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皂苷类物质是白头翁的重要药用成分,主要存在于根内。研究白头翁根的解剖结构与皂苷类物质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利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不同生长龄白头翁根的解剖结构和皂苷的储藏场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栓内层和次生韧皮部中的分泌细胞团、分泌腔和分泌道是白头翁根的主要结构特征,是皂苷类物质的主要贮存场所;而分泌腔和分泌道的数量及分泌道的宽窄与生长年限相关,4~5年生达到最大值。推测白头翁的栽培年限应为4年。  相似文献   

2.
以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koreana)的叶柄为材料诱导分生结节,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树脂包埋切片法研究了朝鲜白头翁离体形态发生的解剖学特点。结果表明: 叶柄在MS+3 mg⋅L–1玉米素(zeatin, ZEA)+0.5 mg⋅L–1吲哚乙酸(IAA)的诱导培养基上培养42天后, 分生结节诱导率为82.5%; 培养56天后, 95%的分生结节转化成不定芽。组织解剖结构观察结果显示, 培养7、14、28和42天时分别观察到前分生结节结构、形成层和拟分生组织结构、顶端分生组织、叶原基结构。朝鲜白头翁的不定芽起源于分生结节内部的维管中心。新分化芽基部类似愈伤组织的细胞团的显微切片结果显示, 基部组织上分布着表皮细胞或下表皮细胞、维管束形成层和拟分生组织细胞, 它们在朝鲜白头翁器官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朝鲜越桔(Vaccinium hirtum Thunb.var.koreanum(Nakai)Kitamura)是辽宁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长白山脉南端,生长于中高山顶部光照充足的岩石缝隙及峭壁之上,具有适应山顶部瘠薄、干旱、寒冷以及强风等极端环境的特征。然而,关于朝鲜越桔解剖结构及抗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石蜡切片法对朝鲜越桔的根、茎、叶进行解剖结构的观察,揭示其解剖结构与环境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朝鲜越桔多年生侧根的输导组织发达,毛细根的表皮及皮层细胞体积较大,内皮层细胞中存在着大量的固体状内含物,且毛细根中具有大量的杜鹃花类菌根菌、深色有隔内生菌及丛枝菌根菌,这些特征有利于其根系对于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茎部解剖显示,一年生茎的表皮外侧具有较厚的角质层(10.74±0.89)μm,皮层厚壁细胞和髓细胞中具有大量的固状内含物,表皮内侧皮层中具有特殊的气腔结构,其厚度占茎半径的30%,这些特征将提高植株的保水性和耐低温的能力;另外,茎部韧皮组织发达,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输送。叶部结构特征显示,叶片上表面及下表面均覆盖了一层较厚角质膜,分别为(2.06±0.75)、(2.04±0.73)μm,叶脉的韧皮组织发达,这将有利于提高其耐旱及吸水性能。综合分析认为,朝鲜越桔的解剖结构反映其具有耐旱、耐寒、抗风及保水的特性,是其能够适生于辽东地区山顶部恶劣生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7个杂交狗牙根品种(系)的叶片进行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系)均具禾本科C4植物叶片典型结构,其独特处是:中脉结构与平行脉相似;中脉维管束、平行脉大维管束的维管束鞘内侧韧皮部外有一层纤维细胞;泡状细胞外壁很少角化。综合比较7个品种(系)叶片的角质层厚度、机械组织含量、维管束排列密度,得出叶片耐磨性综合指数,可作为耐践踏性的指标之一。此指数最高的品种是"TifSport"。  相似文献   

5.
米志平  杨智 《四川动物》2001,20(4):214-216
小熊猫的胃属单室腺型胃,它以角切迹为界,可分为胃底部和幽门部两部分。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组成。四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具有分泌粘液的功能。胃腺有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三种,但贲门腺不发达。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与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肌层发达,特别是内环行肌发达。并与大熊猫胃的结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鸟类具有两条独立的视系统投射到端脑 :1)顶盖传出 (tectofugal)系统 ,即视网膜 -顶盖 -丘脑圆核 -外纹状体 ,与哺乳动物的视网膜 -上丘 -丘脑 -纹区皮层系统同源 ;2 )丘脑传出 (thalam ofugal)系统 ,即视网膜 -丘脑背外侧核 -上纹状体 ,与哺乳动物的视网模 -膝状体 -纹状皮层系统同源。鸟类顶盖与哺乳动物上丘为同源器官 ,是鸟类视觉系统中的一个接替站 ,也是鸟类视觉中枢中最大和最明显的核团 ,在此处进行视觉信息的初步处理。破坏顶盖能够削弱鸽对视觉图象和强度的分辨能力 ,而破坏其他视核团 ,如背部丘脑或纹状体 ,却不影响这种能力。可…  相似文献   

7.
小熊猫胃的解剖和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四川动物》2001,20(4):214-216
小熊猫的胃属单室腺型胃,它以角切迹为界,可分为胃底部和幽门部两部分.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组成.四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具有分泌粘液的功能.胃腺有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三种,但贲门腺不发达.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与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肌层发达,特别是内环行肌发达.并与大熊猫胃的结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波温苏铁Bowenia spectabilis Hook.ex Hook. f)根、茎、叶的解剖结构.根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组成,为二原型木质部.茎具大量薄壁组织,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维管束为外韧并生.叶柄中含有5-8束维管束,呈弧形排列.羽片叶角质层厚,有小叶脉产生,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根、茎、叶木质部中的管胞主要是螺纹和孔纹管胞,有少量纤维分化;茎中管胞的侧壁呈现凹凸不平,部分管胞具有分枝或分叉现象.  相似文献   

9.
野生与栽培白头翁药用部位解剖结构和皂苷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野生和栽培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主根的解剖结构和皂苷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野生白头翁根部韧皮纤维散在,而栽培白头翁的则多个聚集成环状或其它形状;栽培白头翁根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管腔内富含侵填体;野生白头翁根中分泌腔和分泌道丰富;分泌腔与分泌道的数量及大小是决定白头翁皂苷物质含量高低的主要因子。因此,分泌腔与分泌道大小和数量的多寡可以作为判断所选育的白头翁品种是否优良的结构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孔子鸟(Confuciusornis)骨骼微观组织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孔子鸟(Confuciusornis)股骨骨骼的微观组织结构与现生鸟类的相似性,认为孔子鸟具有较高而恒定的生长率,其新陈代谢可能已进化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较高的代谢水平的起源要晚于鸟类的系统起源.鸟类骨骼内部的组织结构特征与骨骼外部的形态特征的进化是不同步的。孔子鸟等的祖先类型应是一生长速率较低而不恒定的、较原始的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5个品种红花的花粉微形态特征和营养器官解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个品种红花花粉外壁突起为刺突和乳突两种,花粉表面均具有皱波和网状雕纹;不同品种红花的叶片角质层厚度、叶脉厚、叶厚、VPD指数、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根木射线条数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茎中机械组织发达,维管束环状排列、维管束的排列数目上表现种间特异性。这说明5个品种红花孢粉及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可能具有一定的耐盐、耐旱的基本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以南疆不同居群的驼蹄瓣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解剖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各指数之间的变化与生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居群中驼蹄瓣叶片厚度、上角质层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及下角质层厚度存在着显著差异;T-1叶片厚度、上角质层厚度、上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及下角质层厚度最大,其栅海比最高为2.233,说明T-1叶片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生态适应性最强。不同居群驼蹄瓣叶片解剖结构的显著差异性表明了不同的环境因子影响驼蹄瓣的生长发育,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变化所形成的生存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暖导致干旱强度增大、频率增加,探究黄土高原不同林龄刺槐林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对于理解该区人工林生产力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对象,探究不同林龄木质部解剖特征、水力特征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的导管直径、纹孔总面积、纹孔面积、附着物面积和附着比例均显著大于成熟林,而纹孔密度显著小于成熟林。导管直径、纹孔面积和附着物面积与导水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幼龄、中龄和成熟林枝条导水率分别为2.30、2.12和0.76 kg·m-1·s-1·MPa-1,栓塞程度分别为54.5%、53.8%和45.1%。导水率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幼龄、中龄和成熟林枝条木质部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4.9%、4.2%和3.8%。成熟林刺槐木质部生长力下降,形成具有较多较小纹孔的小导管,在维持水力安全的同时降低了水分运输效率,组织内维持生长代谢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本研究解释了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对干旱的响应机制,为黄土高原不同林龄刺槐人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生长在不同生境中的牡丹对平原地区环境的形态学适应特征,为牡丹的保育措施研究及筛选优异的种质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以原生境不同的中原牡丹(‘凤丹’、‘洛阳红’)和野生牡丹(紫牡丹、狭叶牡丹、大花黄牡丹、西藏黄牡丹、滇牡丹、卵叶牡丹)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叶片解剖结构并测定和分析相关指标。【结果】(1)中原牡丹与野生牡丹的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气孔均匀分布于下表皮,叶表皮形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2)中原牡丹和野生牡丹的叶片均为异面叶,不同牡丹叶片解剖结构与光合色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大花黄牡丹有湿生植物特征,如叶片与角质层相对较薄、栅栏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较大且气孔密度最大;滇牡丹的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最大,对高温偏干旱的平原生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3)叶片厚度与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孔长轴、气孔指数与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等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野生牡丹中除大花黄牡丹外其他种质均对高温干旱的平原生境有较好的适应性,大花黄牡丹的湿生结构与光合色素含量指标可作为不能在平原地区栽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居群箭叶淫羊藿叶片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个不同居群的箭叶淫羊藿叶片进行了解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箭叶淫羊藿在气孔密度、表皮细胞长度、表皮细胞宽度与厚度、叶片厚度、叶肉层厚度、维管束直径的大小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在多数情况下,气孔密度的变幅是每平方毫米119.9~139.2个;下表皮细胞的变化范围是67.93~89.54μm;这些变化与不同居群的具体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石蜡切片法,分别对5种不同海拔高度藏茴香茎初生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并用一维和二维(面积)的度量指标进行观测,以期探索随海拔升高,藏茴香茎结构的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藏茴香对高寒气候的适应性,为藏茴香这一食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藏茴香茎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维管柱构成,随着海拔升高,藏茴香茎的表皮厚度、髓厚度、髓射线宽度以及通气组织的面积逐渐增加,而维管组织与基本组织的比值不断缩小,皮层的细胞层数、厚度逐渐下降;维管束的数量、厚度不断降低,但维管束的发育程度和导管的直径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藏茴香茎表皮的不断增厚,可以减少植物体内热量的散失,并有效地降低强紫外线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基本组织比例的增加,有利于贮藏更多的生理调节性物质,增加植物的抗寒能力;通气组织逐渐发达,可极大地降低空气在植物体内的扩散阻力,形成氧气由地上部运输到地下部的通道,还可增加植物体的浮力,减轻了植物体比重,对植物体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藏茴香茎解剖结构随海拔的变化,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中发现的随着海拔升高,茎皮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以及茎中维管束的数量和厚度均下降,但维管束的发育程度和导管直径增加的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沉香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唐为萍  陈树思 《广西植物》2005,25(3):229-232,i005
通过石蜡切片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沉香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沉香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但具有许多旱生特征。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上表皮角质膜较下表皮的厚3.48μm,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单细胞表皮毛,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仅分布在下表皮上,微下陷;叶肉组织发达,其间分布着较多的长方晶体,其长轴与表皮垂直;栅栏组织由1~2层圆柱形细胞组成,其外层细胞转化为异细胞,栅栏组织∶海面组织为1∶3.5,下表皮内具有1~2层由异细胞组成的下皮层;主脉发达,有异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具内生韧皮部;叶内具有发达的木质部外纤维。以上特征反映出植物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9.
桂花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桂花叶的形态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桂花叶为典型的异面叶,表皮由1层排列紧密的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表皮上被有腺毛,腺毛及其周围排列整齐的表皮细胞形成环式结构。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由2~4层排列整齐的圆柱形细胞构成。叶肉中分布有少分枝或不分枝的石细胞,其细胞长轴与表皮垂直。叶脉结构较为复杂,主脉发达。上述特征与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Flower stalks of Pulsatilla cernua, an early spring herb in north temperate Asia, changed position from erect to pendulous and back to erect during 6-10 d anthesis. We tested three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is movement.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is movement is unlikely to be a mechanism to attract pollinators or enhance pollen output, because no pollinator pre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erect and pendulous flowers and we found no buzz-pollination in this species; (2) hand self-pollination yielded higher seed set than open pollination in the field, but spontaneous selfing rarely occurred. Among open-pollinated flowers, seed set was depressed by emasculation, indicating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insects, self-pollen provided reproductive assurance in this protogynous and self-compatible species. However, the change in flower orientation cannot be explained as reproductive assurance in that even self-pollination largely depended on pollinator visits rather than gravity. (3) A pollen germination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pollen damage by water is serious in this species. We deduced that the bending of the flower stalk during anthesis was to avoid rain damage to pollen grains in this species. During the 3-6 d period of pollen presentation, the petals elongated and were covered with unwettable hairs. Together with flower stalk movement, this was enough to protect the organs inside the flower from rain. This movement of the flower stalk seems to be important to maintain pollen viability in a rainy habitat with a scarcity of pollina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