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都浩 《生物工程学报》2024,40(4):1251-1260
为了满足国家在农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教育部把握经济社会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在涉农优势高校布局建设生物育种工程硕博士专业。该专业将首次开设农业合成生物学课程,培养研究生解决生物育种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引领国家农业创新发展,服务现代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合成生物学研究生课程将注重多学科交叉、创新引领、产学研协同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多学科基础、自主的创新能力及务实的产业化理念的研究生,满足国内外未来农业发展需求,深入开展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的未来农业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2.
生物制药作为全球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人才竞争激烈。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浙江理工大学结合实际情况和本地特色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首先,确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专业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构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双线并行的教育模式。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融入思政教育的平台,实施“学-用-创”的综合实践范式。最后,探索“教师-学生双向互评”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在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探究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生物制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旨在为其他高校同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培养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正是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的关键.当前新形势下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要顺应时代,与时俱进,以实现教学专创融合为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植物保护专业“专创融合”体系建设背景及建设现状,具体阐述了植物保护专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框架,分析了高校植物保护专业实现“专创融合”取得的成效,揭示了当前高校植物保护专业在实施“专创融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了问题成因,提出了加强政府协调引导、加强产学研合作等多项对策与建议.这些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张真瑞  秦岩 《生物信息学》2019,26(5):105-108
城市农业综合体的出现是对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田园体验需求的一种全新回应,对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以探究城市农业综合体的规划方式为目的,通过对城市农业综合体概念的梳理,提出城市农业综合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构成。随后对意大利城市农业综合体“FICO Eataly World”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介绍城市农业综合体的设计理念、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和景观特色。最终提出城市农业综合体应选择市郊农业用地,在保留田园风貌的基础上,融合城市商业、农业观光体验进行规划设计,为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创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文涛  张帆  江凌  高振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11):4730-4741
伴随着我国生物工程相关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之相关的人才需求及培养质量也受到广泛关注。为解决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未能紧密契合行业企业所需等方面的不足,切实发挥专业特色,有效深化校企合作,促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南京多所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围绕培养“品行正、学习好、能力强”人才,立足学科比较优势,大力推行并持续优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科产教融合,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质工程实践教育。前期育人成效表明,该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等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代谢工程”课程是生物类工科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涉及学科领域广、应用性强。加强“代谢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是适应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时代需求。文中详细列举了“代谢工程”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的一些典型案例,寓思政教育于课程教学环节之中,借此对工科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从而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在初三“农业生产基本知识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系统地遵照毛主席所指示的新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体力劳动者。下面是我们在初中三年级“农业生产基本知识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使学生认识党领导农业生产的正确性。例如:我们学习到“土壤的改良”及“水土保持的方法”等各节时,介绍了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由于贯彻了党提出的“农、林、牧相结合的经营方针”,在“水土保持’和“利用红土壤”工作上取得了投资少,收效大、成本低、利益高的效果。南昌县五星农业合作社1953年建社后,由于做好了“水土保持”和“改良红土壤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现行高校开设户外专业模式分析入手,对高职院校开设户外专业的必要性做了论证,并从教师队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做了可行性分析,为高职院校户外运动专业论证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乡村振兴是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面振兴,本质是实现乡村地域系统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功能目标的协同可持续,充分挖掘乡村价值。因此,乡村选择振兴策略的思路应是:辨析多功能内涵一评价多功能性—确定振兴发展模式—提出提升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中医药高校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的如专业定位、师资不足等问题,以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食品微生物学》为例,从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实验教程的编写等,来探讨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专业人才的具体模式,有助于拓宽学生从事食品生产与研究的思路,更好满足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学前沿”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璕  徐纬  何进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4):1326-1333
作为一门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且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我校计划面向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微生物学前沿”新课程,作为对重要基础理论课程——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微生物学”的补充与提升。本课程以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沿、研究热点为授课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微生物学知识和眼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并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开设将为创新型微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物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问题思考分析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有着更高要求,由于其专业特点,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综合性实验的改革与实践以改善传统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滨州学院"生物工程综合实...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学”课程是酿酒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基于培养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学团队深入改革“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一流本科课程。通过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科研反哺教学”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课程育人价值,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建设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平台“微生物学”课程线上教学全套资源,构建“夯实基础-解构问题分析训练-研讨课”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生学习模式,改革学习过程评价体系,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科创竞赛等教学改革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社会储备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工科院校建设一流课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国勤  王淑彬  赵其国 《生态学报》2014,34(18):5153-5163
生态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方向。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模式多、效益佳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广西生态农业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群众自发,实践摸索;第二阶段(1978—1991年):模式创新,高产高效;第三阶段(1992—2002年):政府推动,全面推广;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模式优化,提质增效。60多年来,广西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改善品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人员素质、扩大国内外影响等7个方面。当前,广西生态农业存在着6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科技薄弱,人才不足;(2)经济落后,资金缺乏;(3)生态脆弱,条件恶劣;(4)技术组装不配套,理论研究不深入;(5)意识不强,措施不力;(6)规模化不够,产业化不强。为使广西生态农业今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二是搞好规划,完善制度;三是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四是重视科技,培养人才;五是调整结构,优化模式;六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七是加强交流,开展合作;八是综合配套,全面发展;九是"三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良性循环;十是"四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同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解玉红 《微生物学通报》2024,51(4):1109-1121
本文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了四大教学痛点。根据这些教学痛点,提出了将专业主题和时代认知融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四项教学改革举措。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专业主题、将专业主题与时代热点融合、优化课堂翻转教学过程、创新全过程全方位考核四项教学改革举措,实现了课程专业主题的深入教学和学生情感认知的清晰培养。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并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在高校实现“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首先从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重要保障等四方面对该课程思政开展具体实践;其次从提升学生课程思政理念、提高学生课程成绩及对全校课程思政的引领等方面展现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最后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实践路径,为发挥专业课的育人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在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对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突显应用型大学应有特色,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以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编排、微课制作、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对微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成果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新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方法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非侵入式实时监测乳鼠原代心肌细胞于金晶体电极上的动态黏附响应与不同浓度肌力药物下的粘弹性响应。在乳鼠原代心肌细胞黏附铺展于金晶体电极表面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正性肌力药物异丙肾上腺素与负性肌力药物维拉帕米,监测QCM频率(F)以及动态电阻(R)的实时变化,采用粘弹性指数CVI(CVI=ΔR/ΔF)表征细胞的粘弹性变化,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下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异丙肾上腺素浓度的增加,药物引起的QCM频率下降、电阻增加与CVI增大的幅度均增大;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到细胞收缩,符合CVI变大、细胞变硬的响应;随着维拉帕米浓度的增加,药物引起的QCM频率升高、电阻下降与CVI减小的幅度均增大;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到细胞舒张,符合CVI变小、细胞变软的响应。说明QCM与原代心肌细胞结合作为心血管药物筛选细胞模型与工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工业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应用性强。为更好地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教学团队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从应用型师资培养、教学内容重组、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建立等环节对"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成为现阶段高校教学信息化变革的重要举措,有效应用在线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是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重点。依托微生物学在线精品课程(浙江省绍兴市),在科学教育2016-2018级尝试了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3轮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使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微生物学课程在学院和学校层面已经形成品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