其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葱属根茎组8种21居群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葱属根茎组Allium sect.Rhiziridium的8种21个地方居群的核型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该组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进化机制提供依据。贺兰韭A.eduardii和阿拉善韭A.flavovirens2个种的核型以及辉韭A.strictum的六倍体核型均属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贺兰韭A.eduardii、阿拉善韭A.tlavovirens、北韭A.lineare、蒙古韭A.mongolicum和滩地韭A.oreoprasum的各居群均为二倍体,核型类型为Stebbins的2A型;韭A.tuberosum和野韭A.ramosum的各个居群均为四倍体,核型类型为2A型:辉韭A.Jtrictum的4个居群均为六倍体,核型类型为2B型。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推论:(1)该组植物中存在着大量的多倍体或多倍体系列,染色体数目变化与物种进化具有密切相关性,多倍化可能是根茎组植物核型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2)随体染色体多为st或t染色体,均位于短臂末端;(3)可以认为辉韭是以增加倍性来克服该物种扩大新的生存空间所带来的困难;(4)现今栽培的韭可能是由野生的二倍体韭和四倍体韭经过长期人工驯化而来的,现今栽培的三倍体韭可能是二倍体韭和四倍体韭杂交而来,并且以无性繁殖方式保存三倍体类群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八种国产葱属植物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对国产葱属Allium 8个种的14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其染色体基数均为x=8,其中7个居群为二倍体(2n=2x=16),6个居群为四倍体(2n=4x=32),1个居群为多倍体复合体(2n=4x=32,2n=6x=48,2n=8x=64和2n=9x=72)。并发现随体染色体十分活跃,在多倍体中其数目并不都与其倍性相对应,并有“串状随体”现象出现;在有些类群中其形态变异较大,而随体染色体杂合形式的多态现象也较普遍。本文重点讨论了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在葱属进化中的作用,认为随体染色体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的出现是葱属中遗传变异的重要源泉之一。并对葱属中的染色体基数及种内多倍性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我国蒿属6种的染色体核型,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牡蒿(ArtemisiajaponicaThunb.)2n=18=12m+6sm(2SAT);西南牡蒿(A.parvifloraBucb.-Ham.exRoxb.)2n=36=30m+4sm+2st(6SAT);多花蒿(A.myrianthaWall.exBess.)2n=36=30m+6sm:牛尾蒿(A.dubiaWall.exBess.)2n=36=28m+8sm(2SAT);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DC.)2n=54=42m+12sm;荚毛蒿(A.velutinaPamp.)2n=54=36m+18sm.  相似文献   

13.
宽叶韭及其近缘种不同居群的黄酮类化合物薄层层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亮  许介眉 《植物研究》1998,18(2):158-162
对宽叶韭的13个居群及其变种木里韭和近缘种峨眉韭的叶片进行了黄酮类化合物的薄层层析(TLC)分析,发现不同居群的木里韭、峨眉韭和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宽叶韭的层析图谱类型不受生态环境和染色体倍性的影响;依据层析图谱,宽叶韭可明显分为三个类型且与宽叶韭的生活习性相吻合,表明宽叶韭可能发生了种内分化。  相似文献   

14.
国产五种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国产5种菊属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为:D. indicum 2n=2x=18=16m 2st,2n=4x=36=28m 6sm 2st;D. lavandulifolium 2n=2x=18=14m 4sm,2n=4x=36=28m 6sm 2st;D. lavandulifolium var.seticuspe 2n=2x=18=12m 6sm;D. chanetii 2n=4x=36=20m 14sm 2st,2n=6x=54=38m 14sm 2st;D. potentilloides2n=2x=18=14m 2sm 2st;D. vestitum 2n=6x=54=38m 16sm.核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类群中出现的多倍体多为异源多倍体;根据对核型资料、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特点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多倍化是菊属野生种进行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自然三倍体韭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 原产我国,由于抗逆性强,栽培容易,又具有特异的辛香气味,自古以来就是群众喜爱的蔬菜品种之一。据文献记载,栽培的韭有二倍体和四倍体两类,分别由野生的二倍体韭和四倍体韭经长期驯化而来。栽培的四倍体韭产量比二倍体高。目前各地的商品韭多为四倍体,二倍体已不多见,而  相似文献   

16.
我国11种披碱草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报道了中国产的11种披碱草属植物的核型,其中9种为首次报道。结果如下:老芒麦2n=4x=28=24m+4sm(2SAT);披碱草2n=6x=42=36m(2SAT)+6sm(4SAT);青紫披碱草2n=6x=42=32m+10sm(4SAT);垂穗披碱草2n=6x=42=34m+8sm(2SAT);圆柱披碱草2n=6x=42=32m+10sm(2SAT);短芒披碱草2n=6x=42=30m+12sm(4SAT);黑紫披碱草2n=6x=42=36m(6SAT)_1+6sm;毛披碱草2n=6x=42=30m+12sm(6SAT);紫芒披碱草2n=6x=42=22m=12sm(2SAT)+8st(4SAT);肥披碱草2n=6x=42=34m(2SAT)+6sm(4SAT)+2st;麦(?)草2n=6x=42=30m(4SAT)+12sm(2SAT)。  相似文献   

17.
云南猪屎豆属6种植物的核型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猪屎豆属(Crotalaria)6种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C. yunnanensis仅报道了染色体数目),并结合它们的分类和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它们的演化关系;其中C. bracteata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以及C. yunnanensis的染色体数目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