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孢粉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今年迎来了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本文就中国孢粉学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回顾,重点列举中国孢粉学在地层孢粉学、第四纪孢粉学、孢粉形态学和应用孢粉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研究进展,并对中国孢粉学的今后发展提出展望,呼吁中国孢粉工作者不断开拓,利用当前孢粉学良好的发展机遇,开创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应用聚类分析划分孢粉带(区)的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序言随着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孢粉分析学者对于数值方法在第四纪孢粉分析中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认识。聚类分析、全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多变量统计分析已用于处理第四纪孢粉学问题。应用这些方法划分孢粉带、孢粉分布区,进而探讨孢粉谱和植被、气候间的关系,定量解决第四纪孢粉学和古生态学的问题。在我国,虽有少数孢粉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充分。本文是应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的一个实例。试图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和内蒙古旱海的两个钻孔和南中国海海域表层样品作孢粉带划分  相似文献   

3.
孢粉-植被-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第四纪孢粉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近些年来 ,孢粉 植被 气候关系研究已成为世界孢粉学界的热点之一。空气孢粉学的研究在大气环境污染监测、花粉过敏症、农业收成预报和第四纪植被与环境重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并不断发展 ;近年来 ,为开展全球范围的古环境研究 ,各大洲相继建立了孢粉数据库 ,大量开展表土孢粉研究。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 ,汇集了我国近半个世纪积累的孢粉资料 ,并利用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 ,系统开展了中国现代表土孢粉、6kaBP(中全新世 )及 1 8kaBP(末次盛冰期 )的生物群区模拟及重建 ,建立了花粉 气候转换函数和响应面模型 ,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冲积物孢粉学和环境考古孢粉学研究 ,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研究还有待于深入 ;特征指示种花粉雨研究 ,对古生态环境重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孢粉学分会联合会和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主办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的第十届国际孢粉学大会 ,于 2 0 0 0年 6月 2 4— 30日在中国南京成功举行。来自 47个国家和地区的 2 65位正式代表 (其中外宾 1 56人 ,台湾地区代表 4人 )和 30余位临时与会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368篇 ,安排特邀报告 3个 ,组织 1 6个专题共 2 0 1个报告和 87个展板。内容涉及孢粉学各研究领域 ,主要包括孢粉形态、分类和演化 ,空气孢粉学、医药孢粉学和昆虫孢粉学 ,各年代孢粉学 ,极地孢粉学 ,古生态与古环境 ,考古孢粉学 ,微植…  相似文献   

5.
孢粉学学报     
孢粉学学报是由法国蒙彼利埃新建立的孢粉学实验室创办的一种国际孢粉学杂志。1989年创刊,季刊。刊登内容包括化石孢粉、现代孢粉和有关利用孢粉学作为工具的所有学科。创刊号有三部分(各占1/3):化石花粉(形态、分类、演化等);现代花粉(空中漂浮孢粉、形态等);孢粉学相关学科(地质学、海洋学、气候学等)。杂志的文种是英文,偶尔也使用法文和西班牙文,但附英文题目和摘要。该刊为高价  相似文献   

6.
孢粉学是一门研究孢子和花粉的新兴学科,其中孢子和花粉形态的研究是孢粉学的基础。它为植物分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化石孢粉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孢粉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古地理、古气候、古植  相似文献   

7.
孢粉学学术交流会于1988年10月27至3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50人。大会收到论文156篇。会议采取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形式,就代表们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大会反映了我国孢粉学的研究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许多方面,如,地质、石油、煤炭、水文、海洋、考古、农业、食品、医疗、保健、化装等。研究的对象不断扩大,从研究化石孢粉、现代孢粉,到研究原油、大气、海洋中的孢粉;从研究孢粉形态、孢粉成分,到研究孢粉的光性特征、破壁技术、超薄切片技术等,且都取得进展。尤其是近几年对现代孢粉成分的研究,为食品、医疗、保健、化装等方面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优质原料;化石孢粉成分的研究,为石油形成与  相似文献   

8.
《Acta Botanica Sinica》1988,30(2):222-222
中国孢粉学会与华北油田于1987年9月24—28日在河北任邱市联合召开了全国孢粉形态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100名,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下列五个专题进行大会报告及小组讨论:1.孢粉形态研究的进展;2.孢粉形态与进化;3.新技术在孢粉形态研究中的应用;4.常见和有争议的孢粉鉴定问题;5.常见和有争议的孢粉形态名词的统一问题。通过学术交流,代表们认为:1.孢粉形态的研究是孢粉学研究的基础,必须重视和加强。2.地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孢粉学发展历程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孢粉学会(后对内称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前夕,回顾我国孢粉学事业的发展及历届孢粉会议的往事,历历在目,十分怀念.  相似文献   

10.
刘炳仑 《化石》1996,(1):29-29
用孢粉分析来寻找地下水刘炳仑水,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或者说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它直接参加机体的生命大循环和生命代谢。众所周知,孢粉学是新兴边缘学科,它的主干是孢粉分析。一般说来,孢子和花粉都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孢子存在于古今...  相似文献   

11.
A new look at the acetolysis metho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cetolysis method intreduced byGunnar Erdtman is still a very welcome and highly successful technique in palynology. However, acetolysis destroys all pollen material with the exception of sporopollenin that forms the outer pollen wall, the exine. Modern palynology in its application to plant systematics and phylogeny must consider all sporoderm characters, not only those of the exine. The neglect of the intine may distort some principal palynological aspects. This is illustrated by cases of total breakdown or gross modification of thin exine structures (e.g. inBeilschmiedia, Strelitzia) and by the clarification of apertures (e.g.,Polyalthia, Fissistigma, Calluna). In our view the investigation of both acetolysed and non-acetolysed pollen is obligatory for a well balanced view of poll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相似文献   

12.
In the 1990s Rubiaceae became a hot spot for systematists, mainly due to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family by Robbrecht in 1988. Next to the exploration of macromolecular characters to infer the phylogeny, the palynology of Rubiaceae finally received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This article aims to present a state-of-the-art analysis of the systematic palynology of the family. The range of varíation in pollen morphology is wide, and some of the pollen features are not known from other angiosperm taxa; e.g., a looplike or spiral pattern for the position of apertures in pantoaperturate grains. We compiled an online database at the generic level for the major pollen characters and orbicule presence in Rubiaceae. An overview of the variation is presented here and illustrated per character: dispersal unit, pollen size and shape, aperture number, position and type, sexine ornamentation, nexine pattern, and stratification of the sporoderm. The presence/absence and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orbicules at the generic level is provided as well. The systematic usefulness of pollen morphology in Rubiaceae is discussed at the (sub)family, tribal, generic, and infraspecific levels, using up-to-date evolutionary hypotheses for the different lineages in the family. The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of coding pollen characters for cladistic analyses are also treated.  相似文献   

13.
乌蕨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鳞始蕨科(Lindsaeaceae)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蕨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表面具疣状纹饰。孢壁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外壁在四分体阶段已基本形成,其表面光滑,质地均匀,由孢粉素形成。周壁是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外壁表面沉积形成,可分为周壁内层、周壁中层和周壁外层三部分。在周壁中层与外层之间有一层均匀的空间。最后,本文探讨了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规律,研究结果对揭示孢子纹饰和孢壁各层的形成过程、来源和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孢粉学和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水蕨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蕨科(Parkeriaceae)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L.)Brongn.)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蕨孢子呈辐射对称,三裂缝,表面具肋条状纹饰。孢子壁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在四分体阶段外壁已基本形成,其外壁显著,表面光滑,质地均匀,由孢粉素形成,外壁厚约3—5μm,脊高约5—7μm。周壁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外壁表面沉积形成,较薄,厚度只有0.1μm,表面具有杆状突起。研究结果对揭示孢子纹饰和孢子壁各层的形成过程、来源和稳定性有一定的意义,并为蕨类植物孢粉学和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水蕨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蕨科(Parkeriaceae)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孢子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水蕨孢子呈辐射对称, 三裂缝, 表面具肋条状纹饰。孢子壁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在四分体阶段外壁已基本形成, 其外壁显著, 表面光滑, 质地均匀, 由孢粉素形成, 外壁厚约3-5 μm, 脊高约5-7 μm。周壁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外壁表面沉积形成, 较薄, 厚度只有0.1 μm, 表面具有杆状突起。研究结果对揭示孢子纹饰和孢子壁各层的形成过程、来源和稳定性有一定的意义, 并为蕨类植物孢粉学和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鳞始蕨科(Lindsaeaceae) 乌蕨( Stenoloma chusanum Ching) 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蕨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 表面具疣状纹饰。孢壁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外壁在四分体阶段已基本形成, 其表面光滑, 质地均匀, 由孢粉素形成。周壁是由绒毡层残余物在外壁表面沉积形成, 可分为周壁内层、周壁中层和周壁外层三部分。在周壁中层与外层之间有一层均匀的空间。最后, 本文探讨了孢壁的形成和发育规律, 研究结果对揭示孢子纹饰和孢壁各层的形成过程、来源和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 并为孢粉学和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Monoletes pollen extracted from the seed fern synangium Dolerotheca sclerotica Baxter illustrate four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oderm. In the first stage the grains are up to 100 μm long and possess an apparent homogeneous exine in which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nexine and sexine. Numerous nexine lamellae and the initiation of sexine expansion mark stage 2 in exine ontogeny.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sexine continues in the third stage until the ratio between the nexine and sexine is approximately 1:5. The final stage in maturation of the sporoderm shows an expanded alveolate sexine with some of the sporopollenin units broken and disorganized. It is at this stage of development that nexine lamellae are most prominent. The formation of sporoderm layers in the fossil grains is compared with pollen grain development in living cycads (Cycadophyta) and a model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the apparent early formation of nexine lamellae in Monoletes. The evolution of exine components in early pollen typ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第四纪孢粉学利用现代和化石孢粉重建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学科领域。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数据可视化和计量分析模块,以CNKI (中国知网)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0–2020年间的共计6081篇第四纪孢粉学相关文献为基础,梳理了近30年来第四纪孢粉学的过去和现在,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第四纪孢粉学领域发文量呈增加趋势,中国的总发文量和国际影响力整体呈增长趋势;第四纪孢粉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成果有明显的聚集性;中国科学院是外文发文量最多的国际机构。第四纪孢粉学近30年的研究主要涉及古植物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和古气候学等领域,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定性和定量重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表土花粉研究、花粉与人类活动、亚洲季风演变和孢粉分类学是近几年发刊的热点。虽然一些关键词如花粉产量、代表性以及现代花粉与植被和气候的定量关系等出现频次低,但对第四纪孢粉学十分重要。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湖泊表层沉积物的花粉研究,探讨花粉与植被、气候的定量关系,为准确解译化石花粉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