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体微生态系统存在于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多个部位,其中以肠道中的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和复杂。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宿主的免疫与代谢,并受到宿主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当下国内外人体肠道微生态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微生态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是消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消化道微生态可能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等胰腺疾病关系密切,但学术界很少关注。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衡,并易伴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IgG4相关性疾病关系密切。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细菌移位在急性胰腺炎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和疾病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仍不清楚。牙周疾病和口腔微生态失衡会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但胰腺癌时肠道菌群的具体变化及作用仍不明确。本文就各类胰腺疾病背景下的消化道微生态研究现状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人体微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肠道微生态对于人体有最直接的作用。肠道微生态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体新陈代谢器官",具有维持能量稳态等重要的生理作用。肝脏是人类的重要器官,肝脏中四分之三的血液来自于肠道回流血,其中含有肠道中的细菌产物、环境毒素和食物抗原等。因此肝脏与肠道有最直接的关系。人体肠道微生态中的大量微生物不仅参与调控肠道内的免疫应答,还参与调控肝脏等器官的免疫反应,因此肠道微生态与肝脏免疫密不可分。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肝脏免疫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人体微生态与肝脏免疫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态作为机体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与糖尿病、肥胖症、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但肠息肉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我们通过对年龄、饮食、肥胖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肠道微生态与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冀望有助于提高肠息肉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肠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态系统与人类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目前其作为研究疾病新治疗途径的切入点,尤其在与食欲紊乱相关疾病方面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肠道微生态通过代谢、内分泌、神经、免疫等多条途径参与对食欲的调节。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态系统通过上述途径对宿主食欲调节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阐述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食欲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以期对食欲相关疾病的微生物靶向疗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态失调会导致人体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许多疾病的发生。许多研究涉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文章综述了肠道微生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及益生菌与其他微生态制剂在消化道肿瘤及其他消化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消化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引起广大研究者注意。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可通过对消化道微生物产生影响,继而引起消化道微生态发生改变。本文分析了PPIs引起消化道微生物变化的相关疾病及原因,发现PPIs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来破坏炎症反应。此外,PPIs抑制胃酸分泌,导致消化道细菌移位、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蠕动改变和肠道微生物群被破坏,致使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和继发性肠道功能失调,由此引起消化道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态是指肠道正常菌群与其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1]。生命早期一般指自母体妊娠阶段开始算起至出生后2岁内(近1 000天),这段时间的生命生长发育对于整个生命周期至关重要。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生命早期健康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对婴儿各系统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肠道微生态改变或结构异常与生命早期婴儿发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相关疾病息息相关。本研究将综述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来源、健康肠道微生态建立的相关因素及其生理作用,以及因不健全或紊乱的肠道微生态而引起的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具有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中医体质分型更好地阐述了独立个体疾病的易患因素和疾病演变的倾向性,从而更好地诠释中医体系的个体化医疗。人体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7%,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精准遗传学信息来防病治病、促进健康,从而更好地诠释西医体系的个体化医疗。基于中医体质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学相结合的个体化医疗兼顾中西医学理论基础及治疗方案,其关联性的研究使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有了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0.
临床肠道微生态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和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人体的营养和免疫有重要关系.深入了解该系统的构成、代谢及与疾病的关系不仅对其他微生态系统如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和研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在临床上也意义重大.本文谨就近年的临床肠道微生态的几点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肠道是一个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微生态系统,它的结构和功能成为目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人类肠道拥有100万亿近1 000-1 150种细菌,在这个空间中它们与人类相互作用,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又伴随着潜在的威胁。本文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和健康的影响,以及研究肠道菌群的最新方法,为我国开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部分参考,同时让人们更加了解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并发现肠道菌群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研究传统饮食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改变外,近年来,科学家也开始注重遗传因素在塑造肠道菌群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可决定宿主的饮食偏好、肠道的生理结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等,而这些都直接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参与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构建和稳定。因此,在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相关性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遗传因素的重要性。随着基因敲除、无菌小鼠和菌群移植等实验技术的革新,以及主成分分析、数量性状基因座和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等大数据分析手段的提高,科学家能够深入研究宿主遗传基因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证明宿主遗传基因在塑造肠道微生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首先简述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然后从多方面综述遗传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主要的研究进展,从而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也为今后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是全身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菌库。人体胃肠道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群,其与宿主健康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会引起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关于后生元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与益生菌类似甚至效果更佳。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后生元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中改善胃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后生元在胃肠道中的作用及其在增强上皮屏障、调节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4个方面的潜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药在疾病防治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受到了广泛认可。科学合理地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提高其利用价值。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中药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打开我国中医药宝库的一把钥匙。肠道菌群在中药代谢过程中发挥着复杂的作用:一方面,人类肠道菌群通过编码多种活性酶,促进了中药组分中的非碳水化合物小分子与碳水化合物在肠道中的代谢过程;另一方面,经肠道菌群代谢转化后产生的中药产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在未来中药研究中应更多地考虑肠道微生态因素,这有助于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奠定新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精神致残的重要疾病,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胃肠道症状和伴有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变,以此为切入点,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ASD和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上。本文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组成、肠―脑轴及ASD患者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变化,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ASD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体的胃肠道菌群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动态变化,成年后菌群的结构达到动态平衡。胃肠道菌群具有参与物质代谢、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抑制病原菌定植等生理作用。菌群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肥胖症、1型糖尿病、肠道恶性肿瘤等。本文就胃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并根据最新提出的Alpha-Bug学说和driver-passenger学说,论述了肠道菌群促进大肠癌发生的机制。为阐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晓建  桑力轩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10):4438-4447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受到遗传、饮食习惯、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肠道菌群的部分代谢物通过增加肝脏脂肪变性、改变肠道黏膜通透性等方式对疾病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变化与病情进展的关系也被广泛研究,但是两者发生的先后顺序仍不十分明确。运动可以增加肠道有益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同时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并有效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病情,肠道菌群也能对机体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但运动是如何通过肠道菌群来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通过综述三者的相互关系来阐述肠道菌群和运动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19.
Gut microbiota (GM) is a collection of bacteria, fungi, archaea, viruses and protozoa, etc. They inhabit human intestines and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Close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the intestinal microbes and the host performs a vital role in digestion, immune defence, nervous system regulation, especially metabolism, maintaining a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itself and the human hos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GM and its metabolites are firm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diseases.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a virtual ‘organ’ with endocrine function and the bioactive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it can affect the physiological role of the host. With deepening researches in recent years, clinical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GM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bolites of GM and its e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 and hypertension and the possible pathogenic mechanisms. Regulating the GM is supposed to be a potential new therapeutic target for CVD.  相似文献   

20.
人体寄生的微生物与人体为共生关系,数量庞大,并形成不同的微生态系统,影响人体免疫、代谢、内分泌等生理过程。菌群失衡导致微生态紊乱,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常有肠道菌群和肺部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通过肠-肺轴影响呼吸系统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肺部菌群的改变导致肺部疾病的同时亦会通过血流引起肠道菌群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也越发被重视,本文着重对肠道菌群、肺部菌群通过肠-肺轴或直接在肺部免疫及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