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脱细胞神经移植物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施旺细胞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分离纯化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行表型鉴定后,取第5代细胞,诱导组采用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匀浆进行诱导,非诱导组加入等量无血清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诱导后细胞S-10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BMSCs表型鉴定为CD44+、CD54+、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GFAP、S-10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为(42±4)%和(64±5)%。结果 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施旺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形成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特征.方法:通过贴壁法培养分离大鼠骨髓MSCs,体外扩增纯化后加入正常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72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钙离子细胞形态和荧光强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后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可见MSCs呈纺锤形和多角形,核居中,有1-2个核仁,诱导后细胞呈神经元样,细胞伸出较长的轴突样和树突样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F(神经丝蛋白)阳性,GFAP(神经胶质细胞酸性蛋白)阴性.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脊髓匀浆上清诱导前细胞形态呈细长的梭形,细胞核不明显,胞体染色强,突起染色弱,荧光像素值低;诱导后,细胞呈现神经元样形态,胞体大,有多个突起,胞体及各突起染色强,荧光像素值高.结论: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可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施万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大鼠骨髓间质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质细胞并传至第 6代 ,诱导前 2 4h加 1μg·L-1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入培养液中以促分裂 ,再以施万细胞条件培养基作诱导剂 ,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诱导后一周的细胞进行Map 2及NSE、GFAP表达的检测。结果 诱导后 48小时间质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神经元样 ,神经元样细胞呈Map 2及NSE阳性 ,而GFAP显阴性。结论 施万细胞的上清液能诱导骨髓间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提取、分离培养和体外扩增的最佳条件,研究其在体外培养中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能。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从成年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培养扩增,观察其生长特性;用2-巯基乙醇(β-mercaptoethanol,β-ME)对传代细胞诱导分化,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分化细胞的类型。结果 原代培养时形成由基质干细胞组成的细胞集落,细胞集落14d时接近融合,传代后,细胞体积变大,约5~7d传代一次。β-ME诱导后,70%以上的细胞在形态上呈神经元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NSE阳性,GFAP阴性,说明诱导分化的细胞为神经元,而不是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并可连续传代;在β-ME作用下可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盐酸法舒地尔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未转染组、转染组(转染Rn-Notch1-siRNA)、阳性对照组(转染Rn-MAPK-1 Control siRNA)及阴性对照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 siRNA)等4组。采用盐酸法舒地尔诱导大鼠MSCs分化为神经元。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转染后荧光表达情况;RT-PCR检测Notch1、Hes1和MAPK1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otch1、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微丝蛋白亚单位(NF-M)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①siRNA转染72h,MSCs荧光表达最强,转染率可达91.3%±4.2%;同时,转染组MSCs的Notch1和Hes1 mRNA转录下降(P0.05);MTT提示转染组细胞存活率也显著减少(P0.05)。②盐酸法舒地尔可以诱导MSCs向神经元分化,其中以转染组诱导效果最佳,NSE、NF-M的表达率显著的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在诱导大鼠MSCs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Notch信号通路与RhoA/Rho激酶通路信号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MSCs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化学方法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可持续性分化。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P5代,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将细胞分为丁羟茴醚(BHA)诱导组、β巯基乙醇(BME)诱导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化学诱导分化,通过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神经细胞标志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BHA诱导组高表达GFAP,而BME诱导组高表达巢蛋白,2组NSE表达均较弱;同时在诱导结束后继续培养的过程中,2组神经标志分子表达量持续降低。结论:2种方法都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但分化结局不同,BHA诱导分化后细胞主要表达星形胶质细胞表面标志GFAP,而BME诱导分化后细胞主要表达神经前体细胞表面标志巢蛋白;此外,通过化学方法诱导分化的效果是不可持续的,在诱导结束后继续培养的过程中神经标志分子表达逐渐下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NAi靶向抑制p65基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分化中的影响。方法:采用RNAi干扰技术,Rn-p65-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MSCs,用盐酸法舒地尔诱导MSCs向神经元分化,并以未转染组及Cy3标记的negative control siRNA为对照组。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经negative control siRNA转染24 h、48h及72 h后MSCs的荧光表达变化;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转染前、转染24 h、48 h及72 h后MSCs的存活率;RTPCR检测p65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MSCs中p65蛋白的表达;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p65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微管结合蛋白(MAP-2)和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Negative control siRNA转染72 h,MSCs荧光表达最强,转染率可达83.3%±3.8%;Rn-p65-siRNA转染组MSCs的p65 mRNA转录下降,p65蛋白表达减少;Rn-p65-siRNA转染组的MSCs存活率也显著减少,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转染72 h后,诱导转染组MSCs向神经元分化的诱导效果最佳,可高效表达NSE、MAP-2等,而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靶向抑制p65基因表达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8.
器官型脑片培养液对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stem cells,BMSCs),观察BMSCs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并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探讨B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能性和条件。方法取大鼠骨髓,用直接贴壁法培养、传代,取第3代细胞(P3)进行CD34,CD7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BMSCs(P3)诱导前24h加1ug.L-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促分裂。再以脑片培养液作为条件培养液进行诱导,随后进行Niss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BMSCs中含有较小的长梭形细胞,较大的扁平细胞及中等大小的圆形细胞,经鉴定CD34阴性,CD71弱阳性;诱导后BMSCs中长梭形细胞形态呈神经元样外形,Nissl的表达上调,NSE阳性,GFAP阴性。较大的扁平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结论BMSCs中含有多种细胞,细胞放置于脑片培养液微环境中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具有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很多研究报道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可以向神经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其中多数研究观察了细胞形态以及几种神经相关蛋白的免疫反应,也有报道用基因组学方法分析MSCs诱导过程中基因谱的表达变化.尚未见报道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MSCs在诱导过程中蛋白谱的表达变化.本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MSCs向Schwann细胞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蛋白谱的表达变化.从成年SD大鼠的股骨和胫骨中分离培养MSCs,应用复合诱导因子体外连续诱导MSCs向Schwann细胞样细胞分化.采用2-DE技术分离未诱导和诱导分化后MSCs总蛋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谱,搜索数据库分析差异蛋白质点.所得到的MSCs蛋白谱有792个蛋白点,通过PDQuest软件分析诱导前后MSCs的蛋白谱,初步分析发现有74个蛋白质的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43个蛋白表达上调,31个蛋白表达下调.本研究通过质谱分析并进行网上数据库搜索匹配,初步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包括骨架和结构蛋白、生长因子类的蛋白、代谢相关蛋白及酶类、伴侣蛋白、受体类蛋白、细胞周期蛋白、钙结合蛋白以及其他蛋白等.研究表明,MSCs体外条件诱导分化过程中有较多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其中与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相关蛋白:BDNF,CNTF,GFAP等在MSCs体外条件诱导分化后中表达明显上调;本研究从蛋白质水平为MSCs体外向Schwann细胞样细胞条件诱导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B(GB)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应用膜片钳技术,采用全细胞记录方式,对由GB诱导的大鼠MSCs进行诱导前后的电生理功能测定。结果:分化后的神经元样细胞较诱导前细胞的膜特性有了显著改变(P<0.05)。结论:大鼠MSCs经过GB诱导能够向功能性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
人外周血中LAK细胞的克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首次采用半固体-液体两步法克隆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获得成功。先用含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的软琼脂半固体克隆外周血中的T细胞,再将T细胞克隆转移至96孔板中继续在含rhIL-2的液体中培养。~(51)Cr释放的结果表明,约10~30%的克隆对NK敏感的K562细胞和NK不敏感的H7402、Anip-1肿瘤细胞均有细胞毒性,即为LAK细胞克隆。LAK细胞克隆能在体外含rhIL-2培养液中增殖1.5~3.0个月,每个克隆可扩增至10~9~10~(10)个细胞,仍然维持LAK细胞活性。表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克隆的LAK细胞CD3( )、CD8( ),属T细胞系统。有增殖能力的LAK前体细胞在PBMNC中的频率约为1~3×10~(-4)。用有限稀释法将LAK细胞克隆进一步亚克隆,98%以上的亚克隆均有LAK活性,表型也和原克隆相同,证实原克隆具有克隆源性。本文的两步法克隆LAK细胞程序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均一的LAK细胞,极大地有助于LAK细胞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过程中,经拟胚体(embryonic body,EB)法和直接分化法的不同效率。方法人胚胎干细胞常规培养消化后,分为两组:A组,经EB法分化;B组,添加noggin和ITSFn直接分化法。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检测细胞各阶段标志物,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观察两组细胞Nestin阳性细胞率。神经干细胞继续分化,免疫荧光、RT-PCR法检测MAP2、GFAP表达。结果RT-PCR检测到OCT4、nestin表达。B组nestin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诱导周期短于A组。神经干细胞继续分化,得到不同数量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MAP2、GFAP分别阳性。结论在体外采用定向分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不经EB,可直接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且诱导效率比EB法高。因此直接分化法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后超微结构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为下一步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体外扩增、定向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基础上,电镜下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RT-PCR检测心肌特异性因子ANP、BNP、α-MHC、β-MHC的表达,并与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比较,观察二者之间的生物学异同。结果免疫组化法证实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电镜下胞浆内可见糖原颗粒,肌原纤维排列与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相似;RT-PCR证实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因子ANP、BNP、α-MHC、β-MHC。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定向诱导后在超微结构和细胞因子的表达上类似于心肌细胞,已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4.
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细胞同步技术和微管吸吮技术,从细胞周期的角度研究不同细胞周期肝癌细胞(hepatocellularcarcinoma cells,HCC)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粘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各周期时相的细胞百分比为:G_0/G_1期,53.51%;G_2/M期,11.01%;S期,35.48%。采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秋水仙碱顺序阻断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双阻断后释放培养的方法可分别获得G_1期和S期的肝癌细胞,其平均同步率分别为69.02%和96.50%。G_1期肝癌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力比S期相应值明显降低(P<0.01),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组比较也得到同样结果,而S期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组的粘附力值无明显差别。肝癌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力随着粘附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30~60min内迅速增长,60min之后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即300×10~(10)N左右。提示:在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中,S期细胞可能起的作用更大;肝癌细胞和内皮细胞上粘附分子表达呈现时间效应,从而体现出粘附和去粘附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细胞纯化与鉴定,比较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采用血管环贴壁法培养动脉内皮细胞,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动脉平滑肌细胞,并采用有限稀释法挑选内皮细胞单克隆,免疫细胞荧光鉴定二者的特异性标志,相差显微镜观察二者单个细胞及细胞群体在形态上的差异性,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比较二者对胰酶消化,粘附,冻存后复苏的情况。结果血管环贴壁法成功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培养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能够形成单克隆集落,培养的细胞均表达相应的特异性标志,内皮细胞增殖速度和平滑肌细胞有差异,内皮细胞对胰酶的耐受性较差,内皮细胞粘附所需时间短,对冻存后的耐受性较好。结论组织块贴壁法适合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培养,有限稀释法能够纯化原代培养的内皮细胞,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在细胞形态、增殖、粘附、对胰酶的反应、冻存后复苏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日本沼虾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之间的连接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万喜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报》1999,45(2):178-186
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日本沼虾精子发生过程中不同细胞之间的连接关系。结果表明,从精原细胞期到次级精母细胞期,在生精细胞之间存在间隙连接与分隔连接与分隔连接,并且两种连接相互邻接,桥粒仅在精原细胞之间发现;从精原细胞期到精细胞期,在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之间也存在相互邻接的间隙连接与分隔连接,两类细胞之间有大量桥粒,形成血淋巴-精巢屏障,这种屏障可保持生精细管内环境的稳定性;精子发生的不同时期,支持细胞之  相似文献   

17.
频繁使用染发剂对小鼠染色体畸变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多次接触7 种染发剂对不同组小鼠骨髓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结果发现, 7 种染发剂均导致出现较高的染色体畸变率,3 种能引起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显著上升, 其中以粉末状染发剂的影响最为严重。4 种染发剂对进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的小鼠均产生显著影响, 尤以氧化型染发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Nogo-P4对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Nogo-P4对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是否存在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脊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分为A、B、C和D组,在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分别加入0μmol/L、2μmol/L、4μmol/L和6μmol/L的Nogo-P4,免疫荧光标记神经元样细胞,计数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比率,使用Image-ProPlus5.0软件测量神经元样细胞神经突长度。结果神经干细胞分化第3d,A-D各组神经元样细胞平均神经突长度分别为97.80±6.97μm、88.25±5.83μm、80.54±6.75μm和79.31±6.57μm;神经元样细胞比率分别为(35.82±6.53)%、(35.31±6.11)%、(38.97±5.79)%和(34.75±5.61)%。A-C组神经突长度随着Nogo-P4浓度的升高而下降,P<0.05;C、D组神经元样细胞神经突长度较A组缩短约17%;各组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比率无显著差异。结论Nogo-P4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形成的神经元样细胞具有神经突生长抑制作用,对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比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S-电位的发现揭开了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内研究的序幕。细胞内染色技术已证明 S-电位起源于水平细胞。本文评述这一领域的主要进展,特别是结合外网状层神经元回路的研究,讨论对各种水平细胞的感受细胞输入及其相互作用。也将论及水平细胞在视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