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脊液Aβ1-42、t-tau蛋白及p-tau181蛋白以及Aβ1-42/t-tau和Aβ1-12/p-tau181比值鉴别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D患者、V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NC)脑脊液中Aβ1-42、t-tau蛋白及P-tau181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An组患者脑脊液Aβ1-42越浓度显著低于VD组和NC组,t-tan蛋白及p-tau181蛋白浓度显著高于VD组和NC组.当Aβ1-42/p-tau181比值分界值为11.3时,鉴别诊断AD与V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94%.结论:脑脊液Aβ1-42、t-tau蛋白及p-tau181蛋白浓度的变化,尤其是Aβ1-42/p-tau181比值是很好的AD与VD鉴别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Japanese white rabbit,JW)兔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模型肠道菌群的差异性。方法 WHBE兔和JW兔各16只,按品系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NC)组和IBS模型组,每组8只。采用湿热应激复合番泻叶方法建立腹泻型IBS兔模型,观察实验兔的腹围指数、粪便含水量、结肠转运功能,处死后分别取结肠组织和结肠内容物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与NC组比,IBS模型兔均出现腹围指数和粪便含水量增加,结肠转运时间缩短,但结肠组织未见病理性改变;同时IBS模型兔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根据OTU分类分析的结果,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兔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群。与NC组比较,WHBE兔IBS模型组厚壁菌门、疣微菌门、绿弯菌门、Akk菌属、链球菌属均明显下降(P0.05,P0.01),拟杆菌门和rc4-4菌属丰度显著上升(P0.05,P0.01);而JW兔IBS模型组优杆菌属和罕见小球菌属均显著上升(P0.05),乳酸杆菌属、粪杆菌属、韦荣球菌属和链球菌属均显著下降(P0.05)。与JW兔NC组比,WHBE兔NC组厚壁菌门、Odoribacter菌属、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颤螺旋菌属、Pseudoflavonifractor菌属较低(P0.05,P0.01),拟杆菌门、疣微菌门、优杆菌属、粪杆菌属、Akk菌属较高(P0.05,P0.01)。与JW兔IBS模型组比,WHBE兔IBS模型rc4-4菌属、粪杆菌属、梭菌属的丰度较高(P0.05,P0.01),而厚壁菌门、多尔氏菌属、粪球菌属和罕见小球菌属的丰度则较低(P0.05,P0.01)。结论 IBS模型兔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菌群多样性降低;WHBE兔和JW兔IBS模型肠道菌群变化均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观察卵白蛋白(OVA)诱导的白毛黑眼兔(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JW兔)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功能,揭示WHBE兔对AR敏感的可能机制。方法以OVA诱导建立WHBE兔和JW兔AR模型,每次激发后观察动物一般体征,进行鼻黏膜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分离外周血DC,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表面分子CD86的表达以及DC摄取抗原的能力,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DC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以CFSE标记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一般体征和HE染色观察显示,WHBE兔和JW兔模型组动物均表现为典型的变应性鼻炎症状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提示模型构建成功。WHBE兔AR模型组外周血DC CD86的表达不仅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亦极显著高于JW兔AR模型组(P0.01,P0.01)。正常稳态下,WHBE兔外周血DC MR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JW兔(P0.01),经OVA诱发建立AR模型,WHBE兔外周血DC MR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JW兔模型组(P0.05)。并且,WHBE兔模型组外周血DC摄取OVA647的能力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亦极显著高于JW兔模型组(P0.01)。结论 WHBE兔DC对变应原更敏感,可能与其高表达抗原识别受体MR,具备更强的分化成熟、摄取抗原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欧前胡素(imperatorin,Imp)对Aβ_(1-42)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小鼠脑室内注射Aβ_(1-42)制备AD模型,Imp 2.5 mg/kg和5.0 mg/kg在手术后当天开始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给药13 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在相同的给药时间点给予溶媒0.1 mL/10 g。第14 d,采用跳台法观察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检测小鼠脑组织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及ATP酶活性。研究显示,同AD模型组比较,Imp 2.5 mg/kg和5.0 mg/kg组小鼠的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P0.01)和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P0.01),Imp 2.5 mg/kg和5.0 mg/kg组小鼠脑组织中ROS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Imp 5.0 mg/kg组T-AOC明显增强(P0.01),Imp 2.5 mg/kg和5.0 mg/kg组Na~+、K~+-ATP与Ca~(2+)-ATP酶的活性明显增强(P0.05,P0.01)。研究结果提示,Imp可能通过抑制AD小鼠脑组织中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改善Aβ_(1-42)致AD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OPG(osteoprotegerin)/RANK(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系统比较研究前肢畸形WHBE兔骨代谢特征。方法取WHBE兔、日本大耳白兔、前肢畸型WHBE兔各10只,分为3组,标记为HWR(healthy WHBE rabbit)、HJR(healthy Japanese rabbit)和FMWR(forelimb malformation WHBE rabbit)组。用X射线机所拍摄X-线片观察各组兔前肢尺桡部形状并测定平均灰度值;通过骨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对前肢骨组织进行微观形态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OPG、RANKL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OPG/RANK/RANKL蛋白在血清和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HWR和HJR组比较,FMWR组兔前肢尺桡部呈异常弯曲状,骨皮质明显变薄,X-线片所示灰度值显著低于HWR组(P0.05)。FMWR组兔在肝脏RANKL基因表达水平和RANKL/OPG mRNA比值(P0.01),血清RANK、RANKL蛋白含量及RANKL/OPG比值(P0.05,P0.01),骨组织RANKL蛋白表达阳性指数及RANKL/OPG比值(P0.05,P0.01)等指标上均显著高于HWR组和HJR组。与HJR组比较,HWR组兔肝脏OPG和RANKL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前肢畸形WHBE兔存在骨质量下降、骨组织受损现象,RANKL/OPG比值明显升高,骨代谢紊乱是其骨骼发生畸形的主要原因。与日本大耳白兔在RANKL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品种差异可能是WHBE兔对前肢畸形易感的诱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肠道菌群途径分析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黑眼系(white hair and black eyes rabbit, 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胆固醇代谢的差异性。方法 各取4~5月龄雄性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JW)兔6只,取血检测血脂水平,并取结肠内容物提取DNA后进行16S rRNA微生物测序,观察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结果 雄性WHBE兔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均明显低于JW兔(P<0.05)。多样性分析显示,两品系兔的肠道微生物群分离明显,WHBE兔Chao1指数显著低于JW兔(P<0.05)。在门水平,WHBE兔梭杆菌门、软壁菌门和蓝藻菌门的丰度低于JW兔(P<0.05,P<0.01),且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亦低于JW兔(P> 0.05)。在属水平,WHBE兔中有24个菌属的相对丰度与JW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LEFSe分析显示,WHBE兔中发现了5个关键菌属,以理研菌科RC9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最多;JW兔中发现了10个关键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Aβ在两种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脑新皮质区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18月龄雄性APP/PSl双转基因(2×Tg-AD)小鼠与同龄同性别APP/PSl/tau三转基因(3×Tg-AD)小鼠,取新皮质区脑组织行6E10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显示Aβ阳性神经元及斑块,观察其分布与形态等的差异,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比较其量的变化。结果:在新皮质区2×Tg-AD组Aβ阳性产物主要位于细胞外即细胞外Aβ(e Aβ),形成大量的老年斑,细胞内阳性产物少;而3×Tg-AD组Aβ阳性产物主要位于神经元细胞内即细胞内Aβ(i Aβ),但老年斑少见。结论:2×Tg-AD组与3×Tg-AD组Aβ阳性产物在新皮质区分布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两种AD小鼠模型神经病理等改变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Aβ在两种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脑新皮质区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18月龄雄性APP/PSl双转基因(2×Tg-AD)小鼠与同龄同性别APP/PSl/tau三转基因(3×Tg-AD)小鼠,取新皮质区脑组织行6E10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显示Aβ阳性神经元及斑块,观察其分布与形态等的差异,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比较其量的变化。结果:在新皮质区2×Tg-AD组Aβ阳性产物主要位于细胞外即细胞外Aβ(e Aβ),形成大量的老年斑,细胞内阳性产物少;而3×Tg-AD组Aβ阳性产物主要位于神经元细胞内即细胞内Aβ(i Aβ),但老年斑少见。结论:2×Tg-AD组与3×Tg-AD组Aβ阳性产物在新皮质区分布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两种AD小鼠模型神经病理等改变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超声、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分析评价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的病变程度,为颈动脉AS动物模型的诊断评估提供技术方法。方法取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和模型(Model)组,每组9只,模型组饲喂高胆固醇饲料2周后行右侧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饲喂6周,建立兔颈动脉AS模型,NC组饲喂常规饲料至8周。造模4周、8周时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并超声检查颈动脉,造模8周时行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行安死术后取右侧颈总动脉行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评估颈动脉AS病变。结果与NC组比,模型组兔造模4周时血浆TC显著升高(P 0.05),8周时体重、血浆TC、TG均显著增加(P0.05,P0.01);超声结果显示,模型组兔的右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狭窄率、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数均随病变程度加深而显著增加(P0.05,P0.01),并可见狭窄和斑块形成; HRMRI结果亦显示,MIP成像可见右侧颈总动脉明显狭窄,3D-TOF成像可见模型组兔有明显的AS斑块且狭窄率显著增加(P0.01);组织病理学证实模型组兔颈总动脉有明显的AS斑块形成,IMT、狭窄率、脂质含量均比NC组显著增加(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超声、HRMRI与HE染色的定量分析结果显著相关(P0.01)。结论超声和HRMRI技术均能无创检测诊断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病变,但HRMRI更能清晰、直观地判断血管狭窄及AS斑块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海马老年斑三维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斑是老年性痴呆 (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β 淀粉样蛋白 (Aβ)在老年斑中的积聚与AD发病关系密切。因此 ,如何抑制老年斑内Aβ的积聚和促进Aβ纤维的解聚对于治疗和预防AD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ATLAB软件图像处理、AVS重构等技术构建了老年斑三维结构。实验发现海马部位的弥散斑和经典斑具有孔状结构 ;弥散斑无明显核心结构 ,密度分布趋势由中心向周围递减 ;经典斑中心Aβ沉积最致密 ,周围Aβ沉积最少 ,而斑块外周Aβ沉积密度居中。老年斑三维结构重构方法的建立 ,有助于老年斑积聚动力学的研究 ,并对AD病理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38MAPK抑制剂SB239063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及其脑内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Aβ)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6月龄APPswe/PS1d E9(APP/PS1)双转基因雄性AD模型小鼠及同龄野生型(WT)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将小鼠随机分为SB239063-WT治疗组、WT对照组、SB239063-APP/PS1治疗组和APP/PS1对照组,治疗组小鼠接受腹腔注射SB239063药物溶液(用3%DMSO生理盐水溶液溶解,给药剂量为15 mg/kg),对照组小鼠接受腹腔注射相应体积的3%DMSO生理盐水溶液,1次/日连续给药6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评估各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Aβ含量及其相关酶β-位点APP裂解酶1(BACE1)、早老素1(PS1)的表达水平。结果:水迷宫结果显示,与APP/PS1对照组相比,SB239063慢性治疗可以明显缩短APP/PS1小鼠找到隐藏平台所需的潜伏期(P0.01),增加APP/PS1小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P0.01)和穿越原平台区域的次数(P0.01);ELISA结果显示,给予SB239063治疗能够显著减少AD小鼠脑内可溶性Aβ1-42(P0.05)、Aβ1-40(P0.05)和Aβ寡聚体(P0.01)的含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予SB239063治疗后APP/PS1小鼠脑内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的p-p38MAPK(P0.01)、BACE1(P0.01)、PS1(P0.0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SB239063可能通过下调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抑制BACE1和PS1的表达,从而减少Aβ的生成并且改善AD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损害,提示SB239063对Aβ所造成的病理损害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摩尔比Cu~(2+)-Aβ复合物与Aβ单体诱导神经元H_2O_2释放作用的差异。方法:制备不同摩尔比(0.1-5)的Cu~(2+)-Aβ复合物,通过检测硫磺素T(Thioflavin T,Th T)荧光强度考察Cu~(2+)对Aβ纤丝形成的影响。利用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分别以不同摩尔比Cu~(2+)-Aβ复合物,不同浓度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以及Aβ单体和Cu~(2+)处理细胞,检测培养上清中的H_2O_2含量;分离线粒体,分别检测不同浓度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以及Aβ单体和Cu~(2+)处理后H_2O_2的释放;观察不同摩尔比Cu~(2+)-Aβ复合物,不同浓度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以及Aβ单体和Cu~(2+)对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1)Th T荧光试验结果表明,Cu~(2+)与Aβ(10μM)摩尔比为1~5范围内可明显抑制Aβ纤丝形成。(2)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5;Aβ浓度为10μM)以及摩尔比为1的Cu~(2+)-Aβ复合物(Aβ浓度分别为5,10μM)可显著诱导神经元释放H_2O_2;另外,摩尔比为1时,Cu~(2+)-Aβ复合物还可诱导神经元线粒体内H_2O_2释放;上述作用均强于Aβ单体或Cu~(2+)。(3)Cu~(2+)-Aβ复合物(摩尔比为1~5)可显著降低神经元细胞活力,该作用强于Aβ单体或Cu~(2+)。结论:与Aβ单体相比,Cu~(2+)-Aβ复合物诱发神经元细胞及其线粒体释放H_2O_2作用更强,并诱发更为明显的神经元毒性。提示Cu~(2+)与Aβ之间的配位结合可能增强其引发活性氧释放以及神经元毒性反应;Cu~(2+)-Aβ复合物引发的活性氧可能主要来自线粒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ELISA等实验方法检测COX-2特异性抑制剂罗非昔布对阿尔茨海默病Aβ沉积的影响。实验分为三组,即对照组、AD模型组以及罗非昔布处理组。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小鼠相比,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及老年斑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Aβ1-40和Aβ1-42的含量增加,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包括BACE1、PS1、PS2、NCT)表达升高,并且小鼠脑内COX-2表达升高;小鼠经罗非昔布干预后,脑内Aβ沉积和老年斑数量减少、APP裂解酶和COX-2表达水平较AD模型组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说明COX-2特异性抑制剂罗非昔布可能通过抑制COX-2从而间接降低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活性,下调PS1、PS2、BACE1、NCT等分泌酶的表达,最终减少Aβ沉积和老年斑的形成,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护骨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OPG-RANK-RANKL)系统,探讨饲粮不同钙水平对生长期WHBE兔骨代谢影响。方法选择21只雄性断奶WHBE兔,随机分为3组(I、II、III组),分别饲以钙水平为0.95%,1.10%和1.30%,其他营养水平基本一致的饲粮。实验期42 d。实验结束,测定兔血清钙(Ca)、甲状旁腺素(PTH)和骨源性碱性酶(BALP)含量;分别运用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WHBE兔骨组织进行OPG-RANK-RANKL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分析。最后以RANKL/OPG比值为指标,评估WHBE兔骨代谢与饲粮钙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结果表明,I、II、III组在血清Ca、PTH含量和BALP活力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WHBE兔骨组织RANKL mRNA表达水平和RANKL/OPG mRNA比值均以II组最低,与I、II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钙水平对WHBE兔骨组织OPG-RANK-RANKL蛋白表达影响显著(P0.01),II组和III组OPG蛋白表达阳性指数均极显著高于I组(P0.01);而II组兔骨组织RANK蛋白表达阳性指数则极显著低于I组和III组(P0.01),RANKL/OPG的蛋白表达阳性指数比值以II组最低,与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此外,WHBE兔骨组织RANKL/OPG mRNA比值和的蛋白表达阳性指数比值均与饲粮钙水平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R~2=0.4068,0.8433,P0.05,P0.001)。结论生长期WHBE兔的骨代谢与饲粮钙水平间呈显著相关性,当饲粮钙含量为1.10%时,生长期WHBE兔可获得较理想的骨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5.
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内的沉积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的始动因素之一.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是Aβ产生过程中重要的蛋白酶.BACE1在细胞内的表达与成熟受多种因素调节.BACE1与缺血缺氧、炎症应激等多种AD早期的分子病理变化相关,BACE1、Aβ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可能成为体液生物学标记物,为临床早期诊断AD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胆固醇代谢异常和Aβ沉积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肝X受体(LXR)和类视黄醇X受体(RXR)介导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1(ABCA1)跨膜转运胆固醇体系在维持细胞内外胆固醇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Aβ的转运、沉积和老年斑的形成,其中的关键介导物质有望成为A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AD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学说众多,目前较为公认的仍然是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该学说认为,淀粉样斑块在脑组织的沉积是AD发病的关键病理机制。β-分泌酶(β-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1, BACE1)是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淀粉样降解途径中的限速酶,其降解产物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 Aβ)是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s)的主要成分。AD患者大脑BACE1浓度和活性增加,是引起AD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BACE1生成及活性调节的影响因素不仅对于理解AD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开发AD的新治疗靶点也有重要意义。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蛋白质参与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广泛研究。BACE1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可以通过直接结合、间接结合和参与各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在BACE1的转录、翻译、修饰与胞内运输等各个环节对BACE1进行调节,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在兔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及蜂王浆干预效果。方法取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高脂高糖饮食(HFHSD)组、蜂王浆治疗(RJ)组,每组6只。采用高脂高糖饮食12周诱发AS模型,同时RJ组每次口服200 mg/kg蜂王浆,2次/日。造模结束后,取血测定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并测量心电图和血压,分别测量心率变异性(HRV)和心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反应;取血管进行HE病理观察和苏丹IV染色评估AS程度。结果与NC组比,HFHSD组血脂升高(P0.05),主动脉有明显的脂质沉积和AS斑块(P0.05,P0.01),血浆SOD活性和NO水平下降且MDA含量升高(P0.05,P0.01),心功能降低的同时伴有HRV和BRS值降低(P0.05,P0.01);与HFHSD组比,蜂王浆治疗组能明显改善上述指标。结论高脂高糖饮食能导致兔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并促进AS发生,蜂王浆干预后能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延缓AS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tau过磷酸化大鼠中,通过检测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C末端片段的表达,研究抑制β-分泌酶(BACE1)对其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包括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OA组、OA+BACE1抑制剂组。Western blot法检测β-CTF、APP及BACE1表达;RT-PCR法检测APP及BACE1;水迷宫检测大鼠行为学。结果:OA组β-CTF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OA+BACE1抑制剂组与OA组相比,β-CTF表达减少(p0.05);四组大鼠的APP在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OA组BACE1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增加,而OA+BACE1抑制剂组BACE1的蛋白表达较OA组减少(p0.05),两组大鼠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OA+BACE1抑制剂组大鼠在给予BACE1抑制剂后行为学有所改善(p0.05)。结论:(1)tau过磷酸化通过促进神经元内BACE1表达,导致APP代谢途径发生转变,从而引起β-CTF表达增加;(2)β-CTF表达增加可引起tau过磷酸化大鼠行为学改变;(3)抑制BACE1可改善大鼠的学习及记忆能力,支持BACE1作为AD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脑内主要病理变化为神经元外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和神经元内由异常过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tau蛋白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对这两种病理改变的特异性识别有助于AD早期发现与诊断。既往针对AD的PET示踪剂多数作用于Aβ,近年tau蛋白类PET示踪剂发展迅速,以[18F]THK-523、[18F]THK-5105和[18F]THK-5117为代表的tau蛋白靶向PET示踪剂在AD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