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锡伯族苯硫脲尝味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8年5月对辽宁锡伯族的苯硫脲(PTC)尝味能力进行了检测。检测的群体是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兴隆台锡伯族乡的其父母为同一民族的锡伯族中、小学生及村民,年龄在7—60岁之间,一共检测了765人,其中男402人,女363人,采用李璞等(1965)所报道的方法——阈值法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
从1979年4月至1982年3月,在伊宁市、新源县、尼勒克县以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等地,对5个民族共5,166名正常人的皮纹进行了调查。其中汉族1,001人,维吾尔族1,020人,哈萨克族1,092人,蒙古族1,032人,锡伯族1,021人,在这些人中,男2,590人,女2,576人。  相似文献   

3.
新疆伊犁地区五个民族的皮纹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9年4月至1982年3月,在伊宁市、 新源县、尼勒克县以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等地,对5个民族共5,166名正常人的皮纹进行 了调查。其中汉族1,001人,维吾尔族1,020人, 哈萨克族1,092人,蒙古族1,032人,锡伯族 1,021人,在这些人中,男2,590人,女2,576人。  相似文献   

4.
用阈值法对新疆伊犁的锡伯族1121人和蒙古族679人的苯硫脲尝味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锡伯族中味盲率为19.98%,味盲基因频率为0.4470,平均尝味阈值为8.53±1.25;蒙古族中味盲率为15.17%,味盲基因频率为0.3895,平均尝味阈值为8.10±1.49。味盲率、平均尝味阈值和味盲基因频率在锡伯族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蒙古族中,味盲率与味盲基因频率分布男女间差异显著(P<0.01)。在上述这两个民族中,少年组的味盲率高于成年组。对同一受试者的ABO血型与卷舌能力也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体质特征调查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35  
本文调查了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居民220人(男130人、女90人),年龄从20岁到78岁。观察22项,测量65项。调查结果表明,锡伯族居民具有典型的黄种人东亚人种的特征。如头圆宽且高,胡须少,眼裂狭窄、上眼睑褶皱多达睫毛处。耳大、鼻梁较直、鼻高中等,指距长、骨盆宽等。这些特征用等差级数法比较,与达斡尔族、华北地区汉族、蒙古族较接近,与苗族、黎族较远。  相似文献   

6.
1984年9月至12月,我们对伊宁市和察布查尔县的民族中、小学男学生中的色盲率进行了调查。其中维吾尔族1,347人,哈萨克族838人,锡伯族837人,共3,022人。被调查者的年龄范围是8—19岁。  相似文献   

7.
红绿色盲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1988年5月采用俞自萍绘制的《色盲检查图》(1982年第四版,第九次印刷),对沈阳市市郊的锡伯族居民进行了调查。其中男789人,女630人,共计1419人。受检者年龄7—60岁。检查发现男性色盲(弱)40人,色盲率为5.07%。女性色盲(弱)2人,色盲率为0.32%。男性色盲率平方与女性色盲率之比为0.80。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区七个民族苯硫脲味阈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阈值法测定了新疆地区七个民族共4259人(10—60岁之间、相互无血缘关系者)的苯硫脲(PTC)味阈值。以4号测定液算起为味盲者,味盲频率分别为:柯尔克孜族152人中的64人(42.1%)、哈萨克族1089人中的374人(34.3%)、乌孜别克族112人中的34人(30.4%)、塔塔尔族39人中的11人(28.2%)、维吾尔族2271人中的630人(27.7%)、锡伯族371人中的76人(20.5%)和汉族225人中的20人(8.9%)。柯尔克孜族应属于 PTC 味盲的超高频型,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和塔塔尔族属高颊型,锡伯族属中间型,汉族属低颊型。味盲频率应为味盲纯合子(tt)频率,由此算出了隐性基因(t)和显性基因(T)频率以及尝味杂合子(Tt)和尝味纯合子(TT)等基因型频率。味盲频率除维吾尔和哈萨克族男性多于女性外,在其余五个民族中未见到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组特异性成份(Group-specific component简称Gc)作为人类学研究中一种遗传标记,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采用超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技术结合改良的磺基水杨酸沉淀法检测了辽宁锡伯族的Gc亚型。  相似文献   

10.
贵州仡佬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41,自引:20,他引:21  
对贵州道真仡佬族385人(男198人、女187人)的17个观察项目和58个测量项目进行了人类学体质特征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仡佬族体质特征与广西的壮族和海南省的黎族比较接近,与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和新疆的锡伯族较疏远。  相似文献   

11.
艾琼华 《人类学学报》1986,5(4):377-382
1983年7月至1984年7月,用回忆法调查了新疆伊犁地区3972名12—23岁的女性的初潮年龄,其中哈萨克族924人,维吾尔族864人,锡伯族486人,回族209人,蒙古族216人,汉族1273人。其平均初潮年龄是:哈萨克族14.37±1.09岁,维吾尔族14.34±1.41岁,蒙古族14.21±1.05岁,回族13.89±1.32岁,锡伯族13.78±1.02岁,汉族13.61±1.11岁。各族中均以七、八、九三个月来月经的最多。此外,还发现六个民族中1969—1972年出生的与1961—1964年出生的相比,平均初潮年龄都明显提前。在八年中,回族提前2.67岁,蒙古族提前1.90岁,锡伯族提前1.78岁,汉族提前1.64岁,哈萨克族提前1.17岁,维吾尔族提前1.13岁。  相似文献   

12.
1984年9月至12月,我们对伊宁市和察 布查尔县的民族中、小学男学生中的色盲率进 行了调查。其中维吾尔族1,347人,哈萨克族 838人,锡伯族837人,共3,022人。被调查者 的年龄范围是8-19岁。  相似文献   

13.
用HPLC法测定新疆蒙古族78例、锡伯族60例新生儿胎儿血红蛋白(HbF)中Gγ/Aγ以及AγI/AγI比值。%Gγ均值为:蒙古族73.99%,锡伯族74.59%。%GγI均值分别为蒙古族56.04%和锡伯族64.33%。在蒙古族中发现AγT纯合体4例、杂合作12例;锡伯族中发现AγT杂合体6例。蒙古族中AγT基因频率(ρAγT)为0.128,锡伯族为0.05  相似文献   

14.
用HPLC法测定新疆蒙古族78例、锡伯族60例新生儿胎儿血红蛋白(HbF)中Gγ/Aγ以及AγI/AγT比值。%Gγ均值为:蒙古族73.99% ,锡伯族74.59%。%AγI均值分别为蒙古族56.04%和锡伯族64.33%。在蒙古族中发现AγT纯合体4例、杂合体12例;锡伯族中发现AγT杂合体6例。蒙古族中AγT基因频率(fAγT)为0.128,锡伯族为0.05。 Abstract: Gγ/Aγ、AγI/Aγ Ratios of fetal hemoglobin(HbF) in 138 cases of newborns of Megnol (n=78)and Sibo(n=60)ethnic groups in Urumuqi,Xinjiang were determined by HPLC.The means of % Gγ of Mongol and sibo ethnic groups were 73.99% and 7459% respectively.12 Aγ/T cases of heterozygotes in Mongol,6 in Sibo and 4 cases of AγT homozygotes in Mongol were found.The frequencies of AγT gene were 0.128 in Mongol and 0.05 in Sibo respectively.The means of AγT of Mongol and Sibo ethnic groups were 56.04% and 64.33%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与HIV 1感染相关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SDF1)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在中国 4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应用PCR/ RFLP等方法检测回族 (5 7例 )、鄂伦春族 (71例 )、蒙古族 (30例 )及锡伯族 (2 6例 )共 184个个体中SDF1 -3’A基因突变频率。结果得出中国 4个民族中SDF1- 3’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蒙古族为 38 3%,锡伯族为 2 3 .1%,回族为 2 0 .2 %,鄂伦春族为 10 .6 %。中国 4个少数民族中SDF1- 3’A等位基因频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χ2 =37 .82 6 ,P<0.01) , 提示这 4 个民族的遗传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研究 为评估中国不同民族对 HIV-1 的易感性及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6.
甘肃裕固族体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本文调查了甘肃省裕固族成年人409人(男210人,女199人)的体质特征。其中活体测量51项,活体观察8项。结果表明:裕固族既具有黄种人的特征,也有本民族的特点,例如头部较圆较高;面部较长偏狭;鼻子高;鼻梁直,属狭鼻型;身材普遍较高,体质较好。这些特征与华北地区的汉族和达斡尔族,羌族及锡伯族的特征比较接近,而与苗族、黎族较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假病毒(pseudovirions,PsV)中和技术检测方法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分别用基因芯片技术和PsV中和技术检测新疆伽师县夏普吐勒乡维族妇女血清HPV16感染率;数据用EpiData3.0录入和整理,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16感染率为6.1%,PsV中和技术检测HPV16感染率为7.0%,两种方法检测HPV16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V中和技术检测方法是一种方便,快捷的HPV抗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蚊类的嗜血习性与蚊媒病的传播有重要关系。本文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鉴定上海地区的蚊胃血标本,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根据不同地形和环境,选择南汇县果园乡、金山县枫泾乡、青浦县徐泾乡、宅山县长兴岛前卫农场和北郊江湾机场,于1987年8月至9月,分早(5:30—7:30)、晚(20:00—22:00)在人房、猪棚、鸡棚和牛棚采集蚊虫,选SellaⅡ期饱血蚊鉴定蚊种,挤取胃血于滤纸片上晾干,带回实验室-40℃保存。采用酶联斑点法(TMB底物系统)对蚊胃血滴标本进行检测,方法见王绪勇等(1989)。结果一、常见蚊虫胃血血源鉴定结果本次调查…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我国平原人移居高原后的血气和血液动力学改变,作者在青海沱沱河乡(4770m)进行了6例心导管检查。 对象和方法:初入高原组3人,指移居该地1个月以内的平原人,平均年龄22岁。久居组3人,指移居该地已2年的平原人,平均年龄32岁。对照组9人,新疆叶城(1300m)人,平均年龄20岁。所有对象均为健康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戊肝流行20年后再爆发的特点,对2001年喀什地区莎车县某乡戊型肝炎的流行和临床特点进行了调查,并对病后半年的部分病例用ELISA方法检测戊肝抗体水平。结果发生在1981~1983年大流行时散发病的疫区,间隔20年后再次局部爆发戊肝,乡总患病率0.64%(167/25979),分布在相邻六个自然村,每村平均患病人数为28人。饮用水为手压井(地下水),全年以8~12月为一高峰,均为维族农民,男98人,女69人,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12岁,中位年龄28.9岁。临床表现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轻,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抽查病例中病后半年抗-HEVIgG阳性率68%,IgM阳性率16%,双阳性12%。首发病例传染源尚不清楚,可排除水源和食物污染,流行和临床特征符合戊肝,应探讨HEV的变异和人群抗体及保护力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