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瘿螨的蜕皮     
<正> 瘿螨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婶螨亚纲,螨目中的一类极微小的生物,体长在200微米左右,是农作物,果树、蔬菜、药材和林木上的有害生物。为害后,造成落叶、落果、虫瘿、毛毡等被害症状,也是传播植物病毒病的媒介之一。 由于瘿螨体形微小,在研究瘿螨生物学过程中,对其蜕皮过程尚未见报道。我们在观察中,清楚地看到正在蜕皮的瘿螨Eriophyes,sp,发现它与叶螨的蜕皮过程有所不同,叶螨的蜕皮是在足Ⅱ、Ⅲ之间进行横裂,而瘿螨蜕皮是在背部行纵裂,螨体腹部先向上隆起  相似文献   

2.
新型非甾醇蜕皮激素类杀虫剂对棉铃虫幼虫蜕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新型非甾醇蜕皮激素类杀虫剂W200013对棉铃虫4龄幼虫蜕皮的影响。结果表明W200013使棉铃虫产生早熟、致死的蜕皮。中毒试虫6 h表现出内表皮层沉积加快,皮细胞中粗面型内质网大量增加,糖原颗粒减少;12 h蜕皮间隙开始形成,细胞质凝集;24 h新、旧表皮同时存在,皮细胞空泡化严重;36 h新上表皮覆盖于仅沉积几层的新原表皮上,旧表皮仍然保持,皮细胞呈恶化、降解状态,宏观上虫体不表现出蜕皮行为而死亡。而且比较研究可见W200013在中毒症状、生物测定结果、超微结构水平与RH-5992具有相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淡水小龙虾化石在世界上十分少见。龙虾蜕皮的化石还未曾有过记录。文中讨论热生物群上侏罗统义县组发现的,保存十分完好的蜕皮化石。判断其蜕皮标本的3个理由是:没有保存头胸甲;步足与体节之间的关节膜很薄以及几乎看不到磷盐化的软组织。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蜕皮时期同工酶表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工酶广泛存在于不同种属生物的组织细胞中,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特定的表达模式和重要的生理功能。昆虫蜕皮是在促前胸腺激素(PTTH)、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共同控制下由一系列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级联反应。阐明蜕皮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表达模式,可以为研究蜕皮的分子机理提供新的分子靶标,为研制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提供检测的分子标记。该研究分析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蜕皮时期不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乙醇脱氢酶和酯酶的表达模式,找到了3种蜕皮差异表达的过氧化物酶, 2种蜕皮或变态差异表达的乙醇脱氢酶,3种蜕皮差异表达的酯酶。生长调节剂类化学杀虫剂非甾醇类蜕皮激素竞争物RH24-85可以诱导3种酯酶表达上调,可能与蜕皮有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棉铃虫蜕皮的分子机理和检测促蜕皮生长调节剂类化学杀虫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5.
赵小凡 《昆虫知识》2007,44(3):323-326
昆虫蜕皮是一个由PTTH启始的、激素介导的基因序列表达和相互作用的级联反应过程。阐明昆虫蜕皮的分子机理,不仅可以解释发育生物学的科学问题,为害虫控制提供新的思路,还可以从中发现新的可资生产应用的分子。作者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蜕皮幼虫鉴定到3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从棉铃虫蜕皮幼虫、变态决定幼虫和5龄取食幼虫鉴定到100个表达序列标签(EST)。证明其中的11个EST在蜕皮或变态时差异表达。通过RT-PCR方法克隆棉铃虫激素接受子3基因,研究该基因在发育中的表达模式。用该基因构建具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和多角体蛋白的基因重组病毒(AcMNPV-GFP-HHR3-Polh)。实验结果表明,AcMNPV-GFPHHR3-Polh病毒可以通过注射或口服感染棉铃虫,导致棉铃虫幼虫非正常蜕皮、生长延缓、半数存活时间下降。该研究显示昆虫蜕皮功能基因在害虫控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蜕皮功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蜕皮激素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变态过程中组织解体和重建的分子机理、激素调控基因顺序表达的分子机理、变态起始因子、JH受体等是本领域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蜕皮是罗氏沼虾重要的生理过程,为了探究罗氏沼虾蜕皮周期中内分泌调控与蜕皮通路中相关基因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模式,阐明罗氏沼虾蜕皮的分子调节通路。本研究测定了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周期内蜕皮相关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几丁质酶)与蜕皮激素含量,并通过RT-qPCR分析了蜕皮信号通路中Mr-ETHR、MrFTZ-F1以及RXR、ECR和MIH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蜕皮周期内的表达模式。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合成酶在血淋巴组织中活力高于肝胰腺组织(P<0.05);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在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前期的活力远高于蜕皮后期(P<0.05)。在肝胰腺中几丁质酶在蜕皮后期活力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激素含量在蜕皮间期最低,蜕皮后期达到最高,呈上升趋势。通过PCR扩增与测序验证获得了Mr-ETHR、Mr-FTZ-F1基因ORF全长序列,Mr-ETHR基因ORF全长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Mr-FTZ-F1基因ORF全长为1 206 bp,编码401个氨基酸。荧光定量结果表明Mr-ETH...  相似文献   

7.
20-羟基蜕皮酮放射免疫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免疫反应原理相结合的一种体外的超微量分析方法。其特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确度好、取样量少、操作简便,不会引起生物体的辐射损伤。这种方法能定量分析毫微克—微微克水平的微量物质。被测物质达二三百种之多,目前已成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RIA的基本原理是:在一溶液系统中,一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Ag)和待测的非标记抗原(Ag)对一定量特异抗体(Ab)的竞争性结合。Ag的量愈大,~*Ag被稀释的程度也愈大,从而~*Ag-Ab  相似文献   

8.
从祁州漏芦中分离得到4个已知植物蜕皮甾酮,1个地榆皂甙I以及1个新植物蜕皮甾酮。经光谱分析(IR,MS,^1HNMR,^13CNMR,DEPT,^1H,^1H-COSY,HMBC), 推定这个新天然产物为2β,3β,11α,14α,20β,23-hexahydroxy-5-cholest-7-e-6-one. 命名为异漏芦酮。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蛹期血淋巴的蜕皮甾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前为止仅在少数几种昆虫中研究过蛹期的蜕皮激素。关于蜕皮甾类的性质分析,结果也颇不一致。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薄层层析、高压液相色谱及质谱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蛹血淋巴内的蜕皮激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物理-化学方法证明蛹血淋巴内存在二种蜕皮甾类:蜕皮酮和20-羟基蜕皮酮。2.蛹期蜕皮甾类滴度呈一宽峰,高峰出现在化蛹后的第5天(3435ng/ml)。3.在高峰时,蜕皮酮与20-羟基蜕皮酮的比例为1:3.57,说明20-羟基蜕皮酮是主要的蜕皮甾类。4.比较雌雄两性蛹的蜕皮甾类滴度,未见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在棉铃虫中影响成虫发育的主要激素是20-羟基蜕皮酮而不是蜕皮酮。  相似文献   

10.
家蚕蜕皮与变态的内分泌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顾世红 《昆虫知识》1999,36(2):70-74
家蚕的蜕皮与变态是由前胸腺分泌的脱皮素(molting hormone或 ecdysteroid简称 MH)及由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控制的,而促有前胸腺激素(prothoracicotropic hormone,以下简称PTTH)的功能为刺激前胸腺分泌蜕皮素。笔者近10年来从家蚕内分泌体系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蜕皮素浓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控制咽侧体的保幼激素的生物合成来影响幼虫发育,而PTTH的信息传递可通过调控前胸腺的功能,进而影响血淋巴中蜕皮素浓度。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20-羟蜕皮酮诱发蜕皮和卵巢发育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了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血淋巴20-羟蜕皮酮(20-HE)含量的变化。血淋巴20-HE同卵母细胞发育各个阶段有密切的时相关系:在卵母细胞小生长期血淋巴20-HE持续上升,经青春蜕皮进入卵母细胞大生长期后又迅速降低。不能及时青春蜕皮的青春期前雌蟹,稍后仍出现20-HE下降的趋势。对不同实验条件和生理状态下雌蟹的比较表明,20-HE具有诱发蜕皮的特性。卵母细胞早期生长必需高浓度的血淋巴20-HE。外源注射的20-HE有刺激卵巢增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狗筋蔓中的植物蜕皮甾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民间草药狗筋蔓(Cucubalus baccifer L.)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ecdysterone(1),24(28)-ecdysterone(2),22-deoxyecdysterone(3),25-hydroxypanuosterone(4),rubrosterone(5),2,22-dideoxyecdysterone 3β-O-β-D-glucopyranoside(6)。其中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3.
蜕皮液是存在于新旧表皮之间的一层液体,在昆虫蜕皮和变态发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家蚕蜕皮液的功能,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家蚕预蛹期及羽化前期的蜕皮液的蛋白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蛹期及羽化前期的蜕皮液中分别可以检测出超过200个蛋白点,它们主要分布在等电点4-9、分子量10-180 kDa之间。利用MALDI TOF/TOF对羽化前期蜕皮液的42个蛋白点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34个蛋白点成功得到了鉴定,它们主要包括载脂蛋白类、蛋白酶与蛋白酶抑制剂、免疫相关蛋白、几丁质结合蛋白等,部分蛋白在预蛹期的蜕皮液和羽化前的蜕皮液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蛋白质组分析的结果,对其中1个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质Apolipoprotein D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Q-PCR的结果表明,该蛋白主要在化蛹第1–4天存在高表达,其在羽化前蜕皮液中的高度累积暗示了它可能参与了家蚕羽化变态的过程。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蜕皮液蛋白质的认识,为深入研究蜕皮液蛋白质的功能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华麻花头根中的蜕皮甾酮类成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华麻花头(Serratula chinensis S.Moore)根中分得7种蜕皮甾酮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20-羟基蜕皮松(1),podecdysone C(2),3-氧-乙酰基-20-羟基蜕皮松(3),20-羟基蜕皮松-20,22.-缩丁醛(4),shidasterone(5),atrotosterone C(6)和carthamosterone(7),其中20-羟基蜕皮松-20,22.缩丁醛为一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甲壳动物蜕皮抑制激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壳动物的蜕皮过程主要是由Y器(Y-organ)分泌的蜕皮类固醇激素与X器-窦腺复合体(X-organ-sinus gland,XO-SG)分泌的蜕皮抑制激素MIH相互拮抗而进行调控的。而MIH调控机制较为复杂,且存在争议。本文就MIH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方法,以及目前调控机制中争议最大的3个问题:MIH受体、cAMP与cGMP功能以及Ca2+功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蓖麻蚕个体发育中蜕皮甾类滴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eini)从卵期到成虫个体发育整个过程的蜕皮甾类(MH)水平.卵期在6天时有一个MH峰.一龄到四龄各龄均有一个MH峰,出现在停食前一天,导致幼虫蜕皮.五龄期有两个MF峰.第一个小峰出现在第三天,使进食的幼虫向预蛹转化;第二个高峰在上簇两天后,导致蛹表皮的形成.与其它鳞翅目昆虫一样,蛹期只有一个MH峰,发生在蛹期的前半段.成虫期血淋巴内MH含量很低.  相似文献   

18.
陈长琨 《昆虫学报》1992,35(2):142-147
用电镜和光镜以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幼虫蜕皮腺的形态与结构,及其在5龄—6龄幼虫的蜕皮期和预蛹—蛹的变态期的变化,并对蜕皮腺分泌的蜕皮液进行了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幼虫期的蜕皮腺共有15对,其中12对位于胸部1—3节和腹部1—9节的背侧面,其余3对位于前、中、后胸基节窝的外侧,至化蛹30小时后逐渐解体;(2)蜕皮腺的分泌细胞均为“液泡型”,在幼虫每次蜕皮期间出现周期性变化,随着蜕皮过程的结束,细胞由分泌状态进入静止状态,体积逐渐变小,色泽由乳白色趋向透明,液泡变小或消失,内质网数量溅少,液泡内含物对PAS反应减弱;(3)蜕皮前蜕皮腺分泌细胞的内含物PAS强阳性,表明蜕皮液是粘多糖或糖蛋白性质的,它通过导管分泌到新旧表皮层之间.  相似文献   

19.
昆虫蜕皮行为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许可  唐明  沈璐辉  徐卫华 《昆虫学报》2001,44(2):244-251
羽化激素与蜕皮触发激素诱发昆虫蜕皮行为及蜕皮末期的其它生理变化。羽化激素在一些特定的脑神经分泌细胞中合成,在蜕皮激素的调控下,释放到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淋巴中。蜕皮触发激素是由Inka细胞分泌的,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触发前蜕皮和蜕皮行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羽化激素可能存在于所有的昆虫中,并作为一种调节蜕皮的一般性激素机制。  相似文献   

20.
2014年5~8月,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的蜕皮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成体在繁殖期间(6~7月份)的蜕皮次数为0~3次,不同性别之间的蜕皮次数没有显著差异,且蜕皮次数与个体的体长、体重无关。成体的蜕皮周期不恒定,最短为8 d左右,与仔蜥的蜕皮周期基本相同。仔蜥的蜕皮行为与其异速生长有关,且随着蜕皮行为次数的增加,蜕皮过程的持续时间逐渐减少。胎生蜥蜴成体的蜕皮一般较为完整,除一小部分外,均可翻转后完成蜕皮,而仔蜥不翻转,这种特殊的蜕皮方式可能与人工饲养条件有关,也可能与胎生蜥蜴栖息地的气候条件、行为策略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