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杆菌活菌胶囊、干扰素α-2b栓联合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R-HPV)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就诊的CIN伴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于月经后5~7d行LEEP术,观察组于LEEP术后3d予以乳杆菌活菌胶囊[阴道放置,每次1粒(0.25g),每晚1次]联合干扰素α-2b栓[阴道内放置,每晚1枚(10万IU),隔日1次]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用的干扰素α-2b栓治疗,两组连用3个月经周期。两组术后观察其阴道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阴道流液时间及并发症,术后6个月比较CIN治疗效果及HRHPV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阴道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阴道流液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出现并发症2例和8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9,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CIN病变治愈率高于对照组,CIN病变持续或残存率低于对照组(χ~2=3.98,P0.05),HR-HPV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3,P0.05)。结论乳杆菌活菌胶囊、干扰素α-2b栓联合LEEP术治疗CIN伴HR-HPV感染可促进术后创面的愈合,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阴道流液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可提高CIN病变治愈率,更有效清除HR-HPV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行爱必维(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盒)检测、HR HPV检测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343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并探究阴道微生态与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结果 过氧化氢阳性、唾液酸苷酶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数量减少及阴道清洁度3~4度的妇女感染HR 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过氧化氢阴性、唾液酸苷酶阴性、白细胞酯酶阴性、乳杆菌数量较多及阴道清洁度1~2度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与HR 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有一定关联,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可一定程度上预防HR HPV感染及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女性行宫颈锥切术后HPV病毒感染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342例行宫颈锥切术的CINⅡ以上患者(术前HRHPV检测均为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随访HRHPV感染转归分为持续阳性组58例,阴性组284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术后1年阴道微生态检测的情况。 结果 持续阳性组在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及优势菌构成上与阴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711、37.120、25.312,P=0.001、0.05)。 结论 HRHPV的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平衡关系密切,在高级别CIN患者术后应注意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宫颈的局部免疫有利于宫颈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在宫颈糜烂患者宫颈环形电切(LEEP)术后的应用。方法选取宫颈糜烂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8例)和对照组(n=38例)。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3-7 d行LEEP术,观察组患者加用乳酸菌阴道胶囊阴道放置,每晚1粒,连用14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阴道流血量、出血持续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术后8周复诊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阴道流血量、出血持续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χ2=7.54、5.65和8.49,P〈0.05或P〈0.01);术后8周复诊,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4.74%vs.78.95%,χ2=4.15,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在宫颈糜烂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后的应用具有明确的效果,能明显减少阴道出血量和出血持续时间,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关系,进而为调节阴道微生态平衡、阻断宫颈病变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2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无宫颈病变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阴道菌群检测,同时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63.6%,对照组为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念珠菌、线索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PV阳性率分别为76.1%和26.1%,观察组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显示,HPV感染、乳酸杆菌与微生态失调是导致宫颈病变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宫颈病变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主要表现为乳酸杆菌检出率降低,伴随有HPV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5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HR-HPV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活检,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2例患者中,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6.01%,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阳性率为19.93%,HR-HPV感染率为28.47%,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30.78%,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4.02%、3.20%、12.28%、8.54%和28.47%。宫颈病变患者微生态失调率为67.7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3.73%(P<0.05)。宫颈病变患者其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66.67%、30.0%、22.22%和75.56%,均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5.89%、8.90%、5.93%和19.49%(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阳性率为75.56%,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9.49%(P<0.05)。HR-HPV阳性患者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的检出率分别为51.88%、24.38%、16.88%和62.5%,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的12.94%、7.46%、5.22%和14.93%(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乳杆菌活菌制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al Vaginosis ,BV)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困扰着妇女的身体健康。以往多以抗菌消炎治疗为主,疗效不甚满意,该文以深圳市万泽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的乳杆菌活菌制剂(定君生)治疗40例细菌性阴道病及用甲硝唑栓治疗40例细菌性阴道病,观察对比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后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347例行LEEP治疗的CIN患者,根据LEEP后1年是否HPV持续感染分为HPV持续感染组(n=41)和HPV转阴组(n=306)。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N患者LEEP后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1年后复诊时HPV持续感染组与HPV转阴组阴道微生态状况和外周血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水平。结果:与HPV转阴组比较,HPV持续感染组年龄≥45岁、术前HPV多重感染、术前HPV病毒载量≥100 RLU/CO、手术切缘HPV感染阳性比例更高,初次性生活年龄<20岁比例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OR=1.034,95%CI:1.009~1.060)、术前HPV多重感染(OR=1.371,95%CI:1.042~1.806)、术前HPV病毒载量≥100 RLU/CO(OR=1.198,95%CI:1.058~1.356)、手术切缘HPV感染阳性(OR=1.313,95%CI:1.144~1.507)为CIN患者LEEP后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0.05)。复诊时HPV持续感染组阴道优势菌为乳杆菌、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Ⅱ~Ⅲ级比例低于HPV转阴组,pH值高于HPV转阴组(P<0.05)。复诊时HPV持续感染组外周血CD3+、CD4+、CD4+/CD8+、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水平低于HPV转阴组,CD8+高于HPV转阴组(P<0.05)。结论:CIN患者LEEP后HPV持续感染与年龄、术前HPV多重感染、术前HPV病毒载量、手术切缘HPV感染有关,LEEP后HPV持续感染可导致CIN患者阴道微生态和免疫调节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宫颈高危型HPV HR-HPV感染后的转归进行阴道微生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以探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后的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进行机会性宫颈癌筛查女性, 对其中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并随访, 在排除宫颈病变后, 6~12个月后再次进行HR-HPV检测, 若再次阳性者为持续感染组, 转阴性者为病毒清除组。分析2组的阴道微生态是否存在差异, 并进一步分析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中持续感染组173例, 占59.45%, 平均年龄43.02岁±9.16岁(22~64岁); 病毒清除组118例, 占40.55%, 平均年龄40.26岁±9.00岁(24~66岁)。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1, P=0.839)。2组的阴道微生态分析表明, 病毒持续感染组的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率、乳杆菌异常率、pH值异常率、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15.03%、41.62%、74.41%和22.54%, 这4项指标均大于病毒清除组,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8、14.369、9.585、4.487, P=0.008、<0.001、0.002、0.034)。而2组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滴虫性阴道炎、菌群密集度、多样性、过氧化氢酶、唾液酸苷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等指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杆菌异常、pH值异常是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其OR值分别为2.076(95%CI: 1.156~3.728)、2.121(95%CI: 1.218~3.688)(P<0.05)。

结论

宫颈HR-HPV感染后的转归与细菌性阴道病、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异常及pH值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尤其是乳杆菌异常、pH值异常是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 需要重视。同时, 临床工作中可以考虑通过积极治疗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 以利于HR-HPV的清除, 降低宫颈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联合重组干扰素α-2b栓治疗宫颈高危型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妇产科门诊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70例,采用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患者均予以行LEEP术,观察组患者术毕立即阴道内放置重组干扰素α-2b栓,1枚/晚,连用14 d,下次月经后开始下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对照组患者不予以重组干扰素α-2b栓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阴道流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并比较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和阴道流液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χ2=4.20,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χ2=6.47,P0.05)。结论 LEEP联合重组干扰素α-2b栓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宫颈创面的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阴道流液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且其HPV清除率较高,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和HPV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乳杆菌的功能状态及治疗后阴道乳杆菌的重建情况, 为BV与VVC的乳杆菌补充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BV与VVC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女性各30例, 采用前后对照、标准对照的方法, 通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杆菌功能(定植密度、乳杆菌分级、产酸能力、产H2O2能力、体外增殖能力)研究该阴道炎症状态下阴道乳杆菌功能的变化和重建情况。

结果

BV患者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5.87±1.83)个/HP, 阴道乳杆菌分级正常比例仅为6.67%, H2O2阳性率53.33%, 24 h pH值为5.45, 24 h菌液浊度为23.7 MCF。BV患者治愈后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45.28±15.05)个/HP, 乳杆菌分级正常比例为54.55%, H2O2阳性率81.82%, 24 h pH值为4.49, 24 h菌液浊度为46.6 MCF。VVC患者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48.53±10.59)个/HP, 乳杆菌分级正常比例为73.33%, H2O2阳性率为80.00%, 24 h pH值为4.41, 24 h菌液浊度为52.2 MCF。VVC患者治愈后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47.95±10.28)个/HP, 乳杆菌分级正常比例为90.48%, H2O2阳性率85.71%, 24 h pH值为4.33, 24 h菌液浊度为51.3 MCF。

结论

BV患者阴道乳杆菌功能减退, 治愈后未能完全重建, 需帮助恢复阴道乳杆菌功能状态。VVC患者阴道乳杆菌功能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乳杆菌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符合本研究相关标准并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用甲硝唑进行阴道准备。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个月时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阴道给药,1次/d,2粒/次,10 d/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不处理。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集度分级差异,同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FSFI分值。 结果 (1)100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度分级均显著减少,以Ⅰ级为主;术后3个月时以Ⅳ级为主。(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均升高,阴道菌群失衡率均降低,pH值均降低,FSFI分值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低于对照组,FSFI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2=3.78,P=0.022)。 结论 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被破坏,尤其以术后2个月最为明显,给予乳杆菌干预能促使被破坏的阴道微生态环境恢复正常,减少术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对伴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HPV清除速度有无影响。方法选取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LSIL或CIN1,且均合并HR-HPV感染的患者351例,随访1~2年,观察入组时的阴道微生态状态与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的HPV清除情况。结果对于有随访结果的334例,至随访6个月时,细菌性阴道病(BV)组HPV转阴率为20.29%,低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32.35%,P0.01),其余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组、滴虫性阴道炎组及其他微生态失衡组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随访12个月时,各微生态失衡组与微生态正常组间HPV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V感染可能在短期内影响LSIL患者HPV清除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的疗效.方法 158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9例,治疗组79例.治疗组患者在LEEP术后于阴道内放置保妇康栓,对照组未放置任何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宫颈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CIN消退及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官颈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IN消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EEP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CIN合并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疗效满意,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leve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特征及不同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收集我院健康女性(对照组,n=54)和HSIL患者(HSIL组,n=54)的阴道分泌物样本,提取其DNA,通过HPV试剂盒检测HPV型别,并使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阴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及特征。

结果

HSIL组女性HPV阳性率为88.9%,对照组女性HPV阳性率仅有11.1 %。与对照组相比,HSIL组女性阴道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加德纳菌属、普雷沃菌属、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PV Others组相比,HPV CR组女性阴道阿托波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2.067,P=0.043);加德纳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HSIL患者HPV感染率升高,不同型别HPV感染会对阴道微生态产生影响,提示对阴道微生态进行干预可能对宫颈病变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干预对孕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阴道菌群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2017年12月‒2019年2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青岛医院接受治疗及分娩的BV患者136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甲硝唑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乳酸菌阴道胶囊+甲硝唑治疗。持续1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乳酸菌计数情况、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分娩结局。结果 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062、P=0.029);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30、P=0.154)。两组患者的阴道乳酸菌计数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179、P=0.047),研究组患者的乳酸菌计数正常率高于对照组患者(2=6.103、P=0.013)。用药期间,两组患者皮肤瘙痒、下腹疼痛、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41、1.007、0.208,P=0.559、0.316、0.649)。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心律失常。研究组患者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2=4.087、4.561、3.765、4.121,P=0.043、0.033、0.049、0.042)。两组患者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30、2.944,P=0.154、0.086)。结论 乳酸菌阴道胶囊干预对优化孕晚期BV患者阴道菌群、改善妊娠结局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不同症状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不同症状就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评价(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病原菌、AV评分、Nugent评分及五项菌群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检测结果。结果4019例被检查者平均年龄为33.56岁。其中阴道微生态正常占n70%(28/401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9.30%(3991/4019);后者包括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66.36%(2667/4019);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32.94%(1324/4019);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占24.33%(978/4019);需氧菌陛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患者占3.11%(125/4019);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占3.14%(126/4019);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患者占5.15%(207/4019);混合感染患者占8.31%(110/1324)。优势菌群异常患者占54.32%(2183/4019)。结论妇科门诊中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构成比最高;在明确感染的患者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构成比最高;因此阴道微生态评价成为阴道感染性疾病诊断首选检测方法,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