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1 55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和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将72例斑秃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用1 55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每2周1次,共4次,12周后观察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治愈29例(80.5%),显效5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治愈12例(40.0%),显效8例,总有效率66.7%;治疗组有效率和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1)。治疗结束后6个月,治疗组复发3例(8.8%);对照组复发5例(2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8%)比对照组(25%)小,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1 55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斑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到2020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共计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以及瘢痕面积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以及对照组,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经过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治疗后,症状积分以及瘢痕面积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达到79.59%。将治疗有效的患者作为有效组(n=78),将治疗无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2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组患者的年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病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效组患者合并其它皮肤疾病的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OR=18.225,95%CI:6.805~31.589)、抑郁自评量表评分(OR=7.090,95%CI:2.430~21.148)、焦虑自评量表评分(OR=1.022,95%CI:1.008~1.036)、病程(OR=3.049,95%CI:1.346~6.184)以及合并其它皮肤疾病(OR=14.318,95%CI:5.234~18.595)为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对凹陷性痤疮瘢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病程以及合并其它皮肤疾病会影响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子嫩肤对凹陷性痤疮瘢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苏连珠  张清姬 《蛇志》2006,18(4):322-323
下肢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病之一,且发病率较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曲张静脉切除术,但切口多,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瘢痕多。目前采用腹腔镜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状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早期下地活动,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0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国内外近10年来非剥脱性嫩肤技术治疗皮肤光老化临床研究概况,以期进一步了解非剥脱性嫩肤技术在皮肤光老化中的应用新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9/2009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和中文,检索词“photoaging(光老化),laser(激光),Intense pulsed light(强光),radiofrequency(射频),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临床实验研究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明确诊断标准。②随机对照实验或对照实验。结果:共收集到相关文献110篇,按上述标准纳入23篇,其余文献均被排除。结论:非剥脱性嫩肤技术治疗皮肤光老化疗效可靠,具有副作用少,方法简单,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等优势。但不管单独使用哪种方法治疗皮肤光老化其效果均不是很完美,必需紧密结合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和非剥脱性嫩肤设备的性能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在面部瘢痕修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面部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应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进行面部瘢痕修复治疗,观察组术后加用rh EGF敷于皮肤表面,对照组则采用等渗盐水敷于皮肤表面,比较两组治疗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时疼痛情况,测定创面愈合后患者瘢痕面积,并评定创面处理后不同时间患者肉芽组织成熟情况、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 d、术后14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其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换药时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其轻度疼痛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14 d肉芽组织成熟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炎症全身不良反应。结论:re EGF可促进面部瘢痕患者创面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缩小瘢痕面积,减轻患者换药疼痛程度,促进肉芽组织成熟,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以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为基础的临床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以细菌16S rDNA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1对通用引物,采用不对称PCR扩增7种临床常见肠道致病菌标准菌株,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对不同菌株的PCR产物进行检测以验证相应菌种探针的特异性,最后对48份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高通量快速检测。结果 7种临床常见肠道致病标准菌株的不对称PCR得到了大量单链产物,其产物用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的检测特异性为100%,48份粪便标本不对称PCR产物可与相应探针发生特异性结合,且在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的相应检测信号大于阴性对照3倍以上,5种细菌的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检测结果与培养鉴定结果符合率100%,48份标本PCR产物均与志贺菌属探针发生杂交反应(阳性率100%)。结论 16S rDNA可以作为细菌快速鉴定的靶序列,不对称PCR产物可以显著提高与悬浮芯片杂交检测的灵敏度,多功能悬浮点阵技术在鉴定细菌方面具有简单快速、高通量、高检出率等特点,可以作为细菌快速鉴定的一种新方法,但无法鉴别志贺菌属和大肠埃希菌属。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司晋红  顾瑛  刘凡光 《激光生物学报》2000,9(3):232-235,F003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本文阐述了局部和全身因素对其形成的影响机制,并对其临床治疗方法的现状和将来的可能性治疗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bliteration,RFO)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320例(320条肢体),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200例(200条肢体)采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进行治疗,对照组120例(120条肢体)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下肢静脉的彩超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后皮肤瘀斑、皮下血肿、隐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查,其复发率及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相比,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更高,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型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瘢痕的效果。方法:50例成熟瘢痕患者,包括31例痤疮疤痕,19例外伤或手术疤痕。均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进行功率为70~90Watt的滑动式或定点式治疗,每4周治疗一次,共治疗2~5次,通过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统一衡量标准对比来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成熟瘢痕表现为身体各部位分布形状不规则形状皮肤组织凹陷或轻度增生。通过临床指标评分,5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2%。疗效显著18例(36%),有效22例(44%),轻微改善11例(22%),无效9例(18%)。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能显著改善成熟瘢痕的色泽、质地和凸凹程度,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成熟瘢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病理性瘢痕一直是整形外科乃至整个外科界研究的热点,由于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无明确的病因学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VEGF作为目前活性最强的血管生长因子,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研究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VEGF的表达及调控机制,有助于阐明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病理性瘢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手术联合内膜剥脱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序贯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对照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合内膜剥脱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3.70%),对照组死亡4例(7.14%),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1,P=0.427)。围手术期内治疗组心肌梗死、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年吻合口通畅程度和桥血管通畅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16,-2.456;P=0.016,0.014)。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疗效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瘢痕疙瘩是创伤后胶原纤维异常增生引起的过度纤维化疾病,病理表现主要是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然而,因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因此,迫切需要了解其详细的发病机制进而开发全新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可通过直接靶向关键基因或间接参与瘢痕疙瘩形成经典信号通路影响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以及胶原蛋白的异常沉积,进而调控瘢痕疙瘩的进程,同时有研究发现异常表达的非编码RNA可能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该文将总结近年来非编码RNA在瘢痕疙瘩中的研究进展及未来通过干预相关非编码RNA来治疗瘢痕疙瘩的前景及挑战。  相似文献   

13.
瘢痕是创伤修复的必然结果影响,瘢痕的产生,发展的因素很多,虽然国内外学者在病理性瘢痕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目前对治疗瘢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化,细胞水平,对分子机制和基因水平的研究还在不断的深入,人们对细胞因子在瘢痕形成方面起了关键的调节作用这一观点已逐步形成共识,并将细胞因子引入瘢痕的治疗中.常见的细胞因子在抗瘢痕中的应用也将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细胞因子的在创面修复中的生物学特征及抗瘢痕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封包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募集甲真菌病患者60名,总计223个病甲。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病甲予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每两周1次,共6个月;B组患者病甲予每两周1次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联合每日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封包于病甲8h,共持续治疗6个月。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临床及真菌学评价。结果 6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A组31例患者共计108个病甲,治疗结束后3个月临床有效率为50.9%,真菌清除率为38.9%;B组29例患者共计115个病甲,治疗结束后3个月临床有效率为69.6%,真菌学清除率为57.4%。B组临床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A、B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分别为87.1%和93.1%。两组治疗中,除激光治疗时出现轻微可耐受疼痛外,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封包治疗甲真菌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优于单纯点阵CO_2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5.
刘梦颖  段晨阳  张吉强 《生物磁学》2013,(34):6790-6793
临床上组织损伤2—3天后即可出现肉芽组织,进而由于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逐渐形成纤维性瘢痕。瘢痕的形成与血管再生和细胞增殖及凋亡密切相关。常见的病理性瘢痕主要是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他们不仅影响患者关键伤口的活动,而且在美观上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但是由于对瘢痕的形成原因及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至今临床上实行地以手术为主的对瘢痕的治疗方法仍未取得较满意效果。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phosphoinositide3.Kinase)/Akt(P13.K/Akt)通路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多个生理功能中,其在细胞因子作用下介导细胞生存已被证实,目前研究表明,P13-k/Akt信号通路在瘢痕形成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会为瘢痕的治疗带来新的前景。本文将就近年来关于P13-k/Akt通路在中发挥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利用此通路彻底治疗瘢痕的可能方式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16.
皮肤瘢痕的治疗是临床难题,近年开展的干细胞移植为皮肤瘢痕的治疗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为评估干细胞对皮肤瘢痕的治疗作用,探索皮肤疤痕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对干细胞对皮肤瘢痕的治疗作用进行了综述。已报道的临床多种干细胞治疗皮肤疤痕,均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治疗效果,但从整体水平观察,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积极开展不同种类干细胞对不同种类皮肤瘢痕类型的治疗效果,给药途径、干细胞浓度、剂量和安全性等多中心系统的规范研究,及治疗机制的深入探讨,将有力促进干细胞治疗皮肤瘢痕的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点阵/芯片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蛋白质点阵/芯片技术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重要进展,在功能蛋白质组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发展起来的印迹蛋白微阵列、分子扫描技术和传感器生物芯片质谱,将应用于药靶检测、疾病诊断、蛋白质结构鉴定和/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等方面,具有分析速度快、效率高、样品消耗少等特点,将成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新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8.
DNA芯片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NA芯片技术利用固定化在固体表面的高密度DNA分子微点阵来进行生化分析。从生物体中提取的样品DNA或RNA作为靶分子,荧光或其它方法标记后,与微点阵上互补的探刈杂交,从而产生异源双链。因为在微点阵上,某一特定位置年的核苷酸序列是已知的,所以通过对微点阵每一位点的荧光强度进行检测,便可能样品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检测技术包括激光共聚焦扫描和电耦合设备(CCD)成像等等。DNA芯片根据控针成分的不同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CO_2点阵激光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的作用及其对瘢痕组织中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于雄性C57BL/6J小鼠背部皮肤注射博来霉素(1 mg/d,4周)制作增生性瘢痕模型,另取4只小鼠背部注射PBS缓冲液作为对照。造模成功之后,随机将小鼠分为瘢痕对照组(模型组),10 mj激光治疗组(10 mj组)和20 mj激光治疗组(20 mj组),每组6只小鼠。10 mj组小鼠给予10 mj激光治疗(共3次,每次间隔2周);20 mj组小鼠给予20 mj激光治疗(共3次,每次间隔2周)。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瘢痕全层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染色观察(HE、Masson染色)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GLi1免疫荧光观察。结果:①我们成功复制出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②20 mj CO_2点阵激光治疗可有效修复瘢痕组织,经治疗后皮肤瘢痕程度显著减轻,同时可降低真皮层厚度和减轻瘢痕组织的纤维化程度;③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CO_2点阵激光可显著减少小鼠皮肤增生性瘢痕中α-SMA、GLi1表达。结论:于小鼠的背部皮肤注射博莱霉素可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CO_2点阵激光为治疗增生性瘢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作用可能与其对Hedgehog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30天对兔耳增生性瘢痕进行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干预,观察兔耳瘢痕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兔耳瘢痕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干预后,兔耳增生性瘢痕出现明显的萎缩,免疫组化检查VEGF表达减弱.结论: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可能通过损伤瘢痕组织内的微血管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萎缩,对早期增生性瘢痕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