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鲤鱼味蕾的分布及上皮解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鲤鱼味蕾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味蕾主要集中在头部,其中鳃耙和咽部分密度最大,揭示了味蕾分布与摄食行之间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另外还对上皮层中杯状细胞和警戒物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野生和人工养殖鲤鱼口咽腔腭部结构与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ONY DSC-F717数码相机记录了野生和人工养殖鲤鱼口咽腔腭部的形态学差异以及外源刺激对人工养殖鲤鱼口咽腔腭部的变化,并用KYKY-1000B扫描电镜和OLYMPUS DP70生物显微镜观察了鲤鱼口咽腔腭部的结构。结果表明:野生鲤鱼口咽腔的腭部密布栉状突起,而人工养殖鲤鱼口咽腔的腭部光滑平坦,机械刺激下口咽腔腭部的肌肉能强烈收缩,形成与野生鲤鱼栉状构造类似的圆锥状突起。与野生鲤鱼相比,人工养殖鲤鱼口咽腔腭部的味蕾和粘液细胞密度减小。这些变化可能与野生鲤鱼杂食性而人工养殖鲤鱼几乎完全吞食颗粒状配合饲料有关。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味觉的细胞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觉对于生命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动物对食物的选择。哺乳动物味觉识别主要依赖于舌味蕾中的味细胞,味蕾由50~100个极化的神经上皮细胞聚集而成。通过对味蕾细胞的分析显示,味蕾是一种精巧的单元结构。这篇文章综述了味蕾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细胞生物学活性以及味觉信息的传导。  相似文献   

4.
鲤鱼味蕾形态及分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鲤鱼Cyprinus carpio的大体解剖和组织结构,秉志教授已做过详细而系统的研究,但就鲤鱼的味蕾形态和分布来看,尚欠周全。本文就此做了一些工作,以期能为鱼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5.
鲇鱼须部味蕾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味蕾作为一种感觉器官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并且许多学者对它的形态与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味蕾Dark细胞(以下简称D细胞)和Light细胞(以下简称L细胞)是味蕾的两种主要细胞类型,它们的命名是基于甲醛固定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描述(Heidenhain,1914)。在机能上,D细胞长期被推测是感觉细胞;近年来,不少报道认为D细胞是分泌细胞,而原来被认为是支持细胞的L细胞则逐渐被认为是感觉细胞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口须味蕾分布模式及味蛋白α-味导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黄颡鱼口须味蕾的分布模式及其α味导素的表达,应用连续石蜡切片和环境扫描电镜对口须味蕾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整体包埋免疫荧光组化方法检测了黄颡鱼4种口须味蕾中α味导素的表达。结果显示:黄颡鱼口须味蕾主要分布在口须中间2/3区域,存在三种类型的味蕾:Ⅰ型与Ⅱ型味蕾突起于上皮表面,Ⅲ型味蕾平齐于周围上皮;味蕾细胞中有α味导素的强表达。结果提示,黄颡鱼口须味蕾的数量、形态及其分布模式是其适应底栖生活习性的结果;α味导素在各种口须味蕾中的强烈表达说明α味导素在黄颡鱼味觉感知与信息传导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也意味着脊椎动物味觉信号转导存在着共同路径  相似文献   

7.
味觉是动物基本的生理感觉之一,在人类的感官研究方面,味觉一直滞后于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味蕾是味觉的主要感受器,由于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手段很难在味觉研究中得到应用,人类和动物味觉的信号传递与编码机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微电子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味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对味蕾结构和味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味细胞分型及其特征、味蕾细胞间信号传递途径及其编码机制.  相似文献   

8.
应用组织学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手段从不同侧面系统研究了小鼠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轮廓乳头味蕾数量、形态及α-味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出生当天小鼠轮廓乳头内尚未有味蕾存在,但在生后早期迅速发育,在出生后最初4周内味蕾的数量、大小迅速显著地增长(P<0.001),味蕾的形态也从幼年期的椭圆形到成年期的长椭圆形,味蕾细胞明显延长;发育过程中离体味蕾的形态大小同组织学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α-味蛋白阳性味蕾与阳性细胞在出生后最初2周内显著增长(P<0.001)。结果表明,味蕾发育过程是一个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根据近年来有关大鼠、小鼠味觉发育方面的大量研究,对哺乳动物味蕾(taste buds)发育的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哺乳动物舌面上的味蕾分布在菌状乳头(fungiform papillae,FF)、叶状乳头(foliate papillae,FL)、轮廓状乳头(circumvallate papillae,CV)之中,味蕾细胞(taste bud cells)不断地进行着周期性的更新,味蕾的形态、数量和功能随动物随年龄而变化.有关味孔头的研究表明,味乳头(gustatory papillae)在味蕾形成和维持味蕾存在及正常发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味乳头和味蕾的发育过程与细胞信号分子(signaling molecules)、味觉神经(gustatory nerve fibers)等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些作用机理至今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0.
研究ConA对鲤鱼粘液细胞的刺激作用,结果表明,腹腔注射ConA能够使鲤鱼粘膜上皮、口腔粘膜上皮和皮肤的粘膜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在上皮的深层也出现部分粘膜细胞,但其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研究了3 ~ 28日龄鳜(Siniperca chuatsi)味蕾发育的组织学特征,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28日龄鳜口咽腔组织味蕾类型与数目。结果表明,未开口期(3日龄),鳜口裂未张开,味蕾尚未分化;开口期(7日龄),鳜口裂张开明显,味蕾呈椭圆形,突起高度平缓,主要分布在上下颌上皮上,舌、咽、鳃弓上皮上有少量分布;稚鱼期(14日龄),味蕾呈圆锥形,突起高度上升,舌和咽上味蕾数目增加;21日龄,味蕾呈近梯形,突起高度不变,下颌、舌、咽上味蕾数增加,鳃弓上味蕾数目显著增加;28日龄,味蕾发育完全,口咽腔味蕾数继续增加。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鳜味蕾主要有3种类型:Ⅰ型味蕾近球形,含有大量微绒毛,突起高于上皮,味孔向外突起;Ⅱ型味蕾含有少量微绒毛,突起略高于黏膜上皮,味孔向内凹陷;Ⅲ型味蕾微绒毛含量最少,突起几乎与黏膜上皮共面,味孔平坦或凹陷。上下颌、咽、鳃中以Ⅰ型味蕾数量最多,Ⅱ型味蕾最少,舌上主要分布Ⅰ型味蕾,无Ⅲ型味蕾。结果表明,鳜早期味蕾结构发育与其摄食关联,推测其主要通过Ⅰ型味蕾和Ⅱ型味蕾对食物的机械性和化学成分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12.
苏氏(鱼芒)味蕾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表面染色法、普通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一种气呼吸鲶形目鱼类——苏氏(鱼芒)(Pangasius sutchi)须部和口咽腔中的味蕾进行研究。在观察样品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味蕾:Ⅰ型味蕾位于高乳突上;Ⅱ型味蕾位于低乳突上,Ⅲ型味蕾位于表皮正常水平。根据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本文首次  相似文献   

13.
将鲤鱼①饲养在富钙淡水(天然淡水中添加0.5%CaCl2)中,②在富钙淡水饲养8d后分别腹腔注射维生素D3(VD3,5000U/100g体重,以提高细胞外钙浓度)和鲤鱼斯坦尼氏小体(CS)匀浆液(0.5mg/100g体重,以降低细胞外钙浓度),③富钙淡水饲养28d后转入天然淡水。单纯的高钙环境能够诱导鲤鱼出现高血钙;注射VD3和CS匀浆液则分别引起血钙水平升高和降低。血钙升高时,CS囊泡萎缩,分泌细胞的核增大、粗面内质网增多、细胞脱颗粒化,提示CS分泌细胞在Ca^2 的作用下合成与分泌活动旺盛,但过度刺激将导致分泌细胞的衰竭与破裂;当血钙降低时,上述症状有所缓解,分泌细胞内的分泌颗粒积累,提示CS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减弱,合成活动正常;从高钙环境转入天然淡水后,CS分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亦可逐渐恢复正常。鲤鱼CS的状态受细胞外和体外钙水平变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4.
胡子鲶味蕾的表面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胡子鲶的味蕾表面形态和分布。观察结果显示了胡子鲶的味蕾呈现多种类型,口须、唇、颌齿、舌后区、咽齿垫、咽旁侧、下咽壁、食道的上皮具有不同类型和不同分布方式的味蕾。  相似文献   

15.
金鱼早期仔鱼体表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对金鱼(Carassius auratus)孵出1 d3、d9、d龄仔鱼的体表进行了观察。仔鱼的上皮细胞呈扁平、多边形,彼此之间由增厚的边缘嵴状突紧密连接,细胞向内凹陷的表面有指纹状嵴突。孵出3 d的仔鱼体表两侧各有一列间隔有序呈丘状突起的味蕾,外被单层上皮细胞,味孔处有一根粗圆的感觉毛。粘液细胞出现在仔鱼头部、腹部、体侧的表皮上,并开口于多个相邻上皮细胞间的连接处。粘液细胞胞质比例大,内含丰富、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旁边有大量大小不一、内含物液化状、近圆形的粘原颗粒。9 d后仔鱼体表完全被粘液覆盖,初步建立了以粘液细胞为基础的防病和抗病机制,以机械和化学感觉为主的Ⅰ型味蕾觅食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朱启忠 《四川动物》1999,18(4):160-161
腹腔注射Con A (伴刀豆球蛋白A) 后, 鲤鱼腮粘膜上皮、口腔粘膜上皮和皮肤的粘膜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且在上皮的深层也出现部分粘膜细胞, 但其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机体的营养代谢状态参与调制外周味觉信息的整合,影响外周味觉感受和食物摄入。味蕾上的味觉受体及神经递质都是营养状态调节味觉感知的重要靶点。本文旨在探讨营养状态对味蕾上的重要神经递质甘丙肽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我们比较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慢性限制性饮食大鼠、以及正常膳食大鼠味蕾水平甘丙肽及其受体2 (galanin receptor 2,GalR2)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以探讨机体营养代谢状态是否通过调控味蕾水平甘丙肽的表达来影响味觉感知。分别给予各组大鼠6周的高脂饮食、半量饮食和正常饮食,检测其体重、血糖、血脂等代谢相关指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味蕾甘丙肽与GalR2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大鼠的体重显著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及血糖水平显著增高,味蕾水平甘丙肽与GalR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慢性限制性饮食大鼠味蕾甘丙肽的mRNA表达增高,是对照组的2.3倍。结合以前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味觉感受行为学的变化可能与味蕾甘丙肽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存在相互关系。味蕾水平的甘丙肽及其受体GalR2参与营养状态调控大鼠味觉感知及摄食行为的外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亚东鲑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东鲑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分为明显的食道、胃和肠等。食道粘膜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胃、肠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散布较多的杯状细胞。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肝小叶分界明显,胰腺外分泌部由腺泡组成,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散存在于外分泌部之间。  相似文献   

19.
漫谈味觉     
漫谈味觉陈英水(福建省松溪县第一中学353500)味蕾是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乳头、舌穴等处.舌乳头是舌面上许多粘膜小突起。它有4种类型,丝状、菌状、叶状和轮廓乳头。舌穴是舌乳头旁边的细管。味蕾的分布有年龄差异。成人味蕾主要分布于舌面(特别是舌尖和舌侧...  相似文献   

20.
扬子鳄味蕾及口腔上皮形态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光镜对扬子鳄味蕾的分布及口腔上皮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味蕾主要集中在舌中间和腭帆的上皮中,舌腺分布于舌中部固有层内。本文还对扬子鳄味蕾分布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