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传统中医理论对神智与胃肠道联系的高度概括,小肠主水液吸收,心主神明,心与小肠联系的内容与中医的脑、肾等概念密切相关,而又与HPA轴、脑-肠轴等现代医学理论契合。结合肠道菌群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实例,重新梳理相关中医概念并指出其微生态学基础,并分析情志改变的宿主-菌群相互作用对个体化诊疗的意义,指出"心与小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念对理解脑-肠轴功能的价值在于系统整合多方研究成果并指导临床,如心理肠胃学的未来应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脏腑理论密切关注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中医经典《内经》“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为基础,探讨心、小肠、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能是心系疾病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途径之一,这一发现可能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与高病死率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生理与心理压力,同时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体器官具有巨大的危害性且并发症呈现多样性。因此,寻求新的干预靶点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以肠道菌群为代表的微生物干预治疗技术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同时肠道菌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作用是以中医“心合小肠”理论为重要依据。本文以冠心病为例,通过分析中医心与小肠生理、病理及经络联系,西医结合肠道菌群及其不同代谢产物对冠心病的主要调节作用,在“心合小肠”为重要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揭示肠道菌群对冠心病治疗的重要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书讯     
《肠道菌群与健康—肠道微生态学》是一部最新出版的微生态学专著。本书收集了一些最新研究资料和有关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共14章,上篇:主要阐述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下篇侧重介绍肠道菌群与疾病。本书内容新颖,科学性强,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每章都先介绍研究方法,然后再介绍研究进展,并在每一章后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以便读者查阅。该书是一部适应性广泛的微生态学专著。不仅可为专门从事微生态学教学、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微生物学,临床  相似文献   

5.
基于微生态学与中医学的一致性,以及中医证型及方剂治疗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特定肠道菌群与中医方证的关系对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肠道菌群与疾病、中医证型及方剂疗效的相关性研究现状,认为同一疾病不同的中医证型具有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特征,明显富集或降低的肠道菌群与证型密切相关,甚至有望成为诊断的生物标记物。方剂能调控特定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方剂的疗效,借助肠道菌群的特征变化理解方剂疗效机制,有望辅助方剂的临床运用与选择。因而,深化肠道菌群在中医方证的研究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新兴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书讯     
《肠道菌群与健康—肠道微生态学》是一部最新出版的微生态学专著。本书收集了一些最新研究资料和有关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共14章,上篇:主要阐述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下篇侧重介绍肠道菌群与疾病。本书内容新颖,科学性强,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每章都先介绍研究方法,然后再介绍研究进展,并在每一章后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以便读者查阅。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息息相关,在营养摄取、免疫与内分泌调节、药物代谢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通过微生物群-肠-脑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与多种中枢系统疾病相关。其中,孤独症是一类以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兴趣狭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由于孤独症与胃肠道疾病之间联系紧密且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人们愈发关注肠道菌群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够影响孤独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异常的行为表现并诱发胃肠症状等。本文总结了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并从微生物群-肠-脑轴的角度讨论了肠道菌群影响孤独症的方式,同时介绍了孤独症患者肠道菌群疗法的有效性与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人类肠道菌群携带的编码基因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初始定植的多样化可促进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诱导免疫耐受,降低远期过敏性疾病发生风险。故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的定植及演替过程,以及过敏性疾病时肠道微生态学变化,提出早期益生菌的干预对预防远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微生态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是消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消化道微生态可能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等胰腺疾病关系密切,但学术界很少关注。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衡,并易伴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IgG4相关性疾病关系密切。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细菌移位在急性胰腺炎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和疾病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仍不清楚。牙周疾病和口腔微生态失衡会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但胰腺癌时肠道菌群的具体变化及作用仍不明确。本文就各类胰腺疾病背景下的消化道微生态研究现状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脑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被揭示。目前已经提出脑-肠轴失调和异常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严重精神障碍。最近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变化会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影响人类的认知和社会行为,这意味着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精神分裂症新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口腔微生态失衡导致口腔异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口腔微生态失调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口腔疾病出现口腔气味异常的机制。综合分析口腔微生态与口腔健康的研究动态及意义。展望口腔微生态调整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尤其在消除口腔异昧的积极作用。方法由第一、二作者应用计算机通过pubmed检索NCBI数据库1992年至2007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Micro ecology”,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1995年至2007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微生态”,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纳入标准:文章内容与口腔微生态相关的研究、以及在口腔疾病研究领域有关。排除标准:较陈旧的文献和重复研究。结果共收集到106篇相关文献,21篇文献纳入本文,其中,19篇为综述和述评类文献,19篇为中文杂志,2篇为外文杂志。结论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口腔微生态失调,菌斑内微生物之间以及机体与菌斑之间相互作用分解蛋白产生硫化物,这些代谢产物包括H2S、CH3SH、CH3SCH3、吲哚、甲基吲哚、挥发脂肪酸和聚胺等发出刺激性气味,产生口腔异味。治疗口腔异味应该考虑平衡口腔微生态,调整口腔菌群。口腔异味的治疗又有利于口腔菌群平衡。提示我们治疗口腔疾病应该考虑口腔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态是指肠道正常菌群与其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1]。生命早期一般指自母体妊娠阶段开始算起至出生后2岁内(近1 000天),这段时间的生命生长发育对于整个生命周期至关重要。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生命早期健康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对婴儿各系统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肠道微生态改变或结构异常与生命早期婴儿发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相关疾病息息相关。本研究将综述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来源、健康肠道微生态建立的相关因素及其生理作用,以及因不健全或紊乱的肠道微生态而引起的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3.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在志为悲(忧)"均是传统中医所特有的思维,现代临床实践也发现肠道疾病与肺部疾病常相伴而发,而情志失调常为肺肠疾病的诱因。但没有物质基础的经脉如何联系肺与肠,用经脉络属或是五行理论来解释的"肺在志为悲(忧)"观点有没有明确的物质基础仍有待研究。目前各项研究发现肺与大肠在解剖及生理病理过程方面存在相似性,而菌群在肺—肠联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可能是经脉联系肺肠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与抑郁症等情志障碍疾病的潜在关系被逐渐揭示,也让"肺在志为悲(忧)"的观点获得认同和深化,借助最新研究成果深度认识理论术语与客观实在的关系,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摘要:人体与舌苔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现今对舌苔微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舌苔菌群。体质、疾病等诸多因素都可对舌苔产生影响,此时舌苔中菌群会有怎样的变化?菌群变化是否具有疾病诊断意义?这些问题已经受到关注和研究。文献研究显示,目前有关舌苔菌群病证诊断研究主要围绕中医心系疾病、脾系疾病和肺系疾病等进行,诸多研究表明脾系疾病湿热证患者,舌苔存在菌群失调,舌苔中细菌总数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心系、肺系疾病暂无较为一致的结论。文献研究表明舌苔菌群的变化与病证诊断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中医病证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16S rRNA、高通量测序以及序列识别技术的成熟,肠道微生物与多种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呈蓬勃发展。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参与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合成分泌神经递质、产生多种自身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Lipid456、BDNF等小分子物质)机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癫痫、神经变性疾病、抑郁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研究肠道微生物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互作用,为揭示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科学证据,以期通过调解肠道菌群的微环境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  相似文献   

16.
肠道作为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饮食的多元化,肠道菌群对健康的影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微生态与免疫、代谢系统疾病和肿瘤等50多种疾病相关,同时疾病也会影响肠道菌群,通过饮食调节和用药会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健康.白术散是以食药两用药材为主的方...  相似文献   

17.
摘要: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18.
We previously identified ghrelin and motilin genes in Suncus murinus (suncus), and also revealed that motilin induces phase III-like strong contractions in the suncus stomach in vivo, as observed in humans and dogs. Moreover, repeated migrating motor complexes were found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suncus at regular 120-min intervals. We therefore proposed suncus as a small laboratory anim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dentified 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 (GHS-R) and motilin receptor (GPR38) genes in the suncus. We also examined their tissue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body. The amino acids of suncus GHS-R and GPR38 showed high homology with those of other mammals and shared 42% amino acid identity. RT-PCR showed that both the receptors were expressed in the hypothalamus, medulla oblongata, pituitary gland and the nodose gangl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addition, GHS-R mRNA expressions were detected throughout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 whereas GPR38 was expressed in the gastric muscle layer, lower intestine, lungs, heart, and pituitary glan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ghrelin and motilin affect gut motility and energy metabolism via specific receptors expressed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or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suncus.  相似文献   

19.
The input of parasympathetic region of vegetative nervous system in regulation of regional blood transfer and maintaining of oxygen balance in organs of rat digestive system has been estimated by measuring oxygen tension (pO2) and the rate of regional blood transfer (RBTR) in liver, gut, and small intestine after 1, 7, 14, 30, and 60 days after vagotomy. Vagotomy was shown to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pO2 in liver (1, 14, 30 days), gut (1 day), and small intestine (7 and 30 days). At initial postoperation period (1 day), the decrease in pO2 is accompanied by the increase in RBTR (in gut and small intestine), and at late period, by the decrease of RBTR in liv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crease in pO2 and the decrease in RBTR allows to conclude that the hypoxia developing in liver after vagotomy is of a circulatory nature.  相似文献   

20.
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或失调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肠道微生态尤其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降尿酸治疗后肠道菌群可发生相应改变,并且益生菌制剂具有降尿酸作用。本文概述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从高嘌呤及高果糖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参与嘌呤和尿酸的代谢、代谢性内毒素血症以及痛风相关炎症因子等方面探讨肠道菌群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关系,并展望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未来诊治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