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一种符合临床特征的肺腺癌转移瘤动物模型,为下一步的肺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造模方法。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11只SPF级、4~6周龄BALB/c裸鼠,分别以1×106个细胞/只注射入裸鼠尾静脉。接种后每天观察小鼠状态。分别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4、5、6、7周随机处死2只,余3只小鼠处于濒死状态时处死。解剖小鼠,观察肺部有无转移、转移结节的数目及全身其他器官的转移情况,并做病理取材,HE染色观察。结果注射过程中小鼠均存活。未处死的3只分别于第11、13、14周出现恶液质。第4周肺部未见转移结节;第5周出现镜下肺部转移结节;第6周肉眼可见肺部转移结节;第7周转移结节数增多;第11周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第11、13、14周出现肺部结构大量破坏,弥漫性的肿瘤细胞浸润,出现淋巴结浸润,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A549细胞可以成功建立人肺腺癌转移瘤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mGM-csf和mFlt-kdr3基因治疗以及2个基因联合治疗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以及实体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法和皮下注射法分别将10~5个以及10~6个对数生长期黑色素瘤细胞注入BALB/c小鼠体内,构建小鼠肺转移模型和腋下实体瘤模型。将2组模型小鼠分别分成5组:mFlt-kdr3治疗组、mGM-csf治疗组、联合治疗组(1次mFlt-kdr3,2次mGM-csf)、H1299脂质体质粒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肺转移模型小鼠建模3周后,尾静脉给药治疗,每次给药80μL,每次间隔1 d,共3次。完成后3 d,解剖取出小鼠肺组织并对肿瘤灶进行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实体瘤模型小鼠在建模1周后开始瘤体穿刺给药,每次给药25μL,每次间隔1 d,共9次,每次给药前用游标卡尺测量瘤体的长、短径。结果肺转移治疗实验中,治疗组平均肿瘤个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肿瘤个数最少,并且肺部结构完整,基本未见明显的肿瘤灶,可以看到明显的肺泡结构。实体瘤模型实验中,治疗组瘤体平均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在观察的时间内联合治疗组瘤体平均体积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治疗组的疗效价值为联合治疗组>mFlt-kdr3治疗组>mGM-csf治疗组。结论GM-csf和Flt-kdr3基因药物对黑色素瘤具有协同治疗效用,可以明显抑制肺部肿瘤灶的形成和实体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人黑色素瘤细胞裸鼠肺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整合素αvβ3高表达的黑色素瘤细胞肺转移模型。方法通过将不同数目的M21细胞经尾静脉接种裸鼠,适时处死后计数肺表面癌结节。通过实时定量PCR和明胶酶谱的方法比较肺转移灶细胞与亲代M21细胞差异。结果M21细胞1×10^6、2×10^6、5×10^6尾静脉接种裸鼠,均能形成肺转移灶,癌结节数目均值分别为:84±8、70±6、88±12,三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阴性对照组未形成转移灶。M21肺转移灶细胞与亲代细胞相比,增殖增快,MMP-2活性增高,整合素αv和β3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M21细胞1×10^6经尾静脉接种裸鼠50d内即可100%成瘤。M21肺转移灶细胞具有更快的增殖能力,整合素αvβ3和MMP-2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本实验建立了稳定的肺转移模型,为黑色素瘤和整合素αvβ3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尾静脉注射EMT-6细胞建立一种临床特征明显、稳定可重复的转移性肺癌BALB/c小鼠模型。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EMT-6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再用磷酸盐缓冲溶液调整细胞浓度至1×10~6个/m L(高)、5×10~5个/m L(中)和1×10~5个/m L(低)3个浓度,尾静脉注射0.2 m L EMT-6细胞悬液,对不同浓度模型的临床症状、成瘤时间、生存期、成瘤程度和病理学特征等生物学特征和评价指标进行研究,筛选出效果好的模型,并对该模型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通过3次重复实验加以确定,成功建立EMT-6细胞转移性肺癌BALB/c小鼠模型。结果 EMT-6细胞注射后解剖小鼠发现,高浓度组小鼠7 d肺表面开始出现肿瘤灶,18 d内所有小鼠死亡;中浓度组小鼠7 d肺表面开始出现肿瘤灶,28 d内所有小鼠死亡;低浓度组小鼠14 d肺表面开始出现肿瘤灶,21 d所有小鼠肺表面均有肿瘤灶,荷瘤小鼠24 d开始出现死亡,35 d肿瘤灶数量达到顶峰(平均12~15个/只)且肿瘤体积变大,42 d内全部死亡。结论相比之下,低浓度模型成瘤时间到小鼠全部死亡时间,为实验研究留有4周的处理、观察、评价的窗口期,其病理组织学符合肺癌的组织学特征,临床症状指标明显,模型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是适合转移性肺癌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各种眼镜蛇科、响尾蛇科和蝰蛇科蛇素在体外.体内对 B16F10黑色素瘤和体内对软骨肉瘤的细胞毒性。细胞毒性的测定在体外采用瘤细胞培养法:把含10~5黑色素瘤细胞的悬液1ml 置于3厘米的佩特里细菌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加含6微克天然蛇毒的磷酸缓冲液(0.01M,PH7.0)10微升,培养24小时。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连续观察瘤细胞,通过计数受损细胞(失去突起和与基质分离)的数量来决定细胞毒性的大小。体内试验通过在 C_(57)黑小鼠皮下或尾静脉注射瘤细胞与蛇毒的混悬液来进行,对照组只注射瘤细胞,2——3周后观察注射部位及肺部的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25种microRNA的功能及其在乳腺癌中发挥的作用,以筛选新的抑制乳腺癌转移的microRNA分子。方法利用脂质体2000将25种鼠源microRNA表达载体转染至4TO7细胞,经G418筛选结合流式细胞仪分选获绿色荧光细胞得稳定表达鼠源microRNA 的细胞株。将细胞2&#215;105个/只尾静脉注射接种于BALB/C小鼠,14 d后解剖分离肺组织,统计小鼠肺组织结节数目。结果和接种阴性对照细胞小鼠相比,接种mir-449a稳转细胞的小鼠肿瘤肺转移减少。而接种 mir-1935稳转细胞的小鼠肿瘤肺转移增多。其它23种microRNA稳转细胞接种小鼠肿瘤肺转移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结论从25种鼠源microRNA中筛选到2种与乳腺癌肿瘤转移相关的microRNA:mir-449a抑制乳腺癌细胞肺转移,mir-1935则促进癌细胞肺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干扰MMP-9和FAK双基因对恶性黑色素瘤高转移细胞B16F10体内转移的影响。方法:构建PGV102-MMP9-siRNA、PGV102-FAK-siRNA重组质粒载体,脂质体TM2000介导转染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RT-PCR检测基因的干扰效果;建立C57BL/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细胞在体成瘤和肿瘤的生长情况,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特征;经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细胞5×105个/只,24天后计数小鼠肺转移结节数评价肿瘤细胞在体迁移能力。结果:RT-PCR结果表明,重组质粒转染细胞组的MMP-9和FAK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细胞组(P<0.01),转染细胞组C57BL/6小鼠皮下成瘤的肿瘤生长速率、黑色素瘤肺转移结节数明显低于正常细胞组(P<0.01)。结论:干扰B16F10细胞MMP-9和FAK双基因可明显抑制小鼠体内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迁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建立昆明小鼠及DBA/2小鼠的白血病模型,观察肿瘤细胞的迁移情况以及小鼠存活时间,为后续L1210细胞迁移的细胞内信号通路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筛选奠定基础。方法:常规培养小鼠白血病细胞L1210系,将昆明小鼠及DBA/2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C)和实验组(B、D),实验组尾静脉注射5×10^6L1210细胞,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昆明小鼠组饲养56d,DBA/2小鼠组饲养14d。定期测量小鼠体重并观察小鼠形态,取濒死小鼠以及最后解剖的小鼠的心、肝、脾、肺等脏器称重并测量,统计结果。结果:A、B、C、D组小鼠的平均存活天数分别为56、56、13.83±0.37、10.33±3.40d。昆明小鼠实验组脾脏明显肿大,肺脏有少量白细胞浸润,心脏和肝脏无明显变化,无死亡现象;DBA/2小鼠注射L1210细胞后第7d开始出现死亡,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死亡率不断上升。结论:昆明小鼠或DBA/2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均可引起肿瘤细胞的体内浸润。昆明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存活时间长,适合长期观察或周期比较长的实验;DBA/2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存活时间短,但实验现象明显。后期研究可以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验周期来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活体成像技术比较四种剂量荧光素酶标记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及肺转移情况,为光学标记肿瘤模型的药物筛选或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以荧光素酶作为报告基因导人小鼠乳腺癌细胞4T1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标记细胞稀释成1×107细胞/mL,2×107细胞/mL,5×107细胞/mL和1×108细胞/mL四种剂量,取0.1 mL接种子BALB/c小鼠右侧第二对乳腺脂肪垫内,制作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比较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及肺转移情况.结果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细胞克隆,在致瘤性方面和亲代细胞无明显差别,四种剂量细胞接种BALB/c小鼠后,均有肿瘤生长,接种第28天时,四种剂量接种的原位移植瘤大小没有明显差别,但接种两个高剂量肿瘤细胞的小鼠组各有2只小鼠死亡;接种后31 d,发现四种剂量接种的原位移植瘤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随着观察天数的增加,转移程度逐渐严重,接种后42 d,小鼠陆续发生死亡.结论 根据转移和死亡情况,确定接种1×106个细胞/只不仅肺转移明显,而且存活时间一般超过45 d,比高剂量接种存活时间长,为最佳肺转移剂量.  相似文献   

10.
蕲蛇酶抗小鼠实验性肿瘤转移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翁绳美  刘广芬 《蛇志》2000,12(3):5-6
目的:探讨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得到的具有凝血酶样酶活性的蕲蛇酶抗实验性肿瘤转移作用。方法:用尾静脉注射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B16和肉瘤S-180细胞的小鼠肺转移模型,注射瘤细胞前后分别腹腔注射药物,20天后处死小鼠,计数肺表面转移瘤结节数。结果蕲蛇酶剂量在2-5AU/kgip能明显减少B16在C57BL小鼠及S-180在昆明鼠的肺转移结节数,但对转移瘤小鼠的生命无明显的延长作用。结论蕲蛇酶具有抗小鼠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活体成像技术比较三株荧光素酶标记的小鼠乳腺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及转移情况,为研究肿瘤转移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以及活体分析方法。方法以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作为报告基因导入小鼠乳腺癌细胞4T1、66c14和4TO7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标记细胞稀释成1×107cells/mL,取0.1 mL进行乳腺原位及尾静脉接种BALB/c小鼠,制作小鼠乳腺原位和尾静脉移植瘤模型,比较三株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及转移情况。结果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细胞克隆,将Luc标记的4T1、66c14、4TO7细胞对BALB/c小鼠乳腺原位接种后7 d,均有肿瘤生长,接种后28 d,4T1细胞乳腺原位移植瘤最大,66c14细胞瘤体次之,4TO7细胞瘤体最小;接种后35 d,三株细胞乳腺原位移植瘤大小较一致,但4T1和66c14原位移植瘤均发生转移,其中4T1细胞较66c14细胞转移严重,而4TO7细胞未见转移;接种后42 d,三株细胞乳腺原位移植瘤大小无明显差别,而4T1和66c14细胞随天数的增加,移植瘤转移程度逐渐严重,4T1较66c14细胞转移更严重,呈广泛性转移,4TO7细胞仍未见转移。将Luc标记的4T1、66c14、4TO7细胞对BALB/c小鼠尾静脉接种后7 d,小动物活体成像发现小鼠肺部均能检测到荧光,其中4T1细胞接种的小鼠肺部荧光信号最强,且小鼠陆续死亡;4TO7细胞接种小鼠肺部荧光信号次之;66c14细胞接种小鼠肺部荧光信号最弱。尾静脉接种后14 d,4TO7和66c14细胞随着观察天数的增加,转移程度逐渐严重,4TO7细胞接种小鼠肺部荧光信号较66c14细胞强且小鼠陆续死亡。结论乳腺原位自发转移模型较尾静脉转移模型更真实反应了肿瘤细胞在体的转移特性,且能完整地呈现肿瘤转移的全过程,可作为研究肿瘤转移的最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Matrigel与Lewis制备细胞混悬液注射于小鼠左肺内,建立小鼠Lewis肺癌原位模型,评价其肿瘤生长情况、转移情况,以期建立更稳定、更接近于人肺癌生长情况的小鼠肺癌原位模型。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Lewis肺癌细胞混悬于Matrigel中,接种于C57BL/6近交系小鼠左肺内。分别于第4、7、10、13、16天各处死5只小鼠,观察其局部成瘤率、肿瘤生长情况、中位生存期及肿瘤转移情况,并对各阶段小鼠行肺部,肝脏,肾脏,脾脏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术后第7天解剖的5只小鼠中,3只小鼠肺上可见小的瘤结节形成,其余2只肺上未见肉眼成瘤,行病理HE染色检查在显微镜下可见2只小鼠肺脏有小的瘤结节形成。术后第10天以后处死的所有小鼠肺上均有肉眼成瘤,术后第13天,所有小鼠肺原位成瘤并伴有血性胸腔积液、胸腔内转移。术后第25天,有1只小鼠出现上述转移的同时还出现了心包膜转移及肾脏远处转移。5只小鼠生存期分别为17 d、20 d、22 d、22 d、25 d,小鼠中位生存期为21.2 d(17~25 d)。成瘤率100%。结论利用Matrigel法成功建立小鼠Lewis肺癌原位模型,稳定性好,成瘤率高,并具有远处转移的特性,更接近于人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以小鼠肉瘤S180为模型 ,研究人血小板生成素 (TPO)在肿瘤基因治疗方面的价值 .在小鼠接种瘤细胞前 2周 ,或在接种肿瘤细胞同时 ,给小鼠注射 10 0 μgTPO表达质粒 (pcDNA3 hTPO) ,在 2周和 4周时肿瘤平均重量明显小于单纯质粒 (pcDNA3)注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提前转导组P <0 0 5 ,同时转导组P >0 0 5 ) .当肿瘤移植量为 1× 10 6时 ,2周时肿瘤的重量依次分别为 1 75 6g、3 6 37g和 3 92 6g ;当肿瘤移植量为 1× 10 5,2周时肿瘤的重量依次分别为 0 5 76g、5 6 1g和 5 84g .在转导基因 2周时 ,移植 1× 10 5肿瘤细胞组有 4 10受试鼠完全未形成肿瘤或肿瘤的生长被中止在早期阶段 .流式细胞分析发现 ,TPO转导后 ,肉瘤内浸润淋巴细胞从以CD8+为主转变为以CD4 +或CD4 +CD8+为主 .不过 ,TPO转导对瘤细胞在体外的增殖无明显改变 .TPO转导鼠的血清对S180细胞在体外的生长速度也无影响 .推测T淋巴细胞参与了TPO基因转导所产生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肺癌脑转移机制提供一种可靠的造模方法。方法 18只BALB/c nude裸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经胸腔原位种植与经左心室注射的方法,接种处于对数期生长的人肺腺癌PC-9细胞(1×106/0.1 m L),接种后观察裸鼠状态,在裸鼠出现严重恶液质时处死。解剖裸鼠,观察肺、脑、肝、肾转移情况;病理取材、HE染色观察。结果胸腔原位种植组:3周后,第4、6、9号裸鼠可见胸壁瘤结凸起形成,渐增大;裸鼠于第4~6周开始出现体重减轻,并逐渐出现恶液质,分别于第5~7周处死。开胸后见:胸腔广泛灰白色肿瘤结节、团块形成,双侧肋骨、胸膜、脊柱多发种植灶,双肺被侵蚀压缩,颜色苍白,形态改变。HE染色见:肺表面广泛种植瘤形成,与正常肺组织分界清楚;仅6号裸鼠出现脑转移。经左心室注射组:裸鼠于第3周开始出现体重下降,并逐渐出现恶液质,全部裸鼠于第4周处死。开胸后:除11、18号裸鼠胸壁见2~3个散在瘤结分布(直径约1~3 mm),其余胸腔视野正常;肺组织轮廓清楚,未见瘤结生成。HE染色见:9只裸鼠均出现大小不一的多发脑转移灶。胸腔原位种植组:脑转移率为11.1%;经左心室注射组:脑转移率为100%。结论经左心室注射建立肺癌脑转移动物模型的方法,较胸腔原位种植的方法保证了更高的脑转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纤黏连蛋白(FN)多肽CH50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体内转移的影响,以探讨CH50多肽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黑色素瘤B16细胞,用荧光染料CFSE标记,接种脾脏后24h取脾、肝、肺做冰冻切片,观察肿瘤细胞在3种组织中的侵袭情况。从脾脏接种B16细胞,建立体内肿瘤转移动物模型,采用基于流体动力学的体内基因转染方法于小鼠体内表达CH50多肽,RT-PCR检测CH50mRNA在肝组织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CH50多肽的表达。通过比较原位肿瘤结节及转移结节在数量、大小、分布上的差异及检测原位肿瘤组织中MMP-2、MMP-9表达差异,观察CH50多肽的治疗效果。结果注射24h后即可在脾脏形成荧光结节。pCH510质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后,可在肝组织中检测到CH50mRNA及CH50多肽的表达。从脾脏接种B16细胞后第14天可在脾脏形成原发肿瘤,至第35天肝脏表面已形成转移瘤结节,成功建立了体内器官问(脾转肝)肿瘤转移动物模型。体内转染表达CH50多肽能抑制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抑制原位肿瘤结节中MMP-2、MMP-9的表达。结论CH50多肽可以通过对MMP-2、MMP-9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来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的成瘤能力和体内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重组Bb-OprI疫苗免疫及PA01株攻击后小鼠产生的保护力,及脾细胞因子IL-17和Treg的变化。方法:将5×10~9CFU的Bb-Opr I疫苗灌胃接种BALB/c鼠,每周3次,连续3周;于初次接种后4周,将5×10~6CFU的PA01株滴鼻攻击小鼠,攻击后2周处死小鼠,分离肺组织和脾脏,培养肺组织的细菌并进行菌落计数,以铜绿假单胞菌抗原(PaAg)诱导培养脾细胞,PCR扩增IL-17和Foxp3基因。结果:Bb-Opr I疫苗组小鼠的肺组织细菌计数(0.46±0.09)×10~8CFU明显低于空载体对照组(5.42±0.79)×10~8CFU和Bb对照组(6.20±0.95)×10~8CFU(P0.01),从疫苗组小鼠的脾细胞DNA可扩增出380 bp的IL-17和250 bp的Foxp3基因。结论:重组Bb-OprI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Th17和Treg免疫应答,从而抵抗PA01株感染并维持免疫稳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小鼠肝癌Hepa 1-6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循环肿瘤细胞(CTCs)模型。方法采用雄性C57BL/6小鼠108只,按照体重分为3组,每组36只。3个组分别每只尾静脉接种0.2 m L的浓度为1×106、5×106和1×107个/m L的小鼠肝癌Hepa 1-6细胞单细胞悬液。各组分别于接种后第1、5、9、13、17、21天检测采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计算2万个有核细胞中CTCs数目及比例、相对CTCs抑制率,记录动物死亡率。(2)采用雄性C57BL/6小鼠80只,按体重分为2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甲苯磺酸索拉菲尼组,每组40只。每只尾静脉接种0.2m L的浓度为5×106个/m L的Hepa 1-6细胞单细胞悬液,接种后第2天开始灌胃给予甲苯磺酸索拉菲尼(50 mg/kg),连续21 d,并于给药第3、8、15、21天采血进行CTC检测。结果 (1)接种浓度为1×106个/m L的细胞悬液后,第1、5、9、13、17、21天的动物CTCs比例为:25.1%、18.1%、8.9%、4.4%、2.9%、0.3%,未出现动物死亡;接种浓度为5×106个/m L的细胞悬液后,第1、5、9、13、17、21天的动物CTCs比例为:40.4%、35.4%、15.4%、9.0%、6.6%、4.1%,未出现动物死亡;接种浓度为1×107个/m L的细胞悬液后,第1、5天的动物CTCs比例为:39.1%、33.5%,在接种完毕之后立即出现动物死亡,且所有动物在接种后第7天全部死亡。(2)甲苯磺酸索拉菲尼给药期间D3、D8、D15、D21相对循环肿瘤细胞清除率分别为:-7.5%、4.6%、55.3%、-94.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采用浓度为5×106个/m L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悬液尾静脉注射可建立小鼠肝癌CTC模型,可用于抑制循环肿瘤细胞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探究乳腺癌肺转移模型鼠肺组织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利用皮下接种或尾静脉注射乳腺癌细胞系-4T1细胞的方式,建立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在4T1细胞接种后第7、14、21天分离模型鼠肺组织,通过HE染色、墨汁染色确认模型建立成功后,提取肺组织总RNA,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内IFN-γ、IL-4、IL-5、IL-1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4T1细胞的BALB/c鼠,肺组织内Th1型细胞因子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皮下接种4T1细胞的BALB/c鼠,其肺组织内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一致处于较低水平。与Th1型细胞因子不同,肺组织内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无论在皮下接种鼠亦或是尾静脉注射鼠均表现为逐渐升高趋势。结果表明,乳腺癌肺转移过程中出现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并且由刚开始的Th1优势应答逐渐转变为Th2优势应答。  相似文献   

19.
人鼻咽癌高肺转移克隆株CNE 2L2转染编码人α 甘露糖苷酶的cDNA( 6A8cDNA ,GenBank接受号为U3 72 48)的重组反义表达载体 ( pRc/CMV 反义6A8cDNA)后 ,与转染空载质粒pRc/CMV及未作任何转染的细胞相比 ,其生长受一定程度抑制 .接种于无胸腺鼠皮下 2个月 ,野型CNE 2L2细胞组有肺转移的小鼠数为 9/10 ( 90 % ) ,其中Ⅲ级 8只 ,Ⅱ级 1只 ;转染空载质粒pRc/CMV ,有肺转移者为6/8( 75 % ) ,其中Ⅲ级 1只 ,Ⅱ级 2只 ,Ⅰ级 3只 ;转染pRc/CMV 反义 6A8cDNA ,有肺转移者为 3 /10 ( 3 0 % ) ,全部为Ⅰ级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碘酸钠后观察C57BL/6J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形态学及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30只6-8周龄C57BL/6J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1组(静脉注射碘酸钠10 mg/kg)6只,实验2组(静脉注射碘酸钠20 mg/kg)6只,实验3组(静脉注射碘酸钠35 mg/kg)6只,实验4组(静脉注射碘酸钠50 mg/kg);正常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经股静脉注射碘酸钠10、20、35、50 mg/kg,于注射后1周行电生理检测,1周、2周行OCT检测。所有小鼠2周后摘除眼球制作冰冻切片以及RPE细胞平铺片进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排列整齐,各层之间分界清晰,外核层形态正常,RPE层细胞排列紧密。注射后1周,通过ERG可发现碘酸钠10 mg/kg组小鼠视锥细胞功能已出现损伤,但OCT显示视网膜形态正常;而20 mg/kg以及35 mg/kg小鼠除了视锥细胞功能出现损伤,视杆细胞的功能均降至对照组1/2;且视网膜外核层均出现异常高亮区,外层视网膜丧失分界清晰的结构。注射后2周,10 mg/kg组小鼠通过RPE细胞平铺片即可发现RPE细胞已出现轻微损伤。而20 mg/kg、35 mg/kg组小鼠通过OCT可发现外核层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变薄,视网膜出现退行性改变;且通过HE染色和RPE细胞平铺片以及冰冻切片,我们可以发现20 mg/kg、35 mg/kg小鼠外核层出现波浪状改变,单层RPE细胞的连续性被破坏,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碘酸钠20 mg/kg组经静脉注射后,可以很好的模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过程,视网膜出现明显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提供一个较好的小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